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 与北川的心灵对话 (原创)

苏莉 原创 | 2018-03-29 18:31 | 收藏 | 投票

 

 
接到四川省作协赴北川参加中青年作家(非虚构文学)培训班通知,便又勾起了我对北川的无尽想象,身居四川多年,北川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出现过,直到2008年"5.12"那惊世一震,北川竟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在我和世人的脑海里留下极具深刻的烙印。
 
三月里的春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竟还有丝丝凉意。
 
2017年3月22日,从成都驱车一路向着北川的方向出发,进入绵阳地界,天不作美,淅淅沥沥的春雨仿佛看透了我此时的心境,用这样的方式开始了我与北川之间的心灵对话。

这一天,是四川省中青年作家(非虚构文学)培训班暨精准扶贫作家北川采风行正式启动的日子,也是我们参加培训班每一位学员报到的日子;

这一天,离"5.12"大地震九周年纪念日整整51天,我不清楚省作协选择的这个时间节点是巧合还是有心的安排

"51天,5.12"大地震纪念日,"我要,我要爱"。数字的镜像和文字的谐音让这一天更具纪念意义。在我们有生之年,"5·12"每年都会伴着某些回忆出现在脑海里。每到这个时间节点,弥留在心灵上的阴霾,还是会让我们感伤。时光在穿梭,"5·12"终将从我们记忆中渐渐淡去,但对失去孩子们的父母、亲人来说,他们的悲伤,将永无止歇。孤独、痛苦和无尽的思念,仍将继续刺痛和伴随未来漫长的岁月。

三月里的小雨,就在我们奔向北川的路上,以和风细雨般地温柔迎接着所有前来"采风、精准扶贫"的文学"大咖"和中青年作家们。冥冥中,奔走在天地间的这场春雨,也仿佛是在这一天无声地叮嘱着什么。

三月里的北川,鲜花早已开遍了原野。或许,老北川中学师生们坟头的草也早就青了。他们的花样年华永远定格在属于他们的那一时刻,他们消逝的生命总会让我们留下太多酸楚的眼泪。冥冥中,奔走在天地间的这场春雨,又何尝不是那远在天国的老北川人感动的泪水? 蓦然回首,导航语音提示左前方驶入"辽宁大道",我知道,北川到了。

如今,北川已近在咫尺,我却丝毫没有一探"5.12"真实镜像的冲动,甚至越走近它,越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伤痛。

透过前挡风玻璃,眼前雨中的"辽宁大道"清静而宽阔,少了成都的拥堵与喧嚣;望着车窗外油菜花盛开的田野以及花红柳绿的景象,一路上对"5.12"遐想带给我内心的悲凉瞬间化解了许多。

车子很快驶入培训地点,热情的省作协工作人员陈波为我办理了报到手续,而旁边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起初并没有让我感到有什么特别,直到培训结束的最后一天,我才知道这位名叫李春的女士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紧张的学习培训很快就进入了主题,众多国内著名文学"大咖"为来自全省的百余名作家朋友奉上了一席文学领域的"饕餮盛宴",几"餐"下来,北川,这座让世人铭记于心的震后新城,便在作家们的再次目视下又渐渐生动了起来。

 

台上沉稳睿智、台下平易近人的藏族文学"大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

 

作风严谨的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

 

不苟言笑的著名作家、编辑家、《中国作家》主编王山;

 

操着满口陕西调调、诙谐幽默的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吴克敬;

 

为人"谦和低调、见解独到"的四川省作协创研室主任马平;

 

从"土里刨出好作品"的资深作家、人民日报社四川分社副社长刘裕国;

 

被学员们亲切称为"邻家大哥"’、不时与学员围坐篝火旁畅谈文学创作的中国作协散文专委会委员蒋蓝。

 

培训班上,风格迥异的授课"老师"不断引导着台下的"同学"在思想和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文采"飞扬——

培训的日子终将成为时间记忆里的沧海一粟,刚刚逝去的时光还算记忆犹新,当时间机器带我们走远后,在北川"学习和脱贫攻坚采风行活动"倒是可以存储于我们的脑海作为纪念的介质永久留存在时光的记忆里。

 

不能忘,四川省作协创联部主任邓子强、副主任杨军以及工作人员陈波、蒲春常、邓青琳、刘祥顺对全体培训作家的辛苦照顾和"伴读",是他们的真情流露感召着作家朋友们互助互爱,让学习交流中所迸发出的文学火花儿照耀着新北川;

 

不能忘,北川县委领导和北川文联对此次"非虚构文学培训和脱贫攻坚北川采风行"的大力支持,才让全省的作家们能如此近距离的走进北川的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

 

不能忘,那个摔伤后一直拄着拐杖学习的北川同学王厚强,他的精神,再一次让人们见证了刻在北川人骨子里的那份坚忍与不拔;

 

