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

徐孟献 原创 | 2018-01-31 11:06 | 收藏 | 投票

 范围论视域下的《易经》

 
观物取象
 
《易经》产生于观察。《易·系辞》中说: “古者包曦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就是说,八卦的形成是古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作为哲学典籍的《易经》,它的思维形式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思维形式,西方哲学是逻辑思维,是建立在归纳演绎基础之上的,《易经》的思维形式是“观物取象”。“所谓‘观’与‘取’,是这一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所‘观’之‘物’,乃是自然、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所‘取’之‘象’,则是模拟这些具体事物成为有象征意义的‘易象’。”[1]什么是“易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们希望来了解宇宙的奥秘,想把它形而上不可见、不可知、无声无象的功能用八卦表示出来,由于八卦是符号逻辑,这个符号代表了万事万物,但又不是,只是象、很象、跟原来的差不多,所以就叫做象。[2]这就是“易象”的意思。所谓“观物取象”,是对于宇宙万事万物的再现。它是通过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抽象提取某些物象,通过对物象外在结构的模拟,以表现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
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观物取象”,是《易经》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
阴爻阳爻,是对男根女阴性现象的模拟;
八卦是对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这八个最主要的自然现象的模拟;
六十四卦是对种种具体的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的模拟。无论是阴爻阳爻,还是八卦及六十四卦对种种现象的模拟,都是在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直接观察的基础进行的。总之,《周易》产生于观察。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经》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着,运动着,变化着。但是,它的发展变化达到一定的域值一定的范围界线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任何事物的价值仅仅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显现,超出了范围,则发生变化。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相生相克才能维系阴阳间的平衡。如果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只有相生而没有相克,就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就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谐。
《易经》是讲变化的。“为什么叫《易经》呢?要从‘易’这个字说起。‘易’是蜥蜴的象形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说:‘易,蜥蜴,蜒蜒守宫也,象形。’上面的‘日’字是蜥蜴的头,下面的‘勿’字是蜥蜴的脚和尾。古人称蜥蜴为‘十二时虫’。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蜥蜴的体色一个时辰一变,一日十二变,所以叫‘十二时虫’。外国人称蜥蜴叫‘变色龙’,也是注意到它体色的变化。所以,‘易’是变化的意思,《易经》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3]《易经》反映了客观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就是物极必反和相生相克。不仅如此,《易·系辞》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里的天地,指得是宇宙万事万物,这就说,《易经》是对宇宙万事万物的模拟、仿照、再现,因而它与宇宙万事万物是一致的,所以它统摄了宇宙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所有规律。这是否符合事实,我们暂且不论,但有一点却是事实,就是现在的“易经热”表明,对《易经》的探讨就如探讨自然界的奥秘那样没有止境。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易经》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的哲学家大多都对《易经》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了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但是,无论是孔子朱熹,还是程颐周敦颐等哲学家,他们的哲学体系哲学思想,都仅仅只是《易经》某一部分的东西,无一超出《易经》之外。
比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思想,它的哲学层面上依据是什么?只有在哲学层面上提供依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才是合理的。孔子五十而读易,“韦编三绝”,对《易经》有着研究。南怀谨就认为,《系辞》是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但也有人认为《系辞》不是孔子所作,但是,《系辞》代表了儒家思想却是确定无疑的。
“ 在易经的几条推论规则中,有一条是关于阴阳爻与阴阳位是否一致的‘当位 律’,这一条思维规律要求在自然递进推演时,每一爻的阴、阳性质必须与所在位置的阴阳属性进行对照,一般而言,凡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即‘当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顺)事物发展规律,倘若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不当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发展规律,孔子把这一条推演规律扩大到了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了 “正名”学说。在他看来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应当如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那样当位才能使一个国家秩序井然局面稳定,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不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能产生不当位思想。”[4]在孔子看来君与臣父与子,就如同如同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那样,君居君位,臣居臣位,父居父位,子居子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等级有序,各安其位不得僭越,这样才名正言顺合乎于周礼。
其次,即使没有读过《易经》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也能在《易经》中发现其存在。比如,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倾向,直到被遏制时止。因此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力,相互制衡”的制度构想,这一构想,其实早在《易经》中就包含了这一思想,这就是阴阳相生相克。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发现的一些规则定律,《易经》中也有。比如,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研究了六十四卦图后发现,从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恰恰正是自然数由零到七这八个数组成的二进制数形。八卦中的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六十四卦,是由“0”到“63”六十四个自然数组成的二进制数形。莱布尼兹就是这样创立了二进制,并由此发明了现代电子计算机。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留法学生刘子华,根据《易经》八卦理论,准确预测到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存在,获得博士学位。
1973年,法国学者M·申伯格研究发现,64个生物遗传密码与六十四卦一一对应。
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认为他的量子力学中的“互补理论”,被阴阳太极图直观形象地表示了出来。并把太极图案作为他的爵士徽章的主要标志。
 《四库全书提要》中说 :“ 《易》道广大 , 无所不包 ,旁及天文 、地理 、乐律 、兵法 、韵学 、算术 , 以逮方外之炉火 ,皆可援《易》以为说 ,而好异者又援 以入《易》故 , 《易》说愈繁 。”总之,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可以无限制地旁及自然界和人事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具有活的生命力。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易经》无所不包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古老的《易经》,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功能?
 
