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扶贫工作重在真情投入

田德邦 原创 | 2017-01-10 17:27 | 收藏 | 投票

  城乡差别虽然在不断缩小,但对于某些贫困地区来说,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与城市的差别依然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实行的精准扶贫政策才真正具有战略意义。所以,作为富有扶贫任务的机关干部,肩负有神圣的使命。

  然而,事实也许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中国纪检监察报1月10日消息,不久前,某村开展民情恳谈工作,村主任大倒苦水:今年,省里某厅下派了4名扶贫干部到村里,这本是好事,谁知他们到村第一天,就要求村里先给他们改善住宿条件,将茅厕改为卫生间,4人吃饭用的碗筷单独摆放,安装无线网,购置桶装矿泉水……给村里添了不少麻烦。

  城里的下部下来,不顾农村条件艰苦的实际,在工作尚未开展之前,就要村里干部先替自己做好工作,包括衣食住行。这和城里干部扶贫所要做的工作相比,一样有着难度。将茅厕改为卫生间,安装无线网,购置桶装矿泉水,这些都是硬件,村里需要一大笔开支。扶贫队伍不仅没扶贫,还给村里增加不小的负担。这样做,是不是把主次弄反了?把主客弄反了?这不仅仅是作风问题,是认识问题,是境界和觉悟问题。按过去的传统说法,叫蜕化变质。

  什么叫扶贫?有“贫”才来“扶”,来贫困地区就不要奢望像城里一样享受。这个简单的道理应该都懂。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吃饭的碗筷还要单独摆放,这叫老百姓如何想?想想,连接触群众和群众的生活环境都嫌脏,这样扶贫会尽到责任吗?工作会带来什么好效果吗?

  不用说,农村的环境,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环境跟城市是无法相比的。我们的干部,长期生活在整洁干净的环境之中,一下子让他们住进农家散乱甚至看起来很不卫生的环境之中,那种感受也是可想而知。尽管如村主任所言,群众看到干部进到农户,又擦凳子又洗杯子地招待,干部还是嫌人家不干净,甚至水都不喝一口。更有甚者,如早前媒体曾报道过的安徽灵璧“撩妹”被免副县长李长锋,“扶贫下乡和百姓握手后,洗手多次还担心太脏”。可见,这样的现象不是个别的。

  这种现象,说到底是我们和群众的感情问题。如果我们把群众当自己的亲人来看,相信再脏再累,我们也不会嫌弃。如果和群众本身有隔膜,群众再尽力招待干部,都无法满足干部的心理要求。

  是真扶贫还是只想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这既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问题,也是干部岗位的职责问题。如果只是形势所迫,不得已为之,那走进农家甚至住进农家,的确是勉为其难。为了不至于损害干部形象,也为了不让群众看到这些做派后感到伤心难受,组织部门就得“不换思想就换人”。如果是真扶贫,就得做好思想准备,撸起袖子干,逐步适应农村环境,并真心实意尽力为农民和农村改造生活环境。

  习近平同志在兰考考察时,跟群众围坐在一起,一同吃大盆菜烩面,并表示,我们这些人都是农民出生,对农村、农业、农民有天然感情。他要求干部要做“永久牌”,不要做“飞鸽牌”。习近平同志以身示范,告诫干部,时刻不要忘了群众,不要和群众产生隔膜。笔者相信,我们很多干部原本都是农村出生,即使是城市出生,上溯三代,大部分也与农村有着很深的渊源。我们的条件改善了,是我们先一步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我们不能因此忘本,更不能忘了我们的宗旨。

  扶贫工作真正要做好,与根在城市或者农村无关。它只与两样东西相关,一是职责,二是感情。在职责与感情之间,应该是这样的逻辑关系:没有感情,职责就无法落实;仅仅是为了职责,如果真有隔膜,要装出和群众融洽的气氛和感情,也是很困难的。

个人简介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著有长篇…
每日关注 更多
田德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