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三十)

宋圭武 原创 | 2017-08-23 22:28 | 收藏 | 投票
杂谈(三十)
 
在注重追求世俗世界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本质是没有前途的
 
知识分子的产品是精神,而注重追求世俗世界的社会更需要的是物质产品,所以,精神产品必然是贬值的,其生产者知识分子也就很难有地位。另外,在注重追求世俗世界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本身也会异化,会将精神产品变为谋取物质产品或世俗产品的工具,在这里,精神产品就是一个中间产品或中间投入,最终谋取的产品是物质产品。另外,一部分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淘汰出局是必然命运。要改变知识分子的命运,需要建设一个更注重精神需求的社会。
 
什么是好的制度
 
好的制度是满足公平原则的制度。因为公平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了起来,人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什么是好的文化
 
好的文化也是能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统一起来的文化,能鼓励人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捆绑起来实现。有来世,有敬畏,有平等,有爱,有正义的文化,比较好,因为这种文化,将个人利益的实现与社会利益的实现有机统一了起来。
 
焦虑压抑时代的特征
 
焦虑压抑时代,任何一个无意义的小事件,都可能成为大家精神的出口。比如,端午节,会引来无数的关注,再比如一个很平常的打架小事件,也可能会引来无数的讨论。另外,只所以能被大家关注讨论,就在于无意义。由于无意义,所以,各方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较少,于是,这个无意义的小事件就成为群体狂欢的盛宴,成为众人精神的宣泄口。
 
教育
 
教育本质不属于学校。教育本质属于文化。文化从小教育人,人在文化的大酱缸里腌制,最终成酸菜,还是咸菜,都是文化说了算。学校教育本质也属于文化。文化的属性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属性以及家庭教育的属性。所以,文化才是教育。要改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文化必须改造。以色列等国家,教育为什么成功,不是学校教育成功,而是文化育人成功,是文化成功。所以,好的教育是全社会的,社会是最终的学校。
 
同学聚会
 
同学聚会其实是一种怀念,但是一种无意义的怀念,因为不可能回到过去。但同学聚会背后有利益,利益是动力。聚会可以增加社会资本。同学聚会可以寻到一种公平感,但也会增加失落感。一个同学当了省长,一个同学是农民,聚会会增加农民同学的平等感,也会增加农民同学的失落感。
 
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再探
 
马克思的观点如何看待。应当是马克思的经济是利益,而不是经济结构等。因为现代社会也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但国家制度形态却并没有随经济结构而变革。应当是利益决定制度,制度是利益博弈的结果,最终利益和制度,共同作用,决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问题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历史越悠久,文化沉淀越厚,文化对历史的发展又会越来越具有决定性质。而一旦文化开始变,最终制度也会随着变,最终制度又作用文化开始变,同时,文化和制度变革,也会催生经济利益格局变革,以便为统治者服务。所以,社会历史演进规律是一个圆团,或是一个滚球,或就像一个滚球在滚动。在某一点,往前推动历史的,或发力的,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制度,也可能是文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利益的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文化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制度的作用。利益、文化、制度,三者互相纠缠,共同滚动,形成合力推进历史演进。最终谁起作用,还好看历史时间。历史越悠久,文化的决定作用越大。另外,制度也是如此,历史越悠久,制度对历史的影响也越大。另外,利益也是如此。在历史的起点,应当是利益的作用很大。这里历史的起点,是指某一个时代的开始点,并非指人类起源的历史起点。但在历史的起点,有时利益也未必是起重要作用,文化和制度也可能起重要作用。另外,文化如何产生,应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必然,可能与利益博弈有关。偶然,可能与思想的巨人或精神的圣人出现有关。当思想的巨人或精神的圣人出现时,可能会引领一个时代的思想和精神,最终导致文化建设变革。在某一时段,历史的关键推动力应由短边原理决定。是文化,还是制度,还是经济,需要看谁是短边。
 
 
                                          宋圭武2017年6月7日写于兰州
 
 
 
 
 

宋圭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宋圭武,男,汉族,1964年生,甘肃靖远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改革问题。先后…
每日关注 更多
宋圭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