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

徐孟献 原创 | 2018-01-12 11:32 | 收藏 | 投票

孔子儒学

学的产生

理论的产生与观察有关,儒学的产生也是这样。比如有一座纪念碑,纪念碑前后左右共有四个面。这样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假如,我们的目的是要观察纪念碑的正面,那么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同时观察到其它的面。一个理论的产生也具有这样的情形,他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也就是说孔子儒学,是孔子为了一定的目的,对一定范围的事物观察后得出的结论。

那么孔子为了什么目的,又是观察到什么呢?

周幽王死后,太子宜臼即位,这就是周平王。周平王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了东周王朝。周平王东迁以后,秦国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族部落,成了西方强国。次后,晋、齐、鲁、楚、燕、吴、越等国,也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逐渐成了大国。于是,就出现了诸侯争霸的激烈场面。这一时期, 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西周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宗法等级制度遭到极大破坏。“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是一个大事件。

纪念碑前后左右有四个面,不同的人比如甲乙丙丁,为了不同的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纪念碑,虽然他们观察的是同一座纪念碑,他们对纪念碑的描述或结论可能是不同的。这个大事件就如同这座纪念碑,不同的目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大事件,虽然他们观察的都是这个大事件,但他们对这个大事件的描述或结论却是不同的。于是就形成了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如甲乙丙丁对纪念碑的观察一样,诸子百家对这个大事件观察,仅仅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也就是说孔子儒学观察的仅仅只是这一大事件某一范围的东西。

在孔子儒学的观察范围内,是礼崩乐坏,是层出不穷的违反周礼的现象。

孔子崇尚周礼。所谓周礼,一方面,指得是周朝宗法等级制方面的规定,一方面也就是礼仪,即有关朝庭的祭祀、出征、朝聘、婚丧嫁娶、待人接物以及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的本质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孔子非常推祟周朝这种等级分明的礼仪制度,他认为这是当时最完美的社会制度,他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但是,当时诸候争霸,礼崩乐坏,周朝的礼制遭到严重的破坏。有人问孔子,齐国的管仲知礼吗?孔子曰:“邦君树塞门〔即木制的屏风〕,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国君用的礼仪,管仲竟用了,如果管仲知礼,还有谁知礼呢?鲁国的季氏,只不过是一个大夫,依照周礼只能用十六人之乐,可他竟然用用六十四人在庙堂乐舞。孔子听说这件事,斥责季氏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于当时的这些违反周礼的现象,孔子实在看不下去。所以,他把维护和恢复周礼作为自己毕生的神圣使命,“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从而建立如周朝那样的礼仪社会,即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

孔子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儒家文化中  就是爱人, 就是以爱人之心, 推行仁政, 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 的权利 是社会 的道德秩序 就是用正名 即道德教化 的方法 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 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 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 礼的作用是使民 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就没有 造反作乱的必要; 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 普遍遵守符 合 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 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 (即没 有意识形态 基础) 。 人 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 , 又没有造反作乱的精神意识, 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1在这里,作者显然是以赞美的口吻谈论孔子儒学,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仁”和“礼”的内涵:“使民无造反之必要 使民 无造反之意识”,这样就可以使奴隶主贵族们安享太平了!

因此,孔子儒学的产生,与孔子的立场、目的息息相关,他是站在奴隶主贵族的立场上,是为了恢复周朝的宗法等级制度的目的,而提出自已的关于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构想。其标准和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实质“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2这是孔子儒学的本原形像。因此,那些以为孔子儒学是一种包医百病的政治救世学说,是十分荒谬的,孔子儒学没有这种功能。说白了,孔子儒学,充其量只是统治者钳制人民思想、奴化人民的理论工具罢了。孔子儒学有它适应的范围,这个范围不是现代,而前现代的宗法等级社会生活。

孔子儒学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

孔子儒学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孔子只是诸子之一子,孔子儒学只是诸子学说之一学说,因此,孔子儒学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更不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什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呢?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包括三方面:时限、内容和标准。就时限而言,学术界一般认为,“五四运动”以前的文化称中国传统文化,但对于什么是优秀的,直到现在仍“有着颇为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3

对何谓“中国优秀文化”的界定,为什么没有一个大家共认的定义呢?

