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简史(3)

党双忍 原创 | 2018-04-14 12:12 | 收藏 | 投票

  原本,中国历史已经显露出司马家族延续秦汉一统江山的端倪。然而,悲剧发生在皇族内部。291年,为争夺中央政权,爆发了“同姓王之间”一场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超级内讧”,持续16年,导致晋亡,并由此导致国家进入300年的深度分裂时代。304年11月,刘渊以复汉为名,在今山西离石县即汉王位,国号曰“汉”。308年10月刘渊称帝。309年,迁都平阳。310年,刘渊病卒,长子刘和即位,后被庶弟刘聪弑篡。311年,刘聪领匈奴攻占洛阳,俘获晋怀帝。在长安,西晋军拥立愍帝。316年,匈奴军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国号曰“晋”,史称东晋。

  304年,刘渊、李雄分别建立汉赵(前赵)、成汉,标志着“十六国时代”开幕,直至439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多个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其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称之“五胡”。420年,刘裕夺帝位,取代晋,国号曰“宋”,这是南北大分裂格局的开端,至589年隋灭陈而终。

  318年,刘曜在长安将国号由汉改为赵,史称“前赵”。同年,刘聪太子刘粲、刘曜先后继位,国号曰“赵”。石勒反刘,也称“赵王”。328年,此二赵战于洛阳,刘曜兵败。329年,石勒进兵长安、上邽(天水),“前赵”亡。330年,石勒称帝,史称“后赵”。其全盛时,包括秦州、雍州、豫州、荆州……350年氐族苻洪据关中,称三秦王。352年苻健称帝,国号曰“秦”,定都长安,历44年,史称“前秦”。并成为第一个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371年,前秦灭仇池氐杨氏。378年,骑兵七万人,攻击东晋襄阳。前秦盛时,其疆域东起朝鲜,西抵葱岭,南并川蜀,北逾阴山。383年,淝水兵败后,原降羌人姚苌叛秦,擒杀苻坚。386年,姚苌称帝,定都长安,国号亦曰“秦”,417年亡,史称“后秦”。后秦始建“麦积山石窟”,大兴于北魏,后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开凿扩建。385-400年间,409-431年间,今兰州西固一带,由鲜卑人所建立的政权,国号曰“秦”,史称“西秦”。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同年四月改代王为魏王。398年六月,国号曰魏,史称“北魏”。同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大同),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继前秦苻坚后再度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并开凿“龙门石窟”。495年,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汉传佛教禅宗祖庭,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功夫名扬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结束。历20帝,享国148年。

  这一时期,在大秦岭西部,存在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嘉陵江两大支流——白龙江、西汉水一带,氐族杨氏建立仇池国。杨氏家族本是略阳清水氐人,东汉建安年间,杨腾率领部众迁到仇池定居下来。三国时,曾反抗曹操。晋武帝时,杨飞龙受晋封号,率部落“还居略阳”。296年,杨茂搜率部落四千家迁到仇池,受部众拥戴称王,始建仇池国,辖武都、阴平二郡。317年,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屯下辨。其弟杨坚屯河池(今徽县),控制今陇南地区。371年,前秦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将氐族人迁关中一带,前仇池国亡。前秦瓦解时,苻坚女婿杨定率部返陇右,385年自立,称仇池公,占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394年,与西秦战败被杀,杨盛继位,辖武都、阴平,复又扩张至汉中、祁山。443年,北魏灭后仇池国。此后,杨氏族人在仇池一带,相继建立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等割据政权。580年,北周杨坚起兵,灭杨氏部族,氐族逐渐消失。

  在仇池国的西部,洮河流域,羌人建立了宕昌国。307年,羌人梁勤建宕昌国,都城宕昌城(今宕昌县西)。424年,宕昌国归附北魏。566年,北周灭宕昌国。《北史·宕昌传》载,“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藉)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户)。”经过千年沧桑,宕昌羌人已与当地汉、藏民族融合为一体,而宕昌故城和宕昌民居至今仍具有鲜明特色。