不能忘,那个让我惊讶的"同学"——北川图书馆馆长李春,她那瘦弱的身躯竟承受了"5.12"被埋三天三夜的痛楚与绝望,被救出后拒绝截肢,克服"左手和左脚神经严重损伤,臀部肌肉坏死,经历大小手术12次"的巨创,毅然在短短六个月内与同事们完成了图书馆的重建工作;

 

更不能忘,那一株株在北川地震遗址上依旧灿然盛开、被羌族人奉为守护神的羊角花儿,一直以这样的方式让那些在"5.12"地震中逝去的老北川人之灵魂得以安息。

 

走近北川地震遗址,我的心瞬间下沉,呼吸和心跳仿佛就要停止,犹如九年前"5.12"那一刹让人至今难忘——山崩地裂北川倒,巴蜀失色逝万民。

 

那一瞬,沉寂哀怨,长啸悲鸣,自然之力造就的荒寂,化成片片殇殆的蝶之衣,散扬在阴霾天空之中。巴蜀大地千万座房屋倒塌了,触目望去,千疮百孔。他们,逝在汶川;

 

那一刻,一切仿佛在香木中焚烧的凤凰,涅槃般的翅膀在焦土中残啖。初升的朝霞被黑云阴霾,天穹之下,大地开裂,面目皆非。梦留在黄澄的天宇,精灵欢叫的山谷空寂而凝滞,那份痛,身心俱裂。他们,葬在青川;

 

那一场灾难,让山清水秀的北川满目疮痍,荒凉寂灭的氛围,让整个世界没有一丝生机,那惊魂一刹,让人体会到了夕阳西下后的黑暗是那么的摧心断肠、相思成殇。他们,群埋在北川;

 

那一时,我们哭了,为了那一张张惊惶、悲痛、无助而又坚定的脸孔。无数鲜活的生命埋在了废墟下,生与死相顾无言,唯有化成一滴倾城泪,低首悲鸣无处话凄凉。他们,再也见不到昔日的油菜花田;

 

那一天,惨痛的灾难,血染废墟;泣血的事实,花谢凋零。在无际的山峦中,在世界荒芜的魔臆中,一切的一切,被离别的悲伤所笼罩,山河草木,黯然失色。他们,再也回不了昔日的家园。

 

北川的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仿佛让我们再次目睹和聆听党中央的紧急施救部署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站在废墟上发出"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大无畏决心和勇气,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自信;

 

北川的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仿佛让我们再次亲历废墟上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人性光辉和那些深埋地下无法活着站起来的幸存者的悲哀与无助;

 

北川的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仿佛让我们再次捕捉到震后那些冒着生命危险艰难挺进灾区救援的军人、医护工作者和志愿者的身影以及国内、国际众多爱心人士和组织伸出的大爱之手;

 

他们自信乐观的笑,早把生死淡定。 他们用生命挽救生命,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使得看似万劫不复的北川得以温暖的新生。

 

当我站在北川中学的废墟前,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仿佛一只看不见的手为我们轻轻擦去脸上的泪痕,因为,勇敢的北川人不相信眼泪;当废墟下的生命,绝望中闻到了阳光的气息,生离死别的悲怆,让人明白了生与死之间的完美诠释;

 

当我站在北川中学的废墟前,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仿佛一首低沉的乐曲自天际飘来,萦绕在耳边经久不散,穿越时空,灾难中的每一个人懂得了爱的深刻内涵和真谛。记忆深刻的事,很难淡忘的人,倒下的老城区,在为那场灾难而定格,成为"抗震精神和遗产标志"为世人所熟知;

 

当我站在北川中学的废墟前,风,轻轻吹过我的脸庞,那一面不倒的国旗依然矗立在废墟巨石之上猎猎作响,分明在诉说着那一时刻的历史见证。巨石之下无影无踪的北川中学留给生者的是无尽的哀思,巨石之上扭曲的铁架上挂满一位母亲声声唤儿的泣血文字。那位九年如一日在儿子忌日里声声呼唤长眠于此的孩子母亲,其近九年的思儿守望,让我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

 

我,也是一位母亲,站在老北川中学的遗址前,太多太多的镜像在我的眼前闪现,泪水不断地模糊着我的双眼——

 

此时此刻,生命宛约诗一般羽化,让人类顿悟,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此时此刻,真诚的泪雨尽情使然,让人间大爱,再分不出尊卑贵贱;

 记忆中,那些忘我救援的人们,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救出的一个个学生;

母亲用跪拜佝偻的身躯保全了襁褓中的爱子;

累倒在救灾前线的志愿者

挑战山地复杂气象运送伤员壮烈牺牲的直升飞机勇士……

我想知道,那个地震中敬礼娃娃现在可好?

我想知道,那个芭蕾女孩是否安康?

