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人的智慧与脑神经思维通路08

胡志平 原创 | 2018-05-14 15:57 | 收藏 | 投票

  

    72章  逻辑方法“模糊”与“精确”的解说

 

从本章起,后连续10章是2006年加写、2008年改写以及2009年再做两章增补的书稿。完成前章应结束本书却遇到困惑。

2006年,某日,与某高等院校出版社的哲学同仁讨论本书观点时,对方提出的哲学疑问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他指出:“书中个别结论并未得到最终验证,不符合高校学术严谨精神,不宜出版。”听完此话,笔者深感对方仍处在20多年前解放思想的“否定阶段”,他尚未被唤醒进入“否定之否定”新时代哲学思想重建阶段。

正如名校老师所说:“你认为宇宙星体是弧线运动,何以见得?现已证实的宇宙空间是弯曲的,空间弯曲率很可能构成‘一个圆’。”名校哲学老师强调“弯曲率”和“弯曲”一字之差,原因在哪里?在于:运动曲线弯曲率究竟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封闭的曲线就是一个圆或椭圆。他补充说“数据计算宇宙空间可能是一个圆。”

2018年5月12日加注:就上述解释看来,弧线运动的含义则相反,强调的是宇宙星体的任何运动轨迹不可能封闭成同一个圆。毫无疑问,自然的物质运动轨迹不能保持绝对直线运动,包括光子这种最遵守直线运动规律的基本粒子也难免在深空奔流途中应受天体引力而波动,即同一直线中必有光子损耗偏离或消失。)

2018年5月12日加注:中国墨子是最早发现“光沿直线运动”的伟大哲学家。不过,他对光遵守直线运动规律的认知距离仅限于咫尺间。墨子并无可能把他制作的“小孔”高高举到天宇深空,去实验直线运动的光穿过“小孔”传到地面“标靶”后,究竟还剩下几颗光粒子没有脱靶,或许多数光线会像弹道弧线一样脱靶。)

2018年5月12日加注:那么,当今中国引为自豪的“人间量子通讯”为什么能实现同一直线无损耗、无散射传播?显然是依靠人为增设中继卫星即人为缩短直线传播距离来实现的。听说枪膛发射的弹道其初速也是直线运动,之后才有弧线弯曲率。接续的疑问是:自然的物质运动难以保持直线运动是否就弯成一个圆?

辩证唯物论不会对此肯定答复。其实双方争论切磋的焦点都是没有获得“终极验证”的理论猜想。但是,对方给本书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则十分严肃,认真否定了本书无关整体的个别词句,并以“那都是哲学的模糊判断不符合数理计算严谨”之理由,退稿修改。

与学术出版界的分歧,无疑挑明了一个很大也很现实的理论问题:只有被确切验证的东西才是符合真理标准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判断才称得上属于确切验证了的结论?100多年前,费尔巴哈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哲学论断,称:只有直观的东西才是符合真理标准的东西。虽然机械,但“直观验证”至少还包含尊重实践标准的可贵精神。而上述所指的“确切验证”的判断,则是指有学术权威的定论或有数学公式的验证,强调的是形式逻辑判断主张的“充足律”。

应该指出,当今学术界知识界确有一种盛行的学术思潮,即太过头地强调形式逻辑是唯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盛赞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充足律的严谨时,普遍否认辩证唯物论的真理性,也否认人脑综合知觉判断的客观性。恰好本书高度重视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可是,辩证思维方法却被当今学界视为不严谨的方法,其所产生的观点被视为哲学的模糊判断,对科学创新毫无用处。笔者犯难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所尊重、所遵循的逻辑规则主要是辩证逻辑。对辩证逻辑判断能否被视为“都是模糊判断”进而认定毫无科学创新价值?笔者没有为了急于出版本书就应声修改某句段,一番思考之后,给尊者发了一则手机短信,告知:“我应该做的不是急于修改,而是怎样使您信服。”此为加写本章及其后篇章的缘由。

第一,先谈谈“模糊判断”的作用。

意识起源的规律告诉读者:人的大脑初始产生意识或初始产生创新动机,无一例外都是从模糊判断起步,然后再到精确判断或者经过了数据验证和确证。没有模糊意识,就没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更没有创新意识的突破;否认模糊判断的客观性,很容易阻塞创新意识源头。任何创新意识都不能超越“模糊判断”直接进入精确判断。

包括发射到遥远太空的数字化探测仪所必备软件操作程序,同样需要经过人脑创意构想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酝酿之后,创新者才能编制出相对精确的遥感程序,继而深入到遥远深空一步一步完成采集精确数据的任务。模糊判断不仅是意识起源的开端,而且,它还必须是必然是一切原创性新科学猜想寻找到理论探索突破口并走向成熟的触发点。既然如此,就应该确认一个不争的事实:模糊判断或模糊概念是创新意识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人类认识发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切科学意识、理论判断或应用技术都要面临“模糊存疑”的挑战。即使到了既有概念可实现数字化定义的当今时代,被形式逻辑推导、演绎和验证出来的数字化公式仍然需要面向未来接受科学探索可能继续清除其模糊。

