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上林丽都 诗意天府

党双忍 原创 | 2017-03-18 16:06 | 收藏 | 投票

  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是由大秦岭与黄土高原共同护佑的渭河谷地,也是中国中央腹心之地,千年帝都所在。

  在中国地理版图中,关中不大;在中国河流水系中,渭河不大;在中国城市体系中,西安不大。渭河谷地,关中平原,在中国河流谷地和诸多平原中,皆是“小不点”。

  然而,关中自古即是“帝王之州”。浐灞泾渭、沣滈涝潏,“八水环绕”长安,宛若人间仙境。周秦汉唐,1100多年的中国历史,以关中平原、渭河谷地、长安帝都为中心。关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也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西安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秦兵马俑是世人称道的“世界第八大奇迹”,西安古城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墙遗址。

  关中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代表,这已成为一个历史常识。然而,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是,这里曾经拥有茂密的“关中森林”和精巧的“关中园林”,此二者构成了关中文明的重要生态支撑。

  在文明之先,关中是莽莽林海。蓝田猿人时代,关中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繁茂,大象、犀牛、老虎、熊猫,都曾是我们先祖的生态伙伴。中华民族的上古故事,华胥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的传说,尽皆发源于渭河两岸,关中一带。以华山为中心,密集分布着仰韶文化遗址。中华民族的先祖,在广披森林的渭河湿地,进行采集和渔猎活动,并探索发展种植养殖活动,继而推动关中森林生态系统向田园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

  森林是天然之物,田园是人工之物。经过3000多年垦殖之后,关中的田园无与伦比,而关中的森林悄然隐退。但是,关中之南是秦岭,之西是关陇,之北是桥山,之东是黄河,及至春秋战国时代,关中尚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苏秦向秦惠文王陈说连横之计时,曾称“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汉代立国之时,张良曾用“金城千里”来劝说刘邦定都关中。经过周秦汉唐,因田园发展,且都市木材、薪柴需要旺盛,“关中森林”完全遁形,周边林区也遭受重创。

  随着“关中森林”消失,“关中园林”崛起。不少人已经数典忘祖,只知江南园林,不知关中园林。“中国园林”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称谓,而“关中园林”堪称是“中国园林之祖”。关中园林,最初以供帝王狩猎的“囿”的形式出世,与当代森林公园有几分相像。在“囿”里,动植物物种丰富,主人游憩、打猎、烧烤在其间。周文王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一带,曾建设了“灵台公园”,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大雅·灵台》“王在灵囿”。“糜鹿攸伏”,“白鸟翯翯”,“於牣鱼跃”,“矇瞍奏公”。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园林诗!

  在中国园林史上,关中造园长盛不衰,影响深远。关中是13朝故都所在,“八百里秦川”遍布皇家园林。相信大家对“上林苑”三个字并不陌生,今日西安城即坐落于昔日之上林苑。上林苑的老底子是西周时期的灵台公园,秦人迁都咸阳后,即着手修筑上林苑。后来,阿房宫成为秦上林苑的最著名建筑。汉代初期,兴“黄老之学”,行“无为而治”,上林苑建设处于停顿状态。至汉武帝刘彻,开始大规模修复、扩建秦旧苑,并达鼎盛时期。

  历史文献,为我们描述了关中园林鼎盛时期的情形。司马相如《上林赋》:“终始灞浐、出入泾渭。沣镐涝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三十六苑中有供游憩的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思贤苑、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宫城建章宫,还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宫、观建筑,如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观看赛狗、赛马和观赏鱼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如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桔之类的扶荔宫;角抵表演场所平乐观;养蚕的茧观;还有承光宫、储元宫、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三爵观等。

  秦宫汉苑是中国园林极品。秦代兰池宫中的兰池水景,汉代建章宫中的“一池三山”格局,奠定中国园林发展之基,并深深影响了明清造园活动。庄重威严咸阳宫,高低冥迷阿房宫;汉长安长寿常乐长乐宫,人间天堂未央宫,千门万户建章宫,楼观相属甘泉宫。隋唐时期关中园林上升为写意山水园,诗情画意走进园林,达到“园林无俗情”的至高境界。隋大兴城大兴宫、芙蓉园;唐长安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等等。关中寺庙星罗棋布,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卧龙寺、广仁寺、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草堂寺……每一座寺庙就是一处园林。关中72座皇陵,每座皇陵就是一个时代,一处园林的里程碑。

