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媳妇儿”

赵峰 原创 | 2016-09-30 23:01 | 收藏 | 投票

 “娶媳妇儿”

 

对传统农村家庭来说,娶媳妇儿是一件具有社会意义的大事。首先它关乎传宗接代,其次它关乎家庭在家族中及社会上的地位。意义如此重大,娶媳妇儿就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对娶得起媳妇儿的人家来说,经常是一件幸运而艰难的事情;对娶不起媳妇儿的家庭来说,是一件丢人现眼辱没祖先的事情。我出来上学之前,我们那儿的情况比较复杂。总的来说,男子娶媳妇儿很不容易,适龄未婚青年很多,大龄光棍也不少。不过,不同民族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按照我们自己的民族识别观念,我们村由三个民族组成,当时将近八十户人家中,汉族三十多户,阿武族三十多户,白彝族六七户。我们村的住户应该是在不超过一百年间从三个不同方向搬来的。白彝族来自北边的白彝族聚居区,汉族来自西边的汉族聚居区,阿武族来自东边的阿武族聚居区。直到我们这一代,三个民族走亲戚分别是三个不同方向,婚姻对象也分别在三个方向。

大致来说,汉族的婚姻情况要好一些。汉族人生产上比较吃苦耐劳,消费上比较理性,财富积累情况要好一些。村里从事副业谋取额外收入的,如木匠、石匠、撬猪匠、篾匠以及中草药采集加工,基本上是汉族。他们赶集,走亲戚及找对象,大多是西边的三塘街方向。白彝族的婚姻情况也不错。他们与自己老家有着比较紧密的往来,而且,相对而言,我们村的情况可能要比他们老家要好一些。再一点,白彝族人家对家境这样的东西似乎也不是特别看重。白彝族赶集主要是北边的旧寨街,他们走亲戚及找对象,主要是更往北的白彝族地方。

最困难的要算我们阿武族。在一条山梁子上的阿武族人之间,我们村被传为“癞村”。“癞”即不平,到处坑坑洼洼,到处石头的意思。“地无三亩平,人无三两银”,情况好一些的村子经常这样取笑我们。其实我们村有大片良田的。我们家在解放前就有着七八十头牛的良田。不过我们村的良田都在村西靠近汉族聚居区的地方。所以,汉族人家的亲戚到我们村,看到的都是良田,而阿武族亲戚到我们村,看到的都是“癞田”。靠近东边的那些田,实在是很差很差。所谓田,不过是石乱石堆里屁股大一小片土,很少整块整块的大田。所以,阿武族亲戚愿意和我们开亲,除非是女方家境特别特别困难的。

在我印象中,白彝族中没有光棍汉,汉族中似乎有一位,而阿武族中应该有五六来。在我们家的表亲中,就有好几位终生未娶的表叔。康表叔还算聪明能干,人长得也还周正。他有些油嘴滑舌,给人不踏实的感觉。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家境困难。他大哥三十来岁还找不到媳妇儿,于是就跑到师宗那边更加偏远的地方上门去了。康表叔的弟弟后来招工去了县城,康表叔就常年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家境困难,形象又不是很好,康表叔还有些挑,娶媳妇儿的事情就一直耽搁下来。三十多岁还娶不上媳妇儿,就表明要一辈子打光棍了。一直到四十多岁,因为有在城里上班的老弟的支持,家境有所好转,还盖起了瓦房。有人给介绍个寡妇,康表叔也看得上。谁知道对方看上的只是他们家新起的瓦房,要求婚后不跟老父亲一起住。康表叔就放弃了。康表叔一直将老父亲伺候到快一百岁去世。去年,他也在乡上敬老院去世了。康表叔的一位堂弟,我们叫志表叔的,比康表叔小个十来岁,也打了一辈子光棍。志表叔家比康表叔家还要困难。在我的印象里,他们家一直住的是草房,而且我们村最后一所草房。志表叔稍微木讷一些,还是六指。不过,志表叔的情况要好一些,因为他有一位妹妹。年轻的时候,志表叔是有机会结婚的,那就是和外村的表亲家换亲。在我们那里,换亲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换亲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还情。换亲实际上也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大家对近亲开亲可能带来的对后代的影响还是有一些认识的。但没有办法,只能拼运气。志表叔的父亲没有选择让他换亲,而是招女婿上门。他担心的老实巴交的志表叔会受欺负。这样,志表叔就只能一辈子打光棍了。好在,他的妹妹和妹夫一直对他像对父亲一样的孝顺。