《易经》与客观事物的结构相同
 
在我所接触的所有研究《易经》的文章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思维模式,就是很少用客观事物去比较《易经》,去研究二者之间在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也很少去研究作为主体的人,观察客观事物时具有怎样的特征。
首先,范围论认为,客观事物是一个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而每一个部分也具有整体性,也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客观事物是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而不是平面的,一元的,封闭的。《易经》也是如此,它由由六十四卦组成一个整体,而每一卦由六爻组成一个整体。就是说,《易经》也是一个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而每一个部分也具有整体性,也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
其次,客观事物还有阴阳的特性。阴阳观念起源于古代先民对男女两性现象长期地周而复始地观察与理解,由此产生了模拟男根女阴的阴爻和阳爻。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随着对动物雌雄的观察,对自然界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等等物象的观察,随着人们认识进一步的提高,最终形成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阴阳概念。人们把具有刚健、明亮、生发、外向、运动等属性的事物称为阳,比如,天、男、太阳、白天、热等就具有阳的属性;把具有柔弱、晦暗、收敛、内向、静止等属性的事物称为阴,比如,地、女、月亮、黑夜、冷等就具有阴的属性。在这里,阴阳代表两两相对的事物,这是一种普遍的观念。但阴阳也表现在个体事物身上,这一现象人们注意到了。就每一个事物而言,比如山的南面为阳,北面为阴;比如一枚硬币,正面为阳,反面为阴;朝着我们的一面为阳,背着我们的一面为阴,如此等等。表现在个体事物之上的阴阳属性,我们虽然注意到了,但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山的南面、硬币的正面、朝向我们的一面,之所以称为阳,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它,山的北面、硬币的背面、背着我们的那一面,之所以称为阴,是因为我们无法看到它。那么,我们进一步问,个体事物为什么会存在人们能看到的一面和无法看到的一面呢?答曰:是因为客观事物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是立体的,因此才会出现,看到阳时看不到阴,看到阴时看不到阳的现象。因此,阴阳是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标志。这一点十分重要,有助于我们了解《易经》奥秘之所在。
第三,我们要认识《易经》,我们还应当从主体人这方面予以探讨,这就是观察的范围性和结论的范围性。范围论认为,作为主体的人,我们在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所观察的只是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就是说,客观事物是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而我们观察的只是平面的、一元的、封闭的,是一个范围。我们的观察具有范围性,我们观察到的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在这个范围之外始终存在着未被观察到的东西。由于观察的范围性,由于我们在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仅仅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某一范围的结论。量子论的出现,把人们的目光,从宏观世界引入微观世界,但是,仍有我们无法观察到的东西。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告诉人们,当我们观察微观粒子比如电子时,由于电子的质量太小了,任何观察设备都会对它产生实质性的干拢,我们观察到的不是在没有观察设备时电子本来的面目,而观察到的是观察设备干拢后电子的状态。这不仅仅是实践上的不可能,也是理论上的不可能,最起码是在量子论范围内的不可能。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的实质是观察的范围,它也为结论的范围性提供了依据。
以上三个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易经》的奥秘所在。
 
