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证佛法的方法与法门

肖乐义 转载自 网易 | 2017-11-03 10:31 | 收藏 | 投票

 修证佛法的方法与法门


    P6——“所以我是要学佛法的,要学习怎么样成佛,怎么样得道,至少坐坐起来怎么入定,这就不只是学理的问题了。”

    P7——“我一生走的路线是研究佛修行的方法,因为那是解决人的生死问题。”

“学佛法是要提问题,要怀疑,要求证的。”“佛法是科学的,要追问的,追问这个问题的究竟,并且要亲自试验求证。”

    P8——“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有两个法门最重要,一个是安那般那出入息;一个是不净观白骨观。”

 

安那般那出入息

    P9——“释迦牟尼教你修持走呼吸的路线,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

    P14——“佛叫我们先修出入息,再修到明心见性、成佛,证阿罗汉果,连带身体也变化了,叫做即身成就。这是个秘密。”

    P17——“所以不要认为鼻子的气脉不重要。早晨起来,双鼻通的人绝对健康,有一边不通身体就有问题,对男女、饮食就要注意守戒了。尤其要学会单鼻呼吸,右鼻的呼吸进来,从右脉下去,管大肠系统。左鼻的呼吸管荷尔蒙(内分泌),或者男女精的那个系统。”

    P19——“我说你们要修道做功夫,为了生命,天下最便宜的生意你不做!自己妈妈生的鼻子,一毛钱不花,却不肯去做功夫,真是天下的笨蛋。”

    P38——“总之,安那般那以修风大观为基本,因为风大这个气,就是唯识学所讲的八识的“根本依”,是八个识所根本依止的。这个生命就是一口气,如果不从根本依上去解决,就得不了定。”

    P39——“修安那般那是先转化你的四大,由风大、由气来转变你的地水火风,转变习气,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转了;因为这个业报之身转了,超越欲界天所有境界,才可以得到禅定。”

 

六妙门

    P77——“数息、随息、止息、观息、还息、净息。

    P64——“佛告诉你真正修道是数出息,注意出息。”

    P65——“修涅槃是注意出息,出息怎么数呢?当你的气进来再出去的时候,你要把所有的一切,连生命,一切烦恼,一切病痛,一切东西,跟着出息放出去。尤其今天感冒生病,或者身体里生瘤啊,生癌啊,让它一齐跟着出息出去,出去就空了。你如果这样数息,马上身体就轻松了。”

    P68——“修行打坐,为什么管你的气呢?叫你先认识自己出入息,一进一出,要你把心跟呼吸配合。”

    P69——“怎么拉呢?你当然不会拉,所以告诉你先要“数”,先数自己的呼吸,气一进一出数一、数二……其实这个时候三个心在用。你知道“数”是心的投影,那个心跟气配合为一,就是一个心在用了;旁边还有一个影子(心)在看自己数对了没有,两个了,都是自己变的;后面还有个检查的作用哦!(也是心的作用)这一下我没有乱想,完全数对了。你看这个心的厉害!”

    P71——“思想就像飞鸟一样,乱跑的,你自己做不了主。思想来不知所从来,去不知所从去;如果你把注意集中在呼吸上,思想就被你拉回来了。但不要故意去呼吸,我们这个鼻子的呼吸往来,你平时也都没有注意,现在上座什么都不管,能够听得见更好,如果听不见你也会感觉到呼吸一进一出,一进一出。你感觉第一下,感觉第二下,思想跑开了,你就晓得心和气两个分开了,赶快把它拉回来。”

    P72——“一上座什么都不管,意识只注意这个呼吸,思想就与呼吸结合在一起不乱跑了,方法很简单。”

    P75——“你只要注意呼吸,不要太用心,自然放松,呼吸到哪里你不要管,但你会感觉到的。如果思想跟这个呼吸到胃部了,或到别处了,也是妄想,因为心跟息没有配合为一。”

