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四日(19):天一阁·藏书

赵峰 原创 | 2018-12-10 08:08 | 收藏 | 投票

 浙东四日(19):天一阁·藏书

2018-11-4,宁波

特意到宁波转车,因为那里有天一阁。

听说,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几座家族图书馆之一。我对与书有关的一切,总是兴趣盎然。

一个大户人家,不收藏金银而收藏书籍,不扩充田产而扩充藏书,实在值得敬佩。我们的文化不断,文明延续,书籍应该是重要的载体,藏书家应该是重要的贡献者。中国人历来尊重读书人,厚待藏书人,其实就是在善待自己的文化,珍视自己的文脉。

不过,在天一阁转了一圈之后,我却有了不同的感受。

图书是知识和文化的载体,它的价值在于所承载的知识和文化,而这种知识和文化只有经由阅读和研习,才能得到传播和传承;如果你将书籍买来,珍藏它,供奉它,将它束之高阁,既不阅读,也不借阅,让它养在深闺人不知,它的功能如何发挥呢?书籍得不到阅读和研习,其承载的知识和文化不被接受,传播和传承,其意义何在呢?藏书如果仅仅是占有,能不能算是一种美德呢?

范家对天一阁图书的管理,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比如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外姓不入阁,女子不入阁,等等。正是借助于这套严格的制度,天一阁才历经风雨几百年保存下来。这种制度对于保存书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影响究竟如何呢?

书被严严实实藏在宝书楼里,时不时还要翻晒,杀虫;还要整理,修补。但这些书数百年就呆在那里,除了范家子孙偶有阅读之外,外人一律不得借阅。书籍本来是用来传播知识的,如此一来,藏书反倒成了垄断知识,禁锢知识了。

范家就一直严守这样的规矩。从嘉靖年间范钦建天一阁,直到一百多年之后,才有外姓人黄宗羲第一次入阁读书。要不是黄宗羲这样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没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幸运。事实上,第一次打开口子之后,有幸能到天一阁读书的学者也寥寥无几。

就这样一楼巨量的图书,罕见的版本,珍贵的图册,却被闲置在那里,等着虫吃鼠咬,等着发霉风化。既不能被阅读,还要耗费精力维护它。不仅在浪费着那些书,也浪费着管理者的人生。

我以为,就书籍而言,动乱时期的收藏是有意义的。如果没有收藏,图书可能流失,可能被销毁。因为动乱时期没人读书,书就可能被扔弃,被撕了做手纸,被拿来引火。到了和平时期,书籍应该被传播,被分散,被阅读和研习。

范家建天一阁收藏图书,确实为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没有他们的收藏,有些珍本可能早就消失了。但是也要看到另外一方面的问题,那就是,他们将书籍束之高阁,也破坏了书籍及其承载的文化的传播,几百年间那些书籍没有发挥其作用,实在是一个损失。

天一阁的藏书,有过几次减少或者流失。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范家敬献了几百套图书,有的后来没有归还;鸦片战争中,英军攻占宁波之后,掠夺了天一阁的几十部图书;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有盗贼趁乱盗取天一阁图书,有的出售,有的销毁。民国年间的1914年,有上海书商雇佣大盗,偷盗了天一阁大量图书到上海销售,使之流散民间。

天一阁藏书的流散,包括盗书引起的流散,就其客观后果而言,我觉得并不见得就是坏事。当然,偷书的动机是恶劣的,偷书行为是可耻的;但是,使书籍由静止的无用的状态进入到流动的有用的状态,应该是有意义的。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我部分同意。

以前读余秋雨的文章,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嘉靖年间,宁波钱知府有个侄女,喜欢读书,是个书痴。当她得知宁波范家天一阁有天量的图书,其中有大量珍贵罕见的版本,非常向往。在知府帮助下,女子嫁入范家。她所不知道的是,范家的规矩,也就是天一阁的制度,女子是不能入阁读书的。这样,女子以婚姻为代价,入天一阁读书的愿望没有实现。当时人们藏书,要用芸草夹到书里来驱虫。这痴情的女子就用丝线绣芸草数百,寄托自己对天一阁书籍的深情。这个痴情女子,就叫做“钱绣芸”。

钱绣芸的故事,让我对天一阁的意义产生怀疑。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