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15): 喀什噶尔老城

赵峰 原创 | 2018-10-28 07:16 | 收藏 | 投票

 在那遥远的地方(15):

喀什噶尔老城

2018-6-30

喀什葛尔老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艾提尕尔清真寺这边,一部分在过马路的对面。

出艾提尕尔清真寺大门,左转进入诺尔贝西路,就进入古城了。一开始,周围就我一个游客,还是有些忐忑。前些天看驴友在喀什的游记,说走在喀什老城,看到了不友善的眼光。虽然没有人注意我的存在,但我还是感觉到孤单。这时候,很希望看到像我一样背着双肩包的游客出现。

走到诺尔贝西路的尽头,似乎就要出老城了,向一位执勤的特-警打听旅游路线。小伙子很友善,很热情。我本来只希望他简单介绍一下的,但他却把我带到一块旅游线路招牌下,给我指出目前的位置,古城的结构,各个区域的特点,主要路线,重点景区,等等。还告诉我,古城很大,慢慢逛,得走三四个小时;说走不动就随处休息,路边到处有椅子,有亭子;还说渴了饿了不要担心,随处都有特色小吃,还有奶茶。小伙子的热心让我很感动,我之前的那一点点担忧消失了。

根据警-察的指点,步入一条巷道。都是一层两层的红土墙面的房子,大多是平房。有些人家的房子显然要高级一些,有的大门两侧从上到下贴着菱形的瓷片,闪闪发光。有的临街一面都贴上了瓷片。这样的人家,应该算是大户吧。巷道不宽,三米左右。没有汽车通过,路边也很少停车,因此还显得宽敞。路面干干净净的,铺了砖,还洒了水。大多数人家的门口都摆放着花盆,不过摆得最多的还是无花果。巷道里弥漫着淡淡的无花果的香气。大多人家或者关着门,或者拉着窗帘。碰到当地的行人,我都会打个招呼,“你好”,“早上好”,“哈罗”,有的人会点头,有的人会笑笑,只有一位女士笑着回复我“你好”,有的人则干脆没有反应。也许他们并不习惯。

在几条巷道交汇的地方,有一个四方形广场,面南的那面墙脚,有个不到一米高的炕一样的平台,上面铺着地毯,顶上还支着一大把遮阳伞。周边的几面墙上,爬着绿色植物,墙角还有大盆的无花果。这里很像是个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有几个小孩在“炕”上玩耍,我过去跟他们打打招呼。我听说在南疆,只有小孩子才会说普通话。我跟他们说,“你好”,“读书没有”,“读几年级”,他们都会有积极的回应。他们都是八九岁的小学生,汉语表达已经比较熟练了。我看到有的人家的墙上,还写着“我热爱中国”这样的文字,估计这是小学课本的内容。我给他们拍照,他们都很配合,似乎他们都很喜欢游客给他们拍照。我继续往前走的时候,三个调皮的小男孩还跟着。我有些后悔,我应该给这些孩子带点小礼物的。我以前出来,都会给孩子带些糖果,文具,书籍之类的小礼物的,这一次却空着手。有一个因素是,我不太确定维族地区的家长是否乐意接受外人的礼物。

走出巷口,看到一个维族小伙子在卖馕。我走过去,准备买一张。我问那小伙子,有没有原味的?多少钱一张?小伙子听不懂,摇摇头。正好有个汉族样子的女子在边上,帮我做了翻译。两块钱一张。好大一个馕啊!才两块钱。那块馕我随后吃了三天,而且还是主食。喀什古城是热闹的旅游景区,每天有大量内地游客来往;在这里做生意,应该每天都要与内地游客打交道的;这样年轻的小伙子,接受能力应该不错,他怎么连简单的汉语都听不懂,表达不了呢?这确实让人费解。

继续走到距艾提尕尔清真寺不远的“千年老街”。这里很热闹,有卖水果的,卖馕的,卖烤包子的。最显眼的街角,有一家“百年茶馆”。刚才那个热心的小兵跟我说,慢慢走,走累了就喝杯茶;一路走着,我就想找个地方喝杯茶。其实我很不喜欢奶茶这种东西,不过为了体验,还是很希望尝试一番。茶馆就在二楼,俯瞰着热闹的街市。走进大门,拐上楼梯的时候,还是觉得有些别扭。进门右手椅子上坐着个白胡子的老头,看起来很威严的样子。他只是对我稍微点了下,没有笑容,没有说话。我往里走了几步,大厅里全是一群一群的维族老乡,围坐在榻榻米一样的茶几前。阳台上还有一排茶几,都是三四人一桌的。仔细看了看,没有一个我这样汉族面孔的,没有一个我这样形单影只的。于是觉得自己孤身闯入人家的地盘是一件荒唐的事儿,于是就灰溜溜地离开了。离开之后又感觉后悔,后悔自己表现的太怂。怎么能这样呢?不就是去喝杯茶吗?