  隋唐时代,关中园林“盛极一时”,大关中俨然一个“园林的世界”。太平公主的定昆庄,利用西郊汉代定昆池旧址建设。园中“累石为山,以像华岳,引水为涧,以像天津。飞阁步檐,斜桥磴道,衣以锦绣,画以丹青,饰以金银,莹以珠玉。又为九曲流杯池,作石莲花台,泉于台中流出,穷天下壮丽。”

  唐诗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而唐诗与唐代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光秀丽的终南山下,文人园林别业密集分布。著名诗人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里,“别业”是唐时园林、田园的一种称呼。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时,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坐看行云变幻,生动刻画出隐居者。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不记得回家的时间了,自由惬意,随性而为,谈到哪里算哪里。诗人捕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退隐者豁达性格,直白的话语将诗味、理趣二者兼备。在蓝田的“辋川别业”,见诸文字的景点20余个。明清时期所说“关中八景”,即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或自然风景或园林景观。

  历史上的关中是“森林关中”,“园林关中”,也是人们引以为豪的“美丽关中”,“诗意关中”。

  固然,历史不可重复,逝去的岁月不可回来。但是,园林关中、美丽关中可以建设,可以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就像是丝绸之路,21世纪可以重新再来……

  故园已去,精神永存。园林化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诗意表达,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诗意气质。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大地园林化”问题。毛泽东是具有诗人气质,浪漫主义情怀的革命领袖。1958年8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山河全部绿化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得到改变。种树要种好,要有一定的规格,不是种了就算了,株行距,各种树种搭配要合适,到处像公园,做到这样,就达到共产主义的要求。”根据毛泽东指示精神,1958年12月,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发出号召:“应当争取在若干年内,根据地方条件,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1/3左右,而以其余的一部分土地实行轮休,种牧草、肥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树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种其万紫千红的观赏植物,实行大地园林化”。园林化比绿化的层次高、要求高。以今天的眼光看,也算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因各种原因,终究未能避免一时的狂热。

  改革开放后,中西园林大碰撞、大交流,“大地园林化”获得了新的阐释和新的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之后,“美丽中国”已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行动。祖国“大地园林化”是“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更高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重要支撑。

  关中历来是中国园林化的前哨。新世纪以来,大地园林化已经成为关中科学发展的重要选项。宝鸡、西安率先进入全国园林城市、森林城市行列。西安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城墙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汉城湖遗址公园、浐灞生态新区、西咸田园都市新区、渭河生态景观走廊等园林项目,陆续走进城乡居民生活。一个现代“园林关中”、“美丽关中”呼之欲出。2012年,陕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概括起来,就是“一环、两带、三区、六片、八化”。即,“一环”是关中旅游环线园林化;“两带”是渭河生态防护景观林带、宝鸡潼关高速公路景观林带;“三区”:秦岭水源涵养林区、关中田园生态景观区、渭北生态经济防护林区;“六片”是宝鸡园林化、咸阳园林化、杨凌园林化、铜川园林化、渭南园林化、商洛园林化;“八化”是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渠路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湿地生态景观化、出入境口优美化、荒山荒坡全绿化、城市森林化。

  关中位于中国腹心,也是陕西“白菜心”,陕西的“心脏”,也是陕西的“门面”。“园林关中”是“美丽中国”、“美丽陕西”的重要支撑。要拿出抓GDP的气势,推进苗木花卉产业发展,加速关中大地园林化进程。以园艺花卉产业为平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舞动关中城乡发展的一盘大棋。要坚持不断推进关中园林化版本升级换代,一定能够将关中建设成古丝路上的现代园林之都(花都),大西北最靓丽的现代园林之城(花城),世界瞩目的现代园林之谷(花谷)。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