《曾为纽约客》后记:楚楚悠悠,女儿心经

庞忠甲 原创 | 2016-08-16 21:04 | 收藏 | 投票

《曾为纽约客》后记

楚楚悠悠,女儿心经

 

《曾为纽约客》(Once Been aNew Yorker)一书,将在817日上海书展面世。

 

作者:戴美新(美),庞忠甲(美)

出版发行: 东方出版中心

ISBN   978-7-5473-0977-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30723

字数:338千字

经销:全国新华书店

版次:20167月第一版

 

 

我本纤纤姑苏女子,自幼几乎不出城郊。天长地久般的平静生活方式一下子打破了1986年春随夫君带着两个儿子远飞美国。丈夫在美国能源工程公司为大洋两岸合作牵线搭桥,后来大转行跻身金融投资界;我则贸贸然当了美式便利店女老板转眼孩子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先后分别驻留香港和上海。热热闹闹的异域家园转进了“空巢期”,自己不荣升老字辈啦,弹指间,“纽约客”(New Yorker)生涯几近四分之一世纪。

 

2010年夏,迁居夫君出生地上海。暇时重温多年即兴抒情小作,无非楚楚悠悠,女儿心经。感谢东方出版中心主编青睐有加,授命增编蒐集成册,与广大读者朋友分享此情此景,也给了我更多切磋共勉、接受赐教的机会。

 

刚到美国时,忙里偷闲喜好的精神食粮之一是北美《世界日报》。《副刊》的每月话题,常有精彩文章吸引我。《家园版》那些日常生活点滴写真,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亲切故事,读来会心解意,分享了感受,也开阔了生活的视野。

 

受到好文章启发,以及“只要提起笔,你就是作家”这句话的鼓励,萌发了写下所见所闻、自己心声的念头,于是开始写作、投稿。当我的作品偶被录用,白纸黑字出现报章时,会自我陶醉好久;飘飘然欣喜之余,仿佛作家之路离我不远了。

 

写作过程中,领悟到文才不完全是天生的,要不断地想,不断地写,就像运动员那样不停地锻炼,加上知识积累才可能文思泉涌。看人家才华横溢、知识丰富的精彩作品,自问还在幼稚阶段;事务忙碌,文思干枯,创作道路实在艰辛,也就没有勇气再写下去了。

 

2005年底,因为走路不小心,左手腕摔伤,上了石膏,需要保养6周才能恢复。我家先生因此包揽了大小家务事。这段时间我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日子,因祸得幅,心中窃喜,最大好处之一是有了更多空闲上网浏览。

 

在家疗养,无事坐在电脑前畅游,深感高科技发展神速,轻轻松松就能逛遍大千世界。海内外不少网 站欢迎投稿,许多论坛可以自由加贴、自由讨论;敲打键盘,修改随意,电邮发送,瞬息万里,立竿见影;比起爬格书写、涂涂抹抹,反复抄录,寄件费时,真是方 便之极。吸引着我重拾旧梦,在网上尝试以文会友起来。

 

我上键盘,把自己这次受伤就医的经历写了篇《纽约急诊散记》,赢得不少网友关心和议论,还被一些医学专业网站转载了。

 

我写《伦敦巴黎漫记》,回顾在伦敦街头,为古老建筑发思古幽情,坐在香榭丽莎大道露天咖啡店,品尝法式咖啡时的浪漫情怀,以及种种稍纵即逝的思绪感触;网友们喜欢那率真的描述,还称赞我的历史观呢。

 

许多人不知道纽约市康尼岛一年一度有个好看的“美人鱼游行”,见了我的游记嚷嚷下次也要观光呢。

 

写房客故事时,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情景历历在目,笔下自然亲亲切切。我家的洋邻居也进了文章。东西方文化有异,我主要写人心相通的妙处。

 

题目转到纽约史丹顿岛仿照苏州园林建造的寄兴园时,竟然引发了阵阵乡愁。

 

长处异域,尤其在人称“大熔炉”的纽约大都会,时时感受五光十色的文化和观念差异。其实世界上 只有一个人类,“习”虽相远,“性”则相近。共同感悟的心性良知,应能跨越历史的、种族的、地域的一切障碍,以致相互理解,化解隔阂,沟通无碍。在爱心、 诚信、感恩、宽容等精神的神圣光辉沐浴下,我体会和享受着人间有大爱的美好意境,不觉成为随笔、述怀或漫记等观感文字的心情主旋律。随兴所至,乐此不疲, 乐在其中。

 

我家先生指指点点,拿出批改作文的架势帮我加工文章,可我越看越不对劲。那不变成了他那学究气一套了?我就是我,幼稚就幼稚,反正网上广阔天地,爱不爱看听便。当然,欢迎改错别字,或纠正标点符号;其他雕琢堆砌不必吃力不讨好啦!

 

也许网上能人高士、优质良品太多,我的草根起码水平别开生面,居然宽容有加,开骂很少,鼓励的 声音一大片。不时有“置顶”、上“导读”、进“精华区”、推荐登首页,以至获奖项的。网友们不分美加大陆港台,在跟贴上评评说说,俏皮的、幽默的、一本正 经的都有,高了兴就对答逗笑几句,遇上特别理解和喜欢我的文字的,那更令我快慰了。

 

纸质媒体录用的也多了一些。一位久未见面的朋友,从不上网,但必读报。她来电话说,在《世界周刊》上见到《闲话纽约布鲁克林》,直觉就是你写的,看了笔名果然不错,特地来证实一下。我想,这就是“文如其人”吧。

 

骨伤早已痊愈,家政大权也已收回,抽空上电脑写写玩玩,不觉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至于能不能成为作家,这个梦已经不重要了。我享受着写作时的快乐心情,排解了无事时的寂寞,活跃了天赋的思维,抒发了心底的一片柔情。

 

回到上海,与大儿子家同住一个小区,得享与孙儿们朝夕相处的欢乐,不再像前几年纽约生涯闲散。反正借口多多,难得动笔了,归来后的篇章甚少。正巧夫君有篇《上海华山医院急诊八昼夜散记》,此外,他的《塔楼记事---纪念911事件5周年》一文,关乎发生在曼哈顿的当代大事,加上一篇好发议论的《话说上海老克勒》,经同意一起纳为附录了。

 

如此这般,“洛阳亲友如相问,唯谦谦共勉“一片冰心在玉壶

 

 

戴美新

 

 

####

 

 

 

个人简介
美国万新国际经济与社会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原热能动力工程师。曾任美国国际能源工程公司驻华商务代表;2000年起从业金融投资界。 主要著作(合著):《美国凭什么》、《决战世界元》、《美国证券市场导览》、《孔子密码…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