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陕西文化厅公示的汉阴白火石汆汤申遗内容反馈

李家成 原创 | 2016-09-12 16:02 | 收藏 | 投票
陕西省文化厅2015年6月15日公示了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饮食第13项汉阴白火石汆汤,公开征求大家意见。我们作为历史见证人,此申遗项目关系人,有必要说话,澄清事实。细读此申遗报告,可以说谬误连篇,错误百出,请容我就主要点予以剖析。
一、关于历史渊源。申文说:“据汉阴县城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先祖乾隆七年自湖南移居陕南,途中头顶烈日,饥渴月余,虚火上升,病倒客栈,客栈东家把猪肉剁成糊状薄铺在陶盆内壁后,加入七成滚开水,用干净的纱布浸盖在盆面上,然后把从月河流水中捡回的白火石烧红去汆盆中的肉汤,然后将汆熟的肉汤端给生病的李氏吃,第二日,李氏烧退热减,病情立即好转,特别口腔溃烂、咽喉疼痛等症状消失了,感觉浑身通泰。李氏随逐向店东家请教该汤羹做法,恰巧此李氏是名厨师,随后即将此汤羹用于乡邻宴席,成为名震陕南的一方名厨,此菜品也就这样在汉阴被传承下来。”
批驳:此是杜撰,我李氏家谱无这样的记载,与申文援引的大量文献资料不一致,事实也不是这样。我李氏清乾隆七年自湖南长沙善化移居陕南汉阴的始祖是李时模,而不是李训发,李时模是李训发曾祖(隔3代)。真正的渊源是:
清乾隆七年从湖南长沙移民陕南汉阴的李氏第四代李训发,是当地名厨,被清皇例授“乡饮耆宾”(汉阴县政协编辑出版的《汉阴文史资料》第九辑人物专辑有介绍),道光十五年(1835),他在月河中拾到白色如玉、晶莹剔透的卵石,拿回家玩,突发奇想:漂亮的白色河卵石常年流淌在河水中,任凭流水冲刷,鱼虾抚摸,泥炒磨砺,吸温快,不怕烧,何不将烧红的白河石放入高汤中,使汤激沸,肉丸汆熟?经过试验,果然不错,不仅肉丸异样香酥,而且汤汁特别鲜美,比常规办法烧的肉丸汤好得多。食用后发现,白火石汆汤不仅能进补,还能去心火及虚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清光绪年间,李训发将白河石汆汤技艺传给了李氏第六代、爱烹饪的侄孙李孝普夫妇。到了民国,李孝普之妻张氏,将白河石汆汤技艺传给了儿子、李氏第七代李传泽及儿媳刘裕云,刘裕云在烧烹上做了改进,将肉丸改成薄肉饼,贴入盆底及周圈,易于汆煮,并添加了蘑菇、木耳、红枣、白菜(或菠菜)、豆腐等辅材,达到了更好效果,不仅味美,不肥不腻,而且营养价值更高,是生津液、去虚火、补肾养胃、强身健体的滋补佳品,特别适合老人、儿童、病人食用,奠定了今日白火石汆汤基本菜型。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刘裕云将白河石汆汤的做法传给了儿媳成章霞和两个女儿李家凤、李家琴。本世纪初以来,传承人成章霞、李家琴又有发展和提高,有三大贡献:一是充分发挥辅料作用,提炼了多个养生和药膳组合;二是研制了匹配的九香香料粉;三是改进了高汤配料制作。前些年,李家凤、李家琴、成章霞又将白河石汆汤技艺分别传授给了自己子女李远大、邓晓军、马亚林等。白河石汆汤本是汉阴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只在家宴上呈现,李氏第八代李家成出生于民国,受母亲刘裕云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对白河石氽汤的来龙去脉有深入了解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家共享李氏美食,根据本族系清光绪年间《李氏家谱》记载,和老人的口传身授,2007年冬写专文,首次向世人披露了李氏家传菜白河石汆汤,并定名白火石汆汤,收入安康市文化局资助、2008年初出版的《汉阴风情》一书中。2011年秋,李家成在县委宣传部资助出版的《汉阴研究》一书中,对白火(河)石氽汤的渊源、制作材料、制作方法、注意事项、营养价值、开发建议又作了详细论述。这是截止2012年之前汉阴有史以来唯一的白火(河)石氽汤文献资料,历代州县志以及陕西境内各种《美食》出版物均无记载。
