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刘幸福 原创 | 2018-03-25 08:45 | 收藏 | 投票

 

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探析

——以中国四大名陶之坭兴陶制作为例

刘幸福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经历过辉煌也有过萧条。如今它和所有民族工艺品制作一样,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的困境。研究发现后继无人、缺乏创新、需求减少等问题制约了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发展,而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创新、品牌意识、拓宽市场等发展思路可以促进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传承和发展。民族工艺品制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物质传承、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的重任。它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注入新的思想,需要优秀的具有创新与创业思维的传承人,需要自身具备顽强的生命力,而不是一味的人为呵护。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应勇敢面对危机和挑战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我们坚信坭兴陶等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有能力战胜千难万阻永远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

 

    [关键词] 民族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坭兴陶

   

    广西钦州坭兴陶名列中国四大名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四川容昌陶饮誉中外。20086月,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对于坭兴陶烧制技艺的保护,同时也暴露出了民族工艺品制作的脆弱性。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知道有多少民族工艺都失传了,为此才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说。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大事,归根到底是传承人和工艺发展的问题。

    一、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

由于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普及,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考验,部分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

(一)生存危机

     1.新陈代谢是历史规律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手工被机器替代和生产工艺不断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例如:陶瓷的烧制由原来的土窑变成了电窑烧制,制坯工艺也出现了模具制坯,现在有人开始研究用3D打印技术制坯。钦州的坭兴陶早期制坯成型主要是手拍和拉坯成型,后来为了适应批量生产出现了模具制坯;早期的烧制主要是用“龙窑”(土窑),现在多数用电窑烧制。位于广西钦州市的钦江古龙窑是我国公布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中最长的古龙窑,这座遗存下来的古龙窑,也曾经长期停用,无人管理维修,险象环生,境况非常危急。棚顶多处瓦面滑落,随着大风大雨的到来,整个大棚随时都有全部倒塌的危险。幸好近年来钦州市政府对坭兴陶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开始从新启用古龙窑烧制陶器,古龙窑得到了及时的修缮。钦州市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千年古龙窑火祭大典于69日至11日举行,历时三天,结合钦州实际,2017年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文化和自然遗产,推动坭兴陶产业发展”。

    除旧迎新,新陈代谢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很多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失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族工艺制品的社会需求在大幅减少,很多年轻人认为学习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没什么前途,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民族工艺制品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受到了破坏。

    3.经济效益不佳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来临,经济效益成了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因需求的减少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不景气。以钦州的坭兴陶为例:最近几年,坭兴陶产业因为销路不畅导致生产萎缩,各个坭兴陶企业都受到了影响,大厂家在裁员,小厂家处在半停产状态。因为整个行业景气,所以从事坭兴陶制作的人员呈现为逐年减少的趋势。

经济效益不佳是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制作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多数民族工艺品的制作利润不高或者虽然利润高但是销路狭窄,总之是赚钱不多。因此,愿意从事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学习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人也很少。

     4.实用性降低

    很多民族工艺品面临失传的重要原因是实用性逐步降低,例如: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制作工艺,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都已经不穿戴民族服饰,他们有的在外读书学习,有的外出打工赚钱,多数年轻人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收入不高的手工艺。例如蜡染是贵州山区许多少数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维持生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传统工艺,现在很多当地年轻人已经不喜欢穿土制的染布衣,他们也不愿意学做蜡染。

     5.工艺复杂

     大多数的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复杂,技术不容易掌握。以钦州泥兴陶为例,掌握拉坯技术正常需要3年到5年的时间,而传统的土窑烧制技术更是全凭经验来掌握火候,没有几年的经验很难掌握。钦州坭兴陶的“窑变”技术,堪称“中国一绝”。坭兴陶在烧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陶瓷颜料可产生窑变体。过去,在传统工艺的烧制过程中,其颜色多为朱色或紫红色。偶尔有1个或少数几个产品产生深绿色或古铜色的“窑变”体,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素有“窑宝”之称。坭兴陶产品经窑变,表层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自然色彩,若隐若现古铜、墨绿、紫红、虎纹、天蓝、天斑、金黄、栗色、铁青、银白等诸多色泽,质地细腻光润,具有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而事实上坭兴陶的窑变是火与土的神奇变化,并不是人的技术创造或者说我们尚未掌控这门技术。