    P78——“数息的目标再讲一遍,你打起坐来数息一二三,为什么用数呢?能数的是心念,呼吸不管你数不数它,同它没有关系,不过借用这个呼吸把心念拉回来,跟呼吸配合。大家学佛修道,拼命在那里数息,我说你们是学佛还是学会计啊?呼吸是生灭法耶,进来又出去了,出去一定空的嘛,你数那个空的东西干嘛!可是佛为什么叫你用数息呢?因为你心念拉不回来,所以用呼吸往来做工具,把心念拉回来。心念拉回来了你就不要数了嘛!不数干什么?随。”

    P78——“第二步是随息。你已经知道呼吸进来,呼吸出去,进来知道进来,出去知道出去,旁边那些思想妄念一概不要理。等于禅宗祖师的一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P80——“专一了就随息,气进来心念知道它进来,你管它到哪里呢!但是你会有感觉的。”

    P81——“鼻子呼吸一进一出,到了宁静专一时,呼吸也不动了,好像没有呼吸了,这就是止息。到了止息的时候,你的心境也自然特别宁静了。好,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于是不知不觉地就会注意感觉了;但是你不要注意感觉!气本来空的嘛!如果你觉得太充满,或者用鼻子,或者用嘴巴,把它呼出去;一概把它放掉,空了,身体也不管了。气充满了,念头也止了,身体内部变化就很大了。”

    P87——““命蒂原来在真息”。这个生命的根蒂,就在一处一入之间的那个止息的阶段。这个一出一入间的真息,就是一切众生的生命所在。”

    P88——“修六秒门止观,有个六字口诀很重要:呵、嘘、呼、吹、嘻、呬。”

    P94——““观”,什么叫“观”呢?止息以后,你知道自己呼吸宁静了,虽然没有完全定住,很久才呼吸以此,你也知道了,不管了,这个时候是观。你那个所谓知道,已经是观了,不要另外再有个观。你知道自己这个样子,不就是在观了吗?然后你会产生什么问题呢?你观察到,自己这个气到胸口怎么下不去呢?背上这里很难过啊!这就是观,你看到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看到自己背痛腰酸,好像肝这里很难过,是不是生了什么东西了?你的怀疑都来了。但是不要理它,你这个时候最好提起来,不是鼻子了,要点是在难过的地方,把它定住不动。”

    P95——““还”,是要按前面这样修行,然后功夫到了,好像鼻子呼吸一切都停止了,身体内部都完全变化了,变化回还到哪里去呢?”“应该回到不呼不吸,就是老子讲的“如婴儿乎”,回到娘胎里,或者刚出娘胎时那个婴儿的呼吸状态,应该“还”到那里去才对。”

    P97——““净”,然后呼吸清净了,杂念也清净了。杂念清净了以后就没有思想了吗?错。”“因为你脑子已经知道了,这就是观,不是用眼睛去看,是“心”观耶!就是意识知道。然后还、净,杂念妄想少了,心气专一了,先定在那里,身心转变就非常快。然后身体内部充满,气就发胀了,是应该这样的“还”啊!如果一天到晚勾腰驼背又昏沉,那就不对了。”

    P99——“但是,一般的修止修观,修安那般那的呼吸往来,把鼻子的呼吸下意识地向下引导,就引道下面去了。然后又专注在意识上,感觉上,同鼻子一点都没有关联了。鼻子到喉咙这里是自然的呼吸,不是你用意练习出来的,千万注意。”

    P100——“但是,你必须要身心端容正座,把“身见”先丢掉。佛叫你们念十个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安那般那、念休息、念身、念死。我说你们要弄明白,佛把“死”放在最后一个,其实一上座就把自己当作死了,这个肉体摆在这里不动,然后你直接进入安那般那,一下就到了,你还管这个身体干什么!”

