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朝如何在盐改

田德邦 原创 | 2017-01-09 09:03 | 收藏 | 投票

  国家发改委于2016年12月9日发布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放开食盐出厂、批发和零售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食盐品质、市场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确定。这一决定意味着专营了2600多年的食盐终于放开了。

  盐改的决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自2002年酝酿启动改革以来,历经十几年,其间争议不少。但由于我国现行盐业专营制度的弊病太多,食盐改革成大势所趋。目前盐业专营的最大问题是政企不分,盐务管理局与同级盐业公司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种体制导致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的发生。

  新的盐改,主要是废止食盐专营和健全食盐储备体系。食盐定点企业进入市场,食盐流通生产企业跨地区经营,连小工业盐等其他用盐的经营也放开了。

  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关于盐改,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改革动议。然而,最成功的一次,则是唐朝宰相刘晏的那次盐改。

  唐朝开始实行的是自由贸易制度,不收盐税,这样盐商都发了财。到安史之乱以后,财政出现困难,就又实行了食盐专卖。虽然解决了财政收入问题,但同时带来了盐官腐败问题,他们在售盐环节对老百姓进行敲诈勒索,激起了老百姓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刘晏兼任盐铁使,开始了改革。

  其一,精简盐政机关和人员。主要是把原来设置的管理盐政的盐院重新进行改组,清除了一批鱼肉老百姓的盐官,拆掉了产盐少的地区的盐监,只留下产盐区和收购食盐的机构。盐场是储存食盐的栈场,各个盐监收购的食盐,集中到盐场,由盐场分销给各地。盐官都是经过挑选的,经过考核后,作风不正的都进行了淘汰。在不产盐的地方,设立十三个巡院,负责销售,查禁走私。

  其二,改官产官销为就场专卖制。这样,消除了盐官在运销食盐过程中产生的腐败现象。盐的生产由“亭户”进行,他们可以自由进行生产,但不能私卖,而要卖给盐官。盐官把他们的盐收购后,在盐场批发给商人,食盐的流通税也包含在盐价之中。商人交税了就可以自由运销。这样,国家虽然控制了货源,但盐商有生产和经营权。国家因为管理货源取得了利润,私人因为没有限制生产和运销,从而产生了积极性。同时,国家也节省了大量的生产和运销人员。

  其三,减少对盐商的苛捐杂税。刘晏奏请皇帝下令形成条文,严格执行。因为运盐成本没有增加,吃盐者的负担没有加重,食盐的销售也畅通无阻,盐业的利润随之增加。对交通不便的地方,设立“常平盐”,防止有时抬高盐价。通过官盐调节,平抑盐价。

  其四,将“流民”转化为“亭户”。对被土地抛出来的“流民”,转化为制盐的“亭户”,组织他们开展盐业生产。同时,鼓励商人买盐时以绢代钱,并故意将绢的价格定高一点,使商人有利可图,乐于以绢换盐。绢主要是解决军队服装的原料,避免采购军服过程中商人的剥削。

  刘晏是唐朝颇有贡献的理财家,其对盐政的改革,在当时对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抑制官员腐败,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大作用。有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直观看到盐改带来的变化。据史载,改革前,江淮的盐收入每年才四十万缗,改革盐政后,达到六百多万缗,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可见,刘晏的盐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改革。

个人简介
田德邦,湖北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起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来,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等文体作品相继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作品曾入选《台湾文学年鉴》,出版有散文随笔、时评杂文著作2部,著有长篇…
每日关注 更多
田德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