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今天看不出社会资源的枯竭?

汪华斌 原创 | 2018-12-05 03:37 | 收藏 | 投票

 为何我们今天看不出社会资源的枯竭?

----一位老家是阜新的朋友谈自己家乡面貌而问一位老师的话!

汪华斌

昨天陪同一位朋友去找一位老师,当然是谈经济与资源的问题;这位老师说经济肯定需要建立在资源之上的,没有资源的经济是无水之舟。这位朋友说自己是阜新市的,这里曾是中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然而1990年以来,该市地下可采煤大部分都被采空;经常发生地表塌陷等灾难。正是因为资源原因造成工人大量下岗,这在当时的确是资源枯竭城市的典型。然而2001年阜新被确定为中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后,这个城市真的实现了顺利转型。

是啊!阜新首先从改善生态环境抓起,因为作为亚洲曾经最大的露天煤矿的生态恢复就此成为了焦点。经过多年的环境治理修复和复垦,初步消除了露天矿的地质灾害隐患;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阜新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转型的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把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环节,努力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经济转型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如今阜新已打破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多元化替代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电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56.9%下降到29.9%

这位老师说如果真的独立的经济行为,你阜新早就要宣布破产了;因为我们今天依然还是全民所有制,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政府手里;因而中央财政援助,从而能使你阜新没有资源也能经济复苏。就如同我们今天的所有大城市,过去的龙头产业早就消失了;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实际是政治主宰经济,如一条地铁投资就是过千亿;这是多么大的经济增长速度呀。如武汉市不是一条地铁施工,而是多条地铁施工;这也是武钢垮了丝毫不影响武汉市的GDP增长的原因。在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中,资源已经不是经济的支撑点了。而这成为了今天中国城市的共同点,就是阜新将来的煤炭完全没有了也不影响经济增长幅度;因为我们中国特色的经济与资源没有关系。

这位老师说本来我们今天应该是资源枯竭的社会,然而到处不受资源的影响;因为经济依然高速增长。这是为什么,因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体制。我们今天依然还是全民所有制的社会,任何资源全部都是政府的;然而政府并不管全体公民的生存,因为老百姓早就自谋出路了。如果政府依然还是管老百姓的生老病死,我们社会的资源早就报警了。现在是全民资源只养活七分之一的人,我们社会的资源所以依然表现出富余。正因为如此,富人通过消耗资源而使自己暴富;政府再用全民的资源来修复资源。虽然有的已经不可能再生了,但表面环境是容易修复的呀;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特色。

这位老师的话使我想起了当年我们公社的大英山,这是当年我们公社最高而且还是孤零零的一座山峰;当年我们学大寨在这高山上造田,所以当年我写出了《云中稻谷芬香》的散文;后来也因为这篇文章而使我高考成绩是全县的第八名,因为当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就是《我的家乡》;因而这篇散文的文采与文风一下子展现到我脑海里了。要知道当年我可是初中都没有学完就回乡务农了,而当时高考的竟然新老高中生不少;这恐怕主要还是这篇文章使我再次脱颖而出。

然而改革开放后,我们公社首先以五十万元的总费用承包一位老板;目的就是将这个山搬走。这位老板可发大财了,因为这山里面全部都是石头;而当年正是建筑业红火的时候,这整个山就是一座金山;更何况还有政府的五十万元。正是这样的动力,所以两年不到这山彻底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一个商品房小区在这里诞生了。当地人没有富,因为这山不是卖的;是政府承包的。而政府最后从土地出让金这里得到了回报,但这里的农民却彻底变成了城市居民而自谋出路了;因为不少当地人竟然连这当地的商品房也买不起,这成为了彻底改变历史面貌的典型。

是啊!这里没有发财的乡亲们早就天南地北了,因为他们的子女成为了自谋出路的人;所以全世界到处找钱。看今天到处报道土地流转有钱,可这里的土地早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他们的子女只能是到处自己找钱。就如同我老家当年的小山村一样,土改时我村的土地是整个乡最多的;但我们村却没有一个地主,因为土地平均;所以周围村子的人都羡慕我们村。然而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村竟然成为了全乡人平均土地最少的村;而且我们村还是不受上级财政补贴的范围。因为我们村的土地不是因为国家建设占用的,而是自己莫名其妙流失的;如1958年修建水库,我们村主动捐献土地180多亩;后来文革中又捐献土地120多亩。再后来我村的土地被临近村民耕种,结果国企征用竟然只找耕种的村民赔偿;结果又流失120多亩。再加上修建住房与水土流失,最后我们这当年全乡人平均土地最多的人竟然成为了最少的村;这就是我们村没有卖土地,竟然现在已经没有土地耕种了;所以全村的人及其子女也在全世界到处自谋出路,因为资源已经是少数人的了;这也是我们今天中国社会的中国特色呀。

个人简介
一位从政府机关到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再到民营与股份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虽然管理理论与能力总是在最前排,而且成果又是最多的人。但因为对管理的执着,总是与潜规作斗争;结果失败的人总是我(请看日志连载)。正因为其黑色…
每日关注 更多
汪华斌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