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理学思想

廖生明 原创 | 2018-03-15 15:09 | 收藏 | 投票

 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理学思想

廖生明

 

郭居敬选编二十四孝故事和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是配合朱子《小学》的教学。朱子在《小学•广立教》中说,《诗经》比较深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郭居敬创作二十四孝诗显然是受到朱熹“令朝夕歌之”教育思想的影响。《大田县志》亦记载郭居敬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是“用训童蒙”。

朱子《小学》云:“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岁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孝悌忠信者”。“幼而不知小学之教,故其长也无以进乎大学之道”。朱子认为人成年以前的小学阶段记忆力好,而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故应先学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便成年后更好地接受其理学思想。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由于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是寓言式故事,具有很大的解释空间,因而在不同的理论视野下或者说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呈现不同的意义,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道家看来,二十四孝故事反映了道家的思想主张,在佛家看来则是反映了佛家的思想主张,在贫民百姓看来反映贫民的思想主张,在封建统治者看来体现封建统治者的思想主张。正因为如此,郭居敬二十四孝才得广泛的认可和长时间的流传。那一种看法比较接近郭居敬对孝的理解,比较符合郭居敬选编二十四孝故事和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笔者认为郭居敬选编二十四孝故事和创作二十四孝诗的目的是为了配合朱子《小学》的教学,而朱子《小学》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使人能认识天理,那么也可以说郭居敬二十四孝是服务于理学的教学需要的。因此,只有用程朱理学及其孝道理论去解读郭居敬二十四孝,才能真正理解郭居敬所要表达的思想。

程朱理学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天理构成人的本质,是伦理道德的根据和准则。主张通过“格物穷理”去认识天理,通过“存天理,灭人欲”去践行天理。朱熹说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仁如水之源,孝悌是水流的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则三坎也。朱熹弟子真德秀说:木不妄伐,兽不妄杀,此仁也,亦孝也。若断之、杀之不以其时,则是无复仁心矣,安有不仁而能孝者耶?在真德秀看来,只有达到第三坎爱物才算是孝。结合朱熹和真德秀的上述论断就是给孝下了定义。孝就是亲亲、仁民、爱物。朱熹及其弟子大力倡导的孝和目的是通过亲亲,达到仁民也就是把天下把姓当作自己的同胞,爱物也就是把宇宙万物当作自己的伙伴。实际上是通过孝培养人的无私奉献神,进而体会和实践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从而使人的禀赋的善性能够充分地发展,人的能力能够全面地发展,使人能够体验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快乐。

用程朱理学,用朱熹及其弟子的孝道理论去审视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些故事中隐含着大量的程朱理学的思想。

第一,孝源天理的思想。郭居敬二十四孝中《怀橘遗亲》有诗句“孝悌皆天性”。故事主人翁陆绩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恣蚊饱血》中的吴猛,扇枕温衾《扇枕温衾》黄香同样是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父母。通过这些故事表现孝是人的天性。程伊川曰: 性即理也。郭居敬二十四孝还通过孝能感天动地,孝能感动鸟、兽和赤眉军等体现出这些被感动对象亦有孝心。如果这些被感动对象没有孝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孝心所感动。程朱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有共同的本源——天理。孝也源自于天理。所以宇宙万物也同样有孝心。朱熹弟子陈淳认为:天下之人,都不可能是“天降而地出,木孕而石产”,都必然是由父母之胞胎所生,所以,为人之子,“决然在所当孝,而决不容于不孝。”世间有不孝之人,不是因为他没有孝的天性,而是后天由于名利的诱惑而丧失了孝这一天性。