光棍的日子实在不好过。孤独寂寞冷是一回事儿,断子绝孙的心理压力是一回事儿,乡民的歧视和隔离又是一回事儿。在我印象里,乡民们对很多事情都有忌讳。就像在人们心理上死亡或者麻风总具有某种污染的性质一样,打光棍这种不幸也会传染。除非是比较近的亲戚,人们会要求孩子们离光棍汉们远一些,免得受到不良影响。这种歧视,使光棍汉们的处境更加艰难。所以,有机会有条件要娶媳妇儿,没机会没条件也要找机会并创造条件来结婚。换亲,近亲结婚以及上门入赘就成为结婚困难户争取结婚权利的重要手段。换亲其实很多也是近亲结婚,这里有基于亲情的互助的性质。这种情况在我们那儿存在,但不多见。近亲结婚倒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表兄妹结婚在阿武族传统中似乎是第一选择。兄妹或者堂兄妹之间在孩子出生不久就定下亲事,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我的一位表弟就娶了他的一位表妹。他们家其实还不算很困难,但是在我们那里男子娶媳妇儿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户人家,往往给儿子娶了媳妇儿,就要开始关注孙子结婚的事情了。而表亲开亲,是一件比较有把握的事情。我们家邻居张家,因为父亲长年生病,家境困难到经常揭不开锅的程度,要不是表亲开亲,老大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

张家老二大我四五岁,是我儿时最好的朋友之一。我们的那种友谊是在日常上山砍柴和下地干活以及抓鸟捕兽中建立的。张老二勤劳肯干又为人正派还心地善良,原先我以为他的婚事应该不成问题的。那时候,他已经有一位相好的,是本村一个好姑娘。可是,实在因为家里太困难,而它又很体谅父母和兄弟,最后还是放弃了与自己心爱姑娘结婚的念头。当他舅舅家来人提起要他去做上门女婿的时候,他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他实在没有能力娶本村那位姑娘。做上门女婿就不叫做“娶媳妇儿”了。“娶媳妇儿”是主动的,即使艰难但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做上门女婿,本质上是被动的,至少不是那么光宗耀祖的事情。姑且不说一个男人在别人屋檐下生活会不会受气,仅就不能为自己祖宗延续香火,就已经大不孝了。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做上门女婿的。就张老二来看,情况要好一些,毕竟不是给外人而是给自己的舅舅做上门女婿。我们家隔别赵家的情况就不一样。赵家大爹解放时被划为富农,对他儿子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四个儿子,本来个个都是干活的能手,而且都勤劳刻苦。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摔跤高手,经常在各个地方的摔跤比赛中拿“大红”“二红”即一等奖二等奖的。可是,因为出身问题,也因为家境困难,还因为我们村子的坏名声,一直娶不上媳妇儿,后来就一起到隔别师宗县更加偏僻的地方做上门女婿去了。

明媒正娶对很多青年来说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有时候就只能采取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实现婚姻。“抢亲”是那时候存在的一种应对明媒正娶可能带来的经济困难的权宜之计。“抢亲”其实并不意味着暴力,而是在正式婚约可能给男女双方尤其是男方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时采取的一种应付方式。有时,这种做法是双方私下妥协的结果。对女方来说,认可这种做法可以避免某种尴尬,而对男方来说则可以省去一别费用。还有一种情况,叫做“偷婚”。男女双方相好之后,女方就生活到男方,不办仪式,也不领证,而是在孩子出生之后再补办。这种做法,也有规避经济压力的意义。

有时候我们说,“做梦娶媳妇儿——想美事呢”。可在我少年时观察到农村的婚姻现象,往往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娶妻为了生子,生子为了家族的香火延续。这件事情因为有着重大的意识形态的意义,也就加剧了婚姻当事人面临的压力。当然,压力不仅仅来自社会习俗和个人心理,更多地还来自经济方面。在经济极端匮乏的年代,日常的生存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成为巨大的压力,婚姻带来的经济压力就更让人不堪承受。婚姻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必须要完成的一项重要的人生大事,快乐与否完全没有进入考虑范围。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