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2018年版:49章

胡志平 原创 | 2018-12-09 10:07 | 收藏 | 投票

  

49  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六)

  

  第三种基本格局: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冲突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发生的冲突,规律性是正面冲突无结果或理性一方处不利地位。须切记之规律。一般产生好结果应所必备的条件是:理性一方通过“间接博弈”达到取胜目的。理性直接面对非理性之冲突也俗称为“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双方冲突之下的理性一方很容易感受到对方不讲道理甚至胡搅蛮缠。不过那只是单边认识。

其实,在冲突中理性一方所面对的非理性一方,很可能并不是在有意胡搅蛮缠,而是综合知觉中对对方有不良感觉、有对立情绪,任凭你说什么不予积极响应。更严重的是那种感觉倾斜度可误解对方的理智和善意并对善意和良知产生逆反心理。

如果允许双方面对面冲突任意演变,结果只有一个:矛盾激化。理智一方在道理说尽仍不能化解矛盾之时,有人或自然而然达到“理性极限”且将在对方不良情绪的感染下也出现感觉倾斜,同样陷入非理性状态,产生消极情绪,甚者怒发冲冠。

理性与非理性直接冲突状况,它属于人性矛盾的一种中间状态,既可以转变成双方理智,又可能发展成双方均丧失理智。在理性与非理性冲突激烈的情况下,坚守理性的那一方不能直接征服非理性一方;同样,非理性一方更无可能征服理性一方。

双方发生对抗,表现的是“人性人格分裂”的社会现象。它与同一人的人格分裂之病理几乎相同。凡拥有较高理性智慧的一方,应该尽可能避免与非理性状态一方发生正面冲突,而必须先冷静下来去寻找“间接博弈对局”,正面冲突没有好结果。

本书描述的理性与理性、非理性与非理性、理性与非理性三种基本冲突所现规律是铁律。其中作为社会关系表现的第三种冲突结果则是持久理性征服非理性。

这是因为:拥有理性智慧的一方在挫折之后可调整方式方法,或针对非理性状态保持冷静,或寻求“间接博弈对局”,或运用非理性原理与之博弈:如多干实事、或以身作则、或以情感人、或最终改变了对方非理性状态、或顺应了对方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凡自觉利用对方综合知觉响应条件实施心理引导改善者,都是高级理性智慧的表现。

  至于同一人因自身人格矛盾所产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冲突,究竟此人的理智能不能占上风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此人自身两种记忆积累所构造的精神作用力比重;二是有没有他人的理性引导以帮助其人理智占上风;三是有没有他人针对其不良的非理性状态施以综合知觉改善以化解精神冲突。后两条,正是心理专家化解人的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所必须遵循的技术操作总纲。一切人的思想工作体现在技术层面的良策不超出这一总纲。

  当一个承担着化解人性思想冲突——指同一人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或化解精神冲突——指人性结构两种记忆积累之间的冲突的“心理专家”,他兼有实施理性引导和非理性综合知觉响应条件改善两种技术良策时,他也有了化解人性矛盾的总策略。

  也是说,同时掌握针对理性思维引导方法和针对综合知觉改善方法的人,是人群中既有说服力且有感召力的人。相比之下,唯理性方法或非理性方式对他人的影响力只限于有限的特定条件下的预期效果。所谓“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正是崇尚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中华民族以其体现上述总纲的主体理念且模糊照见了人脑微观领域两种生化物质积累的构成状态和适应人性人格的结构性、波动性双重运动规律的正确理念。

  其五,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

  “有教无类”的先哲智慧,当属于从主体理念上模糊照见了自觉概念积累对提升人性人格所起到的改善人脑生化物质积累之基础构造条件的客观作用。相比而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先哲智慧,则是以主体理念模糊照见了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相对难改的微观介质运动特征,即顽固的个性是一种自发体现综合知觉拥有习惯响应的脑功能。

  幸好智慧的中国古人没有把话说绝,“难移”不等于“不能移”。说到底,综合知觉积累不过是人脑生化介质构造的响应功能之一,是每个人在其习惯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依赖性很强的各种“生活主映像”、“社会主映像”转为脑生化物质积累所构造的习惯性链接机制功能。因此,对人的既有的“本性”仍然可以通过感染力和依赖性更强的“生活主映像”和“社会主映像”实施改善。很多人认为,采用压制阻断原有“主映像”记忆的方法可改变人脑响应条件。不过,此种方法对孩子们很灵,对成人不仅不灵或适得其反。