  在宕昌国以西,西倾山大部,则是鲜卑后人于329年创建的吐谷浑。吐谷浑原是人名,即慕容吐谷浑。4世纪初,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上陇,止于佨罕,侵逼氐羌,子孙相承,并成为横跨黄河两岸的一支强大部落。吐谷浑死,其长子吐延,其孙叶延相继继位。叶延在沙州(今贵南县)建立总部,以吐谷浑为族名。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西秦,受封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受封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乌纥提传位视罴之子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经6世8传,其时16国割据,吐谷浑据甘青间,实控东至洮河、龙固(今松潘),西达赤水、白兰,北界黄河,南至大积石山。420年,树洛干传弟阿才,兼并氐羌数千里,处诸羌中,号为强部。阿才传弟慕瞶,宋封为陇西公、陇西王,北魏封西秦王。慕瞶传弟慕利延。慕利延传位于树洛干子拾寅,受宋封河南王,魏封西平王。拾寅传子度易侯,度易侯传子伏连筹,伏连筹传子夸吕,始称可汗。夸吕传子世伏,娶隋朝光化公主为妻。世伏传弟伏允。635年,即唐贞观九年,伏允兵败,吐谷浑分裂。随后,河西吐谷浑降伏吐蕃,称“阿柴”。河东吐谷浑,相继接受唐封西平郡王、河源郡王、青海国王。663年,吐蕃势力扩张,灭河东吐谷浑,西倾山全境大部为吐蕃所占。

  秦汉至隋唐之间,秦岭森林植被遭受了空前砍伐。《汉乐府•艳歌行》记载:“南山石患,松柏何离离。上枝拂青云,中心十数围。洛阳发中梁,松树窃自悲。斧锯截是松,松树东西描。持作四轮车,载至洛阳宫。观者莫不叹,问是何山材?…本是南山松,今为宫殿梁”。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刘表荆州“境广地胜”,“年谷独登”。《三国志•卫觊传》:“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荆州丰乐,国未有衅”。然而,并未遭受根本破坏。《水经注》载定军山下“深松茂柏,攒蔚川阜”。三国时,秦岭森林茂密。张鲁雄据汉中三十年。建安二十年,曹操率军西征平关(今勉县城西)受阻,欲退兵,不料阳平关附近“夜有麋鹿数群”,冲乱张鲁弟张卫军营,曹操进攻,夺取汉中。两晋时,多名贵材木,较多原始特征。诸葛亮以汉中为北伐基地,促进汉中经济发展。安康月河川道一带,黄壤沃衍,桑麻列植,孟达上书诸葛亮,赞其“川土沃美”。《汉书》二十八下《地理志下》记载:“户杜竹林,南山檀拓,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腆。”至魏晋南北朝,森林依然。重要树种如饨、斡、括、柏、椅、桐、漆、梓等,样样俱全。

  虎是山林之王,华南虎曾是大秦岭食物链系统的顶端动物,是“秦岭之王”。如今,华南虎已经“失联”了半个世纪之久,这是大秦岭面临难以破解的生态灾难。在战国时,秦岭虎患甚烈。“秦昭王时,白虎为害,自秦、蜀、巴、汉患之”。《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居住于巴地的板盾蛮夷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大部族,一直以猎虎为生,勇猛异常,因曾跟随汉高帝反击三秦有功而受到分封。东汉灵帝时,汉中官吏献计策曰:“板盾七姓,射杀白虎,立功先世,复为义人,其人勇猛”。所言白虎,后世极罕见。在古代,将虎称作“大虫”、“恶虫”。东汉摩崖石刻《石门颂》记载,子午道“恶虫弊狩,蛇蛭毒螨”。

隋唐梦幻

  公元六世纪,中国民族走出大分裂时代,重新迈上统一之路。534年,北魏最后一位皇帝,魏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并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关陇军阀宇文泰。至此,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次年,宇文泰杀魏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西魏辖襄阳以北、洛阳以西。随后,西魏攻入南梁成都,夺取西川荆雍。557年,魏恭帝禅让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北周建立,历五帝,24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亲掌朝政。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静帝禅位杨坚,杨坚即位,国号曰“隋”,称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因随中“辶”有走的意思,恐有不详,于是弃“辶”新创一“隋”字。隋初,降服契丹,与突厥两次大战,消除西北军事威胁,并将青海归入版图。587年,废除西梁(江陵荆州)。589年,杨坚南下灭陈,结束了长达300年的大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呈现“开皇之治”。604年,隋炀帝继位,迁都洛阳。尊崇儒教,开创科举,修缮长城,修建运河,加强南北沟通。