第二,人性本善的思想。在性恶论论者开来,陆绩怀橘遗亲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人性恶——贪欲的典型例子。儒家一贯坚持性善论。程朱理学更是强调人性本善。郭居敬同样是持人性本善的立场。在郭居敬看来,陆绩怀橘遗亲体现的主翁的孝的天性,而不是对他人之物的占有欲。在郭居敬看来,人的占有欲,私欲不是人的天性,是人在后天习得的。实际上一、两岁的孩子并没有私有观念,看到别人的东西会去抢,而自己的东西玩腻了会随意扔掉。通过父母的教育,也就是在其去抢别人东西的时候,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在其把东西扔掉的时候,告诉他自己的东西不要扔掉,要藏起来,然后他才逐步形成私有观念。人的私心不是人的天性,而是后天习得的。一般地说,五六岁的孩子己经有了私有观念,袁术才会问: “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二十四孝故事是寓言式故事,对于几岁才形成私有观念不必太计较,但认为故事体现的是孝是人的天性,并不是体现私心是人的天性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第三,孝是“亲亲、仁民、爱物”。《孝感动天》故事中鸟和象之所以能够帮助舜干农活,成为舜的伙伴和朋友,当然是舜也把它们当作自己的伙伴和朋友,也就是舜的孝不仅到达到亲亲这第一坎,不仅达到仁民这第二坎,而且达到爱物也就是第三坎。到达了第三坎也就是达到了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宇宙和我融为一体,从而使自己的天性充分展现出来,自己天赋能力充分地释放出来。所以舜也就能够担当得起治理天下的重任。在程朱理学看来,舜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仁孝而已。汉文帝厚赏诸侯、重农轻赋、宽刑减法、举贤重谏、勤俭节约(也就是爱物)、慎战和亲、亲民爱民、反躬自省,施德惠于社会各个阶层,为以德治国典范的皇帝。《亲尝汤药》则说明汉文帝这个仁民、爱物的皇帝同时也是孝顺的儿子。《恣蚊饱血》故事中吴猛排除蚊子可能给父亲带来的危害,但并没有杀死蚊子。《扼虎救父》中,杨香是扼虎救父,而不是杀虎救父,也不是打虎救父。两个故事主人翁这样做,恰恰体现了“爱物”。

第四,无私的思想。《韩非子》里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战国时的思想家尸子认为“私”是处于势阱之中,信息被屏蔽,视野受限制的状态。而“公”是处于势垒之上,信息畅通,视野开阔的状态。朱子曰:“物格知至,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万人之心即一人之心。意诚心正、故有以胜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为千万人之心。其如此而已矣。一有私意存乎其间,则一膜之外便为胡越。虽欲絜矩、亦将有所隔碍而不能通矣。”程朱理学认为人有私心就把自己和世界对立起来,使自己处封闭的状态中,束缚着自己,使自己的天性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也使自己体会不到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快乐。郭居敬二十四孝歌颂的孝行故事的主人翁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拾葚异器》、《恣蚊饱血》、《扼虎救父》、《尝粪忧心》等故事都体现主人翁无私奉献精神。

第五,宽容的思想。如何做到亲亲、仁民、爱物,也就是如何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世界中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做到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包容便是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孝感动天》中舜对父母和弟象的包容,《芦衣顺母》中闵损对继母的包容,《卧冰求鲤》中的王祥对继母的包容,都体现主人翁崇高的思想境界。只有秉着包容的精神,才能够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如果没有包容的精神,一家之内的矛盾和冲突尚不能解决,谈何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第六,理一分殊的思想。程朱理学认为:即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把理一分殊思想应用于医药,必然要求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和各种病的特殊规律、药的共同规律和各种药的特殊规律,即病理和药理。根据理一分殊理论,自然人的身体有共同的规律,各个人也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治病要由掌握病理、药理和人体生理的专业医生来辨证施治,而不能由不懂病理、药理和人体生理的家人充当医生,根据流传的土方、偏方、秘方来治病。郭居敬《鹿乳奉亲》故事序言中写道:“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也就是把鹿乳当作食物而不是药。同样《鹿乳奉亲》故事序言中写道:“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也是把笋当作食物而不是药。从上述两个故事反映出郭居敬认为治病应该由专业医生来负责,家人不能充当医生,只能充当护士。没有医学专业理论素养的家人不能充当医生的观点,实质上是理一分殊观点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七,格物穷理的思想。张载说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埋儿奉母》为鲁迅所深恶痛绝,被他猛烈地砰击。如果把这个故事理解成儿子应该牺牲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去孝顺父母,或者位卑应该牺牲自己的一切去满足位尊者的要求,那当然应该对它深恶痛绝。但笔者认为孝源天理本身隐含着按天理来孝的思想。天理是谁也不能违背的,不是按被孝者的主观要求来尽孝,也不是行孝人想怎么孝就怎么孝,而是按照天理的要求来尽孝。从《埋儿奉母》故事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埋儿的行为受到天的阻止,只不够天的阻止方法不是惩罚,而是送给一金。受到天的阻止,说明这一行为是违反天意,否则何必阻止。天为什么对郭巨违反天理的行为不惩罚呢?天给郭巨任何惩罚都将给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致发生既养不了母亲,又养不了儿子的惨剧。天用送给一金阻止郭巨的行为属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理解可以说对郭巨埋儿故事的理解进入第二个境界。但从程朱理学的角度上讲,这样理解的高度是不够。朱熹说“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这个天是必须通过格物穷理去认识的,而不是自动显现出来的。对郭巨埋儿进行阻止的天的不是某种神秘之物,而是通过自身格物穷理可以认识的。天的力量就是理性的力量。所谓天的阻止可以理解为郭巨通过格物穷理认识到埋儿行为是违反天理的,并且通过格物穷理找到既养儿子又奉养母亲的办法,也就是找到钱或食物(一金),因而自动终止了埋儿行为。把郭巨埋儿故事的中心思想,理解成格物穷理,是对郭巨埋儿故事理解的第三种境界。

