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我们仍在抗战
当我第一次看见《开原抗日战争史》时,是在我写出这种书的初稿,在此之前我也怀疑一个城市能有这样多的抗日英雄吗?能成为一部书吗?有这些材料吗?我把书稿交给市里等待审定时,心里仍在琢磨。为了一座城市写出一部抗日战争史,可能前无古人,现在我们做到了,政府做到了。其实,第一次看见有关开原的抗日战争材料时,我只是愤怒,恼火,恨不能砸烂当年的世界。实际上,当年的世界已经被砸烂了,我们现在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可能有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每天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还有闲心想着中国是什么时候变好的,什么时候变强大的?中国是什么样可能与你没关系了……当我第二次看见《开原抗日战争史》时,我看到的是开原人的生命如庄稼一样被日本侵略者疯狂砍伐,一片又一片,一茬又一茬,而开原人自己也在乱砍滥伐,帮着日本侵略者屠杀人民。鲁迅写出一篇文章,引起他弃医写作的恰巧就是一张照片,而这种照片的背景就是在开原。日本侵略者举着屠刀砍中国人的脑袋,围观的中国人无动于衷,表现得如此冷漠。当我第一次看见有关栾法章在开原组织抗日救国军第5路军时,我为他高兴,开原人终于有人站起来了。可是当我看见他们的失败背后是没有中国人帮助的时候,我还是很痛心,尤其是他的个人不幸遭遇,更是让我们难以接受。当我采访栾法章家人的时候,当我看见每一个人在叙说时,听见他们的悲喜交集的时候,我的心还是在隐隐作痛。抗日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每一个都有自己的位置,可是每一个中国人做到了什么,想想过去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谈抗日战争?当我第一次看见高崇民在918战争爆发后,告诉张学良不为官不为钱一心为抗日的时候,我被他的精神感动着,中国终于有人敢站起来抗日救国了。在一座小城区写抗日战争史,受到的坎坷要多很多,首先是一些不懂装懂的人,其次是不能了解情况的人,不懂不了解情况便有说东道西或胡说八道。最让人可笑的是,这种人居然都有权力,信口开河,或信口雌黄,会把这种书稿淹没。看来,书写出后还要与这种人争取和平,提高他们的觉悟,让更多的人进入范围内,把书顺利出版。写出一本书要做很多事,一字一字地打出来,组成一篇文章,再而三组成章节,最后才是成书。在成书过程中,要付出的数不清,修改,校对,审核,最后是通过,达到目的是多么不容易。让历史成为我们的财富,接触历史我可能比其他人要早好些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通史,还有中国商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公安史,中国警察史,各式各样的历史书,各式各样的志书,我都有接触,有读过,而且是受益匪浅。我读历史不是今天用时现读的,我早早就读过了,对历史读多了,对眼下的人有一些认识,尤其是对领导干部认识更深,经常有意或无意把他们与历史上的人物相比较。或者说,这就是以史为镜。当然我接触历史后,对一些城区的历史也不例外,有时我想能否把城区历史或者说是地方历史当成财富,面对历史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不能利用历史不是缺少什么吗?当我把有关开原的历史写出时,我在琢磨我这种写法是否有关,是否有用。
写后记容易,写书过程是难的,因为我在写前就为这书写出笔记了。比如查档案不如查网络,以前写商业志时,有一个办公室专门为写服务,还有十几个公司和一百多企业为此工作搜集材料,费工费时费精力。查档案不如查网络,有些材料查档案局都没有,在网上一查反而有收获。不止一次有这种想法了,今天到档案局查档案,结果出乎意料,档案局没有日伪时期的档案,有的只有建国后的。怪不得有些名人传记没办法查,原来日伪时期档案都被损坏了,或者说查不到了,尤其是一些小县城,档案局跟随建国时间一起成立的,查档案更是不可能了。有人告诉我,你这种题材已经没有人写了,好写的已经成为他人的事了,你写也没人看了。听了我心里恼火,郁闷,然而我还是写了,没人写我写了,没人看留着吧,总有一天有人会想起这种书的,至于谁写的无关紧要。其实我写作极少提到开原,如果不是写开原抗日战争史,我是不可能写出开原的,我这人向来对开原有一些想法,这种想法令我对人对事产生怀才不遇的感受。