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关于“时间”的定义03

胡志平 原创 | 2018-05-01 07:38 | 收藏 | 投票

 时间的本质之三:怎样理顺时间逻辑?

 

                        胡志平

时间的本质特征之三、之四——物质运动轨迹的逻辑性和一维性。依照论文论述的习惯体例应该把两个特征分别阐述,本文仍然选择两个概念一起阐述。而且也遵循前章继续认为:辩证逻辑只要说清楚对应概念中一个特征,另一特征的谜团会自然化解。

时间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纯客观时间及其时间尺度之于人类,至今没有发现和掌握,未来也只能做到更近似客观,无法做到纯客观。以地球人最常用的地球绕太阳一周运动轨迹“一年”为例,地球自转365圈并在一年时间所完成的“公转”轨迹,这是否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绝对时间?不是。365天只是地球公转轨迹相对科学的时间的理论尺度。另一方面,科学大前提一旦设定,接续而来的人脑思维就不免要以既定前提为“科学准绳”进行推理和演绎。

所以,物质运动轨迹和这种轨迹的周期律,它一旦被经常使用为时间尺度,也就难免要融入人性和人脑的另一些东西。“时间”既含有天时客观性也含有人的主观性。在这里,客观性是天体运行的自然法则,主观性则是人脑遵循自然法则的应用逻辑。

在时间四大特征中,除了“一维性”这种自然法则无法抗拒也无法延伸出主观逻辑外,其余,如周期性、无限性,还有逻辑性均可做到有序有理地延伸出或者“接续出”许多人为的“逻辑时间”,即延伸出或接续出属于地球人应用逻辑的时间定则。

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其中包含了天时与作为要吻合、历法与农耕要吻合。不过,在封建帝王时代,还包含“天象”与政治要吻合,这是需要淘汰的糟粕。警言说:灭国先灭史。尽管中国文化史和中国革命史两者比较最难磨灭的是前者,但是让文化糟粕泛滥起来,使整个民族失去优秀文化的传承方向则并非很难。“天人合一”是一个既艰难又崇高且无止境的渐行渐近过程,如今,它又直接关系到民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进程。

人类产生意识之后到文明史开创以来,史前史后自始至终在天时问题上探索不止。霍金所著《时间简史》同样涉及到了时间的应用逻辑问题,用的是非逻辑学语言。尽管他不熟悉逻辑学,但他却直觉到了类似想法。被他自觉发现和列出的有关时间的应用逻辑问题有三个,他解释清楚了其中一个,搅浑了两个。笔者列出七个有关时间的应用逻辑问题,冀望用最简单方法理顺七个问题。

例证一:时间周期的应用逻辑

地球自转“一天”的周期属于自然法则,而把这“一天”平均切分为24时、把1小时均分为60分、把1分均分为60秒、把1秒均分为……则是以自然法则为大前提条件的人脑逻辑思维的延伸和接续。一方面,它适应了在地球赤道轨迹的线性距离上可以实现阶段距离和时间节点平均切分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人脑以自然法则为前提在时间应用过程中延伸和自创了逻辑思维。

再把一天24小时的通用周期在地球上区分为“北京时间”、“莫斯科时间”、“格林威治时间”……等等,既反映了地球球面迎接早晨第一缕阳光的客观运动轨迹,也表达了各国为了凝聚本国时间观念的应用逻辑界定。像这种分时区而确认一天起点的主观逻辑,不可避免与地球因自转迎接阳光的运动轨迹存在时间缝隙。

这种缝隙反映出应用逻辑有缺憾。北京人早晨6点可以看到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乌鲁木齐居民在同一时间点从地球球面上看到的景象绝不同于北京人。道理相同,假设在宇宙深空某个其他星球上真的存在一群与地球人相似或存在一群超越地球人智能的“外星人”,那就更不能保证其所应用的“逻辑时间”可与我们相同。

时间周期的客观性与地球人适应天时周期所自创的时间应用逻辑,两者之间不可能实现无缝对接,所以时间“缝隙”普遍存在。目前,现代人适应天时周期来调整“时间缝隙”,其所能实现的手段主要是从历法编制的大余量上加以理论调整,比如每隔多少年“闰年闰月”,或者经常给2月份加一天减一天。即便如此,也还有许多“时间缝隙”甚至没有发现或许发现了也无从下手解决。

