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澜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王馨澜 原创 | 2017-02-17 13:57 | 收藏 | 投票

 馨澜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

 

作者:王馨澜 艺术投资者

    走在今天中国城市街道上,我们常常被突然进入视线的,赫然立在城中的建筑物打破“白日梦”,这些建筑物代表着和我们过去完全不同的审美,和我们头脑中的记忆完全不同的逻辑;工作中,无处不在的微信群早就重新定义了我们的节奏;更远的天地,艺术家的定义早就被颠覆。

人人都是艺术家、创造美感的未来、时代的艺术。现在这个社会中艺术与商业的关系、我们的生存状态、以及我们未来走向何方等大问题,有一些整体性的了解。

问题一:为什么总是感觉艺术是小圈子的游戏?艺术在中国,能否影响社会?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在上个世纪初到二战的时候,对经济社会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凯恩斯,他们在英国有个小团体,产生大量的思想上的交流。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上。通过凯恩斯,这个对整个经济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这种创作也反馈到我们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上面。

回答:这个问题很大。其实艺术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我们看中世纪,看文艺复兴,一直看今天的当代艺术,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艺术能达到人类的思维和思想达不到的一种心灵的释放。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艺术对社会的关系。我讲个故事,一个濒临死亡的外国人,他死前有一个愿望,说我想在死前再去看一次美术馆,看一次博物馆。最后人们决定帮他完成这个愿望。

他去的是什么样的博物馆呢?是美术馆还是博物馆?这个很有意思,他去的是博物馆。像卢浮宫这样的博物馆,而不是当代的美术馆。因为大家觉得博物馆和美术馆是一回事,都是展览艺术品,其实不一样:博物馆是很早之前的绘画,那时候宗教绘画为主,一直到印象派。那么当代美术馆一般是从印象派以后,从上个世纪初到今天“泰特”展出的,叫美术馆。那他为什么他要去博物馆而不是美术馆?因为到博物馆去看这些收藏作品的时候,人们往往觉得更容易理解,会离得很近。

这里产生了一个矛盾,离我们今天最近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在今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是一个典型的美术馆,它不是博物馆。它跟每个普通人到底能发生什么关系?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趋势下,中国的艺术圈子在整个中国社会当中是非常小的圈子,美术圈子在艺术当中又是非常小的圈子,美术圈子当中的当代艺术圈子又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圈子。

哥伦比亚艺术家多丽丝-塞尔萨多在泰特展出的当代艺术作品《负面空间》。

 问题二: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艺术同商业的关系是怎样的?

 艺术跟商业的关系,在今天真的有非常严重的误读、误导。自古到今艺术跟商业的关系密不可分,只是不同形式的商业去跟艺术的链接。最早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艺术家没有赞助人都活不了,有赞助人就是跟商业的结合。艺术市场在 17 世纪之后在欧洲慢慢的崛起,18 世纪、19 世纪都开始跟商业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们对艺术跟商业的对立是这样的一种对台,如果说它是有根据的,那就是它跟文人艺术,跟中国传统的文人艺术可能有点关系。因为中国的文人艺术它的历史背景,艺术是业余的,是一些做官的,富二代、官二代,或者是做大官的文人,或者是王公贵族,大将军,都是皇室的贵族。                                       所以你看中国文人艺术的发展的脉络为什么跟商业没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那些人不缺钱,不需要钱,人家地位尊贵,艺术是他的消遣,艺术是他用来跟他同样的思想境界的一些人互相交往的一个渠道,所以艺术在文人的领域里面是跟商业关系不多的。如果一个艺术家跟商业发生了关系说明一个状况,他落魄了,这是他在正常的供养的管道有了落差,所以不得不卖画为生,卖字为生。那是有一点点悲惨的事情。我觉得“艺术与商业的关系”背后是关于我们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关于浪漫化的延续。刚才讲到可能在文艺复兴时代或者更早,是一个教会做一个赞助者,或者是类似比尔·盖茨之类的家族赞助这些艺术家,我们知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包括我们知道启蒙运动时代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在到处找皇后们,那些贵妇们成为他们的情人,那个时代金钱、思想、性,应该是高度混杂在一起的,他们会有一种感情的创作力。

