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的驳难

徐孟献 原创 | 2018-04-13 20:50 | 收藏 | 投票

  “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的驳难

观察概念的演变

     “自十六世纪以来古典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F.Bacon)和洛克(J.Locke)等人就提出了‘纯观察说’,如培根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反应活动,它不受任何理论因素的影响,在观察中也应该排除任何理论的影响,纯粹客观地进行观察。洛克也把观察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纯感官的生理反应过程,认为观察和感觉是等同的,观察过程就是人们对客体的感觉过程。’”[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逻辑实证主义,发展了“纯观察说”,提出“中性观察说”。“逻辑实证主义也认为,观察不依赖于理论,它是无目的、无偏见的。因为只有不依赖理论的观察才能给理论提供真正的检验,才能作为科学知识的起点和来源。因此人们在进行观察时要摆脱一切观念的纠缠。他们认为,‘科学知识的结构包含着二个层次,观察层次和理论层次。观察层次处于科学理论结构的底层,理论层次寄生在观察层次之上,因而观察不依赖于理论而保持其独立性。’这种认为观察不受理论影响的观点,人们称之为‘中性观察说’。”[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哲学家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彻底动摇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理论基础。汉森说,“看是一件‘渗透着理论’的事情。X的先前知识形成对X的观察,表达我们知道什么所使用的语言或符号也影响着观察,没有这些语言和符号也就没有我们能认作知识的东西。”[3]汉森认为,观察是一个物理过程与心理过程融为一体的过程。眼晴从观察对象得到的光刺激而形成的视网膜上的图像,这是物理过程。但这不是真正的“看到”,看到是一种视觉经验,“是人而不是人的眼睛在看,照相机和眼球本身是看不见东西的”,[4]看属于心理过程,它把外来的刺激与过去的认识结合在一起,有意无意地用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使它适应于自已过去较熟悉的材料。“观察渗透理论”一经提出,便被人们广泛接受,一些哲学家由此展开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全面批判。比如,“库恩认为,不存在什么所谓的“中性观察”,科学观察不是单独的活动,它总是受世界观、价值观、理论经验、教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5]费耶阿本德的观点更为偏激,认为观察不仅是渗透理论的,而且完全是理论化的,“观察陈述不具有任何的观察核”,这些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经验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理论的观察根基不复存在,从而彻底否定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6]

      由于库恩、费耶阿本德等哲学家将“观察渗透理论”极端化,引起了一些哲学家的质疑。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新实验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实验主义兴起,其代表人物为哈金,哈金的代表作为《表征与干预》。“哈金找了大量的实验与观察的实例来说明有些观察是先于理论的。例如,植物学家布朗发现了水中花粉的无规则运动,但当时并没有关于这种现象的任何理论说明。直到20世纪科学家们才揭示出这种无规则运动是由于花粉与周围的分子碰撞而导致的。至此布朗运动才得到了理论上的说明。科学哲学家古丁也贡献了一个例子,他分析了法拉第发现电磁相互作用的过程,对法拉第这个发现案例通过符号与绘图的方式进行了重构,说明了这个实验是不负载严格意义上的理论〔精确的理论〕的。”“法拉第对电学理论了解并不多,他的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中没有以高度精致的科学理论作为先导与背景,因此,尽管他的观察报告使用了某种语言或符号,但是,我们不能说它们是被科学理论所渗透的。”“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例如:光电效应的发现,热力学出现前的蒸汽机的使用历史,赫歇尔在1845年对荧光的观察与实验等,在新实验主义眼里,它们都说明了实验能够独立于大范围、高层次的理论。”[7]新实验主义打破了“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传统,呼吁从理论走向实验,倡导“实验优位”的科学观,为科学实在论的合理性进行了有力辩护。[8]

      新实验主义的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唯一确定的观察概念!

  在观察概念的演化过程中,“观察渗透理论”在对“纯观察说”、“中性观察说”的质疑中兴盛起来。它给人们的一种感觉就是,相对于“纯观察说”、“中性观察说”而言,在科学哲学中,“观察渗透理论”是唯一正确的观察概念。也许是基于这种认识,库恩、费耶阿本德才把“观察渗透理论”极端化,提出“观察是完全理论化”的观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是一个全称命题,如果有一个反例表明有些观察或实验不渗透理论,那么这个命题就不成立,而新实验主义的研究表明,科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观察先于理论的实验与观察的实例。因此,“观察渗透理论”不可能成为一个唯一正确的观察概念。它同“纯观察说”、“中性观察说”一样,也是观察概念的一种理论而已,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