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使得它的技艺不会轻易被掌握,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人们不愿意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一门不赚钱的技术。

(二)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发展的困境

1.人才匮乏

    民族工艺品制作发展的最大困境是后继无人,民族工艺制作技艺的传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艺初期艰辛而又漫长的全身心投入与过低的劳动报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众多的年轻人转而投身其他行业。

     民族工艺品制作除了师徒传承的方式培养继承人之外,也有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在学校这些专业都是招生困难的冷门。以钦州泥兴陶为例,20101123日钦州市正式批准成立钦州市坭兴陶艺职业技术学校,这是广西全区唯一的坭兴陶艺中职学校,因为招生困难这所学校办了不到三年就办不下去了。目前,钦州市的钦州学院、英华学院和北职校都设有坭兴陶制作专业,但是,该专业的招生情况都不够理想。办的最好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每年也只能招50100名学生,因为坭兴陶行业就业面窄,所以很多该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去从事其他工作了,久而久之学会的技术就生疏了。

    2.缺乏发展动力

    首先,在思想上就缺乏发展动力,一提到民族工艺品制作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如何保护它们,比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等,人们只是担心这些古老的艺术失传,很少有人想如何发展民族工艺品制作使其具备持续的生命力。其次,民族工艺品制作缺乏利益的推动,很多人认为发展民族工艺品无利可图。

3.民族工艺品的特殊性制约了其发展

民族工艺品具有高艺术性、产品微利性、制作手工性、传承方式局限性、技艺学习长期性等特点。大多民族工艺品都用手工制作,流程复杂、工序繁多,耗时耗力,周期性长,生产成本高,利润微薄。以钦州坭兴陶为例,如图1所示其加工制作需十二道工序才能完成。

 

 

 

 
 

 

 

 

 

 

 

 

 

 

 

 

 

 

 

 

1 坭兴陶制作工序图

 

另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的技艺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技术的学习通过口传、身教,靠自己边看边学,积累经验,可以说是在实践的机会中练就出来的,也是一个用手去记忆的过程,学会一门制作技艺,一般需三年时间,而达到设计制作水平则需五年以上时间。因此,民族民间工艺品的特殊性制约了其产业发展的速度。

4.产品缺乏创新

民族工艺品制作有一个通病就是缺乏创新,有的人认为创新了就不是传统的民族工艺了,所以宁可被淘汰也不肯创新。有一些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工匠们认为我这手艺传了千百年了无需创新。再有,多数民族工艺品制作都是小的手工作坊,弱小的工艺品生产企业也没有能力从事工艺品的研发。诸多原因导致了民族工艺品制作缺乏创新,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发展。

5.规模小市场意识淡薄

由于民族工艺品制作向来以手工劳动、家庭作坊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特征,大企业只集中在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金属加工和陶器加工等少数几种工艺品生产行业,相当一部分工艺品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形式阶段,这势必造成规模小、布局散、品牌效应弱的局面。

家庭作坊为主的生产模式,使的匠人们小富则安不思进取或者是只追求个人技艺的提高和个人的收入,不关心整个行业的前景问题,没有做大做强市场的意识。以钦州坭兴陶为例,钦州市有很多坭兴陶的小作坊和个人工作室,大家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甚至个别坭兴陶匠人作出了精品不是拿去市场卖而是放在家里孤芳自赏。可见市场意识淡薄到了极致,当然他们是再追求艺术不求利益,对于艺术家来说也无可厚非,但是市场意识的淡薄确实不利于产业的发展。