 19 世纪发生一些新的变化,浪漫主义的兴起,挑战所有的权贵,我们认为艺术家应该是贝多芬式的,贝多芬是 19 世纪典型的艺术家,高度浪漫化的,一头乱发。然后看到德国的王公走过来不抬头看一眼,歌德非常有礼貌的跟他打招呼。

贝多芬  这种形象到了巴黎,到了 19 世纪中叶更为显著,他们认为艺术家反对的不但是王公贵族,还有兴起的中产阶级,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土豪阶层的兴起,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对权利的欲望,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的确在品位上粗俗不堪,所以他们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现。

19 世纪末之后,兴起的大众阶层,贵族消失了。我觉得现在本质上人们都不太关心艺术家反抗的心态了,我看到的是拼命与商业合流的过程。过去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就是资本市场的,我没有看到反抗,我看到是某个艺术家成为超级的 PR。

 我们可以看到新的思潮发生了改变,但是我们现在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大众时代。我刚刚讲的 19 世纪末那些艺术家,他们面对的是电报,铁路,当时推动的报纸、杂志,他们面对的大众市场是怎么样的。现在这一拨是由互联网、twitter、微信、Facebook 来推动的大众化,艺术家必须产生新的回应方式。

其实我觉得这种回应已经发生非常微妙的变化了,当代艺术兴起跟冷战的结束,对我来说因为整个意识形态的消失,这是世界艺术所谓的终结的时代,我们日常生活中觉得一切都相对平等了,此刻整个全球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个时候当代艺术的奇观会低于电视新闻上的奇观性。

所以我越来越感觉到未来反而是重新的传统艺术的年代,一个抽象概念对冲的年代,慢慢要取代视觉化和形象化的时代了。我觉得对此刻的中国人来讲,马云是最重要的艺术家,他把这么多人联系在一起,是这么大的行为艺术。

 我自己不是艺术家,我在做的有我自己思考方式、思维方式,但是我也有自己个人的感受,就是艺术跟商业本来并没有关系。因为艺术的出发点就是我们自己身边的生活,比如说原始的艺术,比如说线、图、唱歌、睡觉......这种原始的艺术状态,他们跟我们自己的生活,身边的生活有关系。

第二个,我最近在做项目的时候,虽然是商业性的项目,但很多项目,我们的客户是不赚钱的。现在我觉得商业的范围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以及吸纳资金的方式来赚钱,这是比较传统的商业逻辑。刚才讲的twitter 也好、Facebook 也好,微信也好,微信也没有赚钱,但是他们通过很多很多的费用提供给我们服务。

所以我觉得现在的时代商业性这种逻辑越来越在变化,比如说我们前段时间做的卖家具的店,他们的主要业务都在网上,我们做他们的空间,这个空间不是卖东西,更多是让人过来,你在这个地方遇见新的人,碰到新的体验、新的人。所以这种地方反而慢慢变成商业价值高的,或者有价值的一个空间,所以对我来讲这几年是很新的体验到这种商业逻辑的变化。

问题三:我们中国现在的社会当中对审美,或者是对于美的感觉,有什么样的问题?

 我的感觉中国是一个非常失序的时代,秩序混乱得一塌糊涂。我们在北京走一圈看到的都是冲突,高的矮的、这个颜色、那个颜色,思维方式也是各种冲突,各种革命和社会的浪潮,所有知识上、审美上、道德上的东西都出现了巨大的断裂,再加上技术革命。这种断裂非常的不舒服,大家去日本这么开心、去台湾这么开心,就是秩序(的作用)。

但是过度的秩序又是对人性巨大的伤害,日本人就面对着巨大的压抑嘛。我觉得有个词非常好,他们看起来可能整个的行为规范都是生活在某种规范里,这里面是巨大的,包括儒家文明,都是压抑之中的。他们对失序会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艺术的可能性就是不断的寻找新的秩序,然后打破一种秩序,再创造新的秩序,人类永远都是不安的过程,破碎以后再重组。对于创作来讲当然非常有意思,因为所有的都会涌现来,比如说这些人看到他创造个小小的奇观,他会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