  依据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判断:当体现微观领域自动化操作水平的“纳米技术”被医学普遍采用后,人脑微观结构中的那些代表不良非理性状态的事物映像及所积累的某些生化介质精细结构组织,是完全可依靠微观外科手术实施“记忆摘除”的。届时,包括精神病患者、犯罪成员和吸毒者在内的人群,对其脑内那些依赖性很强、链接机制很固化的不良生化介质记忆结构,均可通过“记忆摘除术”来对其实现人性化的健康改造。

  但要提醒一句,上述可预期的新科技手段不能凌驾于信息与响应的脑神经介质运动规律之上。其中道理很简单:过去的生化记忆可以被摘除,新的社会心理过程却仍然可能重复积累过去的映像感觉和概念定则。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还有由此演绎出来的“存在也决定响应”是永恒真理,是永远不可能被新技术革命推翻和颠倒的。

  实验课题(NO44)单靠基因药物能否根治心理疾患?

据《科学之谜》200210期载,有西方科学家发现维护心理自尊的生物基因条件,即大脑中某种血清素(脑内神经介质)含量比重是心态稳与不稳的直接原因。

此一科学发现,令西方媒体曾为此乐观起来,当然也忽略了“存在决定响应”的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的既有规律与家庭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完全可以研制出维护心理自尊、赢得信心满满的大脑血清药物。届时谁也不用为丧失自信心而犯愁而抑郁,人们只要每天带上“瓶装自尊”药物,就能乐呵呵面对现实面对工作面对他人。是这样吗?

  我们的实验设计方案是:如果遇到抢银行的歹徒把先生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先生是否就立即掏出“瓶装自尊”喝一口?再喝一口!直喝到在人脚底下乐呵呵笑个不停为止?(幽默:果然如此,全社会是否看到了先生超级顽强的自尊表现?)

  请原谅!笔者无意讽刺新科技,而是提醒:人性人格状态的最终改善离不开人与人关系的不断改善,离不开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更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以此规范人的行为的有效治理,它并非是自然科学单独解决的问题。因为,人能否产生心理自尊的根本原因是人脑记忆存储联系外界的信息与响应过程所造就的人格问题。

正如刚刚诞生的婴儿,在他们尚未完成意识起源的初始响应时刻,那目中无人宣泄于世的第一声强力哭啼原本携带着自信自尊和自豪旋律。可后来,为什么有人连哭都不敢哭?为什么有人郁郁寡欢?有人知足常乐?有人坚强自信?有人忧柔脆弱?

是人脑以“主映像”为核心的综合知觉积累和其后链接自觉概念积累为上述人性人格及其心态的形成和演变构造了人脑生化物质所积累的基础性响应条件。

  “瓶装自尊”能够增减干扰心理自尊的血清素含量,但不能忘了:那种自然的血清素含量作为生化信息在人脑中被骤然积聚的动力根源是什么?首先是生化记忆的激活和响应状态推动生化介质的运动和传递。人的脑神经所激活的概念反应可以导致全身神经递质的链接响应。每一个人的两种记忆积累是产生自尊和调节自尊的根本原因;而社会环境,又是赢得感官感觉和人脑中枢神经链接响应并形成两种记忆积累的根本原因。

  现实中,对于那些拥有完善的自觉概念积累也具备常规理智的人来说,采用理性规则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引导,将能随时改变其人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不过,人的“态度”改变,那只是服从理性目的的表面行为方式的改变,它并不等于其他改变,尤其是综合知觉积累所决定的自发行为取向,在不能稳定实现自控条件下,丝毫不会改变。

  西方国家所崇尚的管理科学,主要是基于“利己理性”而把握的行为确定性及其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其大多数是用理性目标和理性规则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和表面态度。应指出:其中隐藏着不顾人性分裂和人脑生化物质良性循环条件的短期行为。