二、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传承

    (一)民族工艺品制作的文化传承

多数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都承载了厚重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就算是某个民族工艺品制作工艺失传了,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不应失去传承。

1.工匠精神文化的传承

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中的工匠精神文化是制造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们就像散落在民间的珍珠需要有人把它们拾起来用一条线串起来使其成为美丽的项链,民间的民族工艺品制作艺人往往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就需要有人帮助民间工匠把他们的工匠精神进行归纳总结并形成书面形式进行传播。例如: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把钦州的坭兴陶文化编写成了教材,在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授课中使用该教材,通过把包含了工匠精神的坭兴陶文化带进课堂的方式在传播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同时也传播了民族工艺品制作的文化。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工匠精神文化传承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们整理编辑成书。

    2.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族工艺品制作往往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从一个民族的工艺品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民风民俗。例如今人对历史的了解很多都是来自于出土文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工艺品,不同年代的工艺品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和生活状况。因此,在制作民族工艺品时,多出一些反映民俗文化的作品可以起到传承民俗文化的功效,

还以钦州坭兴陶为例,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坭兴陶方向的师生与钦州市坭兴陶大师共同设计制作了一个大型的坭兴陶作品,这个作品以生动的古代工匠制作坭兴陶的工作场景为题材,作品描述了古代工匠制作坭兴陶的工艺流程,从挖泥、拉坯、烧制一直到打磨成器整个过程制作的惟妙惟肖,人们通过观看这个作品就会大体上了解传统的坭兴陶制作工艺。除此之外,钦州坭兴陶还有很多记述民间习俗的作品,壮乡文化代表作有李人帡的《高鼓花樽》《壮魂花缸》,廖提章的《印象壮乡》《壮乡茶具》《民族大团结》《庆丰瓶》《铜鼓十件套茶具》等以壮族的图腾、图案等元素勾勒的壮乡特色;传统文化代表作有曾日荣的《时来运转茶具》,施国财的《瑞虎和杯》《古钟瓶》《前途光明》《大鼎》等以祥云和传统意象构建的传统文化形象。

3.民族工艺品制作文化传承的场所

民族工艺品制作文化的传承需要一些合适的场所,对于那些频临失传境地的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需设立集中、稳定的传承场所。传统民族工艺制作在社会需求中的自然淘汰,使该项工艺保持者的生产成为一种特殊性质的生产、也就使多数项目在原生产地实行保护成为不可能,必须把这些工匠集中起来,创造必要的生产条件,才能使生产得以继续。而且,为提供参观与研究需要,也须设立这样一种集中的场所。根据我们国家文物保护的实情与经验,最好建立传统工艺博物馆或类似博物馆的文化苑。博物馆是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具有整套文物资料收藏保护的制度与措施。同时,又是广大群众所熟悉与尊重的文化娱乐场所,能提供给观众高品味的精神生活享受。因此,只有专门化的博物馆才能承担起传统民族工艺保护、研究与宣传的职能。

   (二)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

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承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和从业人员,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传承者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但却面临年龄偏大、后继乏人的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培养民族工艺品制作人才,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鼓励民间艺人自己培养工艺品生产人才,鼓励民族工艺品制作子承父业和民间师徒传承;二是充分发挥各类职业学院和相关工艺美术学校人才培养基地作用,在职业技术学院和县市职校增设相关民间工艺品专业,聘请知名的工艺品大师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加大相关技术人才培养。同时对人才的培养采用订单式,即与工艺品生产厂家签订用工协议,采用政府、厂家和学员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解决了经费问题又解决了学员的就业问题,同时又破解了民间工艺品生产后继乏人困境。

