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取一瓢——2016年我的读书与写作

魏延安 原创 | 2017-02-03 08:22 | 收藏 | 投票

   2017年元旦的前一天我完成了2016年度的读书计划,平均一周读一本书,共读完 56本书。2016年的阅读写作状态一如既往,边读边写边行路,粗略统计,共写读书札记16篇,计5.5万字;三农、电商及各类杂记写作76篇,计22.9万字;合计写东西92篇,合28.4万字,折合每周约5000字。与上年相比,“整体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但读书札记数量还在下滑,而写作部分还在增加,尤其以电商为甚。这一年的读书与写作有以下突出体会:

  海绵里总是能挤出水的

2016年的读书生活,相较于2015年的狼狈不堪,似乎要好一些。因为2015年直到12月份的时候才读书四十多本,硬是在12月读出七八本,已经是硬凑出“一周读一本书了”。到2016年情况好一些,基本上保持一周一本的进度,中间略有或快或慢的情况,但也不太严重,算是从容了一些。说到2016年的情况改善,与一个新开发的读书时间段有关。

  原来读书,一个是在出差路上,一个是在晚上。出差读书,不断加码,不管飞机还是高铁,已经是孜孜不倦了。而晚上读书,却越来越少,因为要给孩子批改作业,然后还要陪那小子运动一下或玩点游戏。等他睡下,再看看微博微信,也已困得不行,翻书几页已属不易。

  不过后来发现,孩子起床要晚一些,我们吃完早饭才叫他起床、洗漱、吃饭。陪他吃饭的过程中就可以腾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读书。再到后来,发现还可以变为晚上洗漱后,一家人都在床上看书,一二十分钟总是有的,而且其乐融融。这么一调整,顿时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主动了不少;而且也给孩子耳闻目染,树立一个读书的好榜样。这也充分证明,鲁迅先生是对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没有时间读书,差不多都是借口罢了。

  当个讲师也挺好

今天的专家和教授,能被人们嘲笑为“拍砖的行家”“叫唤的野兽”,大体还是没有学会说“人”话,要么理论高深,如听天书;要么佶屈聱牙,生涩难懂;甚至故作姿态,不可近身;最终多云里雾里,让学术话语体系为人垢病。然而,这是专家教授应有的语言特色吗?大道至简,大众的才是科学的,才是王道。那些古今名篇、著名理论,哪个是老百姓听不懂的?

  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现了高士其、严文井等科普作家,让科学走进老百姓,可谓功不可没。然时至今日,科普既辛苦,又不能当成果,评不得项目,换不成职称,谁还来干?什么日本核辐射中国人买断盐之类的荒唐事件,与科普不到位有很大关系。我每每见此,常痛心疾首。因而,我写的东西也算不上研究,只是想把专家教授读懂,“翻译”出来,让一般人能听得懂。所以,自认为当不了专家,也当不了教授,就是一个讲师。但讲师就不好吗?世人需要,个人愿意,何乐而不为?!想想什么电商生态、诺贝尔奖理论,被化作吾笔下之民间俗语、大白话或各类形象比喻,大降高度,走下神坛,以平白面孔示人,也是公德事一件也。

  读书应该有多狠

读书有多种,若是休闲,只管舒服就好,不求甚解又何妨?但要做些研究,搞清楚问题,就非下功夫不可。为了搞懂电商,这些年的阅读自认为还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读汪向东老师的农村电商书,也曾写读书札记六篇之多,确实收获很多。到了今天,感觉电商书籍的读后感越写越长,甚至连自己也受不了,说明还是看多了有长进。

  但在2016年的阅读中,当我读到万维刚的《万万没想到》时才发现,还有比我更狠的读家。他在书里说,“我们就要用这样的精神去读一本书:如同小偷一样到别人家里把除了厨房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了——然后我们回过头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了。”若按古代的师傅传艺规矩,则这样的弟子断然是不能要的,他这一上手,师傅可能也就没事干了。这么一对照,发现自己的读书还有提升空间。那就是什么时候再返回去,把“厨房水槽”也搬走,看来一些经典还是要重读的。