明明有人不如你偏说他比你强,明明他不能做的事他偏说不想做,如写这本书,即使有人能写就写吧,干什么要等到我来写呢?我在此几十年了没我不一样吗?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后人我们有责任把这种工作做好,有责任把开原抗日战争史写出来,这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在这块土地生活的人,每一个都有着血泪史,我们不能沉默不语,更不能无动于衷。这是写的开原抗日战争史,可惜材料太乱了,几路军或几次战斗混在一起,给人一种分不出在哪里的印象。比如有关缪澄流一章节,写他在西安事变时,其中有一段就是找不到第一人称我是谁,在网上查了很多也没找到,只好原封不动。材料的不足,或者说材料的搭配有问题,直接影响章节质量。历史有时是断代的,找不到材料也是无奈的事,我设想写出一部战史,可是还需要研究,还需要时间,看来只好延期写出了。抗日战争是永久研究的课题,在此基础上,写出开原的抗日战争史也不例外,也需要时间和研究。
每篇文章都要阅读几遍,有的是过去写的,尚有古典味道,年代不同,标准也不同。有的是现在人写的,年月日不详细,内容更是离奇,伪造痕迹多,不得不反复考虑。其实要求不高,只要有片断,有故事便入选。删除大量的材料,的确有一些不舍,为了书的精致,还是必须有的环节。比如有关抗联的事迹,一开始选了很多,写出时发现与开原没有关联,除了几个开原人在外参加抗联的,极小涉及到开原,于是删除。留下一些英雄事迹,是为了教育后人,更是鼓励我们如何向英雄学习,把爱国主义精神坚持到底。嘴上说爱国不行,要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做抗日救国的英雄。材料多了有时也用不着,有的与全国有关,与开原没关系,只好删除。当我把材料贴在每一个地方时,我感到我是在补膏药,哪个地方有材料我就把材料补到哪里,真的如同贴膏药一样。有关材料多,有用材料少,外地材料多,本地材料少,这种缺少是致命伤。没有材料是不能写的,即使写出来也是缺少骨肉,毕竟历史太长了,只能从材料中寻找证据。在材料选择上,尽可能真实可信,如果不可信是不能选用的。比如有的材料把金山好土匪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他在建国前死了,而土匪是建国时被消灭的,这种事与事实不符合。传奇就是传奇,不能当事实用,有关传说的故事我没写出,是想给历史一个真实交待,只有具体事实才能写入历史,否则不是历史,是小说传奇。越来越感到张作霖的土匪出身给东北人带来不好影响,这种风俗习惯至今尚未消除,为什么南方人看不起东北人,重要的关键在于东北人没有好好反思,或者说,没有好好醒悟,否则东北丢了居然没有人打仗,不是耻辱是什么?看了有关盛世才的材料心惊肉跳的,想看又不想看,又不能不看。这种材料是过去看不见的,想不到会有这种事发生着,这种事不是个人的事,是时代的事,是新旧体制的交锋。我不想让这种材料伤害人,然而又不能不顾及历史,只好如实选用几篇,算是以飨读者。写史,是写历史,并不是写死,写罪责。这是一部最难写的书,恰好有人说的那样,这种书没人写,是谁也不能写的书,或者说是谁也不想写的书。然而我还是写了,而且是写出来了,我想算是我为开原人做了贡献。如果说 以前没贡献,现在就靠这本书来交卷吧。其实引起我写出来的不是别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伪满时开原死伤人数惨痛,老百姓无辜被杀,几次起义,鼠疫祸患,劳工伤亡,而我家也不例外,也有亲人死在日本人手里。我从小长在这地方,理所当然为这种地方做贡献,理所当然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因为写《开原抗日战争史》,在收集材料中,意外得到其他方面的材料,于是连续性,写出其他类型书。可能是人太尽心了,在收集材料时把其他材料也收集了,于是有了几本书的材料,算是得天独厚。