    P108——“其实六秒门只有一个门,原则就是一个方法,就是利用你的风大。”

    P109——“打起坐来思想为什么不能宁静,念头不能清净呢?因为呼吸往来,风动,行阴。呼吸为什么往来?因为你思想没有宁静。你说这两个哪个为主,哪个为附带的呢?其实两个平等,天秤一样。你如果呼吸宁静了,思想也宁静了,这个天秤平稳了,不是心先还是气先的问题。”

 

十六特胜与十一切入

    P119——“十六特胜  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尽。十六、观弃舍。”

    P120——“一、“知息入”,二、“知息出”,呼吸进来知道,出去知道。”“呼吸进来,你注意“知息入”,头部这里的呼吸打通了。你试试看,不要什么都向肚子里咽啊、保留在丹田啊、沉下身体啊,笨蛋!你“知息入”,呼吸从鼻子里进来,你知道嘛!出去知道嘛,其他都不要管。气进来一定沉下去的,不必管下面,如果一边修安那般那,气进来,还要管肚脐管身体,你不是白修吗!一万年也修不好!”

    P121——“气进来,你“知息入”,喉咙以下都不要管了。到达了“知息长,知息短”,气一充满,你整个身体也端正了,不呼不吸,止息也来了,就这么简单;半天一天就可以做到了。念头自然清净专一,身心立刻转变,头也不会昏沉了,很容易定住。”

    P122——“三、“知息长短”,随时随地对自己呼吸的一进一出,晓得长短。”

“怎么叫知息长,知息短呢?所以要观察你自己。有时候身体不好,呼吸进来出去,你觉得知道喉咙胸部这里,肠胃到达不到。”“呼吸的感觉,知息长短,你静下来当场测验对风寒燥热的感受,就知道自己健康不健康了。”

    P124——“知息长短,主要在这一个“知”上,不在息上,你要搞清楚主体在“知”,知性。这个知性在身体每一个细胞,内外都普遍的,不一定在脑子里,而是无所不在的。”“佛经告诉你,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这里是把那些佛经归纳,知息长短,配合上你的修持;对于饮食男女,要搞清楚,严持戒律。”

    P125——“四、“知息遍身”,密宗的三脉七轮,中国医学的十二经脉,都是直接从身体的内部感觉知道的。遍身就是息到哪里都很清楚。这个时候不要被一般的佛学骗住了,把这个“知道”当成妄想,那就完了。要四大皆空嘛!换句话说,你这个时候是“明知”,不是“故犯”,随时要明白知道。”

    P126——“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你把这三个先测验好,你的知性是没有妄想哦!如果达到第四知息遍身时,有了妄想,用六祖的师兄神秀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任何妄想起来,都把它丢开,不要妨碍知性,知性则存在。你一边做功夫,注意呼吸,一边也知道自己妄想来了,你不要那个妄想,只管这个息。”

    P128——“五是“除诸身行”,身上气充满,身体都变化了,变空灵了,整个身体柔软了,内部五脏六腑统统变了。拿现在西医讲的话,中枢神经的系统变了,连带前面道家叫任脉的自律神经系统都变了。”“到达除诸身行这个时候,修密宗的三脉七轮的气脉打通了,生活习惯已经变了,就是你们听惯了的一句话,“精满不思淫”,男女的淫欲观念没有了,没有压力了,不喜欢了,当然勉强可以。”

    P130——“六、“受喜”,可是还没有受乐。乐从脑起,每一个细胞,都很“爽快”,舒服极了。为什么不是喜受、乐受呢?受是受阴,特别注重于感觉,触受,得喜、得乐,你普通打坐偶尔一下,不要把普通打坐的喜乐触受,当成那个受喜境界,那还远得很呢,程度差别太大了。”

    P131——“七、“受乐”,进入初禅就受喜及“受乐”了。初禅是什么呢?正式的禅定来了,昨天讲过,“心一性境,离生喜乐”。这个时候你杂念一切清净了。

这个字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这时才晓得我的知性跟身体感受是分开的,气息和四大也可以分开。第二个意义,才晓得这个时候,如果我这一口气不来死掉了,马上可以跳出来,到另外一个生命境界。

    P133——“所以说是“离生喜乐”,喜是心理的,乐是四大变化,这就接近了初禅。如果你修到初禅,配合上心理,你的脾气、个性、毛病都改变了,就是现在走了,会生色界初禅天。”

