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民:成都印象2018

赵东民 原创 | 2018-04-20 16:56 | 收藏 | 投票

成都印象2018

——有茶、有酒、有文化的城市

 

  2018年4月3日至5日,因为办赴欧签证事宜,到成都逗留了几日。比起5年前即2013年正月第一次来成都,此行可谓对这个天府之都,相对进一步的了解了一些。首次来成都,只记得在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前矗立的巨型毛主席雕像,并留了影表达了对伟人的崇敬。同时对成都从文革至今能这么完好的保存这尊伟人雕塑深表惊叹和敬意。这次又来成都,因为适逢清明节,当然又到天府广场瞻仰了伟人雕像以示祭拜。其余时间参观了杜甫草堂和武侯祠等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

成都宽窄巷的“茶座”

天府广场紧挨着人民公园,这个公园的每一缕空气里几乎都弥漫着茶叶飘香。我第一次来成都和几位朋友就是在这里品茶论古今,往事历历在目令人回味。今又体会。我觉得成都人喝茶的习惯是西安人无法比及的。只要天气好,像人民公园这样的露天场地,除了固定的纪念广场和公共活动场所外,几乎每平方土地上都挤满了茶桌竹椅,而且是座无虚席。人们在这里慢慢地品,细声的谈,在各种茶香萦绕下,或谈笑风生、或窃窃私语,小情侣们深情相望构想未来,中年人深思熟虑探讨当下,老人们满腹历史回味过去……那种惬意只有体会了才知道。这次来成都,比上次多转了几个地方,才觉得人民公园的喝茶景象仅仅是局部的局部,除了各处露天喝茶场所外,专们品茶的茶楼大到星级服务场所,小到一间房的小门店,我真的感觉有一种“无处不茶”的感觉。也难怪和四川有渊源的两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他们之所以固有神来之笔,或许和川人的品茶风尚不无关系。

   提起大诗人就少不了酒,佳酿往往能唤起诗人创作的灵感。我在来成都的火车上邂逅了一位小川妹子林夕,她是绵阳人,在西安建大学习规划,这次来成都考察建筑。在林夕的临时建议和带领下,我即将离开成都前,侥幸的参观了成都东大街附近的水井坊博物馆。

水旱从人,沃野千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成都平原,为酿造美酒提供了优异的自然条件。而地处成都东门之胜地的水井酒坊,更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数百年间持续演奏一曲都市酒文化的靓丽乐章。

水井坊古老的身姿,依偎在锦江河畔已整整六个世纪,从宋代的锦江春,到明清以及近现代的福升全与全兴成,无数代人的执着与守望,酿成浓香四溢的玉液琼浆。其实成都平原酿酒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的宝墩到青铜时代的三星堆、金沙,再到秦汉以来的各处遗址及墓葬中,均出土有大量的酒器。汉代的画像砖石,表现了众多酿酒沽酒的画面,南北朝时期,“成都酒”首次见诸诗人笔端,至唐宋时期,蜀中酒业更为发达,其酒税高居全国榜首。诗人墨客也留下众多咏酒名篇,如唐杜甫‘蜀酒浓无敌’等(根据水井坊博物馆展示资料整理)。

如果说茶和酒交织了成都的文化也并不完全,成都的文化是从历史长河中挖掘出来,铭刻进人们脑海里的。

比如清康熙年间的牛王庙因城市建设迁建他处,地铁公交的“牛王庙”站还在,而且原址竖碑铭文提醒所有人此地曾经的历史,让途经这里的人,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看完产生一点浪漫的穿越感。还有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之一的成都“宽窄巷”,并没有充斥着赤裸裸的让人生厌的商业气味,而是满街的从清政府在成都的首任将军府,到现代市民百姓“耙耳朵嘛”活动的痕迹,从封疆大吏官邸到市井百姓,从过去到现代川人生活,在这条商业街的背后绽放着各自独特绚烂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宽窄巷延绵不绝的富有生命力的特色。所以说,宽窄巷的商铺与其说卖的是商品,不如说卖的是文化。

  说成都文化,武侯祠和杜甫草堂可谓成都文化长廊里两颗璀璨的明珠了。

  成都武侯祠和杜甫草堂,这两个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一南一北坐落在成都市区不同的方向。两个遗迹的主人公,一个位居王侯盖棺定论,一个生活落魄不得善终。历史的确是由人民书写的。诸葛亮和杜甫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然而因为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对百姓黎民对历史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让人们记住了他们而名垂青史。

  毛主席在青年时代的诗作《沁园春—长沙》豪言“粪土当年万户侯”,纵观历史何尝不是呢?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朝至今几千年里,有多少当时权倾朝野的王公贵族,富可敌国地主商贾,现在还有几个人的大名能让人们记住呢?成都的茶、酒、诗文化主流是市井文化,是百姓的文化,百姓的文化就是生生不息,永远传递的文化。成都这座天府之城的灵魂大概也是如此吧。

 

作者:赵东民

201846日于家中

 

个人简介
从事过餐饮、广告、记者、法律服务等行业。其中从事法律服务时间最长,在司法局中心法律服务所任职十余年。
每日关注 更多
赵东民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