  617年,李渊太原起兵,11月占领长安,拥隋炀帝孙杨侑为帝,即隋恭帝。618年,隋恭帝禅让帝位,李渊即位,国号曰“唐”,共历21帝,享国289年。唐都京师长安,设两个陪都——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合称“三都”。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特别是唐朝文化兼容并蓄,与世界各民族互学互鉴,长安是中国的中心,也是世界的中心。盛唐时期,版图达1076-1240万平方公里。唐朝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王朝。唐朝以后,海外中国人多自称唐人。如今,唐人街遍布世界各地。梦回大唐,重振汉唐雄风,这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李渊禅让,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627-649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乘贞观遗风,边陲安定 ,百姓阜安,史称“永徽之治”。660年,唐高宗身体原因,武则天处理朝政,并称“二圣”。683年,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与唐中宗不合,次年武则天废其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690年,废唐睿宗,武则天即皇帝位,国号曰“周”,即武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武则天佞佛,开殿试和武举。705年,发生“神龙政变”,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复帝位,唐睿宗李旦为相王。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中宗,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唐殇帝。李旦之子,临淄王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712年,唐睿宗让位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进入“开元盛世”。当时的唐帝都长安城,堪称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国际大都市。

  755年11月,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12月攻入长安,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躲避战乱,越过秦岭,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763年2月,“安史之乱”得以平息。然而,经历八年战乱,唐朝元气大伤,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中华文明由开放走向保守。

  727年,唐肃宗长子李豫继位,是为唐代宗。742年,唐代宗长子李适(kuò)继位,是为唐德宗。805年,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805年,太子李纯继位,是为唐宪宗,带来“元和中兴”。820年,唐宪宗被宦官陈弘志谋杀。唐宪宗末年,出现了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820-824年唐穆宗在位,牛李党争日炽。824-826年唐敬宗在位,竟为宦官谋杀。826-840年唐文宗在位,为宦官王守澄所立,835年因“甘露之变”被宦官软禁。“甘露之变”后,宦官聚力,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唐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846—859年唐宣宗在位,唐朝继会昌中兴以后又一段安定繁荣的时期,史称“大中之治”。859年,爆发黄巢起义,唐朝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唐宣宗之后,唐懿宗与唐僖宗是著名的无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代。882年,朱温归附唐军,与李克用联合镇压义军。因朱温镇压义军有功,唐僖宗赐名全忠。唐僖宗去世后,其弟唐昭宗继位。898年,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政变,软禁唐昭宗,太子李裕监国,同一天宦官假传圣旨,说唐昭宗退为太上皇,并令皇太子即位。901年,宰相崔胤联合禁军打败刘季述,迎唐昭宗复位,李裕复降德王。同年,朱温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杀害唐昭宗。905年,朱温大肆贬逐朝官,三十余位朝臣被杀死于白马驿,史称“白马驿之祸”。907年,朱温逼唐哀帝禅位,国号曰“梁”,即“后梁”,定都开封。912年,儿子朱友珪弑朱温。你方罢去他登场。908年,李存勖(xù)继其父李克用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后攻破幽州,并卢龙及河北之地,于923年称帝,建“后唐”,称庄宗,定都洛阳。926年,魏州兵变,庄宗被杀。李克用养子李但入洛阳,称后唐明宗。明宗死后,933年、934年,明宗三子、养子先后即位。936年,石敬瑭反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人洛阳,国号曰“晋”,即“后晋”,后迁都汴梁。947年,契丹灭后晋,国号曰“大辽”,建立辽朝。在中国历史上,长达2000年的“长安-洛阳”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中华圣山

    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时代,若果以河流而论,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黄河时代;如果以山脉而论,即是中华民族的大秦岭时代。在大秦岭的庇佑下,周秦汉隋唐五大朝代,熠熠生辉,光耀千古。以大秦岭为中心的两千年里,大秦岭是中华民族的生态福地、精神家园。以大秦岭为中心的两千年,奠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走向。无论中华文明发展至何种高度,其基础,其根脉,皆在大秦岭。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华文明是根在大秦岭的文明,中华文明是走出大秦岭的文明,中华文明从大秦岭走来,从大秦岭走向世界……

    放眼世界,如果一座山,能够庇佑一座千年帝都,必定是值得一个民族景仰的祖山;如果一座山,能够庇佑两座千年帝都,必定是值得一个民族永远顶礼膜拜的圣山。大秦岭,庇佑了长安,庇佑了洛阳。长安是千年帝都,洛阳是千年帝都。大秦岭,同时庇佑了中华民族的两座千年帝都。仅就此而言,大秦岭是值得中华民族永远顶礼膜拜的圣山!