当然,不论是自然法则还是应用逻辑,时间作为物质运动轨迹之本质特征它都要表现为线性运动轨迹。在这个运动轨迹上,时间指向未来的“一维性”特征是不可改变的。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与地球“公转”处于同一方向,这仅仅是小周期上的同一性表现。这种表现,还不能完全说明时间同维同向的“一维性”。

例证二:时间无穷的应用逻辑

人们对“时间无穷”应用逻辑的认识从另一角度验证了时间指向的“一维性”。这种逻辑方法可以表现为累计增量法。首先,时间无穷是不可证伪的客观存在。以此为科学大前提设定,全球科学家才能够共同并准确推断:文明史前地球曾所经历的累计时间、从文明史开创直到今天的累计时间。接着,又把历法编制成“万年历”,以此直接指向未来的时间周期和未来时间的无限延续

科学界无法确认时间起源于何时,但可确认时间和时间周期的积累总是越来越多。以考古断代为例,即便是考古发现可以面向过去把人类的史前岁月不断推向更久远年代,但它依然是在证明从人类起源累计到今天的岁月越来越多,不是越来越少。这种岁月累计增量的日日月月年年的持续验证其所证实的正是时间延伸轨迹及其指向的“一维性”。“天增岁月人增寿”就是这种道理。

在小尺度上,分分秒秒、时时天天、月月年年、世纪轮回可以无限积累且数字越来越大;在大尺度上,星系的“时间史”也可以同脉相传,从奇点膨胀到黑洞收缩,再奇点膨胀到再度收缩――霍金探索的不是“地球历法”而是“宇宙历法”。目前,“霍金历法”还只是一个“雏形”,远不如中国老皇历般锤炼成熟。

时间,所以能在客观上理论上实现无穷积累,其中道理只有一个:物质运动轨迹的无穷周期及其延伸指向是统一指向未来的,时间“一维性”的延展方向是未来不是过去。如果把宇宙星系演变的运动周期缩小分析,也就好比地球自转一周的轮回:白天,代表宇宙膨胀期;夜晚,代表宇宙收缩期;而奇点爆发则类似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也恰如人的个体生命——不可能越活年龄越小,只能越活年龄越大。当今孔子第74代子孙不可能倒回到孔子“三代同堂”的岁月,孔夫子传宗接代的辈分数码,它只能增大不能变小。

例证三:时间指针的应用逻辑

“时间指针”被霍金称之为“时间箭头”。自然的物质运动轨迹没有指针,“时间指针”是人脑服从应用逻辑之发明。如果说这种发明有客观依据,那就是霍金提供了依据:“时间是宇宙事件顺序的度量”。这一定义客观描述了时间箭头之于万物运动轨迹的同一性表现,它明确指向未来而不是既往。时间蕴含“事件顺序”的自然法则使时间指针只能设定“顺时针”方向。

常用时钟的“顺时针”设计,适应了宇宙事件先后顺序的运动轨迹。这种设计还可以联系自然规律将其理解为地球演变“纪”的依次推进线索,另可以再贴近文明史而理解为人类从古至今重大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时针的应用逻辑只有与时间的客观延伸方向吻合,我们认识事物的线性过程才不会颠倒和混乱。

在《时间简史》中,霍金用“热力学”来启发读者“度量”奇点爆炸与膨胀态势是究竟如何造就了宇宙事件先后顺序的。理论上判断,奇点爆炸的热力可在超短时间内为宇宙造就无数新星,也在超短时间内可喷发并扩张为一个星系。霍金显然知道此过程不论多么短暂,新星的诞生和星系的加速膨胀均有先后顺序。

面对霍金的理论猜想,如果允许笔者采用幼稚也通俗的方法加以简单梳理,那就可以把星系加速膨胀看作一个大事件,把星系减速膨胀看作接续的另一大事件,再把恒星衰老、塌陷、黑洞形成以及星系的收缩、奇点的再度形成和爆炸的新一轮膨胀,看作是后来接续发生的事件顺序。于是,即可知道:不论宇宙“时间史”包含的事件是否重复以往,所有宇宙事件都是在热和力的不断作用下接续发生的,所有时间也是事件顺序所连接成的指向未来的运动轨迹。这也恰恰是“时间指针”指导人类日常生活的应用逻辑。

