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黄信阳:生活越简单纯真 生命越幸福快乐

冯昭 原创 | 2018-01-28 09:47 | 收藏 | 投票

  一场纷纷扬扬的春雪,使香火缭绕的道教全真派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蒙上了一层祥瑞、清净的气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就常驻于此。雪后初霁,中国网•中国政协频道记者专访了这位以出世之心弘道济世,为生态保护身体力行的参政者。

  黄信阳12岁出家,是道教主流门派——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幼年即在温州老家的道观里听经听讲道,抄写典籍;21岁那年在师父同意下远赴北京,在中国道教协会道教知识专修班学习,学成后留在白云观,24岁即被推举为监院。

  任白云观监院期间,他例行革新改制,恢复了白云观传统的道观执事职称,成立了白云观民主管理小组,充分发挥群策群力,加强白云观的管理,注重道观的接待参访、劳动自养、修葺殿堂,组织和强化道教义理学习。36岁那年,黄信阳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同年,北京白云观举行全真传戒,黄信阳担任保举大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接受中国网政协频道记者专访道教,历来都注重对生命个体的心性修炼和思想引导,在长期的修持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黄信阳将这种理论方法运用于社会实践,研制成一付独特的“济世良方”。在他看来,人心浮躁、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得失和把握欲望,如果能处理好这两个问题,自然人心常清常静,皎洁如月,世事洞明。

  黄信阳不但以“寡欲”、“自然”等传统理念净化着世道人心,同时,他还是道教协会各种环保公益活动的积极倡导者,甚至远赴全国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甘肃民勤,参与“中国道教生态林”的植树活动。他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空气和水,治理环境和大气污染,首先应当治理人心。”

  对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只有选择简单生活,才有助于摆脱身外之物对心灵的桎梏,节制过度的富、贵、显、名等世俗欲望与喜、怒、哀、乐、爱、恶等情绪对心灵的损害,克服挫折、失意、痛苦,克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减轻精神压力,获得“致虚守静”的心态。”黄信阳告诉中国网•中国政协频道记者。

  万物同源,人的一切行为都应顺应自然

  中国政协频道:被尊为道祖的老子,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这部国学经典当中,短短的五千言中,蕴含了治国、治兵、安民、修身、养生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生态环境保护也蕴含其中。那么,老子是怎样看待人和自然关系的呢?

  黄信阳:纵观历史,可以说最早、最系统地提出顺应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就是老子。

  首先,从本体论来看,万物同源,天人一体。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说,我们所看见的天地万物,与人类是同一个本源。既然天地万物本来就是同一个起源,那么它们之间应该是个整体的关系,不能独立的来看,也不存在谁战胜谁的问题,即要求人与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人与自然界相分离,甚至对立。人类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并在与自然相处时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第二,道法自然是人和万物都要遵循的客观规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由“天、地、人”三个要素共同组成的。因此,人类要尊重自然界,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作为“万物之灵”而妄自尊大。狂风暴雨即使再猛烈也不过一天,天地如果不顺应自然,都不能长久存在下去,何况人呢?所以,我们要清醒地明白,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定位,对自然存在敬畏之心,才能自发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无为、不争是人面对自然万物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有人说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任由世界自生自灭,其实不然。 老子强调的无为,是要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返于淳朴,而不是不干涉主义或极端的环境保护主义。《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还是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把握住万物演化的自然规律,然后辅助其自动回归本体,回归大道。

  不争也是老子给予很高评价的行为方式。老子所说的不争,是提倡人们达到的某种境界,是道的具体体现,而不是作为达到目的手段。不是为争而争,而是把人和自然万物真正当作和谐统一的系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根本不存在争。我自己致虚守静,看着万物在遵循着其自然规律的发展,回归到大道,又何必与它相争呢?