《开原抗日战争史》,与其他史书不同,具有开原特点,又与东北连结,同时反映全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真实情况。从地域、历史和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事迹进行搜集、甄别、遴选,使入选英雄更有时代色彩和民族精神,清晰凸显开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脉动。说是开原抗日战争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材。希望通过开原抗日战争史看出抗日战争全景,知道中国东北的历史,其中有几个英雄人物材料多了一些,这是使人看到他们代表着开原在抗日战争中最高成就,看到开原人在抗日战争中的崇高品质。我在一篇日记里写出:通读材料,感受痛切,几百万字的材料,还是感到了痛心。为了写好这部史书,我看了《中国抗日战争全史》《第二次大战史》《第二次大战全史》,并没把中国抗日战争描述出来,只是轻描淡写说了几件事,这对日本侵略者来说是一种帮助,反而把受到破坏的中国被侵略和坚持十几年抗战的历史屏蔽了,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写这部《开原抗日战争史》,就是想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一座小县城的抗日战争都是如此惊天动地,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还有小事吗?我要写出一部历史,写出一部战史,别看是一座县城,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必将竖起一座丰碑。
洒泪长天问四海,无辜冤魂赴江河。英雄可贵,军人可贵,抗战精神更可贵。我不能不悲哀地想到,不论是义勇军还是救国军,不论是东北军还是国民党军,当抗日战争掀起来时,真的是手忙脚乱,涌现的队伍轰轰烈烈,结果由于不懂军事队伍并不能发展,全成了鬼子的刀下鬼。我们中国人面对的就是这种残酷的战场,很多人倒在了不懂军事的血泊中,面对战争束手无策,至今想来是我们永久的痛。也是我们为什么写出开原抗日战争史的主要原因和动力。这是三部书合并一部书,含金量足,一部抗日战争史完成初稿,由100多万字精减到36万字,再三修改,减少病句错句,使这部书更精确。难怪有人不愿写,不愿费力,校对一次比写一次还费力,幸而我有足够耐心。我写出很多书,并不在意多一本少一本,这部书力量之大,影响之大都是可能预测的。还原历史真相,在几千万字的资料中寻找线索,查阅有关档案,翻来覆去观看典籍,从开始搜集资料到成稿耗了我6年时间,相当他人12年。近36万字不多不少,足够表达开原人民的心愿了,而且我想给作家编剧留有余地,希望有人从书中寻找线索,写出剧本宣传开原,建成影视基地。不要小看这地方,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数一数二的事例,值得注意,值得一提。还原真相,宣传开原,这是我最大心愿。致敬开原,致敬先烈,致敬英雄,致敬每一个有贡献的开原人。写这部书比我写几部小说还难,小说可以随意落笔,而这部书要求真实,不能有丝毫虚假。在这部书里,第一次写出开原特工,地下党员,他们在极其艰难险阻中度过难关,盼到胜利。同时也说明日本侵略者为什么会失败,看看一个普通小县城的经历,不难看出中国是在什么样艰难困苦中战胜侵略者的。每天上半夜是我睡觉,下半夜或一天时间,都在写、修改。每天坐在电脑前,如同品尝一桌丰盛大餐,随时随地激起我对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产生敬仰,促使我加快修改速战速决,我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开原抗日战争史》是一部地方战史,仔细总结,开原在抗日战争中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不只是经济文化,还有很多国宝,日本侵略者在开原掠夺的宝藏也不少。在写这部书时有两点注意:一是收录者为1931年至1945年期间对日军作战殉国的军人或自发抗战牺牲的英雄豪杰,绝大多数人是在网络上有人宣传的,或是亲人写出的材料等,只要能找到的收录。没找到的,可以与政协或政府联系,以后再收录。二是收录时并没有按资排辈,只是写到哪里就在哪里提到英雄名字,或写出事迹,并没有排队之分。人无有名无名,只要是在开原或在外地的开原人,事迹多少都在写出范围内。
