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科技教育机制探讨

袁兆亿 原创 | 2018-10-15 13:41 | 收藏 | 投票

基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科技教育机制探讨

袁兆亿

科技教育是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科技教育不但与国家竞争力密切相关,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都把科技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全力推进,努力发挥科技教育对公民科学素养的导向、激励和培育功能和作用。为此我国应从国家层面完善科技教育顶层设计,形成明确的国家战略导向,着力强化科技教育与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结合,加快推进科技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协同创新,发挥政府在科技教育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充分调动全民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科技教育质量,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强化科技教育对公民素养提升的促进作用

科技教育关注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是个人和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品”,也是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科技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具有基本科学素养,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公民。科技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公众更好了解世界和人类自身,而且能使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有效发挥。一个国家的科技教育水平越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也会越高,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撑力也就越强,这种内在的逻辑关系把科技教育与国家科技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使得科技教育成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公民科学素养是建立国家科技自信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发达国家把科技教育作为重要支撑手段,坚持不懈地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在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和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方面收益显著。近年来,我国科技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教育在帮助公民树立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思维,确立科学价值,形成科学信念,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掘出来。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加强科技教育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应该成为重要的优先选项。科技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因素,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养培育,高度重视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协调性,因此科技教育既能够促进公民内在创新潜能的拓展和延伸,也具有在更高层面上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功能。科技教育不但为社会公众认识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帮助公众增强科学的认同感,树立科学意识和科学理念,而且能够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起共同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由于科技教育强调将科技知识导入公民教育过程,从而能够形成一种渗透并弥漫于社会群体和个体的科技氛围,不断强化全社会的自主创新热情和潜质,达到引领和支撑国家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目的。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二零一五年,我国正在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口占比为百分之四十八,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口占比为百分之五十二。对于科技教育而言,前后两者属于既有关联又有差异的系统,正规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可以通过有组织的系统化学习来推进,而继续教育则必须以非系统化的柔性方式开展。目前我国正规教育的高中到大学阶段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对科技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口占比高达百分之二十九,按照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既是科技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突破口,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正处于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加速了人类社会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转型,一个国家的公民如果不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将难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应对挑战的有效之策就是加强科技教育,努力培养公民科学思维,挖掘公民科技智慧,激励自我超越意识,建立科技发展愿景,通过共同的科技价值观为引导,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公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形成持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强大动力。

二、明确科技教育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导向

现代社会,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效率和培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代科技教育改革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探索和推进科技教育变革,到八十年代已经形成了世界性的科技教育改革高潮。一九八三年美国国家卓越教育委员会(NCEE)发表致美国人民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一九八五年美国着手“二零一六计划”,旨在改革美国科技教育状况,全面提高美国人的科学素养。按照该计划的设计,一九八五年和二零六一年分别是哈雷彗星两次接近地球的时间,而这七十六年的跨度正好是目前美国人的期望寿命,届时所有美国人将成为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新一代公民;一九九二年年联合国提出建设“有科学素养公民的世界共同体”目标,并通过实施“2000+计划”,力争到二零零一年全球所有国家都开展全民科学素养培育工作;一九九六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布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及实施方案; 一九八九年澳大利亚推出了“提高公民科技意识计划”;一九九二年印度开始“学科学”科普教育计划;一九九四年英国启动了“公众了解科学、工程和技术计划”;法国提出了“开展科学文化运动”;一九九七年韩国实施“科学技术大众化计划”;一九九九年法国开始推行科学教育;二零零四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科学技术教育大会提出:科学教育改革要作为重要议题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议程,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实施一项宏大计划,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

在全球科技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我国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已分别开展了多次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逐年提高,但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加快提升我国公民素质,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计划,通过多方面举措从制度层面增强国民科学素质,为强化国家竞争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优化科技教育知识传授与科技实践的结合

现代国家的竞争与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即公民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这是从根本上决定国家长期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科技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而自主创新以人的素质为基础,因此科技教育与自主创新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形成明显的互促关系。科技教育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最终将转化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而丰富的自主创新元素所形成的强烈渗透作用,反过来将带动科技教育的发展和深化,对公民科技学习能力和科技知识储备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推动自主创新的催化剂和动力源,构建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不但能够夯实长久的自主创新根基,而且能够对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基础,对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可谓是一举多赢之策。

一个国家的公民科学素养是把科技知识资源有效转化为竞争资本,获取和保持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只有公民科学素养达到较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愿景才可能变为现实。如果公民科学素养达不到要求,那么科技资源将难以有效整合并发挥最大效用,从而也就无法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需求。事实证明,科技教育可以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成效,一方面科技教育能够通过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而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并由此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科技教育能够形成共同的科技知识背景,拉近公民对科学理解的距离,使公众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形成科技共识并激发集体创新动能,这种集体能动性不但有发挥自身内在潜力的功能,而且具有吸收消化新知识的功能,从而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去考虑和争取对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并通过整合效应最终形成强大竞争力,这也是科技教育所带来的财富创造力能够在动态上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奥秘所在。