    P135——“受诸心行这里转了,转到心的境界了,懂了没有?跟身体四大关系少了,跟地水火风的关系变了,感觉感受不同了。受诸心行是由初禅进到二禅境界,由“离生喜乐”初禅,到第二禅“定生喜乐”这个心念境界。”

    P136——“九、“心作喜”,前面不是受喜受乐吗?这里的这个喜同那个喜不同吗?不同。前面那个受喜受乐还带有物质的、感觉的状态;这个是心境的状态,境界完全不同。为什么叫作“心作喜”呢?是心意识在作意,唯识叫做作意,就是“定生喜乐”了,所以心作喜。”

    P137——“十、“心作摄”,心作喜还容易懂,心作摄就难懂了,尽虚空大地归之于一。经典上讲,一毛端可以容纳大海,心细如发,一念万年,万年一念,都是心的境界。”

    P138——“十一、“心作解脱”,这个时候就真的解脱了,一切烦恼根根清净了,二禅到了三禅。心作解脱是证到三禅境界。”

    P139——“十二、“观无常”,也不是知,也不是心,也不是身,都不是。观无常,观一切无常,观慧,完全是智慧的境界。后面这几个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并不是到后面才用哦;有智慧的人,一开始知息入、知息出,已经观无常、观出散了。尤其更要注意的是,知道息出入,息不要抓回来,安那般那一进一出是生灭法,我们的念也不要抓回。”

    P143——“修行的方法不过是一根拐杖,不要被拐杖困住了,坐轮椅不要被轮椅困住了,诸法无常,观无常。所以从安那般那开始,出入息一进一出是无常嘛!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切皆无常,一切皆苦,一切是空的,一切是无我的。无常、空、无我是三法印,学佛的基本。你用这个方法修行,不要被方法困住了。否则就把无常当成有常了,那就错了。所以不是到十二步才开始观,是你一开始入手就在观无常了。”

    P144——“十三、“观出散”,有人被气困住了,就观出散,把平常的一切不适丢开,放之于虚空。不管气到哪里,你有个气,就被困住了,没有观无常,没有智慧去破它,没有观出散。你身体有病,乃至衰老,要死,用观出散都把它散出去,丢开了,一切皆空,死也空嘛,老也空,病也空,出散。所以佛有一个偈子,吩咐修行的,“诸行无常”,一切作为、一切行为,不是永恒的,都是无常,都会变去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来一往,呼吸一样,一进一出都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呼不吸绝对的清净,呼吸也静止了,寂灭为乐。”

    P146——“十四、“观离欲”,跳出欲界,这个世界都是自己的贪嗔痴欲望,一切都解脱了,什么都没有,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

    P147——“十五、“观灭尽”,什么是灭尽啊?”“灭受,灭想。受想两个灭掉了,没有了,思想清净了,没有杂念妄想,没有什么讨论,没有分别了,也没有感觉了,知觉也空了,寂灭清净。”“灭尽,拿什么灭?由你的知性开始到智慧成就,灭了一切妄想,灭了一切知觉感觉,都空了。”

    P149——“十六、“观弃舍”,这是最后一个,还是要丢掉。得道,得什么道?没有道,连道也丢掉。我成佛了,谁成佛了?没有人成佛。自己认为有道、有学问、有成就,已经是狗屁了。最后观弃舍,一切放下。”

    P151——“十六特胜前面五个一组,后面五个一组,中间六个一组。后面这一组没有讲唯物或唯心,没有讲与身体四大的关系,也没有讲与心念的关系,都没有提,而是单独成立。换句话说,你初步用功,开始腿一盘上座,呼吸进去“知息入”,你已经是“观无常”了,因为念念之间这个息是靠不住的,来去无常的。所以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尽、观弃舍,这是智慧啦!观是慧学。”

    P153——“为什么要你们修这个十六特胜,走这个路线,做这个功夫呢?因为不管你学佛、修道家,学任何法门,一切修行就是我常提的:见地(理解)、功夫(定)、行愿(做人做事),缺一不可。”