这是因为,我们对对象的观察,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比如,前面提到的纪念碑,我们无论站在那个角度,都有我们无法看到部分;我们观察到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这势必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座纪念碑。实际上,无论是直观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我们都是这样观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察也是如此,何谓优秀或不优秀,站在不同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界定。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采用什么样标准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王学伟认为,“我认同这样的观点,‘ 中国传统 文化 ’ 是在 ‘世 界文化’涌入中国之后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获得独立的、 确切 的概念的。 我认为,从文化的发生机制 而言 , 所谓‘传 统文化’ 是相对于 ‘ 现 代文化’ 而言的 , 是指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 君主专制或贵族专制等传统政治条件下的文化形态。 其主要特征是尊崇贵族等统治阶级的价值, 崇尚宗法伦理和社会等级, 强调人身依附,等等。 关于现代文化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的界定是工业社会以来新产生的文化 。与传统文化相 对应 的 概念 。现代文化产生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 又与之并存。l6 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及l 8世纪的工业革命 , 是现代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两大来源 。此后的工业化 、 电气化 、 自动化和信息化,则是现代文化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 ; 实现人的价值 、 追求人的彻底解放 , 是现代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要表现。现代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 质元素 , 多发源于欧洲 , 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 并得到发扬光大 。现代文化在 一个民族文化种所占的比重 , 标志着这个民族的发展水平 。 我认为 , 现代文化在个体层面尊重和彰显个人价值 , 追求人文精神 和人道主义; 在社会层面尊重和彰显团体价值, 倡 导法 治、 秩序和文明 ; 在政治层面是追求民主和自由。”4这一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应当以现代文化的标准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在众多标准中,选择现代文化的标准,是为了传承,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如果用现代文化的标准,我以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易经》为代表的哲学。《易经》,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成就,此后的中国哲学,都是其某一方面的哲学。它来源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隐含了事物的规律。主要内容有:⑴,万物皆变,没有不变的事物。而孔子儒学则认为万物是不变的,虽然孔子没有这样说,但万物不变却是孔子儒学的哲学基础。在董仲舒那里称作“道”,“天不变,道亦不变”;在朱熹那里叫作“理”,“理在事先”,未有这事,已有这理,未有君臣这事,已有君臣之理,理在君臣之前就有了,这“理”是不变的。这里的“道”和“理”就是客观规律。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朱熹的“三纲五常”,就是“道”,就是“理”,就是万古不变的客观规律。董仲舒朱熹等哲学家,对“三纲五常”的合理性以及万古不变的永恒性,作了哲学层面上的论证,为专制体制的存在提供了理论根据。中国的专制思想,逻辑之严谨,体系之完备,历史之悠久,使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望其项背,从而打造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牢不可破的专制体制。它国的体制是从专制走向民主,而中国则不同,它是从专制走向专制。

   ⑵,物极必反。“物”指得是事物,“极”指得是范围界限,“必”是一定的意思,“反”是发生变化的意思。物极必反,是说,任何物的价值仅仅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显现,超出了范围,则发生变化。比如孔子儒学,在一定的范围内,它是的国宝。可是,超出范围,它就发生了变化,有可能成为垃圾。这正是“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原因,也是孔子铜像在天安门一露面,又悄悄躲藏了起来的原因。这就是物极必反现象。

⑶,相生相克。太极图是形象直观的相生相克图,它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始终存在两种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力量,当一种力量生长时,同时也伴随着一种对其遏制的力量的生长,相生相克达到阴阳平衡,以维持范围的稳定。相生相克才能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相生相克才能维持社会安定和谐。孔子儒学的“三纲五常”,只有服从,而没有制衡,这是违背相生相克规律的。权力的制约,是靠非权力制约,权力本身不能制约本身。