  范围论对“观察渗透理论”的评价

      汉森的贡献只是在于揭示了人们在观察对象时的心理特征,这就是,人们在观察对象时,总是以头脑中已有的理论模式去套眼前的感觉材料,使它与自己熟悉的理论相吻合。至于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个对象,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其中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观察渗透理论”,而是因为观察具有范围性。

  从观察概念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哲学家谈论观察的时候,也谈论观察的对象,但是,却很少从结构上去研究它。人们总以为我们观察的就是一个对象而已,至于它是怎样一个结构,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它。我们的哲学家,总是把对象看作一个平面,对对象的这种认识,极大地误导了我们对自身认识能力的估计,总以为我是对的,别人一定是错误的,总以为自己发现了唯一正确的东西。比如费耶阿本德的“观察完全理论化”,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休谟的独立于一切经验的内在真理,一些人想用一个公式来概括自然界的一切[9]等等,就是其具体表现。

  人们相信存在着绝对正确的东西,比如牛顿力学体系就是如此。但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否定了经典物理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使那些坚信牛顿体系为万古不变的终极真理的物理学家们陷于混乱和绝望之中。那位曾经从数学形式上为相对论铺平道路,只因不愿放弃经典概念而看不到鼻尖下的真理的著名物理学家洛伦兹说过一段很有代表性的话:‘在今天,人们提出与昨天所说的话完全相反的主张;在这样的时期,已经没有真理的标准,也不知道科学是什么了。我很悔恨我没有在这些矛盾没有出现的五年前就死去。’旧信仰的破灭,使许多人对认识自然失去信心,有些人甚至对自然界的存在发生怀疑。”[10]一些科学家之所以感到信仰破灭“混乱和绝望”,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真理,就应当是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都是对的,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这种真理观,正是把对象看作是一个平面的必然结果。

  范围论认为,我们观察的对象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它是立体的。而我们只能观察到对象的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我们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只是某一范围的结论。如果从这两方面考察观察概念,那么,观察概念也是一个由部分组成的整体,无论是纯观察说,还是中性观察说,还是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都只是观察概念某一部分的结论。当汉森对中性观察说提出质疑,并提出观察渗透理论时,他实际上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观察概念的,他看到的也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正因为此,观察渗透理论同纯观察说和中性观察说一样,也是有缺陷的。无论是纯观察说,还是中性观察说,还是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它们都有各自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们作用有大有小,但是不存在:因为我是对的所以你一定是错的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它们是分属于不同范围的结论,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我们不能用观察渗透理论去衡量纯观察说和中性观察说,也不能因为新实验主义提供大量的无理论渗透的实验事实,就用纯观察说和中性观察说去衡量观察渗透理论,这样做是错误的。

  “人们看到某种感觉材料,首先的反映不是消极的感受它,而是有无意识地以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 ,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比较熟悉的材料,从而使各个人对同一对象的反应有各种程度的差异,他经常举的一个物理学上的例子:设想天文学家开普勒与第谷同时看日出,前者深信日心说,后者坚持地心说,他们的理论是针锋相对的,他们同看东方日出,由于天文理论截然不同,结果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第谷看到太阳从东方向上升起,地面是不动的;开普勒却看到太阳是不动的,只因为地球转动才是它逐渐看到不同的太阳,由此,我们看出不同的理论作用于同一观察对象得出不同结论。”[11]按照汉森的意思,第谷只具备地心说的理论知识,对日心说一无所知,而开普勒只具备日心说的理论知识,而对地心说一无所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同时看日出,却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而实际的情形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他们之前地心说已盛行了上千年。其次, 第谷·布拉赫,生于1546年卒于1601年;约翰尼斯·开普勒,生于1571年卒于1630年,而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于1543。也就是说,第谷和开普勒时代,日心说已经流行。因此,作为天文学家的第谷来说,对日心说一点不知晓是不可能,甚至可以说他比常人了解的更多。至于开普勒,他对地心说也应该有很深的研究才是。因此,应该说第谷和开普勒俩人,既具备地心说的理论知识,也具备日心说的理论知识。但是,如果说第谷以地心说看日出,开普勒以日心说看日出,两人的理论不同,所以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这样讲也是乎是合理的。然而,这只是表象和实质的问题。这属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它们最终会走到一起的,就是说第谷和开普勒最终会看到相同的东西。