  第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人利用环境时应当保持的良好心态,也可以说是老子的生态价值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根本上是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和生活需要,但是人们的欲望如果不加限制,对自己的生活不知足,对自然的索取、开发也就会得陇望蜀,无限扩大。比如生活中有些人,开上了汽车还不够,还要开耗油大、效率高的豪车,结果加重了大气污染;有了好的饮食还不满足,还要去猎珍猎奇吃野味,结果造成了大量的物种灭绝;过多的追求物质享受,为了挣钱就在食品里随意添加各种添加剂,结果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健康。这些反面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有了过多的、超出实际的欲望,而最后受害的也是人自己。

  道教从来不主张禁欲,也不否认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正当性。但是道教反对的是毫无节制的奢华生活方式和不珍惜世界万物、恣意妄为的贪欲。

  第五,福祸相依、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一条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子,即前期不计后果的发展,不惜毁坏自然环境。等环境问题引发的灾难总爆发,威胁到自身和子孙后代的生存时,又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治理。而在几千年前,老子的用精炼的语言就深刻的说明了这些问题。别人都认为正确、美好的事情一定是正确的吗,也不一定。多个角度反思也许会少走些弯路。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和福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过程。道教认为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周而复始,变化不穷。今天可能享受到的福,也许就种下了明日灾难的因。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并不是一个极端环保主义者。他崇尚自然,反对人过度干预自然,但是应在天人一体的前提下。他提倡无为,却又说道无为而无不为。可以说,老子是一个和平的环保主义者。

  中国政协频道: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具有哪些启示?

  黄信阳:我想有这么几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摒弃的是以物为中心的低级发展和纯粹以人类为中心的狭隘的发展,提倡的是和谐发展或者说科学发展,这与党中央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不谋而合的;无为不争的行动准则,提倡人们努力去把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而为,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心态,能使人在改造自然和物质享受之间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有助于人们幸福观的养成;福祸相依的辩证思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可能造成的后果,掌握好适度的原则,坚定地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然而正如老子所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平坦的大道并不一定有人愿意走,荒杂的小路短期内也许更吸引人。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多多弘扬以老子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今天的环保事业做出更多贡献。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幸福共同努力。

  中国政协频道: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和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这与道家清净无为的主张似乎是相悖的。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这一严重对立呢?

  黄信阳:人在地球上生存,首先要有好的环境、空气和水,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保护;现在治理,首先应该要治人心。

  现在是每个人的欲望太多、太大,大到控制不住。你可以计算一下,一次朋友的聚餐会产生多少垃圾,13亿人口加在一起会产生多少垃圾,这中间很多是不必要的浪费。现代人为了自己的享受,对环境的破坏、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子孙后代的资源都挖光了。再过50年、100年,还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过去那些古老的民居,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现在盖的这些楼房,50年、100年以后,拆下来往哪里堆?

  所谓寡欲,就是摒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对那些于人生、社会、自然不利的、不正确的欲望和行为,要坚决的予以制止与克服。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

  这是一个系统综合的工程。道家认为“罪莫大于可欲(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灾)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矣。”各种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是有极限值,而人类的欲望则是无限的。人类的无限欲望一旦超过它的临界值,经济发展必然停滞或倒退。所以老子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人过分地珍爱声名,必然要付出巨大的耗费;过多地收藏财货,必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人要“知足”,“知足”便不会因过分地珍爱声名以导致“大费”而受辱;人也要“知止”,“知止”便不会因过分地多藏财货以导致“厚亡”而危困。这样,就可以保持自己的长久发展。

  治污先治心,现代人要懂得控制欲望

  中国政协频道:道家讲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否就是你所说的“治污先治心”?

  黄信阳:对,这是关键。首先要把自己的心管住。道教认为“一切唯心造,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强调“人心多涣散,一念皆纯真”,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就在善、恶一念之间,一念天壤之别,动机万象攸分,所以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遵守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摒弃妄念,清心寡欲,顺应自然。

  强调自然,就是强调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始终在自然而然、不自而然的状态中和谐有序、周而复始的运行。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性,树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尊重事实、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由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久之则能变压力为轻松,化腐朽为神奇。

  所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无休止追求、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城市的爆炸性发展等急功近利的做法,都应该降下来,至少不能把留给子孙后代的好处都透支了。

  中国政协频道:包括道家哲学在内的中国文化,一直倡导“天人合一”的境界,针对当前社会环境来说,你所认为的“天人合一”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我们应如何去做?