  三千弱水取一瓢

每年买书一百来本,能读的只有五十多本,剩下的只能是欣赏一眼了。有时心里也急,但怎么也排不上队。又过了很长时间,甚至连阅读的兴趣也没有了。所以深感到,知识爆炸的年代,挑选型阅读多么必要,或者说多么的迫不得已。每年中国出版40万种书,一个人穷其一生,读5000本以上已是极限。

  可是挑什么呢?历史人文是我之最爱,读之顿觉神清气爽,劳顿全无,比一般的休息效果还好。但三四十岁的年龄,不管在什么岗位,都是“当打之年”,哪有这么多的闲情逸致?只能是就着工作需要的读,就着当前最需要的读,对我而言,就剩下了三农与电商为主。2015年的读书札记出来后,我已经向几位“粉丝型”领导道了歉,可读性确实是差了一些,因为电商太多了,三农太多了,太专了。但到了2016年,这种状况依然难有改观。在读的56本书中,电商及互联网类多达16本,三农类有8本,历史人文类17本,剩下的文学及经管等类15本,而且读书札记还是电商与三农多,而其他类写得少。

  后来我想了一下,也只能顺其自然了。《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是表忠贞,我借用过来,那就是书海无边,咱就凑着喝一口。

  要就着“无字书”掺合着读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的人生的书》中,黄春兴先生提到经济学研究生的困惑,因为他们“课堂上学习的教材,过半是和真实世界的经济形势不太相关的数理模型。学了这些模型,若说就懂了真实世界的经济运作和现象,无疑是自我欺骗;如果还想进一步利用这些数理模型去改造社会,那不仅是荒谬,更是毒害。”所以他也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单纯,以为:“如果可以将经济活动写成方程式,让计算器去计算复杂的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所求出的解来控制社会,不就能创造一个美好又有秩序的社会?”——这注定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今天如何读书与学习?那就是必须与实践这一“无字书”结合起来才好。

  关于读书学习的问题,古人早就说过,“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句话听得多了就没有了感觉,而一遇到具体问题,就很容易理解到位。比如说有一个德国的笑话,一个老太太找到一家报道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报社,说他们胡说八道,这让报社的记者感到很奇怪,因为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一点。可是这个老太太亲自带了两根木棍,一手一根,根本不可能把面条或其他实物夹到嘴里,这比玩杂耍还困难。看完老太太的比划,报社的人当即惊呆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还有人以为中国人拿筷子是用两个手,而不是一般人想象的一个手抓两只。但可惜的是,报道的文字中只字不提这个细节,而对中国一点也不了解的人,只能按着西餐的习惯来想象中国人拿筷子的场景。

  再说到电商问题,专家们坐在屋子里讨论半天也说不清楚的事情,到电商一线走一走也就一目了然了。2016年的春天,我在商洛市商州区下沉工作一段时间,就以蹲守的方式在一个农村淘宝合伙人的服务点上呆了多半个上午,一些细节问题很快有了感觉。比如,有人说农村都没有人了,谁来用电商?年龄大了不会用,谁来教?一个村淘点就一个代卖点,有什么了不起?等等……其实在农村多呆一会,这些问题都有解答,农村再没有人,还有人留守,也有需求,况且还有外地务工人员的异地代购;年龄大了不会用不要紧,村淘点的人都可以代办;学会了,村淘点也死不了,因为还有其他服务,至少是一个快递点;办一个村淘点也不容易,那个村淘合伙人必须是十八般武艺榜样精通,不仅是推销员,还是代办员,也是快递员,还是上门安装和售后人员,还要抽空管管留守儿童,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累得像狗一样光想趴。所以,我现在读电商,也是读一读,再听一听,最后再看一看,这样才会离真理更近一些,以免误人子弟。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草,二〇一七年一月十三日夜校订)

个人简介
农村工作者,出身农民,研究农业,关注农村,始终不忘读书,在三农问题、农村电商、新媒体应用方面有一定研究,是青年电商和新农人的朋友。
每日关注 更多
魏延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