2008年以来,成章霞、李家琴等李氏家族传承人多次示范表演白河石汆汤,向来访者详细讲解。自2011年秋始,“白火石汆汤”菜名在汉阴宾馆酒店、农家乐传播出现,并很快风靡起来,经各媒体大量转帖,普及到了乡镇和百姓。2012年4月该莱肴被陕西省烹饪协会评为陕西名菜。
二、关于《本草纲目》、“石烹”与“高汤”。本来,白火石汆汤不应与《本草纲目》扯在一起,申文却在基本内容中称“据《本草纲目》记载白火石又称白石脂,现代叫石英石,性平味甘,养肺气,厚肠,补骨髓,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石烹技艺是远古时代汉阴先民遗留下来的烹饪技艺” 。在制作方法中强调“调制高汤,用猪大骨、鸡架骨、鸭架骨、天然香料调高汤”
 批驳:1白火石氽汤选用的是河水中纯净的白色鹅卵石,经煅烧后才叫白火石。讲到五色石脂,李时珍曰:“膏之凝者,曰脂。此物性粘”。《全国中草药汇编》载:白石脂,别名白陶土、高岭土,属矿物硅酸盐白陶土,为涩肠止泻药,现一般外用做吸收剂。由此可看出,五色石脂包括(Kaolin)白石脂性粘,属矿物硅酸盐,与白火石毫不相干!陶土白火石也不等同于《本草纲目》中的白石英;白石英系山上矿石,六棱形,长者五、六寸,并不是河流中的白色鹅卵石。
2、说“石烹技艺是远古时代汉阴先民遗留下来的烹饪技艺”,汉阴本土没有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支撑,不能想当然推论。
 3、制不制作高汤,如何制高汤,应因人而异,不是千人一律。如忌油腻的病人,便不用猪鸡鸭骨炖的高汤,而是直接倒入开水汆清淡瘦肉汤。这表明,他们剽窃我李氏白火石氽汤技艺还不到家。
三、关于传承谱系。申文所列第一代传人:李训发 第二代传人:吴万学
第三代传人:沈满爷 李传泽 刘裕云 第四代传人:沈xx解xx 成章霞等。
批驳:白火石氽汤不是李训发旅途住店学来的,而是他自已首创的,系发明人,不应将他列为第一代传人。李传泽、母亲刘裕云、成章霞列为传承人是理所当然,只是代系有误该公示莫名其妙将与李传泽同时代的吴万学列为第二代传人,有何依据?吴万学虽是民国晚期至新中国时期的汉阴名厨,但与李训发隔多代,两人未曾谋面及交手,之间不是师徒或师孙关系,汉阴城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熟悉吴万学,从未见他会做白火石氽汤。将人们并不知其人的沈满爷列为第三代传人,就更其怪了,有啥根据?与白火石氽汤历史没有瓜葛的xx 解xx,列为第四代传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沈xx原在汉阴河堤路开小餐馆,2011年之前人们多次在他餐馆聚餐,从未见上过白火石氽汤,菜单也无此菜名,只是李家成《白火石氽汤》文章发表后他才学做和经营这道菜,就因为他2012年12月抢注了白火石汆汤专利,便可成为白火石汆汤“传承人”?xx原是退伍军人,前几年在汉阴麒麟村开农家乐,2011年之前人们也多次被邀在他餐馆聚餐,从未见上过白火石氽汤,菜单也无此菜名,只是李家成《汉阴研究》一书公开白火石氽汤制作艺技后,他也才学做和经营这道菜,后被县小吃办派往各镇推广白火石汆汤,就因此也能列为白火石汆汤“传承人”?