    在以大秦岭为中心的时代,大秦岭古道路系统建构基本完成,并形成了“三纵三横”大格局。大秦岭古道路系统,将六大生态圈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大秦岭生态圈。大秦岭古道系统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的大通道,南方与北方联系的大通道,西部与东部联系的大通道,对于保持中国统一,意义非凡,功不可没。

   所谓“三纵”,是南北走向穿越大秦岭的古道群,(1)从帝都长安出发,向东南方向,翻越大秦岭,通往荆楚之地,将关中生态圈与荆楚生态圈连为一体。可以将其概括为秦楚古道群,包括商於道、上津道、义谷道。(2)从帝都长安出发,向西南方向,翻越大秦岭,通往巴蜀之地,将关中生态圈与巴蜀生态圈连为一体,即是秦蜀古道群。秦蜀古道群是大秦岭古道路系统密度最大,里程最长的古道群,包括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3)从巴蜀出发,向西北方向,翻越大秦岭,通往甘肃、青海,走上丝绸之路,将巴蜀生态圈与甘青生态圈连为一体,将巴蜀生态圈与丝绸之路链接在一起。所谓“三横”,即(1)从帝都长安至帝都洛阳的“中华廊道”,将关中生态圈与中原生态圈紧密连为一体。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道路,是中国东西部交通主干道。(2)从江陵沿长江而上,进入巴蜀的峡江古道,将荆楚生态圈与巴蜀生态圈链接为一体。(3)沿汉江方向,从汉中到襄阳,将关中、巴蜀、荆楚、中原四大生态圈融合在一起。“三纵三横”之外,在巴山腹地,古代巴国,这里是盐业基地,以巫溪县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形成了发达的古盐道系统。

秦岭新插秧

  总体而言,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秦岭深处,汉江流域,稻作农业得以迅速发展。中唐以前,秦岭山区农业亦落后,“梁汉之间,刀耕水,民以采榀为事”。安史之乱后,大量民户逃入秦岭,出现“畲田”。岑参入蜀途中,在汉中看到“水种新插秧,山田正烧畲”景象。薛能《褒斜道中》也有“畲田闲日正烧松”句。这种方式,当然是以清除原生的森林植被为前提的。畲田,即刀耕火种之法。杜甫:“瓦卜传神语,畲田费火耕。”刘禹锡 《畲田作》诗:“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王建《荆门行》:“火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

  至晚唐,秦岭出现不少人口聚落和小块农区。孙樵记述,秦岭山区“往往涧旁谷中有桑柘,民多聚居,鸡犬相闻。”“自仙岭而南,路旁人烟相望,涧旁地益平旷,往往垦田至一二百亩”。清除原生森林植被之后,以茶叶、果树、花卉、药材、桑麻生产为主。这一时期,开辟出耕地和稻田,只是秦岭农作的一小部分。王维在《送友人南归》中写到:“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敬宗宝历年间,金州刺史裴瑾描述:“绝高弛隙去水祸,辟地皆成稻梁。”金州刺史姚合“井邑神州接,帆樯海路通。溉稻长川白,烧林远岫红。”在唐代,紫阳茶已是贡茶。“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柑桔种植已比较普遍,金州设立了橘官。李欣《送皇甫曾游襄阳山水》:“芦花独戍流,柑实万家香”。唐代,秦岭已是“天然药库”。《新唐书地理志》:均州、商州土贡麝香,房州土贡麝香、钟乳、雷丸、石膏,金州土贡麝香、杜仲、雷丸、积壳、黄蘖。