第八,理在礼前的思想。《戏彩娱亲》故事中老莱子年已七十,却模仿小孩子演戏给父母亲看,在一般人来老莱子的行为不够庄重,与其年龄不相称。但老莱子却乐此不彼。《涤亲溺器》故事黄庭坚作为男人却为母亲洗马桶,在一般人看来是没出息,黄庭坚却认为理所当然。郭居敬歌颂两人的行为,目的是体现孝是天理,尽天理所规定的责任,比遵守男尊女卑的礼,比维护自己年龄身份更重要。朱子曰:“礼即天之理也,非礼,则己之私也”。既然礼是理的体现,理便在礼之前。如果礼和理发生冲突,则应遵循理放在优先的位置。

第九,与宇宙万物为一体即是不朽的思想。孝道即嗣亲之道,源自于儒家在世俗世界对人肉体和精神不朽的追求。肉体方面包括养父母之身体,慎重保护自己的身体,另造“新吾”以传续父母之生命(《礼记.祭义》)。精神方面,在亲人活着时,须顺其志意,不独养其口体,且养其志,有过并归劝之,使之归于正。亲人去世后,一方面通过祭祀而思慕之,使父母亲在自己的思慕记忆中得不朽(《孟子.离娄上》)。另一方面通过继承父亲之事业,使其未竟之志得申,或通过述作,使父母亲之名,“附骥尾而致千里”,因而在众人的思慕记忆中得不朽。 ,传承;,创新。述作是指继承前人的事业或开创自己的事业,后来用以指撰写著作。“绳附骥尾而致千里”,即苍蝇因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用来指普通人因沾了贤人的光而名声大振。故孟子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郭居敬二十四孝既没有传宗接代的故事,也没有所谓通过述作使亲人得以“绳附骥尾而致千里”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程朱理学认为只要做到与宇宙万物为一体,也就实现了人生的不朽。因为自己是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而不可分的。既然自己是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而不可分,那么“天地万物之始,即吾之始,天地万物之终,即吾之终”,也就实现了不朽。程朱理学这个人生不朽观和宗教到彼岸世界去实现不朽,和先秦儒家通过生命传承和述作使亲人不朽的观念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开辟了实现人生不朽的新途径。这和“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中的不朽的意义极为相似。

第十,勇于担当的思想。程朱理学的创立者们是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去创立的程朱理学的。他们提出的“民胞物与,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亲亲、仁民、爱物”不仅是对君主的要求,不仅是对士人的要求,而且是对庶人的要求。每一人都要对宇宙万物负责,而不能仅限于“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供养父母”,不能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热坑头”。郭居敬二十四孝中《扼虎救父》、《恣蚊饱血》、《芦衣顺母》、《扇枕温衾》等故事无不体现出主人翁小小年纪就担当起孝顺父母的责任。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孝的责任的孩子,长大后必定勇于承担更大的责任。《扼虎救父》、《卧冰求鲤》、《鹿乳奉亲》、《行佣供母》、《哭竹生笋》等故事主人翁克服各种困难去尽孝,也体现很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第十一,天道残缺的思想。朱熹在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中说:

老兄视汉高帝唐太宗之所为而察其心,果出於义耶,出於利耶?出於邪耶,正耶?若高帝,则私意分数犹末甚炽,然已不可谓之无,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藉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惜,是以彼善於此而得以成其功耳。若以其能建立国家,传世久远,便谓其得天理之正,此正是以成败论是非,但取其获禽之多,而不羞其诡遇之不出於正也。千五百年之间,正坐如此,所以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其间虽或不无小康,而尧、舜、三公、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於天地之间也。朱熹认为千五百年的封建统治是天道残缺。孟子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郭居敬二十四孝中《拾葚异器》的蔡顺、《行佣供母》中的江革都有孝心,却是十分贫困,以赤眉军有孝心却要起义,从侧面反映出封建统治是天道残缺。