  正是如此,那个经济发达社会的管理者们因完全遵从“利润最大化”原则把全社会带入了不全面即过分偏重唯理性的一端,也因此率先造就了数不清的精神分裂症,显然冲犯了创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笔者相信:全球科学家终将认识到科学管理必须留下足够的管理空间让位于“社会主映像”直接为改善人脑综合知觉服务。这其中就包括社会各界管理者以自己贴近民众的自身形象去建立与民众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纯洁的情感联系。

  其六,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两种记忆积累。

  美籍华人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在他所创立的“幸福学”中强调:人类需要经济发达,生活方便,财富充裕,但人们最终所需要的是生活“幸福感”。奚恺元教授认为,人们的幸福感只有极少部分来自物质财富的支撑。目前,他的观点已经赢得各国科学界经济界的普遍赞同。注:据《财富周刊》20031期)

  那么,人们最终所需的生活“幸福感”的多数支撑条件是什么?其来源从哪里来?他还在探索中。也有人在帮助探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一位博士说:人的幸福感来自遗传。他用一对双胞胎一个做首席执行官另一个当管道工,但对人生满意度完全相同来支持上述他作出的理论判断。显然,博士部分违背了“幸福感”也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的道理。遗传的脑基因造就了人性的可变函数,更主要的还在于后天大脑记忆积累。

笔者认为:对理性头脑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来源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非理性感觉来说,人的多数幸福感来源于以主映像记忆为核心的综合知觉。

山里的清贫之家比都市有钱居民更快乐;白痴的憨厚傻笑比天才负重情绪更迷人。因为山沟里生活环境远不如城里的豪华奢侈且强烈刺激人的感官感觉和欲望;又因为白痴的脑内生化物质记忆积累远不比“天才”的记忆负担更复杂更沉重。

  2005年加注:本书2004年将书稿此章上述理论判断在北大、浙大经济学论坛挂出后曾引起各方网友关注。也在同年,零点调查公司CEO访问笔者所在单位后即着手立项调查。《2005中国社会蓝皮书》公布了零点调查公司有关“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居民幸福感普遍优于城市居民,证实了本书猜想。)

  如果社会日益增多的财富反而把人们引向了越比越痛苦的精神深渊,那么,财富所创造的奢侈豪华的“社会主映像”和“生活主映像”也就成了现代都市人时常陷入极度痛苦的精神陷阱。如果认为幸福就是占有财富,甚至进一步量化为“几套住房、数辆轿车和一群小蜜”,则必然导致人们精神生活中的自觉概念系统与综合知觉积累发生链接机制的错位而造成两种记忆的分裂和冲突,那才是真正的精神深渊,很痛苦不幸福。

  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是赢得幸福感的基本物质条件,社会所提供的方便生活方便工作的现代化条件是增强幸福感的物质条件,其余幸福感均来自人脑各不相同的包括情感记忆在内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两种生化记忆产生的寄托与感受。

  其七,科学人性理论应用技术解说之阶段结语。

  所有人都是不完全理性人。凡是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其在发展进程之中都不能万无一失地保证人脑自觉概念积累将不会面临新的挑战、发生新的紊乱。所以,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必须把握综合知觉的先导作用。此外,当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和自觉概念积累带有民族性和阶层性特征时,人的人性人格便会烙上民族烙印和社会阶层烙印。

  到此,有关两种记忆积累、理性与非理性、人性人格健康等对应关系和互动关系之研究暂结束。下章接续“意识起源七段论”完成意识起源揭秘工程。

  

  

注:本章到此,第五卷结束。允许作者把正常章序再中断一次。决定本书再加写一章提前公开。原因:了解到高等院校学者面对“物质”和“意识”两个哲学基本概念所关联的“存在”、“社会存在”、“脑中意识”、“社会意识形态”等系列概念,仍在逻辑上有一团浆糊的感觉。所以必须加写一章。还是那句话:我尽量把高等院校做不了的学问做好。加写章只解释其中一个概念,其他概念会自然清晰了然。这种方法很有效。

有一个心愿:本次加写章恳请国家教育部领导从万忙中抽空读一读。加写章将在临时前置两日后删除,其后再顺章登出即可。稍等我一天。


个人简介
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名人标签,只追求《智慧论》融入人心。读书数千卷,行过万里路,用此生举起智慧的旗帜,守望着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好,守望着学界不再把单一形式逻辑视为至高无上。 (本网站享有著作权,禁止转载)
每日关注 更多
胡志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