例证四:时间尺度的应用逻辑

时间尺度,是指被人们共同选定为衡量各种物质运动距离和运动速率的某一种物质的运动轨迹。这种“运动物种”应同时兼有运动速度和线性距离两个量化指标。人类常用的“时间尺度”主要指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对应地球运动速度和赤道长度(以昼夜轮回为标志)而制作的“时钟“。时钟——它就是人造的地球运动轨迹。时钟为人类创造了“时差”和“等时”两个逻辑概念。

有了这两个逻辑概念,人类就有了日常的时间度量遵循。伽利略之所以能通过观察教堂吊灯点燃之后的摆幅状况偶然发现“摆震动等时规律”,就是因为地球人共同遵循的时间尺度包含“等时原则”之衡量标准。当你熟知一种时间尺度之后,这一尺度即成为你衡量其他物时钟是否“等时”或有“时差”的标准尺度。

世界万物万象所呈现的物态时钟各不相同,为什么皆能读出各自差别?原来,时间的本质客观上存在着可共识、可比较、可通用、可统一的时间尺度。“树木年轮”与地球公转轨迹春夏秋冬等时;人的“生物钟”则与地球昼夜轮回日出日落大致等时……“等时”与“时差”两个应用逻辑使千差万别的物态时钟均可度量。

但是,还有一种普通人不常用而且先进科技使用它也并非轻而易举的“时间尺度”。这便是要重点阐述的那种大尺度“丈量”宇宙深空的时间尺度:电磁波或光波运动轨迹的应用逻辑。

在地球外层空间和宇宙深空遥远一方,电磁波速率等于光速。今天的地球人探测宇宙天体最先进的时间尺度以及数码成像技术就主要寄托在光波电磁波上。常用器具为射电望远镜。

但是大尺度时间轨迹的应用逻辑并非能轻易理顺。

首先,你会发现作为应用逻辑用途的射电望远镜其发射电磁波的时间指针与宇宙背景磁波运动轨迹客观的“一维性”,两者间存在逻辑冲突现象。客观的时间箭头与主观的探测宇宙深空的时间箭头并非是同一指向的“一维性”,探测箭头是背反方向的。

客观的时间箭头始终如一指向未来,而主观的时间箭头——射电望远镜的观察指向则不能朝向并且去捕捉“未来实体影像”,它只能观察过去,捕捉天体演绎过的运动轨迹并形成影像,它甚至连同步观察深空星球运动状况或直播深空天体之现状运行规律都难以在短期内做得到。这样,主观的时间尺度只能度量宇宙深空已发生过的天体运动轨迹,它不能追踪和度量宇宙深空的某天体运动轨迹,更不能像客观的时间尺度一样始终朝着未来方向捕捉未来。

其次,射电望远镜技术的观察角度很难与未知天体构成相向对应关系或直角对应关系。捕捉遥远天体的磁波信息只能浮光掠影,而且稍纵即逝。其所获得的数据影像对天体的光度、形态反映均存在观测角度是否恰当的疑问。

其三,至今为止,地球人只知道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尚未确认地球在银河系中所处的时空定位,更不知道银河系与其他星系的时空对应关系。要为他物进行准确时空定位必须先知道自己的确切位置。由于基本条件不具备,所以主观的时间尺度之逻辑应用,就很难避免对那些大偏角的磁波信息在反馈与跟踪时可能会把客观运动轨迹较短的天体判断为相距更多光年的遥远天体。

2018年4月27日加注:从上述道理中,读者应该能深刻感悟“相对应原则”是人脑认识自然、适应客观的基本遵循之一。因为面对无边无际的浩瀚宇宙,地球人的自我定位只能相对于太阳系、银河系这些已熟知的星系而定位;同样,科学概念也只能在可比较可对应的互动概念中才能确认其相互间的精准含义。辩证唯物论否认一切无条件的绝对真理;科学领域中一切真理都有前提条件。)