  然而,恰恰是,两人具备相同的理论知识,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我们就以汉森例子为例:“设想这两个人观察一种原生动物一一变形虫。一个人看见的是单细胞动物,另一个人看见的是无细胞动物。第一个人看到变形虫在各方面都和不同类的单细胞类似,如肝细胞、神经细胞、上皮细胞。这些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等。在这一类中,变形虫只是由于其独立性才被区别开。然而另一个人不把变形虫看作与单细胞的同源,而是与整个动物同源,跟所有的动物一样,变形虫也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它能排泄、繁殖并且是能动的一一更象一个完整的动物,而不是个别的组织细胞。”[12]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两个人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知识;但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就是说,两人观察的是同一对象,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并不是因为观察渗透理论——两人具有不同的理论知识,而是因为两人具有相同的理论知识。

  两人具有相同的理论知识,在观察同一对象时,之所以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并不是因为观察渗透理论——理论知识不同,而是因观察具有范围性,我们只能观察到对象的部分,而无法观察到对象的整体。

  比如,两人同时观察一座房屋,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两人站在相同的观察点,观察的是这房屋的同一个面,因而会看到相同的东西;第二种情况,两人分别站在不同的观察点,两人看到的是这房屋的不同的面,因而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们观察的对象,就结构而言,它同房屋一样,是立体的,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因而以上两种情况,都可出现在我们的观察对象中。

  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出现争论,我们称为同一范围的争论。比如第谷和开普勒的争论,就属于同一范围的争论。

  同一范围的争论,争论的双方观察的是对象的同一个部分,争论的结果,要么我是对的,要么你是错的,或者,要么你是对的,要么我是错的,正确的结论只有一个。这正是传统观念中的争论模式。我们常说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真理只有一个,指得就是同一范围的争论。第谷与开普勒的争论,属于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以日心说的胜利而告结束,日心说是现在人们公认唯一正确的宇宙观。

  在传统观念中,没有两个范围争论的概念。

  在两个范围的争论中,双方观察的是对象的不同的部分。争论的结果是两个结论并存。一般情况下,这种争论的双方由于观察的是同一个对象,因此他们关于对象的理论知识应该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如果两人中有一人对他们争论的问题一无所知,那就谈不上和对方争论。争论的双方只有具备相同的理论知识,才能就双方观察的对象进行探讨和争论。因此,“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个对象,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并不是因为双方各自的理论知识不同,恰恰相反,往往正是因为具备了相同的理论知识,才看到了不同的东西。比如,两人关于变形虫的争论就属于两个范围的争论。两人都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知识,观察的都是同一个对象——变形虫,但是,一个是从动物的角度观察的,所以他认为变形虫与动物同源;一个是从单细胞的角度观察的,所以他认为变形虫同单细胞动物同源。两人观察的都是变形虫,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不是因为观察渗透理论,而是因为观察具有范围性,双方观察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

  又如两人观察同一枚硬币,甲观察的是硬币的正面,乙观察的是硬币的背面,两人对硬币的描述和结论有可能是不同的,“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个对象,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不是因为观察渗透理论,而是因为观察具有范围性,甲乙两人观察的只是硬币的部分,而不是整体。

  硬币是较直观的事物,人们对抽象的事物的观察也如此。比如,物理学界关于光的本性问题的争论,双方观察的都是物体光,但一方观察的是光在传播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光具有微粒性;而另一方观察的是光在与其他实体粒子相互作用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光具有波动性。“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个对象,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不是因为观察渗透理论,而是因为观察具有范围性,双方观察的是光的不同的表现状态,他们观察的也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其它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争论,关于岩石成因的“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尊孔与反孔的争论等等 ,都属于两个范围的争论。这种争论,双方观察的是同一个对象,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不是因为观察渗透理论,而是因为观察具有范围性,双方观察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两人观察的是同一个对象,却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这种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我们认识所渉及的一切领域。

  观察渗透理论的表现就是,以一种‘概念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 ,使它适应于自己过去比较熟悉的材料。这在两个范围的争论有所表现,在两个范围的争论中,双方都是用自己的结论去套用对方的结论,并要求对方的结论与自己的结论相吻合。双方都认为自己的结论是对的,而对方的结论是错误的,于是就发生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但是,无论怎样激烈和持久,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两个范围争论不同于同一范围争论的地方。同一范围的争论,最终双方会走到一起,达成共识。而两个范围的争论,愈争论,分岐愈大。