范围论对《易经》的解释
 
范围论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是因为《易经》具有客观事物的结构特征,这就是八卦六十四卦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但是,只有整体性还无法使《易经》达到无所不包的境界。《易经》中至关重要的是注入了人观察客观事物的因素,这就是阴爻和阳爻。正如阴阳是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的标志一样,阴爻和阳爻是《易经》具有整体性的标志。它使《易经》如同客观事物一样,成为一个立体的、多元的、开放的系统,具有了活的生命力。可以说《易经》是对客观世界的模拟、仿照和再现,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规律表现为,物极必反规律和阴阳相生相克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在《易经》的每一卦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以《乾》卦为例说明之。
在《易经》中,阳爻用奇数中最大的九代表,阴爻用偶数中的六代表。卦的构成是由下而上,比如乾卦全为阳爻,由下而上称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又如坤卦全为阴爻,由下而上称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由六爻构成的六十四卦,分为上下两组,每组三爻。上组三爻称为上卦或外卦,下组三爻称为下卦或内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中的六爻,代表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六种状态。比如《乾》卦,《乾》卦拟取的是龙的形象,龙或潜在深渊,或行走陆地,或飞腾天空,变化莫测,忽隐忽现,象征事物的发展变化。《乾》的六爻的爻辞为:“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从爻辞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爻事物发展的状态都不是稳定持久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它可能向好的方向变,也有可能向坏得方向变。“飞龙在天”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是人大展鸿图的极盛时期,但这种状态并不是持久不变的,它潜在着乐极生悲的危险,它会朝向“亢龙有悔”的方向发展。《乾》卦告诉人们,事物发展是朝着物极必反的方向运作的。事物的发展超过一定的范围,将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易经》又告诉,我们是可以保持“飞龙在天”这种最佳状态,避免“亢龙有悔”状态的出现。这就是阴阳相生相克。因此,不仅仅在你没有取的成功的时候,即使在你取得成功登上人生巅峰尤如“飞龙在天”的时候,你都要克制自己,都要保持“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状态,知道进退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趋吉避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汉代易学大家京房,是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易经》的。所谓五行,就是讲相生相克的。比如离卦就是讲阴阳相生相克。京房认为,“离卦象为二阳爻中包一阴爻,这是‘本于纯阳,阴气贯中’(《京氏易传》),所以才有文明之象。他认为,纯阳之体,必须其中贯以阴气,使阳刚之气趋于柔顺,即使其中虚,方能发光照物,否则就会成为暴热而伤物。如果只专于一面,有阳而无阴,或有阴而无阳,或者只能长不能消,其结果必然失败。”[5]
《易经》就是教人趋吉避凶、趋利避害,走向成功走向幸福的。《乾》卦初九的“潜龙勿用”到上九的“亢龙有悔”,这样一个物极必反的过程,就是要告诉我们为人处事莫要做过了头,要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的,他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此。超出了这一范围,他有可能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人。
客观事物最基本的规律,在《易经》的每一卦中都有所体现。但这不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原因所在。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与我们的观察有关,我们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而无法观察到整体。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如此,对客观世界中每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的观察如此;由于《易经》是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模拟、仿照和再现,所以我们对《易经》的观察也如此。我们对《易经》的观察,就如同观察客观世界客观事物一样,观察的仅仅只是其某一范围的东西,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某一范围结论。因此,不论是孔子、老子、董仲舒、程颐、朱熹、周敦颐、张载、王阳明以及其它包括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家,他们研究《易经》所得出结论,形成的哲学体系,都仅仅只是《易经》某一范围的东西。在这个范围之外,仍然存在着我们没有观察的东西。当有人对这些没有观察到的东西观察研究时,就会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规则和定律,而这些新规则新理论,仍然是《易经》某一部分的东西,仍然存在着我们没有观察到的东西,不可避免地,又会产生新的规则和定律。那么,有人会问,是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知识面的扩大,人们观察就可以不再具有范围性,不只是观察到《易经》的部分,而有可能观察到《易经》的整体,这样的结论就超越了范围的限制,就可以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了。会这样吗?那么我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理由很简单,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们的认识是无止境,那么作为客观世界客观事物的模拟、仿照和再现的《易经》也如此。
这也就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张善文 黄寿祺:“观物取象”是艺术思维的滥觞——读《周易》札记[J]. 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04-02.
[2]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上传08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3]李荣胜:《易经》中国哲学的起点.今日中国:中文版2014-04-21.
[4]侯永良:易经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影响.世界周易论坛暨安阳周易专修学院建院十五周年庆典大会 , 2008.
[5]郑万耕: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J].《周易研究》 , 1994 (4) :24-32
个人简介
从1993年到现在,我一直在从事范围论的研究。范围论认为,任何结论都仅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的基本特征。
每日关注 更多
徐孟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