  黄信阳:道教历来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了自己利益、社会的发展,几乎每个人都在破坏环境。三十年多前,我从温州老家出来的时候,家乡的河流不但可以游泳,并且河水挑上来就可以饮用;现在不太可能了,甚至有些污染严重的河流都无法用于灌溉,浇什么死什么。

  一方面是环境,还有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旧的房子拆了,旧的家具不要了,重新购置电视、沙发,特别是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破坏了很多固有的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了冲突。我认为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的话很有道理,现在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楼房;而在过去,每一座城市、村庄,甚至一条街道,都有独特的文化风格。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就是简朴、珍惜、节约,只有以“啬”的理念去修身治人和敬畏自然,才能符合“长生久视之道”,从而达到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长期以来,由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严重缺陷、片面强调高消费和倡导提前消费的生活理念,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生态环境的危机。西方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发展=经济增长”的线性发展模式。这种线性发展模式,是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为唯一指标,完全忽视了资源、环境和社会进步的和谐发展。既不注意自然资源的消耗,又不计算废物排放数量及其污染程度。他们错误地认为自然资源是无穷的,可以任人自取;认为地球是无限的,可以任人排放废物。他们错误地通过盲目贷款提倡高消费和提前消费,导致由于人类的贪婪欲望而造成道德堕落,造成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土地沙化,全球升温和人口爆炸的严重恶果。

  中国政协频道:你所说的“天人合一”,与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有哪些不同?

  黄信阳:历史内容是差不多的。能力代表天(道),人的所作所为应该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所以要怀着一颗仁慈的心来看待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比如很多动物,它们对地震、灾变的预感能力比人还要强。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人把被打伤的蛇抱回家来喂养,养好了又把它放出去,但是有一天晚上,这条蛇又回来了,缠在他身上翻滚,把他叫醒,结果出去一看,是母亲的电褥子着火了。所以很多没有看到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比如大雾天,你只能看到10米、20米;晴天能看到100米、200米;带上望远镜,就能看的更远。

  中国政协频道: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我注意到北京白云观没有作为华夏人文初祖的伏羲,为什么?

  黄信阳:一座宫观不可能供奉所有的神明,否则再盖两个白云观也供不完。白云观是道教全真派的丛林,丘祖(丘处机,宋代著名全真道掌教真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以74岁高龄远赴西域行程35000里,因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有“一言止杀”之功,编者注)的祖庭。

  伏羲是中华文明源头的“三皇五帝”之一,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对他的供奉和拜祭,主要是天水伏羲庙,以及全国各地的三皇宫、三皇庙。

  中国政协频道:宋元时期,全真派始祖王重阳主张儒释道三教平等、三教合一;随着世界的一体化,在文化更加多元化的今天,你对不同文明间的交流、融合有哪些思考?

  黄信阳:道教本来就很包容,老子说“海纳百川”、“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正因为这种包容性,所以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宗教才会绵延不绝走到今天。王重阳主张的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在现代社会,可以理解为各种宗教、各种思想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尤其在人心向善,主张生态环保方面,各个宗教之间的大方向、大目标是一致的。

  倡导绿色生活,让生活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中国政协频道:如果把视野扩展到社会层面,你所说的“治污先治心”、“治人事天莫若啬”不但可以用于生态治理,是否也有助于提升心灵境界,促进社会和谐?

  黄信阳:只有几十万人口的不丹,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政府始终把人民的幸福和快乐作为治国的根本理念。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政府每一个重要决策,都要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人民的幸福和快乐作为取舍的标准。不丹不但在自然环境保护上做的极为出色,并且是一个教育、医疗上实行全民免费的国家。旅游虽是国家的重要收入,但他们从不把GDP视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每年旅游人数控制在5000人左右,游客签证需要由国王亲自审批。他们认为人民的幸福快乐比国民生产总值更重要、更有价值。

  中国政协频道:在现代生活中,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做,才能进入人与自然毫不悖逆,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至善境界、理想境界?

  黄信阳:首先应该大力提倡崇尚简单生活的理念。印度圣雄甘地讲过一句名言:“简单是宇宙的精髓。”就是要去除穷奢极欲的奢华生活,过一种量腹而食、度形而衣、容身而居、适情而行的简易生活。过度地占有、过度地享受物质财富,整天逐物于外,为物所役,导致与自身内在的精神生命日益疏离,只能使人陷入无穷的烦恼、焦虑和痛苦之中以及由于名利得失而导致的无尽的情绪波动,引起多种心理疾病。

  崇尚简单生活不但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是一种环保理念。有些丧尽天良的人,为了满足无穷的“私欲”,贪得无厌地占有一切金钱和财富。只知大量地砍伐森林,只知污染江河、湖泊和农田(如紫金矿业污染),只知在商品中加入损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和毒素(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只知大量杀害各种动物(如海洋捕杀鲸鱼、非洲大陆捕杀老虎、黑猩猩,中国捕杀穿山甲、藏羚羊),只知野蛮地开采地下矿物(如山西小煤矿的乱开掘),将大量废气、废水排放在大气中和地球上,形成了大量的工业垃圾。所以,只有崇尚简单生活,转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控制大量垃圾的形成。这也是生态环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协频道: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环保理念,你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意见或者建议?

