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焦虑?

秦朔 原创 | 2017-04-24 13:58 | 收藏 | 投票

  人生是一本每天在写的书,但有些内容会折叠起来,只对自己打开,很少示予别人。人生也是一个实验室,那些被折叠起来的东西会一次次在脑海中浮现,我们在里面反复研究自己的想法、行为以及和外部的关系。所有“折叠”中,焦虑是永不消失的章节,没有谁能幸免。

  社会性焦虑,源自社会的问题

  当我选择焦虑这个题目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社会性焦虑。四年前,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做了一次6027个样本的调查,近九成受访者认同“全民焦虑”已成当下的社会病,超六成受访者自认焦虑程度较深,过八成公众认为焦虑情绪会“传染”,可见焦虑之普遍。

  中国人的焦虑从哪里来?很多学者从社会不公正、人与人的权利和地位不平等的角度切入,认为消除焦虑必须改变制度环境。比如为缩小城乡差距,要进一步放松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管制,扩大农村的金融自由。这没错,但今天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更焦虑?很可能是后者。

  也有学者说,焦虑的症结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确是人人都在说的口头禅。但数据表明,中国贫困阶层的改善是明显的。按现有贫困标准(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已从2010年的1.66亿减至2016年的43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2%降至4.5%;截至去年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有8.71亿,基本医疗参保人数有6.98亿,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都在增长;中国有1亿多人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他们的工资逐年上调,其中8000万左右的企业退休职工,月均养老金2010年为1200元,2015年达到2200多元。中国主要的焦虑人群可能不是穷人,而是中产者。

  城市中产者为什么焦虑呢?人民论坛的问卷调查显示,涉及个人的三大焦虑是:看不起病,养不起老;人际关系紧张、信任危机;工作压力大。公众对国家社会最焦虑的三个问题是:物价涨得比工资快;权力不受制约,腐败易发多发;食品、药品、产品安全缺乏保障。公众认为“全民焦虑症”的三大症结是:权力不受制约的不公正感;社会保障不足的不安全感;贫富差距过大引发的被剥夺感。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2013年的全国抽样调查表明,72.8%的中产者认为食品安全没有保障,54.6%认为缺乏个人信息等隐私安全,48.3%认为缺乏生态环境安全,39.8%认为缺乏交通安全,28.5%认为缺乏医疗安全,22.5%认为缺乏劳动安全。该所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39.4%的中产者声称“生活负担很重压力很大”,62.9%的认为“社会保障水平太低,起不到保障作用”。

  最新的一个研究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上个月发布的《国家治理创新报告》——你是否会因为无处可逃的雾霾而恐慌不安?你是否会因为山东辱母案而质疑法院公信力?你是否会因为买不起房子而烦恼不堪?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很有可能是“社会焦虑病”的“患者”!报告认为,如何降低民众心理中的焦虑感,是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三大难题之一,另外两个难题是如何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定位,以及如何消除干部选任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中产者焦虑:现实总赶不上梦想的翅膀

  中国的中产者有多少?按世界银行“每人每天收入或者消费10到100美元”的标准,超过5亿;按国家统计局“家庭年可支配收入9万到45万元”标准,中产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4.3%;按社会学家“收入中位线的3/4到2倍区间为中产者”的标准,占人口的38%,近5亿(以上均为2015年数字)。所以大致来说,中国有3.5-5亿的中产者。对照一下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新报告说,年收入4.1-12.5万美元的家庭(三口之家)有中产阶级生活。

  中产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其突出特点是“现实总赶不上梦想的翅膀”。他们有知识,掌握的信息多,生活目标不断提高。按照友邦保险的一项调研,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中产者看重的前五大目标是:健康、婚姻、职业成功、心理平静和财务自由。但现实总不如意,特别在购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方面,中产者的焦虑最集中。

  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美国学者提出,美国和中国一样都存在“中产阶级焦虑”。诺奖得主马斯金表示,中产阶级焦虑的重要原因是自动化对原有高工资工作尤其是制造领域工作的破坏。亚洲协会会长施静书认为,中国和美国的中产阶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能出去旅行、拥有房产,还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等,要让他们对生活抱有愿景,应该给他们创造机会。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认为,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焦虑类似于成长的烦恼,2016年中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已达到很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当年遇到的天花板,各种发展机会相对在减少。低收入者能否进入中产阶层,中产如何保住地位,都变得不确定。

  因为有为和追求,所以焦虑

  以上都是社会焦虑角度的调研和分析,但我更希望看看活生生的微观案例。按照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的公式,“行为 = f(个人和环境)”,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总体一致的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如何与焦虑相处呢?