  当然,在秦岭边缘地带,开垦已是满面开花。李白《南都行》描绘南阳的繁荣景象:“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张九龄描写襄阳盛况:“江汉间州以数十,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豪,今则一都之会。” 《唐国史补》载:“襄州人善为漆器,天下取法,谓之襄样。”李肇所列十余种名酒,郢州富水酒列第一。襄阳宜城酒,自汉晋即名播天下。孟浩然“宜城多美酒,归与葛疆游。”钱起“碧云愁楚水,春酒醉宜城。”金州、商州、万州的金矿,也颇具规模。《新唐书·地理志》载洛南县有金,万州、金州“土贡麸金”,安康西城县汉水有金、汉阴县月川水有金。诗人方干《路入金州江中》:“知是从来贡金处,江边牧竖亦披纱。”

  不过,这种小规模农业, 是以清除森林边缘而构建起来的,并没有伤及“深山老林”。秦岭森林总体保持了原真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孟浩然《行出东川望汉川作》,对巴山秀美风光赞不绝口:“异县非吾土,连山尽绿篁。”“猿声乱楚语,人语带巴乡。石上攒椒树,藤间缀蜜房。”岑参曾在汉水荡舟:“江色碧琉璃,酒光红琥珀。”“汉水天一色,寺楼波底看”。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唐时,秦岭华南虎十分活跃。《太平广记》虎故事不少来自秦岭。因虎患,行人不敢再走傥骆道,所以栈道朽裂,布满青苔。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歌颂大秦岭自然是唐朝诗歌不可或缺的重头戏。就连一大雄主李世民也经不住写下《望终南山》:“重恋俯渭水,碧嶂插云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王维是诗佛,山水田园诗妙笔高手。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诗仙李白的《蜀道难》更是千古绝唱:“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每每读到这些文质优美的诗句,对秦岭,对唐朝,无不充满敬意……

远去的宋元明

  960年,后周禁军领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改称东京,五代结束。979年,十国结束,中国基本统一,进入宋朝时期。大宋曾经有过短暂的盛世,以至于出现去《清明上河图》上的情景。然而,北宋始终没有突破宋辽对峙、宋金对峙的局面,并成为其耻辱的根源。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围困开封。靖康二年,金人掠徽、钦二宗至五国城,后宫和官民女眷大部分没入金国官妓院--洗衣院,史称“靖康之耻”。同年,赵构从今河北南下至陪都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帝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亦即南宋之开端。赵构一路南下至绍兴,率百官遥拜二帝,以绍兴为行都,后以临安为行在。直至1271年,开启元朝纪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开启以北京为都的时代。

  南宋建立,是中国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的最后一次。第一次是“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晋元帝司马睿由洛阳出发,渡过长江,定都建康。这是中原汉族第一次大规模南迁,推动江南经济繁荣。第二次是“安史之乱,衣冠南渡”。唐明皇李隆基“幸蜀”、唐僖宗李儇“幸蜀”,中原士庶避乱南徙,推动江南经济崛起。第三次即是“靖康之耻、衣冠南渡”。宋高宗赵构渡江,建立南宋。经过三次“衣冠南渡”,加速中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伴随王朝南渡的不仅是“衣冠”,更是“知识、信息和技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重要的生产资料。经过三次“衣冠南渡”,黄河流域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一降再降,大秦岭也失去了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宋代改“道”为“路”,路下设州,州下设县。冲要之地,与州平行设立军、监。秦岭分属京西南路、京西北路、荆湖北路、陕西路、利州路、夔州路。宋金对峙时期,秦岭是宋金交界地带。特别是荆襄之地,饱受战火萘毒。元代推行“行省”制,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构。“行省”下有路、府、州、县等。秦岭分属河南、陕西、四川行省。荆州南阳郡由此归河南管辖,荆州安康,益州汉中归陕西行省管辖,河南行省所辖今襄樊、十堰、荆门、随州今归湖北。明清两代,地方行政区划承袭元制。1376年,洪武九年,变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在全国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秦岭湖广、四川、河南、陕西、甘肃布政使司。清代改布政使司为省,实行省、府(直隶厅、直隶州同府)、县(散厅、散州同县)三级制。秦岭属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1928年,国民党政府设立青海省。1937年,国民党政府确定重庆市为战时首都,1938年重庆市升级为中央院辖市。1997年,新中国设立直辖重庆市。至此,形成大秦岭分属六省一市的格局。