2018年4月27日加注:人类没有资格时时处处取“绝对”立场和“绝对”观点,真理分层次、理论分时代、民主分国情,若是这都不懂就请放弃全球领导者自封。人类自我不可在无限中找寻自己的绝对定位,只能在对应关系中确认相对真理。也正是这一道理,辩证唯物论才拥有可不断充实和发展的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面对浩瀚宇宙,人类依靠现有科技手段所提供的时间尺度用来度量宇宙深空,即便是热切期望能够与宇宙深空星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运动轨迹并肩同行——即时用好时间尺度,但却很难做到。现有时间尺度的应用逻辑总是与“实时间”不同轨迹不同指向。这,并非是对时间含义的补充,而是挑明科学的烦恼!

例证五:时间心理的应用逻辑

再把时间问题的焦点转移到“个体人”身上。在以“个体人”为前提条件下,人生运动轨迹和未来的时间虚线将被分别界定为两条线段。两条时间线段以“人”的当前立足点为间隔被延展在两端,又处在同一直线上,所有人时间立足点都是“今天”。

有趣的是,人们对时间的心理感觉总是把自己过去的经历即人生轨迹习惯于从应用逻辑上与未来的时间虚线连接成、或者看成是同一指向,两条线的时间箭头之朝向是一致的。即过去的人生轨迹从过去指向今天,而未来的时间虚线则从今天指向未来。

但凡人的正常时间心理,从不把既往时间的箭头指向既往。人生的所有时间都是从过去走来的,从身边流失的;也就是说:直到今天为止,过去的时间才会增加了一天;而面向生命的的未来,又因生命短促和事业寄托,深知未来的时间又减少了一天。

原来,时间在人的感觉中是把“岁月无限”与“人生短促”这种互为矛盾的心理机制纠结在一起构成了难于言表的心态。时间荏苒,白驹过隙,岁月流逝,时光一去不复返……都是立足于今天的叹惜,也是着眼岁月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生感慨。反映时间逝去方向的最经典名句出自古词中“逝者如斯夫”一句。诗人在江河泛舟时,他指着滔滔江水说:“时间流逝就像这眼前的流水……”都是自西向东。人的时间心理,都要服从生命时光短促的应用逻辑。所以,人的时间心理也把人生经历视为永不回头的“一维性”指向。

例证六:时间隧道的应用逻辑

当我们对权威和名著产生迷信和崇拜时,他的论著也随之破碎,因为断章取义成为迷信者常态,对其各种观点的系统定位已经失去常态意义。许多人只记住了其中一句话便就开始放大。

比如说“时间隧道”,到目前为止仍然是科幻。它在理论上被热炒的时代背景,先是前沿科学探索领域以大胆创意和推测的那种超光速运载工具或许能成为现实,而依靠射电望远镜探索深空奥秘之进展缓慢,想与外层空间实体实现同步观测更是当今科技迈不过去的一道坎。似乎一切都要通过时间提速来缩短空间距离。

霍金的《时间简史》七分科学三分科幻。当他想象宇宙“黑洞”可大可小可类似于小得看不见的“虫洞”且遍及空间和人间时,也同时想象到了若能把人们身边看不见也找不着的“虫洞”扩张多少万倍,即可成为现代人从现实回到过去的“人工时间隧道”。

接着,他进一步设想:把与“实时间”成直角方向的另一时间箭头判定为“虚时间”方向,认为在“虚时间”里将没有使科学定律失效的“奇点”。于是,构建光速时间通道,跨越奇点吞噬险境,使人类可在任意时间任意到达某一星球的科学幻想,即成为一种至少在目前还不现实但却是充满了神奇与神往的火辣追求。

所谓“虚时间”,是不同于宇宙自然运动轨迹的理论假设。它之所以要与“实时间”成直角方向,因为脱离宇宙黑洞险境取直角才是捷径。“虚时间”如果梦想成真,它就是“时间隧道”,被寄望的运载速度应该相当于或可能超过光速。不过,这里要询问:“时间隧道”如果成真是否就否定了时间的“一维性”呢?

