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微观认识论活力与宏观认识论定力02

胡志平 原创 | 2017-06-27 10:37 | 收藏 | 投票

  

  17  认识论与物质高级运动规律论

 

  那么,人与客观世界所构成的主动高级运动方式和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两种区隔状态,是本书今天才刚刚意识到吗?不。让我们对古往今来既有哲学思想体系再作进一步回顾性思考。

从上下五千年有记载的文化源头中发现,祖先们一直在寻找物质世界形成和发展的本原性动力。客观唯心主义找到的是“上帝意志”造就了一切,推动了一切。那是智人祖先们还没有科学知识的蒙昧时代的认识。机械唯物主义接受了早期的科学知识,它看到的是宇宙自身运动规律造就了万物和万象,推动了一切演变过程。

到机械唯物论为止,如果不能进一步看到大自然运动包含了螺旋式上升规律,那么,哲学对包括地球在内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看到的不外乎是一个机械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膨胀收缩、冷热交替、月圆月缺、日落日出的过程,始终在一个初级循环圈里悠悠转。

  哲学家们能够看出地球上的物质运动发展趋势,含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上提升的动力线索是什么?唯一线索是:自然造就生命的运动和有人类参与其中的物质高级运动。

  智人本身就是地球从物理运动到化学运动再到生命运动,不断提升运动质量和运动方式所推演出来的高级成果。自有人类以后,地球仍然保持它原有的、循环往复的、基础性的、初级的运动方式,显然,这其中因为包含了生命运动的高级成果,才能逐步显现出被提升了运动形式和运动质量的另一个“运动圈”。主观唯心主义率先从哲学角度看到了在上述新的“运动圈”里,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构成了另一种更先进的运动方式,即人脑思维运动和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与客观世界的被改变构成了直接的相互动力关系。

  不过,主观唯心论哲学家为此发现有点兴奋过头,因此,也把人的“意识”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恰恰是从主观唯心主义开始,人与自然与社会间所构成的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新动力要素,已经被哲学家发现。之后,辩证唯物论用“决定性作用与能动性作用”、“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致力于更正主观唯心主义对本原问题的倒置,实际上也科学肯定了物质世界已然出现高级运动方式以及意识的作用力对客观世界的影响和推动。马克思在认可物质世界出现新的动力因素方面,他是尊重客观的,是实事求是的。

  综合上述,应该推出一个明确判断:自然界在其以亿年计时的有关生命质量的提升运动中,它每造就一个生命系台阶,也肯定就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自然生态运动圈。原有的生态运动圈与新的生态运动圈是以“信息与响应”为基本联系环节的,它比较循环往复、月圆月缺、日出日落、冷热交替的宇宙基础运动圈的运动形式,自然是一圈比一圈更高级。既然如此,理当可以确认——当智人种群产生之后,即标志着地球之上的物质高级运动方式就已经产生。

由于人对自然的作用力是从“消费自然”和“认识自然”开始的,另由于之初人类群体对大自然的作用力小得可忽略不计,所以,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高级运动方式,直到智人种群对自然物的改造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和不断深化之后,哲学家们才从动力要素上予以提炼认可,也就是突出强调了人的“意识”的地位和作用,以显示它在客观世界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力。但接着,也难免出现了“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尖锐对立。

笔者认为,重要的不是哲学思想的对立,而是在对立中促进了人类智慧的增长。“意识”的概念终于为哲学和世界文明史带来一个巨大进步,它推动了哲学认识论的诞生和发展。

  从这里,哲学家们又能惊喜看到,当高度自觉立足于物质世界高级运动方式的客观观察视角来看认识论的创立初心及研究结论时,才悟出任何一种认识论,它所揭示的都是人与自然与社会所构成的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流程主线问题。认识论所研究的,恰恰就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方式和流程主线及所包含的运动规律。

  唯一不同,有的是唯心论主线及其运动流程,有的是唯物论主线及其运动流程。就是说,早在劳动再造人类的末期,哲学家们已开始普遍用“认识论”思想来解说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方式了。期间,宇宙天体仍然在膨胀或收缩,地球的初级运动圈依然循环往复,只有与生命物种相关的物质运动在不断提升着运动形式和运动质量。而人与自然与社会间构成的高级运动方式,理所当然有着伴随认识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向上提升运动水平和运动质量的空间。

  笔者对物质高级运动方式提升阶段的大致描述是:

  

  过去,我国高等院校哲学教材中的有关认识论的章节,无疑是对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物质世界高级运动方式的探讨和研究。所以,把以往高校哲学教材中的“认识论”称之为“物质高级运动规律论”反而更准确。由于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均包含了“认识”作用力参与其中,表面上看,认识论是在探讨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际上,上述两个关键问题正好紧紧扣住了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流程主线及其不可违背的运动规律。