    值得指出的是,宋代、元代、明代,以及清初的“陕西”是“大陕西”。那时的陕西,几乎涵盖了整个黄土高原,东至陕西汾河流域,西达甘青黄河一线,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宁夏、山西大部分。这一时期的陕西,几乎是西北的代名词。秦岭一线,直至西倾山,皆是陕西的南山。清初,击败了准格尔之后,陕西之西是新疆,陕西了失去边防意义。随后,设立陕西右布政使和陕西左布政使,事实上进入了陕甘分治阶段。再之后,陕甘分省。1928年,国民党政府设立宁夏省。今日之陕西版图,远远小于那个时代。陕西在西北具有重要影响力,与陕西曾是十三朝古都有关,与曾经的“大陕西”有关。长安是陕西治所所在,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陕西是丝绸之路“首善之区”。

  宋元时代,继续清除秦岭原生森林植被。宋时,汉中平川阶地辟成农田, 原生森林植被退缩至浅山、丘陵。曾巩《再赋喜雪》“山险龙蛇盘鸟道,野平江海变畲田。”范成大《劳畲耕》诗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宋史·朱震传》“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里。”《舆地胜览》卷32《襄阳府》“尽是桑麻之野,亦为鱼稻之乡。”卷85《均州》(十堰)“鱼稻之乡,桑麻蔽山,衣食自足。”郢州(钟祥)“其土铙粟麦。”兴元府“平陆延袤,几数百里,壤土演沃,堰埭棋布。桑麻秔稻之富,引望不及。”1043年,兴元府褒城县丞黄裳上书“窃见入川大路自凤州至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遥远,桥阁约九万余间,每年系铺分兵士于近山采木修整通行,近年添修所使,木植万数浩瀚,深入山林三二十里外采铣斫”。因而,建议沿途驿卒于栈道栽种树木,以备修栈取用。《大宋兴州新开白水路记》记,修凤州河池县至兴州长举驿栈道:“作阁道二千三百九间,邮亭、营屋、纲院三百八十间”。这条栈道长二百里,费工费料惊人。北宋中期,栈道用木已难取材。南宋时“州宅如在山林”。元时,巴山依然是原始森林,行旅艰难。蒙古部队由汉中入蜀,因米仓山大林密,榛莽阻道,“伐山开道七百里”。明代,汉中栈道用木更加困难,被迫舍弃木栈而改用“碥路”,即在距河面很高处筑土石路。

  在大秦岭之洮河流域,汉景帝(前156-前141年)时,羌族“率部南迁”,定居洮河。之后,鲜卑来此,两者皆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放火焚烧森林,开辟牧场。这种习俗延续,每年初春“放火摧青”。584年,大败吐谷浑,洮河入隋版图,迁内地人至此垦田,“伐木取道”、“伐木塞道”,以及战争“火攻”,洮河森林从中间切断。由唐至元,洮河沿岸从卡车以下,河阴可耕之地已皆辟为农田。朱元璋认为,洮州“西控番戎,东蔽湟陇。”遂置洮州卫。洪武2年,“天下卫所军,以十分之七屯田”。垦荒军民至少六万人。嘉靖十一年,筑城堡数十座。

  然而,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并未遭到严重打击。宋时,今阳平关城郊“有竹箭、柏、松、楠,杂他卉木甚茂,野人或居焉”。文同知洋州时,曾实地考察傥骆道南段。在《骆谷》中他写道:“龙蛇纵横虎豹乱,古栈朽裂深坦苔”。陆游十多首诗,多涉及汉中虎事,且在沔阳沮水刺死过一虎。段成式《酉阳杂俎》“梁州出白貘”。《蜀中广记》“兴元北山有貔貅,善食竹”。明代后期,汉中浅山丘陵依然“碧树岩芳数万章”、“岗阜盘旋、林麓深邃”。据嘉靖《城固县志》记载,当时汉中林木种类主要有“桑、柘、榆、柳松、柏、桐、槐、桃、檀、楠、椴、棕、白杨、黄连木”等。明代,汉中是重要楠木产地。

     2018年4月14日于磨香斋

党双忍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党双忍,生态文化学者、经济学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先后在省农业厅,宝鸡市委、市政府任职。出版《秦岭简史》《中国秦岭》《林政之变》《中国树…
每日关注 更多
党双忍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