  黄信阳:崇尚简单生活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绿色生活,它贯穿于人类的衣、食、住、行之中。

  首先是绿色食品。随着工业文明和化学技术的发展,食品行业出现大量色香味俱全的“人造食品”以及各种精加工食物,这些食品虽然可以满足某些人的心理需求,但也严重危害了身体健康。所以,人类要求向大自然回归,极力追求“绿色食品”,即未受污染的新鲜农副产品,或只经过粗加工而未添加任何人工化学成分的食品。

  其次是绿色服装。由于人工合成纤维往往会放射化学有毒物质,所以人们对化纤衣料已经失去兴趣,极力追求以棉花、蚕丝、皮毛等农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服装”,正逐渐成为时尚。

  第三是绿色装修。室内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人造板、油漆、黏合剂、墙纸、地毯等装饰材料释放出的甲醛、苯等有毒气体超标所致。此外,还有各种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目前,不含甲醛和苯的健康植物胶已经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验认证,并投入生产,将慢慢取代含甲醛和苯的化学胶。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10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强制性标准,消费者进行装饰装修时一定要按照国家标准选择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绿色产品。

  第四是绿色交通。从交通方式来看,绿色交通体系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从交通工具上看,绿色交通工具包括各种低污染车辆,如双能源汽车、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太阳能汽车等。绿色交通还包括各种电气化交通工具,如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轻轨、地铁等。绿色交通有三个重要的元素构成:一是通达有序;二是安全舒适;三是低能耗、低污染。

  从“人造食品”向“绿色食品”、从“化纤服装”向“生态服装”、从“污染装修”向“绿色装修”、从“传统交通”向“绿色交通”的过渡,是21世纪人类在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启迪下,在生活方式上,向大自然回归的一种表现。

  中国政协频道:是否可以理解为,生活越简单,就越接近生命的本真状态?

  黄信阳:崇尚简单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最高人生境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代社会中,相当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为物欲所役,将金钱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自己变成了没有灵魂、只有躯壳的奴隶。他们为了贪得无厌地占有一切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物质财富,整日行色匆匆。就连天真的儿童也变成了书奴。在家长的精心设计下,为了考上国内名校,出国留学,刚入小学的孩子就背上了几十斤重的书包,早晨六、七点钟上学,晚上六点放学回家,作业又要做到十二点,快乐的童心早已被社会泯灭了,哪里还有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过度的装修,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疾病。没有了亲情、友情、仁爱和健康,也没有安详的面容、淡定的悠闲,哪里还会有生活的乐趣?

  现实生活一再说明,简单的物质生活,丰厚的精神生活,才是获得人生的真正幸福与快乐。我们的敌人不是失业、贫困、恐怖主义或禽流感,而是伴随我们的成功而来的财富。牛津大学的阿夫纳•奥费尔教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根据大量案例指出:“我们匆匆摘下成功的果实,但却忘记品尝它们的味道,最终我们失去了享受简单生活的能力,陷入不断追求成功的漩涡,陷入急躁和忧虑的漩涡。”由此他得出结论:选择简单生活是现代人“为自己寻找一条通向快乐的道路”。只有选择简单生活,才有助于现代人摆脱身外之物对心灵的桎梏,节制过度的富、贵、显、名等世俗欲望与喜、怒、哀、乐、爱、恶等情绪对心灵的损害,克服挫折、失意、痛苦,克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减轻精神压力,获得“致虚守静”的心态。整天争名逐利,花天酒地,是不可能达到超然物外的“致虚守静”的人生境界。生命越单纯、生活越简单,人生也就越幸福越快乐。

       (首发2014年2月18日中国网,记者:冯昭  王金梅  主编:张宁锐)

个人简介
冯昭(1982.1- ),主要作品有长诗《大雪》《风入松》,传记《冯治安简传》《李嘉诚大传》。
每日关注 更多
冯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