比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质能关系式E=mc2作为一系列科学理论的运算基础,同样被发现它在宏观领域是精确的,在微观领域却存在模糊和误差。因为有模糊有误差,质能关系式也可以被判定为是相对于微观领域精细结构的“模糊真理”。当时爱因斯坦并没考虑与宇宙宏观对应的微观领域的精细粒子结构对能量的吸收。

不过,当今科学家为质能关系式补充校正其误差参数后,并未否认这一“不够精确”的公式对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伟大功绩。人们反而更理智、更清醒认识到:如果没有之前的“模糊真理”,剑桥大学天文学院的迈克尔·墨菲教授于2005年在英国华威大学物理学会议上所提出的校正误差的精确参数将根本无从谈起。用实践发展的渐进式检验标准来看,“模糊判断”与“精确判断”之间并无绝对检验标准。经得起过去实践检验可视为精确,被新的实践发现有误差那就是面对新实践的“模糊”。在人类认识积累的长河中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要面对认识深化问题,都一样会存在“模糊”问题。

第二,再谈谈两种逻辑各自所占有的“精确”范围。

什么叫逻辑?简单说,它就是体现在人脑中的思维规则。这种思维运动之规则,表现在自觉运用领域称之为“逻辑学知识”;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就是本书如今能所作出的“模糊判断”,即人脑中有三种大类型的脑神经激活概念反应或唤醒意识的常规路径。

当人们能够自我体验到三种基本类型的概念激活路径(即常规的人脑思维运动“规则”)的区别与联系时,便就进入到了有意识控制的自觉思维方法控制领域。于是,自然科学再度转为哲学,又简称为“三种基本思维学说”。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直觉逻辑三种思维都有规则,因此都是人脑所遵循的“逻辑”。有的是自发逻辑,有的可转变成自觉逻辑。只有自觉逻辑才能推导出科学概念;只有被发现了有逻辑规则的思维方法体系才能被纳入“逻辑学”体系。

人脑可以实现自觉运用的思维规则包括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那么,它们两者之间各自所擅长的“精确性”表现是什么?

形式逻辑以严守“同一律”之概念形式定则为前提条件,它是以演绎、归纳、分析、综合、具体、抽象为“逻辑”的思维规则体系。辩证逻辑是以确认既定概念与未定概念、已知概念与未知概念、已知概念与已知概念之间客观存在对等、对应、主次、互动等关系为判断依据的思维规则体系。二者一是闭环体系一是开放体系。

辩证逻辑思维功能的长项在于:能准确界定事物属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其思维方法面对事物变动状态,它最擅长于把握动态协调时机,它也擅长于定性定向的精确判断,能在动态中对事物运动方向的偏离及时加以修正和引导,依靠辩证逻辑所产生的判断并非都是模糊判断。不过,在事物定量领域或在确认事物具体形态过程中,如果仅有单一的辩证逻辑思维,那就只能做出“模糊判断”。辩证逻辑依赖于形式逻辑才能完全揭开各科学领域中的事物真相。

形式逻辑思维功能的长项在于:能准确界定各种事物数量、质量、能量和事物具体形态,包括确认空间结构形态和时间排序编码。其思维方法可对事物质量关系作出精准判断,能找到体现事物具体形态的数理概念或数学定义及公式。不过,在事物定性领域或在统筹协调事物动态变化方向领域,单一形式逻辑作为一种擅长于技术应用的末端思维方法它常常找不到创新出口,迷路时,甚至连模糊判断都无法产生。形式逻辑非能囊括科学领域中所有精确概念,每当科学技术需要改变发展方向时,单一形式逻辑头脑个个都是“迷途羔羊”。

形式逻辑要依赖于辩证逻辑的跳跃性联想思维,它才能寻找到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突破口。比如,上述剑桥大学的墨菲教授针对狭义相对论公式存有微量误差的发现——假设:爱因斯坦之后的所有科学家都是在同一个大前提下遵守“同一律”,即以权威公式所依赖的宇宙宏观物质运动为前提条件演绎质能关系,人们只能将错就错,谁也发现不了微粒子的精细结构对能量的吸收可导致质能关系式存在误差。而墨菲教授恰恰是从宏观到微观领域之转向后,才首先发现了质能关系式的“模糊”之处,进而富有创意地验证出了新的结论。

