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孩子

赵峰 原创 | 2018-11-21 17:57 | 收藏 | 投票

 战争中的孩子

2018-8-11

《再见仍是朋友》,一部2015年出品的塞尔维亚电影,讲的是种族战争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少年西纳德是科索沃的塞族人,生活在塞尔维亚的一处飞地,周围是敌对的罗马尼亚人。西纳德去上学要乘坐维和部队的装甲车穿过罗马尼亚人控制的区域,陪他坐在车上的,还有神父。他的学校只有他一个学生,后来老师也离开了。

西纳德的父亲终日酗酒,脾气暴躁。西纳德很懂事,很能干,还是经常受到呵斥。他没有母亲,也许死于战争了。爷爷是西纳德唯一的朋友,他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清醒的时候会陪西纳德下棋。

塞族和罗族之间有着深仇大恨,这与宗教有关。西纳德乘坐的装甲车经过罗族地区时受到罗族少年的攻击。其中年岁稍大的少年阿什金还持有手枪。他的父亲被塞族人杀害,他痛恨所有的塞族人。身处飞地的西纳德一家生活艰苦,而且充满危险,罗族人经常来抢他们的牛羊,父亲得不得开枪自卫。他在自家地窖里藏有很多新式武器。

神父要在这个地区恢复东正教的影响,买了一口大钟,建了一座木塔。大钟挂在木塔上,还没有完工,悬在半空。塞族人对宗教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需要宗教的指引。爷爷死了。西纳德被派去找神父来做仪式。到了钟塔,遇见了阿什金和他的朋友。阿什金强迫西纳德参加他们的捉迷藏游戏,西纳德无奈参加。阿什金显得嚣张,专横,残暴,没有一点少年的可爱。他逼着西纳德站到悬空的大钟下面,然后对着大钟开枪。西纳德很勇敢,没有屈服。后来大钟落下,西纳德被扣在下面。阿什金也被自己射出之后折射的子弹击中小腿。

路过的神父将受伤的阿什金送回家,神父不知道西纳德被扣在大钟下面,因为阿什金没有告诉他。阿什金的祖父问阿什金是谁开枪击中了他,阿什金稍微犹豫之后撒了谎,说是塞族人。愤怒的祖父带上一群人举着火把,烧毁了钟塔,又捣毁了塞族人的墓地。阿什金的形象显得很可恶。尽管是个孩子,他的心灵被仇恨蒙蔽,已经沿着扭曲。

西纳德的父亲到处寻找失踪的儿子,他到阿什金所在的村子高声呼喊西纳德的名字。阿什金的良心有所发现。他来到钟楼,试图营救西纳德。在乘坐装甲车的维和部队战士帮助下,西纳德获救了。

西纳德被安排离开飞地,去贝尔格莱德上学,离开的时候他对阿什金说,“再见仍是朋友”。西纳德转到贝尔格莱德上学之后,因为他来自罗马尼亚人包围的飞地,因此又被看成是罗马尼亚人,仍然受到歧视。老师布置写作文,题目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写的是阿什金。

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关于西纳德和阿什金的“友谊”,这部电影的内容应该是很好的。讲战争对孩子成长的灾难性影响,包括西纳德恶劣的生存和成长环境,还有罗族孩子心中很早就埋下的仇恨种子,尤其是阿什金因为仇恨而变得扭曲的心灵,都是很好的主题。通过这样的主题实现对战争的谴责,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结尾的处理很糟糕,尤其是将主题概括为西纳德和阿什金这样两个种族孩子之间的友谊,简直是蛇足。他门之间的友谊很勉强,很不真实。阿什金对塞族人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一直都没有释怀。他最后营救西纳德,有属于良心的发现,也有赎罪的成分,这与友谊的距离还很遥远。至于西纳德对阿什金,即使没有仇恨,也仅仅是宽恕而已。对于一个置自己于死地的人,怎么可能在他营救自己之后就冰释前嫌,成为朋友呢?这样的处理实在是太突然了。

我理解,电影编导的意图,可能是要让人们看到希望,或者说将种族和解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动机很好,但这样的处理却显得过于简单化,过于机械和武断了。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