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验彰显“道统”与“治统”的平衡

程亚文 原创 | 2017-11-03 11:06 | 收藏 | 投票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再次使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及其巨大成就受到国内外注目。一个建党96年的政党不但能够做到适时自我更新和完善,还能不断推动国家发展复兴、人民生活安康,这在世界政党史上都属罕见。正因如此,她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对其他国家也有启示意义。

  1、西方标准无法衡量中共成功

  在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时,西方知识和话语体系已失去以往一些人所认为的那种可靠性,原因主要在于两点:

  一是中共及其所领导的这个国家的独特性,超过现有知识体系的解释能力。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超大规模国家,能够很好解释这种类型的国家并指导其发展与治理的知识体系,还没产生。知识是实践的产物,当代西方知识体系绝大部分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服务于西方国家应对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它受到特定时空下的地域特征、生活传统、人口规模等条件限制。如果说这套知识体系是成功的,那它最多也不过有效处理了3亿人口规模国家、即美国的事务。但从管理学角度讲,这样的知识方案不一定也适用于一个13亿人口规模的国家。

  在以往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一定程度上“以西方为师”,大量吸收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并取得良好效果,这是由中国当时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国情决定的。而在今天已基本实现工业化、整体发展水平与西方国家差距大幅缩小后,中国拥有的资源条件已不同于西方,所要面对的很多问题和挑战也是西方国家所未见的,因此西方经验对中国的重要性不再不言自明,中国需要主要依靠自己实践探索新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自身问题。

  二是西方政治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路灯”价值大打折扣。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国家越来越将“民主”作为衡量政党或政治制度的标准。强调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没错,但把“政治合法性”与“民主”画等号,是对西方自身政治传统的背离,是对“政治”这一事物赖以发生的基础的背离,由此造成的政治乱象已举目可见。

  人类建构政治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首先用来满足某些抽象价值的实现。在西方话语中,政治是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在封建制国家转变成民族国家时表现在三方面,即国家责任与公民义务的平衡,精英治理与民众意愿的平衡,以及契约的运用在其政治边界范围之内,即无论民主、集权还是政治共同体,它们所能涵盖的范围都是有限的,这才最大程度保证国家能面对和化解危机、实现有效治理、推动发展改善。

  现在的问题是,契约所规范的政治限度已被统统突破,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契约瓦解、政治失序,具体表现是产生了消耗型国家,即只谋消费或权利而不思生产即财富创造;无规划政府,即政治体系已难以对国家做长远规划;选举型政客,即只有表演天赋但无实际治国能力的执政者。当政治体系的目标不再是解决问题而只是满足各种“愿望”时,亨廷顿所说的“政治衰朽”就发生了,有效政治也转变成无效政治。

  2、道统与治统的平衡关乎长治久安

  西方国家当前的诸多政治乱象,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早有比较成熟的解释方式,那就是“道统”的稳定及其与“治统”的相互支撑。中国是世界唯一保持了历史文化延续性的超大规模国家,在大多数时间里,国家治理也表现出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效用,其特点至少有三:

  一是传承有序的道统。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价值符号系统高度稳定,虽在不同时期也有发展变化,但一直保持了基本内核,它不仅表现为成套的思想体系,还落实到了制度和组织层面,以科举考试、言官制度、天子的“罪己诏”等形式予以展现。二是因时而变的治统。国家能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因时致用,灵活选择治理方法和手段,历朝历代的治理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三是治统从属于道统。治国理政方式方法的更新,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道统所规范的范围内。

  以此为镜,西方当前遇到的契约瓦解和政治混乱,乃是在多元文化主义、权利至上主义、民主合法性的无度成长下,本应作为治理手段的一些事物逐渐占据了价值观的高位,导致治统僭越道统并使道统迷失,人无定见、国无定力。

  相形之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及其开展的国家治理,长期以来维护了道统与治统的平衡。同传统中国社会一样,当代中国的“道统”符号稳中有变,既与时俱进又保持了很高的规律性和持久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等表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与人民的意愿契合。当代中国的“治统”也在从属于道统的理想价值过程中因时而变,无论建国初期的道路选择,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转向改革开放,再到当前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都体现了治统的灵活性。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和组织方式汲取了外部经验,但也承继了中国自身的优秀传统。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如果说群众路线、政治路线契合中国传统的道统,那么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则契合了治统。

  好的政治路线要靠好的组织路线来推进,中国特色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严格的内部纪律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活力的重要成因。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在选人用人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这就像中国传统“道统”规范下的“贤能政治”,使贤能之人不断充实执政队伍,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有效进行长远规划。刚去世不久的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就曾说过:中国善于从长远处着眼并勾画未来,政策前后连续,这是中国的优势所在,而美国“太专注于目前的危机,太缺乏长远视角”,“受困于一种短视的精神状态”。

  在一个因民主政治的过度化而使很多国家丧失长远规划能力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仍能成功有效地带领人民对国家进行长远规划,其背后的道统与治统相得益彰、彼此配合值得其他国家反思和借鉴。■

个人简介
程亚文,1972年生,从事战略与国际政治问题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关注东亚近代转型、东亚安全与一体化等问题,在《欧洲》《战略与管理》《开放时代》《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处曾发表文章若干。
每日关注 更多
程亚文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