  感谢读者朋友的来信,使我得以从具体情境中观察。为尊重隐私,读者真实姓名均隐去。

  A君

  「个人简况」  我是80后,一般的普通人,现在一家财富管理代销公司上班。我靠个人能力,不啃老,经过多年努力,2014年底、2015年初在上海金山买了二手房,花了40万元(现在要70万左右)。我在浦东软件园上班,每天来回4小时,早上5:45起床,晚上19:30到家。已结婚,有一娃,现在收入能维持生活,爱人带娃,没上班。

  「现在的焦虑」 1.房子要不要卖掉?换个近的,但价格又太高,压力会更大。不换房子上班耽误时间太多。2.如果换工作,对于快35岁的我来说忧虑重重,我没有金融行业贴金的标签如CFA等,创业就更难说了。3.我不想安于现状,可又不能乱动,先安心储备知识体系,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有些东西,感觉能够的着又够不着,又迷茫……

  B君

  「个人简况」 90后,在北京一档“高大上”的电视人物访谈栏目混饭吃。大学为暗恋女神写了部散文诗集,拍了部微电影。

  「现在的焦虑」  1.为混沌的思想焦虑。大的层面,我确信吴建民大使所言的民粹主义会发生,还有反全球化运动会使思想混沌甚至混乱不堪;小的层面,对很多价值观和社会伦理遭受到的调整感到焦虑。比如,同性恋、7年婚姻制度(注:三季度“奇葩说”中的辩题)。2.为真诚的失散焦虑。我是一个渴望真诚的人,甚至把真诚当作自己唯一的追求。而现实是,我小小年纪要学习很多套路,虚伪的很,非常讨厌。3.为浮躁而焦虑。为无关紧要的事劳累,为不去不行的面子事劳心,为违心而做的社交事劳魂。

  「焦虑的原因」 1.混沌思想的根源还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好的财富不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阶层分化。2.真诚失散的焦虑,手机是一个祸根,导致面对面交流缺乏。市场经济失灵,诚信缺失,真诚的成本增加。3.浮躁的焦虑,年龄是一个因素,另外是被整体向前疯跑的大环境给带偏。

  「如何缓解」 喜欢访谈交流,面对焦虑我也试着用面对面交流来缓解。1.缓解浮躁带来的焦虑,与老人对话。去年5月开始,参加崔永元老师在传媒大学的口述史研究中心活动,逼迫自己去倾听老电影人的口述,基本都是95岁以上的老人,从老人的口述中找到答案,或许暂时没有答案,但让我有了一份对历史厚重感的体会与感悟。2.唤回真诚,与好友辩论。跟朋友辩论“是否容忍爱人出轨,能容忍几次?”3.写日记,跟自己对话。

  C君,27岁

  「个人简况」 在写这篇东西前的几分钟,我还在看有关柬埔寨的资讯,计划着4月底趁着公司长假去柬埔寨进行为期一周的背包旅行,实际上我早就买好了香港往返柬埔寨的机票。我今年27岁,身上的存款连1万都拿不出来,满脑子想的却全是去这里去那里玩。这就是我自己。

  「现在的焦虑」 27岁,是一个适婚的年龄,但我还是单身一个人,面对父母严厉的逼婚,一方面遇不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可年龄一年比一年大,30岁呼之欲来,即使真的遇见了很喜欢很投缘的人,我也没有钱结婚。要结婚,即将组建一个家庭,但可以为这个家庭带来什么呢?不很明白。

