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曾祥裕 原创 | 2018-04-08 16:15 | 收藏 | 投票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曾祥裕 曾海亮

(5月1日赣州杨公古法传承弟子班 ,招生咨询电话13766307454)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我心中一直有个愿望,走访景德镇。因为,它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厚,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历史上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 。

我在友人涧秋的陪同下圆了游览景德镇之梦。当车进入景德镇的时候,只见路两边的路灯是陶瓷做,样式很美,不愧为瓷都的特色。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当我学英语时,英语老师对我们说CHINA一词的来历与景德镇有关,早在东汉时期。古人就在昌南(现在的景德镇)建造窑坊,烧制陶瓷。到了唐朝,由于昌南土质好,先人们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优点创制出一种青白瓷。青白瓷晶莹滋润,有假玉器的美称,因而远近闻名,并大量出口欧洲。

十八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制造瓷器,因此中国特别是昌南镇的精美瓷器很受欢迎。在欧洲,昌南镇瓷器是十分受人珍爱的贵重物品,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却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了。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西方瓷器原本是从中国输入的。明朝的时候,大批的中国瓷器产品就开始输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称中国的瓷器为chini,欧洲商人在波斯购买中国瓷器也同时把一词带回了西方。后来,他们又把chini改为china,并且把生产china的中国也一并称为China。欧美人谈到China的时候,往往联想到China(中国)是china(瓷器)之乡。

展开地图对瓷都景德镇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来到景德镇肯定要了解与陶瓷文化有关的人文景观等,友人说来景德镇旅游必须看看陶瓷历史遗址 、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浮梁古县衙、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等处。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来的好不如来得巧。你们正碰上瓷博会,不妨先看看,下午我们兴致勃勃走近展览大厅,恍入瓷器的海洋,琳琅满目的精美以瓷品中,以艺术瓷最为醒目。有一种薄胎瓷,薄如蝉翼,轻如绸纱,是一种轻巧秀丽,薄如蛋壳的细白瓷。我与友人赞叹不已,爱不释手,但是苦于囊中羞涩,对其昂贵的价格望而生畏。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景德镇从古至今,名闻全球,有其渊源。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要在短时间了解景德镇历史,不妨参观陶瓷文化博览区,它保存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丰富独特的、最为完整的陶瓷文物遗存:古建[FS:PAGE]筑、古作坊、古工艺、古窑房、古瓷俗、古园林,成为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缩影。

  景区占地600亩,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古朴清雅,气势雄伟,粗犷壮观,富丽堂皇;古作坊构造简捷,布局合理,技法绝妙,风格独特;古窑房构架精巧,质朴实用,设计奇妙,布局严谨,坚固扎实;古工艺流程精确,分工精细,组织严密,工序良巧,器物美备。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这里群山环绕、林木葱郁、湖水荡漾、陶舍重重、名花翠竹点缀其间;明清瓷业建筑和世俗民居建筑、古代手工制瓷工艺的全过程,构成了极富内涵和独具特色的陶瓷历史古文化区,成为中外闻名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风景名胜旅游区。景区主要景观有古代制瓷作坊、镇窑、佑陶灵祠(风火仙师庙)、致美轩、宫廷御瓷、四大传统名瓷、瓷行、陶瓷民俗陈列、玉华堂、古窑群、天后宫、祖师庙、瓷碑长廊、瓷乐演奏、大夫第、明闾等50多个景点。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以前瓷器制作的全过程,主要有做坯、印坯、利坯、剐坯、刹合坯、装坯等程序。与老瓷工面对面交流,了解到他们一生中只司其中一职,这让我觉得他们身上有种定力,称得上真正敬业爱岗劳动者。

我自从与风水文化结下情缘后,无论到何处,都喜以一种风水视角对目光所触之处进行分析。在景德镇我重点观测了几处风水格局: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佑陶灵祠:也称风火仙师庙。始建于明末清初,建筑构思巧妙,别出心裁,既有明代特色,又具有清代风格,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这个建筑有一个典故,与明代御器厂相关,产生过一个“童玉跳窑”的故事:明朝浮梁里村人童宝,在太监潘相于景德镇督造大器青龙缸期间,因久烧不成,以身赴窑,后被封为“风火仙”,立祠祭祀。其大门坐向为艮寅兼坤申,坐穴为小空。当我在用罗盘测方位时,一个叫刘碧灿的道士与我聊起风水,他说四川家中收藏有古本《 葬经》、《青囊奥语》等,说起坐山立向,他说是用地盘,消砂纳水用天盘。与他一席谈,知道他对风水作过一番研究。

玉华堂:原名称“通议大夫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近800平方米,民间世俗建筑遗存。1980年整体迁建于陶瓷民俗博览馆“清园”后,作为陶瓷民俗展厅。这是典型的"" 徽派建筑”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我开盘测定玉华堂坐向为子山午向。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庭生存空间。

  看了玉华堂我才知原汁原味的微派建筑,仰首看着其外观真是别具一格: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安徽人在建筑中渗入风水理念。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 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 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 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 情趣。当你站在高处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 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 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FS:PAGE]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 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风水讲究坐向,认为坐向不同有吉凶之分。在景德镇还有一座典型的微派建筑,那就是程氏宗祠。其朝向左折了四次,原来祠堂为三进两天井建筑物,分前厅、中堂、享堂三部分,通过“折”的办法,使得最后的享堂是坐北朝南之势,有暗喻其宗氏祖先程咬金是帝候出身之意,在封建社会平民百姓是不准取坐北朝南之势的。记得我在湖南湘阴山区里考察风水时,发现有的人家地处吉水吉地环抱之中,心中也明明有望子成龙祈盼发财发贵的想法,但是因受封建等级思想束缚, 其建筑立向多要偏离一点正子午。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

由此可知,风水理念中渗透不少古代封建礼法。风水上很讲究形势上的拱、朝、拱、卫,这就是等级观念的体现,即好的风水格局就如皇帝在朝廷上接见群臣的仪式。皇帝坐在宝座上,两边是侍从,后有威严的屏风,前有桌案,远有朝臣。由此延伸到选地时也是参照之:后有层层屏障的靠山,左右两侧有侍卫之砂,俗称左青龙右白虎;前有案山,再远处是朝拱之山。《博山篇》论砂时,认为两侧砂为侍砂,因能挡恶风从龙抱拥者为卫砂,外挡风内增气势;绕抱穴前之砂为迎砂,平低作揖;而面前特立者为朝砂,不论远近,特来为贵。这显然是一种主仆尊卑观念的折射。

景德镇之行,让我领略深厚瓷文化的同时,也从微派民居建筑中感悟了风水无处不在,它伴随我们生活,护佑我们安居乐业。从这点来说,风水讲究的天人合一,也是如今构建和谐社会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