  本书翻过了十八道梁,走过了十八道湾,趟过了十八道河,眼前又回到了毛泽东在他著名的《实践论》中阐述的宏观认识论的大循环公式上。哲学家毛泽东在此又等候多时。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这是省略了认知微循环的宏观认识论公式。它被清晰展示出来的物质高级运动的主要流程是: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构成了推动物质文明的各类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正确认识,提升了人脑质量,增进了脑生化物质链接与响应功能;然后,用新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进程,进一步产生新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人脑生化物质积累、增进人脑响应功能。可以看到公式流程中有原动力——实践,有追加动力——再实践,有周期性过程,有阶段性表述。

宏观认识论大循环是物质世界初级运动所不能具备的高级形式,是只有人的参与才能实现的高级的物质运动形态。

  由此注意到,凡是有“人”参与的物质运动过程,其运动流程所体现的运动环节中就必须强调“意识”的产生或“认识”的提升这一环节。物质高级运动之所以“高级”,就是因为它的过程有人的认识参与并伴随着认识提升;有人脑响应条件的改善并伴随着人脑构造的遗传功能的进化和演变。它促成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实践发展将摆脱自然界那种周而复始的机械的初级运动圈;它构成了地球之上的物质运动过程将伴随生命物晋级台阶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呈现出必然向上提升运动质量和运动水平的总趋势。

  2009年加注:这种向上提升总趋势的理想内涵是:在全球范围,人的意识主动顺应客观的能动性日益提高,人脑直觉响应敏度和自觉思维能力日益发达,全球知识积累和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攀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日益充足,自然生态回归状态日益良好,人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人的寿命日益延长,人与人相处日益和谐,天地人相处日益和谐,地球人自由探索自由生存的空间将逐步超越地球、超越近地星系,迈向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

  (2009年加注:然而,由于现代人在推进物质文明的某些阶段所产生的认识偏差,使得上述“向上提升”的总趋势出现了片面性。全面发展观应所解决的突出矛盾,正是“向上提升”总趋势所包含的“曲折表现”已经无情地发生在了我们身边。)

人的认识一旦产生,不仅表现为一种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同时转变成人脑生化物质记忆积累,转变成人脑物质性响应条件的改善和人脑机能的发达和演变。因此,在物质世界高级运动方式中,既包含客体物质要被推动发展和变化,还包括主体物质“人”自身的运动变化或功能演变,恰如当今时髦词汇叫做“互动”。其互动的中间环节是“信息与响应”以及所包含的“对应链接条件定律”。

表现为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积累和认识水平提升,与表现为物质形态的人脑生化物质响应条件的积累和改善,两者之间是能够对应升级的。所以,仅仅从人脑进化和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方面来观察,也应该确认:哲学的认识论正是物质高级运动规律论。

  那么,毛泽东原创的认识论大循环公式,它能否包容“认知微循环活力”?有三点需要站在哲学高度思考:一是个体人脑活力自始至终要依赖社会实践的推力才能大有作为。二是毛泽东的原创公式是揭示物质高级运动规律的奠基公式,后人只能继承、补充和完善,不能因人脑功能的提升和发达而游离根基。三是宏观认识论公式在人与自然与社会所构成的被动高级运动和主动高级运动两者间,表现其基本运动规律时,的确存在原动力酝酿过程之差别。

  重点分析一下“实践”二字。不论先哲们对两个字如何下定义,均无必要引经据典仔细对照理解。因为谁都不否认“实践”是人与自然与社会所构成的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活动。在此,要像“劳动再造人类,劳动又起源于什么”一样询问:构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即迈向未知领域)的动力是什么?或问:被动高级运动的直接推力是实践需求,而主动高级运动的原动力是什么?

因为有宏观认识论奠基公式,所以,后人才有条件把物质高级运动的常态和非常态分别研究之后,有依据也有信心地为认识论大循环公式推演出有包容性的两条物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

 

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是人类适应常态实践活动,其流程主线是:

实践需求―行为动机-实践―认识―再需求―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是人类非常态创新实践活动,其流程主线是:

人脑响应―认知动机―行为动机-新实践―认识―再需求-再动机―再实践―再认识

 

在第一条主线,即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里,“现实实践需求”是人们重复常规实践活动的首发动力,它直接促成行为动机产生并进入新一轮常规实践,也是曾经有他人或自己经验过的实践活动,与毛泽东阐述的认识论大循环流程公式基本同义。笔者加一个环节,目的是宣示一下初始动力与人的行为动机的关系。