  「焦虑的原因」 中学时,班里有一个女生,安静又普通,现在一家汽车企业任职,也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宝宝,当然也买了房子和车。平时她不觉得自己有多幸福,但每当她静下来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就觉得很满足。我和她恰恰相反,我本来觉得自己目前也挺好的,去了中国很多地方,还去了几个不同的国家。吃了很多好吃的、怪异甚至难吃的食物,看见了很多壮丽的风景。我还是一个不错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照片总能获得很多人赞许。但每当我静下来,想想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我觉得很空虚,不踏实,不安稳。

  D君,40+

  「个人简况」 自由职业者,TMT行业退休,在做天使投资。

  「焦虑的原因」 最近半年来为了儿子申请美高的事,焦虑了。焦虑大概就是对不可控事情的一种期望吧。

  「如何缓解」 要缓解焦虑,写字最有效,可以释放幻想。

  坦率地说,当我看到读者发来的焦虑案例时,我轻松了不少。他们都有工作,不像我在西班牙看到的无业青年和美国“锈蚀地带”的失业者;他们都有一些更高的追求,无论是换房、换工作、游世界、帮孩子留学,还是希望周围有更好的精神氛围,都是为了一种追求所产生的焦虑。我们可以称之为“有为的焦虑”,它比无为的安逸、绝望的焦虑要好的多。他们写字、写日记,和老人对话,想办法减轻压力,这是一种“建设性的缓解”,它比破坏性的、戕害自己或向外界发泄的解决方法好得多。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从政府到社会,应该从战略高度重视中产者焦虑。这四个案例,都不是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早在2013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的90%以上就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解决的,和享有政策与资金成本优势的国企以及旱涝保收的事业单位相比,一般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压力始终如影随形。在这里工作的劳动者无论是住房、看病、子女教育还是未来保障方面,便利度和条件都远远不能和政府、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相比,更不要说和权贵阶层比了。他们靠自己的力量丰衣足食,不给政府添麻烦,但他们的脊梁究竟能扛多少压力?能扛多久?

  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要早关心、真解决涉及民生的事,莫让“新三座大山”下“中产”变“中惨”,莫让机会和权利的不平等导致中产者产生“相对被剥夺感”,莫让民生小事久拖不决变成老大难。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不能靠民众忍耐力和宽容度的提升,而要靠切实改善民生,建设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和自己和解

  焦虑是全世界的问题,是人类在与环境斗争和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适当的焦虑并非坏事,它能使人凝聚精神,鼓舞斗志,直面挑战,迎难而上。由于中国人普遍进取心、攀比心强,焦虑会更多一些。中国变化背后的动力,或许就有焦虑成分的存在。

  但是,如果焦虑大面积、持续地扩散,其危害又是巨大的,特别是当焦虑和社会不公正、机会不平等高度关联时,它就会成为动摇稳定的力量。

  从个人的角度,如果要我给焦虑者(包括我自己)开一个药方的话,我最想说的是,追求而不苛求,好好与自己和解。

  焦虑往往来自能力、绩效、获得感等方面和自己目标的落差。落差越大,焦虑越大。有两种方式可以调节落差,一种是通过努力,提升了能力、绩效、获得感,追上目标。另一种是调低目标。

  焦虑本身不能解决问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通过围绕目标而进行的点点滴滴的持久努力,把长期性问题的焦虑转移到每天具体的事情上,种好庄稼,慢慢就会接近目标,焦虑的杂草自然也会消除。

  在另一面,适当地调低目标,不过分追逐世俗攀比的东西,适可而止,才能凝神聚气,心安理得。当下的一大中产焦虑,是劳动性收入的增长赶不上房价攀升的速度,但如果已经安居,就没有必要因为没有赶上投资房产的列车而天天焦虑。人生中一定有比发财更重要的东西,幸福快乐的获得感和财富也不是“越多财富越多快乐”的因果关系。

  人的眼睛长在前面,是为了朝前看,所以我们要有追求。人的心脏和大脑长在里面,是为了自省和自处,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承受力设定自己的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洽就好。人生充满对自己的挑战,也需要和自己不断对话,好好和解。

个人简介
商业文明联盟创始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原《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