知识经济对公民科学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使得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日增,公众对科技教育的价值认同,不但要满足来自精神方面的需求,而且要满足来自物质方面的需求,即公众对科技教育效果和价值的认同,必须通过现实的精神和物质成效来检验,其中包括科学素养提高带来的思想升华而获得的精神享受,以及科学素养提升而形成的创新创造力获得的价值转化回报等,只有获得这两方面的良好体验才可能有效激发公众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追求,并大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为此科技教育必须努力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促使科技知识更真切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如果公众对自身科学素养提升所带的价值和意义感受越深,那么科技教育就越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四、推进科技教育模式与机制改革的协同创新

科技教育既是一项与广大公民密切相关的宽泛性任务,又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具体的工作。笼统而言,科技教育可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大类。专业性的科技教育对象主要是专业科技人才,需要对科技知识进行系统深入学习和探索;通识性科技教育面向非科技专业的学习群体,主要进行一般性的科技知识普及和拓展,重点在于培养公众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无论那种教育都离不开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这个根本点。虽然专业性科技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而且也存在“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但是在泛义的科技教育语境下,我们一般讨论的话题更多是聚焦于非专业性的科技教育即“养成教育”的范畴,它散在地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尤其是从出生到义务教育阶段的黄金科普时期,更是各国科技教育改革最为关注的方面。

科技教育是一个动态性的教化过程,它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融为整体,通过不断地渗透和内化而转变为受教育者的科学信念和行为。笼统而言,科技教育的最初切入点在于培养公众科学兴趣的生成,兴趣既是公众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初动力,也是保证学习持续性的重要基础,甚至可以说是成功之母。国内外大量调查表明,兴趣与成功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以兴趣为引导的科技教育不但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且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因此科技教育必须巧用匠心,要善于运用四两拨千斤的顺势借力之道,巧妙地拨动公众内心深处追求真善美的科学之弦,借助和把握各种有利机会加强渗透性的科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公众向往科学、热爱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推动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在开展科技教育和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取得了一系列可喜进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科技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科技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手段更新、教育技术运用、教育条件改善等方面仍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把科技教育改革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培养优秀人才和促进科技创新等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深入理解科技教育本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创新思维,拓宽科技教育视野,批判地反思现有的科技教育经验,寻找改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向和途径,不断提高科技教育改革的水平。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科技教育模式,通过多维教育手段和个性化的互动学习方式,更好地体现教育中的科技精神和科技特色,例如用科技语言将科技教育与科技思维相结合;用科技工具将普及科技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用模拟教学将科技创新理论与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用能力考试将考查科技思维能力和考查创新能力相结合等等,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效果和质量,使科技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五、加快我国科技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发挥政府对科技教育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公民科学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而巨大的努力,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和掌舵人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科技教育的强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使其能够深入持久地健康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教育工作纳入职责范围,加强领导,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要在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政策配套、检查落实等方面给予切实保证,确保科技教育工作能够深入实施。要加快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科技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以政策法规引导科技教育工作及公民的行为规则,形成符合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科技教育是一项带有很强公益性的大规模社会活动,政府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力争实现科技教育投入与GDP同步增长,确保对科技教育形成持续而坚实的支撑。

(二)调动公众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各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宣传手段,强化和明确公民在科技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激发广大公民参与科技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公民对科技教育的认同感,作为保持科技教育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科技教育作为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重要通道作用,通过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评价创新等多种途径,调动公众参与科技教育的热情,彻底改变科技教育难以开展,或公众不积极参与,或应付式学习等状况,把公众对科技教育的参与水平和支持程度作为评判科技教育成败的重要衡标。坚持以人为本,使广大公众能够从科技教育中不断获得正能量,并深切感受到科技教育带来的益处和价值,从而影响和引导公众对科学价值选择的合理性,形成全民拥护和参与科技教育的良好局面。必须从国家层面创新科技教育文化模式,在全社会培育高度一致性的科学价值标准和规范,使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共有的自觉愿望。

(三)深入创新科技教育内容

根据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坚持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效果为导向,调整和改变不利于科技教育发展的传统观念、传统模式和传统内容,以“三个有利于”作为科技教育内容创新的依据,即,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习惯;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技教育内容的创新应该强化公益性,降低功利性。科技教育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必须强调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各类教育中要合理渗透科技教育的有关内容,通过情景教育、愉快教育、赏识教育等方式,增强科技教育的趣味性和易吸收性。以灵活多种的方式促使公民在兴趣中学习,采用高度个性化的方式接入各种所需的科技教育内容,让公民在接受科技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精神享受和体验科学价值,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全面提高科技教育质量

任何教育质量最终都将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因此要把公民科学素养大幅度提升作为实现科技教育质量的根本目标。在科技教育质量的具体衡量标准上,要坚持尊重科技教育规律,强调塑造健全人格,拓展兴趣自由空间,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等原则。良好的教育质量是夯实科技教育基础的重要保证,在宏观上要重视科技教育体系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微观上要重视公民科学素养质量的个体提升,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坚持强教先强师理念,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科技教育质量的坚实保证,把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科技教育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过程,要在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测、管理和导向功能,通过评价不断发现、总结、推广科技教育质量先进典型和经验,推动科技教育健康发展。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专家组专家、广东省管理创新和发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委会副会长。研究领域:管理创新工程、人才发展战略。
每日关注 更多
袁兆亿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