秩序井然的日本,但是长远来看本质还有这样的危害,当然这种的代价在中国来讲就是一个太大的样本的牺牲,我们通过 13 亿的样本牺牲,获得点对点式的几个作品,所以目前应该创造新的秩序,这是最重要的时刻。                                    今天我们感到无比的惊慌与彷徨,因为我心目中的某国家领袖这个形象,这个秩序,彻底的被美国的川普给打破了。然后媒体很惊慌,自从他当选以后我几乎每天都在看 CNN,我之前从来不看 CNN 的,因为我可以看到那个全球化自以为自己是代理人的 CNN 是无比的惊慌失措。因为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巨星的川普,他在玩弄媒体,他每天丢一点东西、丢几句话,弄一个行为艺术,就把全球媒体给搞疯了。你说今天谁是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就是川普,连他美丽的模特妻子都失色,在旁边连一枝花都不是。所以我们在这样的失序的年代,所谓的阶级,所谓的尊贵,所谓你作为一个总统应该有的行为举止,行里如一的这一切,被这个狂人总统彻底改变了,我行我素。

问题四:移动互联网科技各方面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

1.这谁知道怎么改变,不确定性过去十多年二十年,最后人类生活最重要的特点是高度的流动性和分裂性。每个人的身份高度的分裂性、流动性。其实微信的朋友圈是隐喻,你在高速的流失中生活,这个流是没有记忆的,而且这会成为你生活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我非常仰慕伟大的社会学家齐格蒙·鲍曼,去年刚刚去世,流动性的社会中怎么面对,人会面对一种永久性的焦虑,这是无法克服的,你要接受这种焦虑。美、音乐、艺术,当然这会变成高度流动性的缓解剂,镇静剂。对,但是我对人类的天性另一点非常有信心,人类特别容易厌倦,我们会厌倦某种状态。可能最初是信息垃圾的时代,某种秩序失衡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垃圾。我觉得会厌倦,会寻找新的东西。但是对中国社会来讲,中国社会最本质缺的是真正的一点自由精神,所有我们想创造力的潜质,其实我们谈的不是艺术,是创造力的潜质。

我觉得未来应该也是高度部落化的,部落就是圈子一样的,里面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人以前可能换很多胶囊来吃,如果寻找美的话就是在这些胶囊里面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现在已经是这样了,是一个传统和现在,和未来,完全混在一起的(生活状态),时空是高度错乱的,这一刻我在接受巴赫,那一刻就是 hip-hop,它会同时发生。我觉得人类受不了这种焦虑的话,一定会寻找一种状况,这是过去的传统和未来并存在你的生活中,这样你会有稳定的秩序当中,获得暂时的镇定。但我觉得寻找解决方案的时代彻底消失了。

 我们一般觉得未来是在那里,但是我觉得未来应该不会在那里,未来可能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我在思考未来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很多时候最大的灵感是在我的身边,比如说我在这里生活,回看你们的生活状态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未来感的东西。比如说他们的私密性的部分,他们的公共和私密界限的部分,还有他们自己的空间和大家空间的结合在一起的感觉,他们共享很多本来不是他们自己的,不属于他们的空间,不属于他们私人的东西,他们也可以用,他们共享很多城市的公共的空间,那样的感觉其实给我很多未来感。

 科学和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有了这种关系,达·芬奇不仅仅是画家,他也是科学家、建筑师,其次才是画家,现在科学和艺术这个关系越来越紧密,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被技术化引领,比如现在在国际上也有很多关于科学和艺术的展览,比如德国最大的机构卡尔斯罗 ZKL,那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和艺术的美术馆,当然也有韩国首尔的媒体双年展,无论科学如何发展,我想不仅仅是为了技术,因为技术是跟人的关系,其实当代艺术今天有很多人理解,很多人不理解。我愿意从事这个行业很重要的一点,看一下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变化:手机阅读很大程度上替代了电脑与纸书阅读;碎片化信息也对应着碎片化时间,我们关注点赞高的内容;科技的发展,让我们一天内得以在不同的大洲穿梭,时间与距离改变了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跨界碰撞,横跨艺术与商业:艺术国际化已经是趋势,艺术到底是什么?对于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它已经默默根植于生活,而科技则是最好的助力器之一。艺术家与企业家跨界共话商业价值如何在通过艺术的洗礼逆风高飞。
                               待续……馨澜

 

 

 

 

 

个人简介
投资自己才算是最大的投资
每日关注 更多
王馨澜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