1.师徒传承

多数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传承还是以师徒传承为主,钦州市的坭兴陶制作从业者中有一定成绩的几乎都是有师承的。师徒传承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徒制,学徒制有传统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之分,传统学徒制就是古老而传统的通过拜师学艺学习技艺,徒弟跟着师傅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耳濡目染时间久了自然会学到高超技艺。现代学徒制则是学校教育的产物,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德国的双元制注重工学结合,即学徒学习一段时间理论后到工厂工作一段时间,比如:每周的周一至周三在学校学习理论,周四到周五去企业实践。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30%40%的课程在企业中进行,60%70%的课程在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就有所不同。英国的学徒制的特点是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NVQ)制度紧密结合。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双证毕业,即职业学校学生获得毕业证时还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英国学徒制对学徒学习培训的过程不加以规范、控制,而是强调培训的结果,即学徒完成学习培训是以教学培训框架中规定的各类证书的取得为依据的。对学徒的考评不以传统的书面考试为主,而是注重对实践能力的测试。考评经常就在工作场所开展,并且采取多次考评,以正确判断学徒的真正职业能力。

钦州市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坭兴陶制作专业教学中也引进了现代学徒制,具体做法是校企互动,共同育人,双师结对,一起传教。

在钦州市坭兴陶制作技艺传承问题上,刘幸福主张古为今用,倡导职校教育教学与传统学徒制相结合,即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也在社会上寻找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大师和有一定造诣技师学习,以北职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坭兴陶方向的学生为例,学生在成为学校坭兴陶专业的学生之后,再按照民俗去拜民间的坭兴陶技师为师,在接受学校的教育的同时也接受民间技师的传授。

2.学校传承民族工艺

自从中国引进了西方的班级制学校教育后,学校成为了学习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主要场所。学校是当之无愧的传承民族工艺制作的主阵地,尤其是职业院校。学校传承民族工艺品制作的主要途径是开设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钦州市的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坭兴陶方向的建设就是典型的为传承民族工艺品制作而专门设立的专业,这所学校原来没有这个专业,是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起来的新专业,学校把这个专业称为特色专业。

(三)加大对民族工艺品制作传承人的创新与创业教育

古代的民族工艺品制作不用做创业教育,因为多数是子承父业世代开店谋生,即使不是父子相传的学徒也是出徒后就在师傅店里工作或者自立门户开个店铺,古代学徒出徒后都会有个营生,因此,才有了“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的说法。而现在的职业教育和古代不同,现代学生毕业了多数是要找工作,自己创业较少。而且毕业生创业也不像古代的学徒,传统的学徒是边干边学其中也包括经营方面的学习,因此古时候的学徒出徒后就有能力自立门户,现代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却多数不行,他们在学校学了一些理论和技术但实践经验少。还是拿坭兴陶为例在学校学习了三年的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可能不一定有独立开店的能力,而那些在坭兴陶作坊里做学徒学了3年的基本上都有能力自立门户开店经营。

现在培养民族工艺传承人的主阵地是职业院校,很多职业院校都开了创新与创业教育课程。随着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会带来民族工艺品行业的繁荣进而带动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学生的就业,这即是解决民族工业品制作行业传承和发展的最好方法,同时也解决了职业院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的发展问题。

对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创新教育一般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产品创新教育、营销创新教育等。创业教育则包括创业思维培养、创业技能教育和商业素质培养等。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

    三、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发展

    (一)创新是最好的发展

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是民族工艺品制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民族工艺品制作创新的方向主要是适应时代发展,在产品设计上融入现代因素。以钦州市坭兴陶为例,在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方法生产传统产品的同时也可以研究如何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大规模生产,开发生产一些适应现代生活的日用品等。例如:最近几年坭兴陶作品出现了很多反映时势文化的作品,即在当前时势语境下创作的产品,如李人帡的 《奥运古钟》《硕果》,曾日荣的《同心瓶》《连心碗》等,是特意为某个活动设计的产品。这些时势文化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因而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因此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也非常好。

(二)树立品牌

     树立民族工艺品的品牌,是提高民族工艺品知名度和单位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一个没有品牌的产业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不可能形成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可能产生强劲的带动力、辐射力、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品牌也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民族工艺品制作可以依托民族文化的有利资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知名品牌。其实很多民族工艺品本身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就是没有具体的知名品牌。