正确的传承谱系应是:发明人李训发,第一代传人李孝普(李训发侄孙)夫妇,第二代传人李传泽、刘裕云夫妇(李孝普儿子儿媳),第三代传人李家凤(李传泽、刘裕云夫妇大女)、成章霞(李传泽、刘裕云夫妇儿媳)、李家琴(李传泽、刘裕云夫妇小女),第四代传人李传泽、刘裕云夫妇孙子外孙李远大、邓晓军、马亚林等。
四、关于分布区域。申文说:“白火石汆汤制作技艺分布我县7个镇,分别是位于川道城关镇、涧池镇,南部山区的漩涡镇、汉阳镇,北部山区的龙垭镇、双河口镇、铁佛寺镇”。并称“汉江流域独有的白火石(石英石)洁白如玉、晶莹剔透”。
批驳:1、白火石汆汤分布在汉阴7个镇”,请问:这是在2008年之前还是之后?在2008年初李家成出版《汉阴风情》一书之前,包括被称为美食专家、编辑《陕南美食》一书的巫其祥在内,大多数汉阴人还不知白火石汆汤为何物。首任汉阴县小吃办主任李祚文2011年秋看了李家成刚出版《汉阴研究》一书对《白火石汆汤》的详细介绍,如获至宝,力推白火石汆汤为陕西名莱,并在多种场合和文字材料中介绍了我们高祖李训发发明、我们母亲刘裕云改进提高白火石汆汤的功劳
2、江河里有洁白如玉、晶莹剔透的鹅卵石,并无现成的“白火石”;洁白如玉的鹅卵石,世界各江河里都有,并不是“汉江流域独有”、汉阴独有。这是常识性错误。
五、关于文献资料。申文所列1、《陕南美食》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书中收集陕南美食160余种,分“凤味小吃”、“乡土名菜”、“山珍野味”,“清真美食”、“应节美食”等八个章节,“汉阴白火石氽汤”著述此书中【风味小吃】栏目第10篇。
2、《汉阴美食》精粹 汉阴县粮食局、汉阴县小吃办编,陕内资图批字[2012]44号。2012年11月出版。书中收集汉阴美食100余种,分“特色小吃”、“经典菜肴”、“富硒宴”等三个章节,“汉阴白火石氽汤”著述此书中【经典菜肴】栏目第三篇。
3、《汉阴研究》李家成 著 陕内资图批字[2011]30号,2011年9月出版。书中收集了汉阴小吃解读50余种,“汉阴白火石氽汤”著述此书中【汉阴小吃】栏目第309页。
4、《安康日报·城乡经济特刊》2012年3月5日刊载了“汉阴白火石氽汤”的美食介绍。
5、《今日安康新闻网》【安康餐饮】栏目版块2011年6月9日刊载了“汉阴白火石氽汤”的美食介绍。
6、《汉阴风情》李家成 著 2008年春记录了“汉阴白火石氽汤”的美食介绍。
7、《安康市政府网》【游在安康·餐饮服务】栏目版块2012年3月29日刊载了“汉阴白火石氽汤”的美食介绍。
8、《三秦都市报·经济专刊》【汉阴特色美食推介】栏目版块2012年4月14日刊载了“汉阴白火石氽汤”的美食介绍。
9、《安康美食网》【汉阴特色小吃推介】栏目版块2012年8月9日刊载了“汉阴白火石氽汤”的美食介绍。
10、《汉阴小吃网》【汉阴美食】栏目版块2012年9月10日刊载了“汉阴白火石氽汤”的美食介绍。
批驳:所列文献资料中,排在笫一的是2004年4月出版的《陕南美食》一书,打开该书【风味小吃】栏目第10篇,是“浆粑馍”,而不是“汉阴白火石氽汤” 查遍全书根本无“汉阴白火石氽汤” 有关内容,连“白火石氽汤”几个字也找不到,这有点骗人的味道,是引用文献资料的大笑话,所以不应将此书列入,以免以讹传讹所列其它9种文献资料,绝大部分都客观简要载明了白火石氽汤的来由,均称是汉阴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发明人是李训发,改进提高者是李传泽妻子刘裕云,如安康市人民政府网2012年3月29日发布《汉阴白火石氽汤》-文,【渊源】中说:人们都爱吃猪肉丸、鱼肉丸,更爱喝肉丸汤,因为它营养丰富,香而可口,易于消化,老少皆宜。清乾隆七年从湖南长沙移民来汉阴的李氏第四代李训发,在月河中拾到白色如玉和晶莹剔透的卵石,拿回家玩,突发奇想:漂亮的白色河卵石常年躺在河水中,任凭流水冲刷,鱼虾抚摸,泥炒磨砺,又耐高温,不怕火烧,熔点很高,何不将烧红的白色河卵石放入高汤中,使小肉丸汆熟,汤激沸?经过试验,果然不错,不仅肉丸异样香酥,而且汤汁特别鲜美,比常规办法烧的肉丸汤好的多。食用后,人们发现,白火石汆汤不仅能进补,还能去心火及虚火上升,治牙痛、咽炎和口腔炎症。到了民国,李氏第七代李传泽妻子刘裕云在烧烹上做了改进,将肉丸改成薄肉饼,易于汆煮,并添加了香菇、木耳、红枣,达到了更好效果。白火石汆汤原是汉阴城李氏家族的一道名菜,后来流传至城区上流社会,经李家成2008年春《汉阴风情》一书推介,引起众多人兴趣,进一步推广开了,现已在汉阴宾馆酒店、农家乐风靡起来,并普及到了百姓。”可申报的历史渊源与这些文献资料的记述完全不一致,矛盾百出,申遗撰稿人和申报责任人为什么不仔细研读?
个人简介
中国记协会员,陕西作协会员,三秦文化研究员,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主要著作有15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