继续前行,进入艾提尕尔清真寺背后的艾格孜艾日克路,这里有很多经营工艺品的商店。路口一家店,门匾上写着“啥啥啥博物馆”,一老头斜躺在门口的沙发上。我过去问能不能进去参观。老头很热情,“嗖”地站了起来。“可以可以,随便参观,合适的话可以带一些走。”里面是个很大的厅,还是二层楼。展示的是各种工艺品,老物件。有玉饰,铜钱,主席像,钢笔,等等。我看到一块西铁城表,跟我戴过那块一样。老头以为我有兴趣,就取出来,“二百块,怎么样?”“我随便看看,随便看看。”又进来一个老头,是这个老头的熟人。他们倆聊起来,我就顺势离开了。

前行几步,一家铺子门口挂着各种不知名的乐器,我停下来看看。门口坐着一个老头,在抽水烟。看起来病怏怏的样子。老头看我停下,立马站起来打招呼,“进来看看,进来看看。”说着还伸出手来拉我。要是在以前,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抽身离开的。刚才因为自己认怂而自我批评之后,胆壮了一些。于是就随他进入店内。也是各种工艺品,各种老物件。不过与刚才那家相比,品质和档次要差一些。这老头看起来就是个江湖油子,那鬼鬼祟祟的眼神让人不舒服。看了两眼,转身准备离开。老头神秘地从大衣兜里掏出一块石头,在我眼前晃了一下,说是早上别人送来的,便宜。那意思,似乎说的是脏货。我说我不懂这东西,没有兴趣。走出店门,老头还在后面干咳着,“再看看,好商量……”

走着走着有点饿了,嚼刚才买的那块馕饼嚼得口干舌燥的。想起刚才在诺尔贝西路上看到卖凉皮的,决定过去买一碗尝尝。卖凉皮的摊子还在那棵树下,边上一张小桌,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小孙子坐在那里。我正在张望,老爷爷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笑着对我说,“凉皮,很好吃,便宜。”摊主也笑着跟我说;“来一碗?五块钱。”“来一碗吧。”他们所谓凉皮,不是我们吃惯了的米皮,而是黄豆米皮。大张的黄豆米皮切条,拌上各种调料即可。我端着盘子走过去的时候,老爷爷站起身来,“客人坐吧。”我说,“一起坐嘛。”老爷爷说:“我们吃完了。”进入南疆以来,很少经历这样的善意。因此尽管这盘子凉皮不是很美味,我还是坚持将它吃完。

穿过广场,穿过地下通道,来到东边老城。东城分布着各类专业市场,也就是巴扎。花帽巴扎,铁器巴扎,铜器巴扎,木制品巴扎,花盆巴扎,等等。在阿热亚路上走了一段,叮叮当当敲打铜器的声音开始让人有些心烦,太阳热辣辣照在头上,让人感觉头昏脑胀。于是离开大路,走上左手边的高台。高台上有个广场,周围是一两层的民居。这里没有太多游客光顾,显得比较安静。

广场一角的民房墙角,聚着四个小孩,在玩纸牌。其中个子较大的那位,应该有十三四岁了,而其他三个,看起来是十来岁的样子。大孩子的身边,有个火盆,火盆边上有一小盆煮熟的土豆,边上还有几个小瓶子装着酱料。原来,这小伙子是一边卖土豆一边玩游戏。跟他们聊了几句,发现他们汉语都很好。大孩子是初一学生,小孩子是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大孩子卖的土豆,一块钱一个,可以自己在火盆上烤,自己蘸酱吃。我递给大孩子五块钱,拿起一个土豆自己剥皮吃起来。随后,抓起土豆递给玩牌的孩子们。“拿着。小朋友们,我请你们吃土豆。”有三个孩子只是咯咯咯笑着,没有接;一个穿着比较体面的孩子,很严肃地没有理睬我。这时,围过来三四个年纪更小的孩子,有的四五岁,有的三四岁。我将土豆递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接受了。我又给了大孩子十块钱,让每个围过来的孩子都有土豆吃。孩子们一边蘸着酱吃着土豆,一边咯咯咯笑着,我给他们拍照的时候,还很配合。就在大家都很快活的时候,走过来一位妇女,将他正在围观的孩子拉走。我抬头看的时候,觉得她的眼神很不友善。先前打牌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包括卖土豆那个大孩子,都愉快地吃起了土豆,只有穿着最体面那个孩子,一直很严肃地板着脸,我再三动员还是拒绝吃土豆。

离开小广场,离开吃土豆的孩子们,进入前面的巷道。拐角处有一户人家,门口栽着两棵无花果,已有果实结出。大门上的匾额,写着“家庭游园”几个字。门口站着个维族汉子,三四十岁的样子。看我停下观察,就笑着跟我说,“请进来参观,免费的。”其实就是一个家庭展览馆,主要经营新疆的土特产品和工艺美术品,比如铜器,丝绸制品,等等。不过,引起我注意不是那些华丽的工艺品,而是在屋子中央放置的那些旧家具,旧工具。比如木匠用的锛子,墨斗;中医用的舂药的臼;老式的马灯等等。这些东西,年轻人不知道,而年纪大的人都见过用过。在讨论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还谈得比较投机,有时候还请他的女儿出来做做翻译。聊了十几分钟,我没有买他的一件东西,他还是一直很高兴,很热情。

在喀什噶尔老城转了一天,最大的收获就是与当地人的接触。我所接触的这些人中,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表达了善意,有的没表达善意。无论如何,通过接触,我的理解加深了很多。这应该算是收获吧。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