  实际上,观察渗透理论在理论的应用和科学观察中起着消极的作用,它常常使人们有意无意地把理论超出它适用的范围,把理论极端化。比如库恩、费耶阿本德的“观察是完全理论化”,波普尔以证伪主义反对证实主义,休谟以演绎反对归纳等等,都是观察渗透理论在理论应用过程中起消极作用的例子。传统观念把观察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平面,是理论极端化的客观基础。因此,只有提出新概念,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概念就是:观察的范围性,我们观察的对象不是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我们对对象的观察,观察的只是部分,而无法观察到整体,我们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

  实验有自己的生命

     “理论和实验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哲学所讨论的热点话题。 在以汉森‘观察渗透着理论’的思想影响下,近代以来的大多数科学哲学家都认为理论先于实验。 波普尔 (K. Popper) 就指出,即便是实验家, 他们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对事实进行观察,而是根据理论作出解释。 理论从其计划开始一直到在实验室里最后完成,总是支配着实验工作。以波普尔为代表的理论优位观自 20 世纪以来在科学哲学中长期居于主导, 也造成人们过度重视理论,而忽视实验作为检验理论和创造新理论的价值。‘自然科学史现在几乎总是被写成理论史。 科学哲学已经变成了理论哲学,以至于否认存在先于理论的观察或实验。’”[13]因此,哈金倡导人们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哲学 ,提出了“实验有自己的生命”的新哲学观,打破了传统科学哲学中的理论优位,为科学合理性建立了可靠基础。

  哈金认为,实验有一项被人忽视的作用,就是能够创造新现象。就自然世界而言,由于我们人类眼睛的生理特征的制约,我们所观察的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现象,由此形成的理论也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理论。就是说理论的作用是有限的,它的作用、价值只在一定的范围显现,它的正确性、真理性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它仅仅只能解释一定范围内的现象,只能解决一定范围内的问题。在它适用的范围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实验能够创造新现象,而已有的理论对这些新现象却无法解释。因此,当我们对这些新现象进行观察解释时,有可能提出新的假说,产生新的理论。实验有自已的生命,它可以产生新理论。

  从已有的理论产生不了新理论。而实验创造的新现象——已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是新理论产生的基础。比如,量子理论的产生就是如此。十九世纪末物理学界出现了包括三大发现在内的一系列新的实验事实,这些实验现象与经典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相矛盾的,是已有理论无法解释的。因此,经典物理学对这些新实验事实不仅没有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反而起到像紫外灾难那样的消极作用。在对这些新现象的研究解释中,普朗克大胆地放弃经典理论中能量连续的观念,提出了与经典理论极不相称甚至矛盾的概念:“量子假说”。为一门伟大的理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一个实验产生理论的经典事例。

  实验不仅可以检验理论,而且可以产生新理论,实验有自己的生命,而理论是凝固化的东西,它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新实验主义揭示与摆正了实验与理论的正确关系,这就是:实验先于理论。

  传统哲学的“理论优位”观,颠覆了科学的合理性,“新实验主义在为实验检验做了规范的要求之后,进一步提出在严格实验检验的基础上重建科学实验的合理性。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的合理性在于它以观察经验为基础,我们的观察经验是真实可靠的,所以由观察经验得出的科学定律和和科学理论都是真实的。但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瓦解了这个真实可靠的基础,波普尔认为从单称命题的真不能推出全称命题的真,所以以归纳推理为基础的逻辑经验主义根本是错的。经验观察基础的崩溃,使科学失去了可靠的基础,而新实验主义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以实验重建科学的牢固基础。所以,新实验主义重新为科学合理性建造了实验基础,如哈金说的实验具有自己的生命力,实验操作者具有一整套不涉及高层次理论的他们自己的策略,这样的实验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重复性,可以成为科学的基础。”[14]以哈金为代表的新实验主义,把哲学从传统的“理论优位”转向“实验优位”,为科学哲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科学实践哲学的出现奠定了实证基础。

  范围论认为,任何理论都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它的真理性只是就一定的范围而言的。理论一旦超出范围应用,其真理性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而成为错误的东西。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理论的基本特征。因此,理论必须是被证实的,同时又必然是要被证伪的。这些,是“理论优位”的传统哲学所无法解释的。在“理论优位”的传统哲学看来,一个理论的真理性,应当表现在它是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理论优位”的传统哲学,它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总是以某一理论模式去套用眼前的感觉材料 ,使它与自己熟悉的理论相符合,这必然导致理论超出范围应用。波普尔以证伪主义为标准,彻底否定证实主义,瓦解了经验观察这个真实可靠的基础,颠覆了科学的合理性,正是波普尔把证伪主义超出范围应用的必然结果。