从宏观前提条件之设定到微观前提条件之设定,这就是一种思维规则的跳跃和联想。它是在两个对等概念所涵盖的不同领域间,求得了基于此一前提条件下可相互对应的另一前提条件下的协调与综合。这里应首先肯定的是辩证思维的功劳,然后是数据验证。

形式逻辑高度注重同一大前提的概念内涵之设定,强调死守“同一律”。同一前提条件下的一贯性一致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当然,它的优势也是“同一律”的优势,基于同一大前提条件的严谨推导有利于获得数据和概念的精准判断。而同样的优势又是劣势,权威大前提一经设定,如果有错就不能自检只能将错就错一错到底。

形式逻辑在逻辑延伸上只能实现“短距离”精准,这被视为遵循逻辑规则而运用过程中的难免缺陷。还有,除纯概念以外,其在同一专业领域中依靠所设定的大前提推理判断,也仅限于同一领域不会出现逻辑推导错误。假如换一个大前提与之对等起来则可发现:在那一领域设定的大前提用在这一领域并不精确,而在同一大前提下实施多层次垂直逻辑延伸又难免出现细微偏差。此时,若没有辩证逻辑的对等概念予以校正和帮助,最初差之毫厘,终将失之千里。

通过本书将越来越清晰感悟到:单一形式逻辑的优势是在新学科完成初创且尚未成熟时期所认定的科研方向上,它才有不同凡响的独立运用价值。如果该学科发展成熟,却依然在他人原创大前提下连续运用单一形式逻辑推导,即便是产生了一些新数据、新概念、新成果,其功效和价值也倍减。运用单一形式逻辑只能依赖原创。

况且,依赖他人的原创成果无休止垂直演绎推导可能陷入的困境往往是:掌握新科技的后来者在他国给出的繁杂的既定的概念体系中反复兜圈子,自觉不自觉被形式逻辑领进了囿于既有概念体系而进行繁琐论证的九曲迷宫之中,人脑思维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却仍然在欣赏形式逻辑的“严谨”和“精确”而不能自拔。在科学发现史上不乏此类终其一生劳思费神却终无创新成果的悲剧和教训。

第三,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在创新领域各自的伟大作用。

形式逻辑针对概念形式可实现精确推导的优势,使之能率先实现既有概念的数字化定义,自然为先进的电子技术操作奠定了逻辑运算基础;辩证逻辑基于对等概念的跳跃思维和神奇联想,使之能准确界定两套概念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它的最高境界不是数字化,而是发现新的科学范畴,可从创新方向上找到突破口,从整体上改变全社会技术创新格局。依靠形式逻辑发明一种新的数字算法手段,即可实现一门或多门学科进入新技术领域的运用;依靠辩证逻辑发现一对新的对立统一范畴,则可创立一门前所未有的科学理论猜想。

  先看看当代科技成果中的形式逻辑妙用:发明二进位制计算法,可实现信息传输领域智能化和数字化;发明矩阵数学算法手段,可实现博弈论互动概念的技术性操作;发明系数指数算法,可实现一部分经济学指标的数字化分析……形式逻辑思维能否出现前所未有的成果,用今天的衡量标准看,就是数字算法手段的实用价值。

再看看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运用在创立新科学理论时的大境界:马克思用“物质与意识”的对应关系创立了具有普遍真理性价值的辩证唯物论学说;爱因斯坦用“时间与空间”的对应关系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论猜想;维纳依靠“信息输入与信息反馈”的互动创立了改变世界的控制论原理;弗洛伊德用“意识与无意识”范畴创立了窥视人类内心世界种种谜团和困惑的精神分析法;霍金依靠“收缩与膨胀”的对等作用力创立了震惊全球的“黑洞理论”猜想……

先用辩证逻辑思维再用形式逻辑思维,更能创造奇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用“欲求和满足”的对等关系阐明了影响全球的行为动机理论,在两个范畴之间再运用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又推导出了著名的行为动机“五层次”理论划分,从而深刻改变了社会工作者的思维方法。经济学家用“有一得必有一失”的对立统一关系创立了“机会成本”理论,接着在“得与失”范畴内再运用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又推导出了“机会成本”计算方法,明显改善了企业家的经营头脑。

当一门学科将进入发展成熟期和羽翼丰满阶段时,形式逻辑的创新功能将会显著衰减,此时的科学事业发展方向对开创新的科学领域提出了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形式逻辑尤其需要辩证逻辑的联想思维以及跨学科思维的引导,才会有原创意义的理论突破。

    

 

个人简介
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名人标签,只追求《智慧论》融入人心。读书数千卷,行过万里路,用此生举起智慧的旗帜,守望着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好,守望着学界不再把单一形式逻辑视为至高无上。 (本网站享有著作权,禁止转载)
每日关注 更多
胡志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