理由是:在物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中,明确显示不同运动方式的最初动力源确有意义。被动高级运动的动力之源是实践需求。它是现实的实践需要推动了新一轮实践,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必解的“既成问题”对将要接续的实践活动产生了客观推力。

  那种被原有实践所推进并有变化的“实践需求”,要么是他国、他人和自己已造成的既成事实,构成了新一轮实践必须应对的需求;要么是常规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构成了必须应对的新情况;要么是突如其来的既成事实,构成了必须解决和必须面对的紧急活动。现实的“实践需求”有广泛哲学含义,它包括原始人响应体内饥饿信息刺激产生的欲求,包括当今某一国家面对他国新技术革命所创造的巨大财富而显出本国与他国相比较的被动落后局面,促成了该国应对新的挑战的本国实践需求,等等。

  总之,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一切实践活动既是新一轮实践,又是他人或自己曾经有过的社会实践活动;一切实践需求,都可被认定为既往的实践或既成的现实问题所促成所引导的新一轮实践需求,它驱动了人类接续、深入、持久推进社会文明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其中自然也包含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在第二条主线,即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里,杰出人脑的主动响应作为动力因素被提到运动流程首要位置。认知动机被单独提炼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环节。它所表述的恰恰是物质世界人与自然与社会所构成的“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的主要特征。

  先解释认知动机为什么要被提炼为单独一环?

  与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相比较,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其行为动机即实践决策产生之前,伴随人脑响应某种特殊信息而激活的认知注意力,它必须经历一个认知过程才能使此一认知动机从不成熟渐入成熟期。

在物质运动前沿领域探索未知的人们,不可能像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一样有很直接很现实的“实践需求”在较短时间内促成行为动机,即实践决策产生。此时,更没有明确的认知动机被合并在行为动机中,知行合一,是一部分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表现特征。

又由于科学创新的艰难性,许多探索常常需要10多年甚至数十年的认知过程才能看准有否导入崭新实践的必要性,可否形成科研决策的行为动机,即创新实践方案。所以,认知动机作为单独一环被强调在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是客观的。

  再解释杰出“人脑响应”被提到首要位置,客观性何在?

  需要分两个理论层次来理解。其一,人类的生产、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物质高级运动方式的体现,不论是被动方式还是主动方式,一律都要通过人脑响应来实现。其二,只有面对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的“人脑响应”才可被定位于“首发动力”。

  20146月加注:物质运动过程中,信息与响应作为中间环节在其过程表现上有第一性和第二性区隔,在其功能性作用力表现上,则没有先与后、主动与被动之分。有响应而使有信息存在,有信息而使有响应发生,两者在同一环节中同生共存。差别仅在于人脑响应条件不同,信息实现的功能性作用力也不同。)

  (201410月加注:物种都有响应功能,包括顽石也响应空气激流感应本体对外反响,但是,只有人脑响应功能才能转变为自觉意识,可与明确的认知动机对应链接。所以,第二流程中的“响应”包含人的意识。意识机能与响应功能的区隔界定将在此后章节展开,这里未做区隔不影响物质高级运动流程主线定位。)

任何实践需求如果离开了人脑响应条件,就不能转变为“实践需要”,包括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物质世界通过人脑“响应”这一环而发生高级运动方式,表明了人脑响应机能的能动性参与。物质高级运动之所以“高级”的缘由之一,就在于它是人脑响应促成动机的结果,是有意识的能动的实践参与而发生的物质运动方式。

在人所居住的星球上,所有物质高级运动方式都离不开人的意识,物质高级运动是专属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

  比如,比智人低级的动物需不需要与人平等的生存权利?主张动物生存权平等的智人将作出肯定回答:需要。可是许多动物濒临绝迹的首要原因是它们没有人脑响应条件。国宝大熊猫饥饿时,竹子却遍地开花了,当它“需要”迁徙生存时,它却不能响应那种特殊的生存需要。顽石没有实践需要,是因为它没有人脑响应条件。

  “需要”是普遍存在的,而能否响应“需要”适应“需要”则因响应条件和响应结果不同而不同。你有一块尚好的食物放在冰箱里,是你家里的宠物需要的,当它的嗅觉不能响应食物刺激时就不会朝冰箱方向觅食。人则不同,有时不用感官,仅用大脑综合知觉和自觉逻辑思维即拥有正确响应方向且能正确把握“实践方向”。

  这里疑问就来了:既然物质高级运动方式都必须通过人脑“响应”来实现,那么,是否也应该断言: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流程主线中,人脑的响应也应该被提到前面,作为新一轮重复实践活动的首发动力?经再三仔细研究,确认不能。理论和实践都不允许。