我想知道的太多太多,我想写的也太多太多

  走出满目疮痍的北川地震老城区,新城风貌展示着新北川的崛起。

"5.12",让很多老北川人不幸倒下,长眠不醒;

"5.12",也让勇敢的新北川人站起来,勇往直前。

  四川省作协组织的中青年作家(非虚构文学)培训班暨精准扶贫作家北川采风行座谈会于3月26日在北川新县城召开。

会上,朴实的北川羌族代表们用亲身经历为作家朋友上了一堂生动的"脱贫攻坚"践行课——

小寨子沟乌龙寨73岁的葛洪江来了,这个精神矍铄和笑声爽朗的羌族老人,洪亮的声音中透露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地震前以种植为生,地震后,他积极协助村干部一起组织村民发展旅游事业,靠着不屈的精神,成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身残志坚的39岁脱贫攻坚代表张其均来了,曾经的生活艰难以及困境中得到政府的扶持与帮助,让这个经历过苦难的男儿留下了感恩的泪水;

45岁的贫困户代表杨忠平发自肺腑的发言感染着与会的作家朋友们,作家们感到扶贫一定要扶起一颗脱贫的心,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生活现状,让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人生;

31岁的创业代表刘良虎来了。这个地地道道的北川年轻人,尽管在15岁时就辍学打工,但凭着一股不断的进取心渐渐事业有成,为支持灾后重建的北川,毅然选择回乡创办企业,解决乡邻就业问题,成为新一代北川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

从县民政局下派到北川永昌镇南木村挂职第一书记的蒋昌菊来了。这个温柔的女书记,为改变南木村贫穷落后的现状,推迟生育二胎,吃住在村里,用真诚和朴素的工作作风走进了村民的心坎里。

"脱贫攻坚"有了这样一个群体的坚守,我们有理由相信,逝者已去,生者坚强。北川人将以大无畏的勇气和决心打好"脱贫攻坚"这一仗,告慰"5.12"中长眠于此的老北川人民。

这次座谈会,犹如一支强心剂注入重新崛起的新北川,让北川今年的这个春天更加充满春意,也让北川的扶贫工作盎然一新。

  在即将结束培训的最后一晚,和文友们一起漫步在驻地周围,阵阵花香袭来,我不由自主的靠近了它们——四季玉兰,虽其周身散发出淡淡幽香沁人心腑却又不张扬。我在想,这可能也是代表着北川羌族人民一种质朴的品格吧。

新北川,崭新的家园已拔地而起;

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九年前的灾难,让人们知道再大的一世风光亦抵不过大自然威力。所有的日子,都与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融合。万千生灵犹流星虽划过茫茫星际,但我们眼中不该总是故有的逝去,而更应该是一段崭新的开始;

  习近平总书记面向全社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夕阳金辉下,更应微笑面对苍天,把最挺直的脊梁融入北川大地;

九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被灾区同胞的坚强感动着,是他们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是他们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让巴山蜀水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了幢幢新居,让生命演绎得如此精彩,经过浴火洗礼,托起了重建的钢梁。北川,已然"凤凰涅槃"。

  离开的3月27日,阳光从高远的天空倾泻下来,一扫几日不散的阴霾,北川的天空终于露出了"笑脸"。我知道,冥冥之中,逝去的老北川人用这样另类的方式与写作者们进行着心灵时空对话,而热情的北川县委、县政府也将和勤劳善良的北川羌族同胞携手共建北川美好的明天。

此刻,我用心灵的笔尖触碰着震前老北川的旧貌和今时新北川的新貌,沧海巨变,新北川人在经历了身心悲痛、家园尽失后依然生机盎然。在这万物生长、鲜花盛开的时节,四川省作协组织全省部分中青年作家深入一线感受"脱贫攻坚"后的北川巨变、参与四川省脱贫攻坚"万千百十"文学活动,书写四川重大题材,就是让这些擅于用心灵对话的作家群体通过北川现象,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传递世界各个角落。

回程的路上,耳边响起了北川羌族青年歌手罗麦的歌曲《羊角花儿开》,让我突然又想起了开在废墟上的那朵朵羊角花儿,虽历经风雨,却艳开春季,守护北川,守护生命。北川的羊角花儿,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开在了我的心里。

北川的春天来了,北川的机遇来了、

  那些逝去的北川人用花语告诉世人,在这鲜花盛开的时节,他们静默的生命早已化作了北川的春天绽放在未来的时光里,如同北川处处盛开的羊角花儿,与新北川人共同守护着他们美好的家园。 

2017年4月6日完稿于成都蜀郡"中国报告文学成都创作基地

  作者简介:苏莉,中共党员,1964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四川省成都市人。不善言谈但笔耕不缀,为人低调却文笔犀利,业余时间创作的多篇文章被国家级刊物和网站采用,报告文学《军乐人生 不忘初心》发表于2016年11月号《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现为四川省成都市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中国报告文学成都创作基地负责人 。

 

 

个人简介
我用灵魂生活,用灵魂工作,用灵魂唱歌,虽然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但付出的过程让我独享这份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就算无人喝彩,我也将用生命舞动一生五彩斑斓的生活,直至最后一刻。 一个愿意在工作中不分份内份外,为所…
每日关注 更多
苏莉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