  “理论优位”可以说在中国是根深蒂固,其具体表现就是过分夸大理论的作用,比如,近年来,孔子儒学成为显学就是证明。当代“大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蒋庆认为,儒学的根本精神与根本价值源自天道,根于人心,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儒学“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常理常道’,是‘万世法’,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15]因此,蒋庆认为,“儒学在当今中国不仅有用,而且有其‘大用’”。

  其中一个“大用”,就是可以解决中国的道德缺失问题。

  蒋庆认为,目前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已面临崩溃,已经降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严重状态。而解决的办法只有复兴儒学,在他看来,只有人人按照孔子儒学道德标准去做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

  但是,蒋庆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人并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人的行为受范围的强制。范围有它运行的规律,它强迫人去适应它,而不管人的主观意愿如何。什么是范围?范围是强迫人做出某种行为的环境!比如,冬天穿着厚厚的棉衣,而夏天则穿着薄薄的单衣,人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人的主观意愿,而是范围强制的结果。人最大的软肋是他要生存,而要生存就不得不去适用环境,接受范围的强制。比如腐败,无论怎样从重从严,总是刷新着贪腐的记录,塌方式腐败,亿元巨贪,现在又出了个10亿巨贪张中生。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的倾向。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呢?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在没有满足某种需求之前,他可能会说,他一旦满足这种需求后,便不再有其它任何需求了。然而,当他有一天真得满足了这一需求,不久就会产生新的需求。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人是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需求。人都有贪婪的冲动,这种冲动,靠人的道德觉悟自我约束是不可能的。也许会出现个例,但不可能是通例,因为范围具有强制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行为的每一步,迈向哪里,结果如何,他都一清二楚。因此,10亿巨贪现象,已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范围的问题,是范围强制的结果。在这样的范围中,既使你想为官清廉,范围也会强迫你贪得无厌。因此,道德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孔子儒学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之上的,因此,要复兴儒学,就得从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倒退到小农经济时代,如果不能的话,那么复兴儒学也是不可能的。

  如果硬要复兴儒学,又会怎样呢?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我称为超范围现象〕:既使你的主观愿望是好的,而产生的社会效果一定是坏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复兴儒学这么多年,其积极作用一点也没有起到,倒是下跪叩头现象不断涌入人们的视野,跪拜文化卷土重来。[16]小悦悦之后有马瑞霞,亿元巨贪之后有10亿巨贪,贾敬龙之后有黑延平,黑延平之后有张扣扣,道德缺失现象没有丝毫改变,倒是愈演愈烈,而且尊卑等级愚忠愚孝的沉渣又重新泛起。请问蒋庆先生,这就是孔子儒学的“大用”吗?

  这一切只能说明,蒋庆所谓的儒学是“圣人之道”、“万世法”、“永恒不变的普遍真理”的说教,只是骗人的鬼话而已。

  复兴儒学把“理论优位”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新实验主义的“实验优位”的科学观,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理论的实际作用,以及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有着十个重要意义。我们应当以“实验优位”的科学观,去观察新现象研究新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侠:观察一定渗透理论吗?[J].《兰州学刊》2006年第2期.

    [2]陶远华赵修卫 :科学哲学中的观察概念[J].《国内哲学动态》 1985年05期.

    [3][4][12](美)N.R.汉森著邢新力周沛译:《发现的模式》[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2、8、6、5.

    [5]田东:试论巴斯·范弗拉森的“可观察性”概念[D].山东大学 2008.

    [6]刘海梅:论析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与科学知识社会学[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7]龚艳: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3月18卷第2期.            [8] 陈愿磊: 伊恩·哈金的新实验主义思想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9][10]罗嘉昌:试论布里奇曼的操作论[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第2期.

     [11]王芳:浅析观察渗透理论《新学术》[J].  2008年第1期.

     [13]陈向群马雷 :实验优位还是理论优位?——哈金新实验主义思想简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6年01期 .

     [14] 何冬玲:新实验主义对实验困境的解救[J].华章 2012.4.

      [15]蒋庆:儒学在当今中国有什么用?2006年7月15日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的讲稿.

      [16]何龙:跪拜是文化沉渣的重泛 [J].《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5年第6期 23-24页.孙建清:学校应远离下跪叩头的文化糟粕.东方网 .单士兵:跪拜只能是一种耻辱的存在.新浪专栏.

个人简介
从1993年到现在,我一直在从事范围论的研究。范围论认为,任何结论都仅仅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的基本特征。
每日关注 更多
徐孟献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