⑷,《易经》《道德经》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易·系辞上》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受《周易 系辞传》的启发,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作《太极图说》,称“无极而太极。”《易经》《道德经》和《太极图说》认为,在“太极”之前,有一种状态,叫作“无极”。世界最初的无形无象的状态,中国哲学家命之曰,“无极”,世界万物有形有象的状态,称之为“太极”。“无极”是就“太极”而言的,是说没有“太极”之形和没有“太极”之象。任何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都有它的夲原,即“无极”状态。无形无象的“无极”和有形有象的“太极”,是任何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都有的两种状态。比如前面提到的纪念碑。纪念碑最初只是从山上采来的一块巨石,它经过工匠的锯、切、凿、刻等流程,最终成为竖立在我们面前,有一定大小有一定造形的纪念碑。这种有纪念碑之形有纪念碑之象的状态,就称作纪念碑的“太极”;而无纪念碑之形无纪念碑之象的巨石,就称作纪念碑的“无极”。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以《易经》为代表的哲学,它所反应的客观规律远不止这些。以《易经》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具有把人当人看待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它包括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以及绘画、书法在内的艺术作品等等。这些经久不衰的文学艺术杰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孔子儒学中的“仁者爱人”,并不是现代文化中把人把当人看待博爱思想。“仁者爱人”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普遍性地爱所有的人,而是在“礼”制约之下有选择地爱,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有人把孔子儒学界定为,“孔子关于‘人道’的思想学说,大体属于伦理思想方面的内容,具体而言即指孔子所主张的在传统小农经济社会里关于人事、人伦、处 世的方法和原则,说的也就是家族社会条件下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此问题。”因此,孔子儒学“抽象看来固然也是指关于做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做人的道理, 但具体地、深入地看,说到底也只是教导人们怎样在小农宗法社会里当好君之忠臣、父之孝子与夫之节妇,它所致力培养的恰恰是一种适应封建宗法主义专制政体需要的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奴隶型人格,它所努力强调的种种个人道德和人格修养,也恰恰是为了满足等级专制统治的需要,于自由、民主、平等和个人人格独立的精神了不相涉。”5

以上两部分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的组成部分,她才是我们值得自豪值得骄傲的,而不是孔子儒学。

尊孔与反孔——两个范围的争论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纪念碑,由于观察的是纪念碑不同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范围不同,因此关于纪念碑的描述和得出结论有可能不同,如果由此产生争论,就属于两个范围的争论,因为争论是双方的事情。两个范围的争论,无论时间多么长,无论争论多么激烈,其最终结果是两个结论并存。尊孔与反孔就属于这样的争论。

两个范围争论的实质是结论的范围性。

结论的范围性是什么意思呢?结论的范围性是说,任何结论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与错、好与坏、进步与落后、真理与谬误等等,仅仅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孔子儒学在专制社会对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一定的甚至是巨大作用,这是事实,但是这仅仅只是在这一范围如此,超出这个范围,以为孔子儒学可以拯救中国,甚至可以拯救世界的想法,是荒谬的;孔子儒学没有这种功能。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儒学超出范围应用,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看一下孔子儒学成为显学以来,人们的道德水准倒底怎样,就可知道孔子儒学超出范围应用,起到是怎样的作用。

201065日,重庆万州纯阳中学举行高中毕业典礼,近九百名学生单膝或双膝跪地,向老师们行跪拜礼,感谢老师三年来的教育之恩。校政教处处长称,学生向老师行跪拜礼早在2009年就开始了。

2012年陕西首届弟子规扎根班掠影,视频显示,学生跪在地上向父母宣读感恩词:感谢父母把我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并向父母行三跪九叩大礼。

20141119日新京报报道:1117日,一组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照片显示,一群身着灰色长衫的学员双膝跪地向坐在藤椅上的老师们叩首,还双手向老师奉茶。校方回应:拜的不只是老师,还有传统文化。

201599日上午,沈阳铁西建设大路凯旋门小广场,有一火锅店的员工集体跪在地上,他们面前站着一排火锅店的老板,员工们一边向老板们磕头,一边高喊“感谢老总,给我工作。” 。涉事的单位相关负责人回应说,这是企业文化中的感恩文化。

2015130日新京报报道,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不仅组织全校学生集体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校长称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传统,与封建无关。

2017年,多个地方小学“开蒙拜师礼”成为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比如新疆昌吉第七小学98日上午,为新生上开学的第一堂课——“开蒙拜师礼”。十几名同学站在台上,他们统一头戴小文士帽、身着蓝色对襟长衫,做书童装扮。他们站成一排严肃认真地整理衣冠后,面向自己的老师,双手胸前交叠,向前躬身作揖。与此同时,台下的200多名一年级新生以及家长们也同样躬身作揖行拜师礼:“一拜老师教我读书;再拜老师教我做人;三拜老师永志不忘!”