    P158——“讲修行,要修安那般那,必须要清楚了解十一切入。”“十是有十个精神物理的功能,心物一元的,一切处所,任何地方,它都会透进去穿过来,所以叫十一切入。”“就是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

    P161——“这十种东西,只有十分之一是唯心的,就是这个“识”。其他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都是唯物的。注意!这十种是一切入,你在这里打坐,你的身心内外,整个宇宙,一切都穿透进来了,都穿透你的身心,所以叫十种一切入。”“所以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衰老?是受物理的侵蚀变化,都透进来了。甚至你在这里打坐,做起功夫来有境界,都是在受这个物理的影响干扰。所以我特别提出来重点,由修安那般那法门,叫你先认识十种一切入,了解有关生理的、物理的影响,以及对修十六特胜的影响。因为十六特胜是很重要的,最容易得定的法门,所以这些都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境、行、果

    P170——“我提出来境、行、果,对学密宗,学禅,学一切法门都很重要的。”

“做一分的功夫有一分的收获,做两分的功夫有两分的收获,一步一步都有它的境、行、果。其实这三个字岂止是修行,我们读书也好,写字也好,做任何功夫也好,都有它的境、行、果。但是这三个字用在世间法上,并不妥当;因为真正的境、行、果是实证的、实修的,所以十六特胜是要实证实修。

 

风、喘、气、息

    P181——“风是基本的原则,中国讲风就是气流的气,在人体内变成呼吸了。人的呼吸是第一位的,所以风是第一位。”

    P181——“一般呼吸叫“喘”,喘气的喘,有一种呼吸道不好的病叫哮喘病。一般人身体都不健康,也有轻微的哮喘,呼吸只到喉咙,或到肺的表层为止。呼吸有声音的,尤其睡眠的时候,感冒鼻塞时,那个声音更粗了,这属于喘。喘是外风和身体内部的风,互相矛盾阻碍,互相争斗,为了打通气的管道而发生的。”

    P183——“气的阶段不喘了,譬如修定的人,静坐坐得好,好像感觉鼻子没有呼吸,或很慢很轻微来往,这个是属于气。所以修持方面讲的气,不是普通空气的气。中国古代是这个“炁”,“无”字下面四点,无火之谓炁,好像没有作用,可是还有往来,很久很慢,偶然有一下往来的作用,似乎没有感受;没有风,没有喘,那个叫气。”

    P184——“再进一步就是“息”,这个息是很微细的进出往来,气都没有了,身体内部的障碍统统没有了,酸痛胀麻痒等等感受也一点都没有了,完全宁静,好像一点呼吸都没有,而是息遍满全身。然后感觉每个细胞乃至九窍——头上七窍,加上大小便的二窍,全身每个细胞,自然都是往来充满,好像跟大气、虚空相通了,那个就是息的境界。”

 

修行的退、减、住

    P187——“由安那般那知息入起,一共十六条,一条一条告诉你这个特胜法门,修行只有这一条路最好,什么禅啊,密啊,统统推翻了,就是这一条路,是佛将的一条成功的法门。所以《达摩禅经》非常辛苦地告诉你这一条路,然后更要注意,他将这个法门以前,讲到修行人最容易退,天天讲发心修行,天天退步。走一步退三步,就算不退也会减,就是退得慢一点;比较好的是停住不进步,这就是退、减、住。”

    P189——“《达摩禅经》先讲了几个情况,粗略的讲有三四十个,仔细分析的话,每个情况都是退。你觉得自己在修行用功,其实你天天在退步;不退步当然就是进步。所以《达摩禅经》很难搞懂,这就是秘密的法门,退、检、住,住就是停留。不要停留,要升进,向前进。到最后灭尽定还要舍弃,才能证到一切皆空,真达到空的境界,才是见到空性。”

 

结语

    P192——“如果真心修行,还是要时时刻刻努力,时时刻刻地反省检讨,更要切实认真求证,才不辜负自己的发心。”

个人简介
本人出售外汇精确交易图表,十万元一张,闲聊试探者免言!
每日关注 更多
肖乐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