    以钦州坭兴陶为例,钦州坭兴陶是四大名陶之一本身知名度很高,但是没有具体的知名品牌和老字号。比如你到钦州问那家坭兴陶作坊做的坭兴陶最好?那家坭兴陶店铺卖的坭兴陶最好?没人能回答,因为人们还没有这个概念,大家都觉得坭兴陶就是坭兴陶么,大家做的都差不多,大家没有意识到钦州坭兴陶也应该有各自独立的品牌,用来区分质量的优劣工艺的好坏。对于坭兴陶而言做品牌可以从两个层面做,一是做知名工厂就是厂家品牌;二是做店面品牌就是做商号品牌,就像荣宝斋一样一提到卖文房四宝就会想到荣宝斋,如果钦州有有一家坭兴陶店能做到和荣宝斋一样人们每提起坭兴陶就会想到这家店铺那就是成功的商号品牌。

    (三)开拓市场

     有一些濒危的民族工艺品,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在当地狭小的区域内已很少人需要,但如果扩大销售范围,从全国甚至国际的大范围看,即使只有很少的、特殊的人群购买,也足以维持少量艺人的生产使这种工艺得以延续。因此,开拓市场扩大民族工艺品的销售范围,是发展民族工艺品制作的重要路径。

    以钦州泥兴陶为例:

    1.借一带一路东风开拓国外市场

    钦州市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之一,处在西南中南地区与东南亚往来的节点和前沿,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港和枢纽城市。钦州坭兴陶企业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依托区位、交通、港口(钦州港是国家级保税港)、开放平台等多重优势,积极拓展与东盟国家的贸易。

2.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开拓全球市场

1)建设泥兴陶网上销售和数字化资源平台

 坭兴陶企业或者是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建设数字资源平台,对泥兴陶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系统整合,如加工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树立泥兴陶文化的整体形象,并依托建立的网上销售平台,将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造型特点等所有相关内容系统呈现给世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推广泥兴陶文化,销售坭兴陶产品。

2)建设泥兴陶3D网络虚拟展馆

 采用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建设泥兴陶3D网络虚拟展馆,向世界展示坭兴陶产品。将传统泥兴陶文化与现代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并利用多媒体视频、语音讲解、图片、文字介绍、文物仿真还原、实景再现、人机互动等技术手段,为泥兴陶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示泥兴陶的各种元素,并配合虚拟现实技术的高度互动性,激发浏览者的兴趣,并调动其参与积极性,使浏览者产生“身临其境、畅游无限”的感受,进而达到推广坭兴陶作品的效果。

   (四)提高民族工艺品的价值

    民族工艺不仅具有科技价值、人文价值,同时还具有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等。提高民族工艺品技艺的价值是传承和发展的最佳途径,价值提高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加广阔。

1.提高科技价值

    民族工艺品制作技艺里面包含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方法,不仅折射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且给予了现代人以科学的启示和借鉴。因此,在继承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民族工艺品制作的科技价值,以钦州坭兴陶为例,应当利用现代科技深入研究它的窑变现象,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提高人文价值

    民族工艺品制作不仅丰富了民族生活,它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民族工艺是艺术与生产相统一,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产品,它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既是艺术作品,又是商品。以钦州泥兴陶为例,坭兴陶制作中的雕刻技艺是能承载文化的工艺,它可以刻画风土人情也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刻画当代的美好生活,因此应当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价值。

3. 提高历史价值

民族工艺品制作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它是和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着物质生产技能前进的步履。民族工艺品正像原始艺术一样,始终在美化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它可供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风土民情、社会制度、礼仪风俗和文化特征,它又是研究一个民族物质、精神文明和造型艺术的重要依据。因此,民族工艺品制作要想发展,就要提高它的历史价值,以钦州坭兴陶为例,在作品创作方面应当多设计创作一些与现代和当前时事密切相关的作品,比如一带一路题材、双创题材、两学一做题材、反腐倡廉题材等紧扣时代发展的作品。