……跪拜孔子,跪拜老师,跪拜父母,跪拜老板等等,这一孔子儒学成为显学以来的特有现象,仔细想来,有它的合理性。试想想,父母生养了我们,那是怎样的恩德啊,老师教我们读书做人,那又是怎样的恩德啊,老板给了我们工作,使我们能体面的生活,那又是怎样的恩德,孔子教会我们知恩图报的礼仪,那又怎样了得的恩德啊,既有如此厚重恩德,我们得知道感恩吧,那么感恩最隆重的礼仪是什么,当然是下跪瞌头,以“别尊卑,等贵贱”。然而人们似总有点不习惯,这就要下“克己复礼”的功夫,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这方面的功夫做到了,当你下跪磕头时,也就习以为常了,甚而至于觉着是一份荣耀呢?!如果这样,社会不用说一定很和谐。这也是尊孔者认为孔子儒学可以拯救中国拯救世界的理由吧。

我在《范围论》中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整体性,而我们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因此,结论也只是某一范围的结论,这就是结论的范围性。结论不可超出范围应用,结论一旦超出范围应用,其真理性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成为错误的东西。不但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反而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最基夲的特征。6“跪拜文化”的悄然兴起,正是孔子儒学超出范围应用的必然结果。不仅仅是孔子儒学,任何学说、任何理论的价值仅仅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显现,超出这个范围,它的价值将起变化,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进步变为落后,正确变为错误,真理变为谬误。没有永恒的东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不存在的。

怎样看待孔子儒学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的是,我们应当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孔子儒学。这是因为,自然万物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一切的一切无时无刻都处在变化中。

孔子生活在周朝灭亡之时,他的政治主张是将社会拉回到周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模式永远定格不变,“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然而我们想想,这怎么可能呢?

“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由前现代的宗法社会生活方式转变为现代性的生活方式。相应地,社会主体也在发生转变,即由宗族或家族转变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政治主体或主权者也在发生转变,即由王族或皇族转变为公民。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个人不再是宗族或家族的附庸,而是独立自主的主体;女性也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是同样独立自主的主体。子女也不再是父母、家庭的附庸:未成年的子女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父母只是“监护人”,而不是“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家长”。”7因此,我们不可能从现在的21世纪回到前现代的宗法等级社会,我们也不可能由现在的工业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时代回到铁器时代,我们也不可能由现在高铁飞机回到牛车马车时代。我们也不可能由平等自由的时代回到:臣要向君跪拜,子要向父跪拜,妻要向夫跪拜;卑贱者要向高贵者跪拜,百姓要向官员跪拜,下级要向上级跪拜,信徒要向偶像跪拜的时代。今天总要过去,明天一定到来。这一切就像江河水一样滚滚向前不可能倒流。

因此,我们必须用现代文化的标准看待孔子儒学,如果用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公正与法治,以及把人当人看待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些现代文化理念为标淮看待孔子儒学,那么,孔子儒学应当扔到垃圾筒里去的。因为,孔子儒学是贴在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为内容的专制思想上的商标。孔子儒学己成为一个品牌,孔子是其形象大使。一提起孔子儒学,人们就自然而然想起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孔子儒学不是一个文化品牌,而是一个政治品牌。孔子像在天安门一出现,就引起反感遭人反对,就是品牌效应的结果。

因此,“五四运动”的方向是对的。正如刘再复所说,“儒家思想体系只提供“个体人格”的根据,并没有提供物质性的(或称现实性)“个体自由”与“个性解放”的根据,例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劳动自由、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自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次发现、首次启蒙和首次呼唤。通过“反孔”而呼唤个体自由与个性解放,通过“反孔”而呼唤科学与民主等现代价值观念 ,这是巨大的历史事件,也是巨大的历史功勋,它带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思想解放与身心解放!这一功劳绝不亚于大禹治水,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8不仅仅是铭记,而是要沿着“五四运动”的方向继续前行。

因此,我们可以让小学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一类的启蒙读物,我们可以让大学生们作为一种知识去读一下“四书五经”,这一切是必要的,但是,至于他们怎样做,乃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让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让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让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去选择,让学生们用他们自己的心去感受!那种学校组织学生集体跪拜孔子像的行为,违背学生个人意愿,具有协迫的性质,是对人格的侮辱。

 

 

参考文献

 

1高悦敏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16期.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第二章 .爱思想网.

3李宗桂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 201311

4]王学伟: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 27 (6) :73-77

5]王垒:在“仁者爱人”的背后——“孔子之道”评议[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 2005 (3) :4-9

6]徐孟献:《范围论·修改稿》草根网

7]黄玉顺:跪拜文化:孔子的悲哀--关于集体跪拜孔子的感言[J].《衡水学院学报》 , 2015 (3) :34-36

8]刘再复:孔夫子的三条精神出路 爱思想网      

9]唐代兴:在历史与时势的匡正中还原孔子儒学的本原形象.爱思想网

10]黄卧云: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新浪博客

 

个人简介
从1993年到现在,我一直在从事范围论的研究。范围论认为,任何结论都仅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的基本特征。
每日关注 更多
徐孟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