  理由是:对于人来说,一切被动实践或称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中的人脑“响应”均是被强制实现的。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之所以“被动”,其原因在于:当既成的客观事实、既定的发展大势形成之后,它并不在乎人脑是识时响应还是被迫响应,客观现实和发展大势将会强迫具备人脑响应条件的人去“响应”。如果别人响应你不响应,那最后的命运将类似于地球上那些不能迁徙生存且已濒临绝迹的动物,终将被历史删除。所以,人脑响应之活力,要依照主动高级运动方式和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区分为现实实践需要之前和之后。

在劳动再造人类时期,物质世界主要是初级运动方式和人所参与的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一统天下,此时主动高级运动处在萌芽阶段。那时直到当代,人类普遍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也知晓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时代变化而产生行为动机的兴旺之路。

自上世纪初至今,全球进入人类改造自然时期不到百年时间里,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才成管涌之势,但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仍是主流。顺大势应潮流必须继承为常规思维方法和决策选择。

  所以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中,人能所争取到的“主动”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并非“超越被动”的响应。当然,争取时间的“主动”同样可贵,在此过程中也体现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优势”。但须承认在被动中赢得时间主动的“比较优势”绝不意味着被动高级运动方式的首发动力机制在流程主线中的位置可被重新排列。

  201410月加注:被动响应的“时间早晚”将决定该国家该民族的生存状况优劣;唯有“超越被动”的主动高级运动方式才能决定该国家该民族能否领导世界新潮流。)

  所谓大势所趋,形势所迫,问题导向,势在必行,都是现实实践需要。如果不响应即是不顺应客观、不顺应潮流。正如人饥饿了想吃,是被动响应;国家不改变落后状态就要挨打,也是被动响应。被动响应,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流程主线中不能被列入首发动力,其首发动力已然是他人的创新实践或原有的实践所造成的客观事实构成了必须推进新一轮实践接续发展的急需,是人类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为接踵而来的实践模仿酝酿了一浪接一浪的强大推力。

只有杰出人脑对未来实践的主动响应,才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的首发动力。最初,在物质运动前沿领域探索的杰出科学家,其认知追求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无法联系、无法挂钩注:参见前两章有关物质运动前沿领域探索发现处在最初状况时的描述)。杰出人脑响应未知领域各种奥秘、响应多数人不能对应链接响应的信息,将成为探索发现中形成恒定注意力并产生认知动机的首要推力,也将成为创立新的科学理论并引领新的科研方向的首发动力。

这种首发于个体人脑的认知脑动力,经过从认知动机到行为动机的积极酝酿,终将为全社会导入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活动。个体人脑的认知活力只有被融入宏观认识论大循环之后,它才能大有所为。它不能脱离宏观认识论大循环,最终也不能脱离社会实践需要。

近一个世纪以来,曾经摆在世界各国面前、可使任何国家在全球范围掀起工业革命浪潮的那些新科学新科技,其所以被发现被发展的“天赐良机”并不特别偏爱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探索者。但是,主动响应文明进步和主动响应自然奥秘的人脑条件,却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中表现出了极大差别。越是文明程度较高的种群,民族整体响应条件就越优秀,民族创造力和创新力就越强。

物种进化的“马太效应”不仅在所有物种间表现突出,而且在人类不同种群间表现突出。每一个反对种族歧视的人,都强烈感受过某些发达国家的人确实存在着把自己民族列入“世界上最优秀民族”之林的客观事实。他们凭借的事实依据究竟是什么?

  实验课题(NO03)能否发现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的整体响应优势?

实验设计思想:在被动高级运动方式和主动高级运动方式两者间,隐藏着一种相互交叉重叠又相互区别的衡量一个群体响应条件的上升曲线和下降曲线。通过确认理论上不变的“现实实践需要”来测定一个团队响应能力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其他团队的差别关系。

当曲线达到最高坐标“点”时,关联测试是否在团队中能够涌现相比其他团队更具备响应未知、响应未来、响应新科学的有杰出敏锐条件的头脑?抑或另有其他因果关系?那些杰出头脑对特殊信息的敏感表现如何?想一想可用哪些具体要件和指标衡量出来?

  然后,再以团队表现差别来寻找制度的制约因素。

 

 

个人简介
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名人标签,只追求《智慧论》融入人心。读书数千卷,行过万里路,用此生举起智慧的旗帜,守望着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好,守望着学界不再把单一形式逻辑视为至高无上。 (本网站享有著作权,禁止转载)
每日关注 更多
胡志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