4.提高文化艺术价值

中国民族工艺品制作本身包含着一种深度文化艺术思想,作为民生的基本经济手段,这种生生不息的技术传递,在日常生活中聚集着从生存到生活的韧性理念。因此,民族工艺品的存在方式伴随着自身环境的成长,与区域性的文化形态息息相关。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艺术价值的提高,以钦州坭兴陶为例,在制作坭兴陶产品时应当多融入一些钦州市的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比如钦州的冯刘文化、跳岭头、骆越文化和北海蛋家人的图腾文化等等。

 5.提高民族工艺品制作的经济价值

经济利益是推动民族工艺品制作发展的重要动力,当民族工艺品制作的科技、人文、历史和文化价值提高后它的经济价值自然会随之提高。但是要想凸显和提高民族工艺品制作的经济价值还要进行一些商业运作,比如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民族工艺品的附加值等。

    (五)发展旅游业拉动民族工艺品制作的发展

     开发人文景观是我国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热潮,人文景观的开发大致包括三个方面:①开发利用文物古迹;②修建现代名胜;③复原、再现民族民俗风情。开发人文景观除了必备的娱乐性外,主要在于它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足以使游客产生兴趣,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传统工艺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还赋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我国民族工艺种类繁多,传统民族工艺资源丰富,一旦开发,不仅可以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还会促进传统民族工艺本身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可以将民族工艺品制作引入旅游开发,利用民族工艺的优势,抓住时机,建设传统民族工艺旅游景点,进而达到发展民族工艺品制作的长远目的。以钦州坭兴陶为例,广西钦州投资15.6亿人民币兴建了千年古陶城(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千年古陶城规划面积约2700亩。发展定位一是充分发挥园区平台作用,做大做强钦州坭兴陶产业;二是结合园博园,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将园区建设、运营成为产业与科研、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相结合的特色园区,打造成为广西文化产业集聚地、钦州各类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全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千年古陶城以坭兴陶产业为基础,以特色文化、生活文化为核心、以特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为补充,形成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旅游、产业等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风格的旅游特色小镇,带动钦州乃至北部湾地区文化产业及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雅力克,邹哲,杨勇波. 探索广西钦州坭兴陶文化产业创新发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610:6-8.

[2]江杉.数字化艺术教育与发展扬州现代文化产业关系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3):13-15.

[3] 王俊娜.钦州坭兴陶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发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6-13.

[4] 陆丹.广西钦州坭兴陶文化特征[J].艺术与设计.2008(10)195

[5] 吴小玲.论钦州坭兴陶的文化内涵、特点及发展[J].广西地方志,2007(04):32-37

[6]于长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的传承[C]中国陶瓷艺术大展暨第十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优秀论文集,2015:159-162.   

[7]黄家庆,郭李芢.论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的策略[J]钦州学院学报,2007(4):100-103.

[8]吴小玲.论钦州坭兴陶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J]钦州学院学报,2013(6):6-10.

[9]王刚.钦州泥兴陶产业数字化发展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1):283-284.

[10]李柏桐.满族旅游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5:15-30.

[11]胡媛.民俗学视野下的钦州泥兴陶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6):37-41.

[12]李云,吴富国.湘西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调研报告[R]湘西州民委,2016.

 

[基金项目]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中职学校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北职校坭兴陶专业学生为例》(立项编号:2016A004

[作者简介] 刘幸福(1972-),男,辽宁抚顺人,高级经济师,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广西企业文化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经咨询研究员、广西分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人文素养与商业哲学。

 

 

 

刘幸福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刘幸福(1972—),男,辽宁抚顺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讲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双师型”教师。广西教学名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理事,广西重点建设特级教师和名师工作坊“幸福职教工作坊”主持人,…
每日关注 更多
刘幸福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