也许有人认为以上分析过于牵强附会,妙笔生花,那么且来看看郭居敬籍贯地的大田人在历史上是怎样理解二十四孝的。郭居敬二十四孝不仅使大田出现许多孝子,更使大田出了许多才子。这是因为郭居敬二十四孝所隐含的理学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大田人“知书达理”的热情。明代大田共出进士十二名,同期尤溪仅出七名。清代大田共出进士十二名,同期尤溪仅出三名。三明历史名人录记载了大田明代三个名人。

田顼,字希古,号柜山,明弘治九年(1496)八月十一日生于三十五都梅岭村(上京梅林),后迁居尤溪。少时聪颖,明正德十一年(1516)21岁中举人,正德十六年高登辛巳科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被称为当时中国四才子之一。   

田琯,字希玉,号竹山,明嘉靖十二年(1533)出生于三十五都梅岭村(上京梅林),明隆庆四年(1570)37岁参加庚午科顺天乡试,名列六十。次年,在辛未科会试中,高中进士。

田一俊,字德万,号钟峰,明嘉靖十九年(1540)出生于三十五都梅岭村(上京梅林)一书香世家。幼时伶俐好学,六岁能书大字,笔势遒劲,十二岁写出漂亮的八股文,获得大田知县李偕的器重,十五岁补为县弟子员,二十二岁参加乡试,得第一名。隆庆二年(1568),赴京参加戊辰科会试,得第一名(为会元),授为翰林院庶吉士,过两年又授翰林院编修,后召入宫中纂修玉牒,任国子监祭酒。万历十七年(1589)任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后转任左侍郎教习庶吉士。

此外大田还有与田一俊并称为三峰才子的郭奇逢(字鹤峰)、廖盘峰。民国版《大田县志》共七条记载十三个名医的事迹。据台湾成功庙文档记载有:大田县桃源东山郑五郎公生至正年间迁居南安郡的隐石公九世孙民族英雄郑成功。只要将明代大田人才现象与尤溪县作简单对比,就会明白明代大田人才现象是和隐含在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理学思想的教育分不开的。三明历史名人录中尤溪明代的名人有郭舒、詹荣、刘宗荣三人。仔细一看郭舒是龙溪人而不是尤溪人。刘宗荣是正白旗人,任过尤溪知县而已。詹荣字角山,又字仁甫,先世为池田乡高士村石龟人,其祖父参军迁籍山海卫。詹荣籍贯已属山海卫,只是先祖属尤溪而已,犹如郑成功籍贯已属南安,只是其先祖籍贯是大田桃源而已。三明历史名人录里的名人数量大田和尤溪之比是三比零。而且民国《尤溪县志》没有一个名医的记载。明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析尤溪、永安、德化、漳平地,置大田县,在明代出现的名人才却远远超出尤溪。能说这和郭居敬二十四孝所倡导的理学思想无关吗?

理学思想是郭居敬二十四孝的灵魂。失去这个灵魂郭居敬二十四孝极易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培养服从意识,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到了清代中期,朱子《小学》弃之不用,《朱子语类》也很难买到。朝鲜人闵镇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到中国,在途中看见乡塾,就问学童说,你们读书,以什么书为先。学童回答是《三字经》。接着问,你们教朱熹的《小学》么?回答是‘即今皇帝以为,《小学》中语皆经史之说,既读经史,则不可又读此书,禁天下不得学习矣’。这使得极端尊朱的朝鲜人闵镇远相当不以为然,觉得真是‘可怪’。 曾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五十五年(1790)、嘉庆六年(1801三次出使清帝国,的柳得恭由于在北京的书肆里,找不到《语类》等朱子学的书,让纪昀托人到南方去订购。朝鲜人韩元震(16821751)始终对清人十分鄙夷,觉得,完全可以把朝鲜看成是‘中华’,而把清帝国视为‘蛮夷’。”由于人们对程朱理学经典的陌生化,越来越无法理解郭居敬二十四孝的真正思想内涵,郭居敬二十四孝招来的批评也就越来越多。

 

 

2018315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