用时间延伸方向是宇宙事件顺序的自然法则来衡量,时间隧道仍处在宇宙自然事件顺序中,是顺序中的“小插曲”。而且这种假定的“时间箭头”反而更突出显示人类面向未来期待超越时空和自然事件顺序并依靠捷径摆脱险境的心理指向,其时间指向仍然是朝着未来的事件延伸。哲学疑问是:这种服从应用逻辑的理论猜想它与宇宙自然热力产生的运动轨迹及客观的时间尺度,谁是本原?谁是自然的常态的时间尺度?谁来度量谁?

例证七:时光轨迹的应用逻辑

光粒子运动轨迹被科学家选拔为地球人在科技领域常用的大时间尺度之后,“时光流逝”“时光飞逝”等时间用语也就成了现代人的常用词汇,人们自觉把时间的含义与它的大尺度度量标准联系在一起。那么请问:“时光”运动轨迹究竟是怎样的?

假如你第一次从物理学中读出这样一句:“空间是弯曲的”。能否释然?熟知空间与时间辩证关系的哲学爱好者都会感到这很自然,因为辩证唯物论早就定义空间“是物质的空间”。

大型天体都有“球面”。既然实体有弯曲面,空间也就随之弯曲,时光轨迹也会随之弯曲。尤其是地球人在大尺度上所选用的时间尺度——光粒子运动轨迹,简称“时光轨迹”,计量单位为“光年”。 这些光粒子运动流的时间指针方向(即运动力向)绝非直线运动方向,而是一种弯曲的运动轨迹表现。何以这样?因为光子运动轨迹时而远离大型天体,时而靠近大型天体,但凡宇宙天体都有引力,其引力将随时把光波磁波粒子运动流折弯成弧形或球面曲线,所以时间轨迹才是弯曲的,弯曲弧度与空间引力吻合。霍金把宇宙从奇点爆炸到黑洞收缩的时间史假定为直线是服从计算公理的假定。

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即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智慧就是引导人脑坚持依赖实体关系探索和认知天地人间的各种复杂现象。提到空间弯曲,你若不能联想到实体引力相互作用,思维就会茫然或陷入长期混乱。当代物理学创新责任也绝非止步于当前——终于用数据证实了“空间是弯曲的!”而应该以科学态度进一步探索这种弯曲率有没有可能包容宇宙?实证时光轨迹究竟是波浪式弯曲还是专为宇宙弯成“一个圆”?这种弯曲率指标究竟是无数还是唯一?

是的,广义的时间并非只有“时光飞逝”一种轨迹,而是指所有运动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轨迹。如果我们把时光轨迹仅仅理解为光粒子运动轨迹,也就磨灭了“地球时钟”、“月亮时钟”、“生物时钟”、“年轮时钟”等丰富多彩的运动轨迹。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运动和发展轨迹,也都有各具特色的“时钟表现”和“指针方向”。宇宙空间有无穷无尽的恒星、行星和粒子运动流,它们既有自我运动轨迹的“一维性”也有同一运行轨迹的“一维性”。

运动物的运动轨迹和发展变化轨迹均属于时间。那么分别看:这么多的运动轨迹——虽然,它们各自顽强表现出了各自的“一维性”,但相互比较看,它们似乎没有“同一”的时间箭头,运动力向不一,“一维”指向各异,而且速度差异巨大。这当然给予人脑的时间概念在其应用逻辑上会带来了诸多不方便不好用。

所以,又必须确认“同一”的运动轨迹来担当我们所共识所遵循的时间尺度,还需要确认“统一”的时间指针来定方向,两者都要在有代表性也可见整体性的客观的运动物中来确认。

于是,光粒子运动轨迹便在大尺度上显示出它的标准尺度意义;于是,霍金提醒热力学的膨胀收缩原理也在显示宇宙事件顺序统一指向未来。两者所展示的都是客观的时间延伸和指向且符合人脑应用逻辑。这说明时间的“一维性”不仅在个体运动物上有各自的实证表现,而且在宇宙万物整体运动轨迹中有充足实证依据。

                          胡志平

2010年8月22日第一稿

2014年2月26日第二稿

2018年4月27日第三稿

 

个人简介
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名人标签,只追求《智慧论》融入人心。读书数千卷,行过万里路,用此生举起智慧的旗帜,守望着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好,守望着学界不再把单一形式逻辑视为至高无上。 (本网站享有著作权,禁止转载)
每日关注 更多
胡志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