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到画家

赵峰 原创 | 2018-12-26 12:33 | 收藏 | 投票

 从工匠到画家

2018-12-26

我这里要说的不是齐白石而是戴进(1388-1462)。

戴进原来是做金银首饰的工匠。他品味一流,技艺高超;他擅长制作花鸟鱼虫的金银首饰,形神毕肖,栩栩如生。因为作品受欢迎,要价比一般工匠要高出一倍。戴进很是自得,认为人们喜欢他的作品,喜欢他的艺术,人们付出了高价,一定是为了传世。有一天戴进去到一个金匠铺,看到人们在融化金饰,而那正是他的作品。戴进大为震惊,大受打击。他以为人们会珍视自己的作品,会将其传世的,想不到人们留下的只是金子,完全不珍视附着其上的艺术。

戴进受到严重打击,失魂落魄。有朋友劝告他,你将高超的艺术附着在昂贵的金子上,人们看重的还是金子,而不是艺术。金银首饰其实只是女人的装饰,只是世俗之人的玩物,其上面附着的艺术对这些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你要是想让你的艺术传世,最好是将其附着于其他材料之上。戴进受到启发,就去学画,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戴进“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所作雄俊高爽,苍郁浑厚,用笔劲挺方硬;画人物笔法娴熟,顿挫间风度益著;所作花鸟、虫草亦饶有生意。为‘浙江画派’的开山鼻祖。”到今天,戴进在做首饰匠期间制作的金银首饰可能都被融化了,而他的绘画却还有保存下来的。我们现在知道的就有春山积翠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惠能六代像》等。

艺术家们追求作品的传世,其实是延续有限生命的一种手段。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时而会有恐惧。艺术可以传世,也就可以将艺术家的生命延续。宗教在解决生命归宿的问题,艺术家们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相对而言,宗教的解决方式往往要求人们脱离现实,摆脱欲望,熄灭生命的火花;而艺术的方式,往往要人们投入生活,张扬欲望,怒放生命的光彩。这样说来,艺术似乎是一种更好的方式。不过,经由艺术而延续生命可能会更难一些。西方的说法,艺术是沟通人间与天堂的途径,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天赋和这种幸运。

不过,即使不具备艺术的天分,对生命也大可不必那样的恐惧,个体的生命不仅可以通过艺术得到延续——即使也没有宗教。在此我想到的是柏拉图的《会饮》。《会饮》是柏拉图作品中仅次于《理想国》的伟大经典,苏格拉底或柏拉图的爱情观就出自这部对话。《会饮》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著作中,总是他老师苏格拉底代表他出现在各种场合并滔滔不绝夸夸其谈)到一个朋友家参加宴会。“会饮”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喝酒。有人提议给喝酒确定一个主题:歌颂爱神。其中一个朋友的演讲中,区分了天上之爱和人间之爱,精神之爱和肉体之爱,这就是后来所说的“柏拉图式爱情”的由来。

苏格拉底最后发言。他的观点不是最生动的,却是最深刻的。苏格拉底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面临自己无法克服的有限性——生命的短促。这会使人恐惧。为了免除恐惧,我们希望生命得以延续。所谓爱,就是以个体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存在的能力。延续生命的一种形式,就是与异性的结合,繁殖后代。男女之爱就是这样的。这种爱是人间之爱,也是肉体之爱。人既是肉体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爱的另外的实现形式,就是让灵魂,思想,精神得以延续,得以传递,得以永恒;哲学家生产智慧,艺术家创作艺术,都以有限的生命实现了无限的存在。

人们对生命有限的恐惧,大多是肉体性质的。这样恐惧对苏格拉底这样的哲学家来说压根儿就不存在。在他的宗教里,生命是循环的,没有休止的。而且,对于肉体的存在,他也很不在乎。他甚至说对他这样的哲学家来讲,肉体只是障碍;生命的意义在于思考,而肉体的欲望总会打断思考的进程。苏格拉底之所以如此旷达,源于他强大的精神自信。思想史上那些对生死持旷达而无畏的态度的人们,比如休谟和斯密,就是这样的自信的哲学家。

戴进的转行,也许不是因为对生命有限的恐惧,而仅仅是对艺术的珍爱。通过艺术而实现了生命的永恒,对他来说也许是意外的收获。我在读李北山的《宣纸上的中国》时读到戴进的故事。结尾处作者说:

“戴进的故事给出了这样一个主题:真正不朽的是艺术。”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