《开原抗日战争史》从全书看,有很多不完善,然而毕竟这是一部地方战史,有局限性。又是一部历史著作,看后能对开原这段抗日战争的历史了如指掌,全书有我对写作的体系,写这部书我想了很多,有人告诉我这是没人愿意写的书,涉及不到自己的利益,又费工费力。可是我想了很多,同样付出,有时待遇不一样。毕竟我是开原人,在此生活了几十年,我的家人在此生活有几百年。我的小舅就是日本人害死的,我的舅姥爷郭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认识许多地下党员,他们在苦难中悄无声息做着地下工作,解放后成为牡丹江市第一任劳动局长。我和他们一样,喜欢这里的山水,热爱这块土地,写出这部书也是我的一种责任。这是血与火的岁月,没有多少人了解,把十几年被侵略的历史集中在一本书里的确很难。因为有责任,我迎难而上,何况我有这基础,有这能力,更想为开原做件事。在这部书里,我是按时间顺序写出开原人的,在一点准备都没有情况下迎来了战争,他们想不通,气愤之余掀起抗战,失败失败再失败,流血流血再流血,一个人倒下站起来数不清的人,前赴后继,舍己为人。这是何等精神,这就是开原精神,这就是中国人抗战精神,开原人自古以来就拥有正义,拥有爱国情怀。看看各个阶段,战争的爆发令人无助,战争的发展艰难曲折,最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任务,胜利真是大快人心。从历史角度,总结这场战争,这是在大格局中的一座普通县城,始终有着战争的硝烟,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不上是什么样。开原是在战争岁月中的一座普通县城,涌现很多名人,牺牲很多人,有的连名字都没留下,可惜了解不是很全面,有的至今徘徊在外,是为遗憾。然而更遗憾的是,我发现几个问题:1915年3月,上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21条”运动,并迅速波及全国。在此说明,日本提出来的21条其中涉及到开原。为什么没有提到铁岭?张作霖时代,开原是地区,奉天省铁岭、开原、西丰、昌图、康平、法库各县,因此提到开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1927年10月,蒋介石亲赴日本,与田中义一首相会谈,在统一中国问题上进行了交易。只统一,绝不反日,满洲任日本处理。在此基础上,918战争爆发顺其自然,给中国人民埋下了隐患。还有一些线索也是在史中寻找的,比如写历史人物时,并不能简单利用材料,而是要在历史中寻找。有时无意中遇到另外一个人的材料,而这种材料是我们找不到的。写栾法章时,有关他与黄南鹏掩护地下党贾XX,当时并没感到什么,后来写林一时发现,贾XX是林一派出的。而林一是八路军总部的情报科长,有派遣地下党的任务和责任。于是,栾法章的特殊性明晰了,他和黄南鹏都与地下组织有关,只不过这种关系并不是公开的。还有在写安永禄时,有一段有关高崇民帮助共产党员的事迹描述,比如:1926年暑假后,高崇民介绍苏子元去绥芬河光华学校任校长。寒假时苏子元回到哈尔滨。韩乐然奉党组织委托,找苏子元谈话,让他辞去绥芬河光华学校校长之职,留在哈尔滨工作。经韩乐然找高崇民商量,安排苏子元到东省特别区教育会创办的《教育月刊》当编辑。苏子元与韩乐然被编在一个支部里,成员有楚图南、王纯一、王复生等,都是以教师作掩护的中共党员。苏子元与安永禄在一起工作过,是中共地下情报员,又是国际情报员,东北在李大钊领导下,有很多人都与苏联共产党有关,接受苏联情报部门领导。开原人更多。令人惊诧的是,佐尔格这个德国共产党,加入苏联共产党,并被苏军情报机关录用。后被派到中国和日本从事谍报工作,佐尔格在上海工作的3年时间里,建立了共产国际远东第四局情报部,曾与周恩来及中共中央特科密切合作。当时在情报组织(包括外国组和中国组)工作的谍报人员多达上百人。佐尔格建立的共产国际远东第四局情报部,与安永禄加入的国际特工组织是一个远东。由此可见,历史有很多是相似的,有线索。
寻找历史如同寻找珍珠,每一个细节洒落在历史长河中,如果不能仔仔细细认真对待,就有可能丢失。历史是散落的银子,只有搜集到一起才有价值,而这些材料汇集成书又是何等艰难。这部书份量重,质量高,名人多,连事迹都是空前未有。比如与西安事变有关的开原人就有十几个,开原人在新疆的遭遇也有二十几个,加上有盛世才在此就有了故事,因此写出来就比其他地方有特色,也是与其他抗日战争史不同的地方。当然也有不足,比如材料有的姓错了,把烈士儿子安错了,把彭振国之子错写出方振国,而且是在政府网站放着,这种错是不能出的,偏偏出了。还有把金山好写出传奇,明明解放前就死了在解放后参加了土匪,这种历史错误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不能的。材料是材料,历史是历史,真实是生命,没有真实一切等于零。在这部书里再现的是抗战时期开原人民的的历史壮举,从历史深度看,不是完全的开原历史,只是日本侵略者犯罪事实,尽可能还原当时历史,让人看见今天的幸福和美好。尤其是与其他历史不同的是,增加了几个重要人物的小传和故事传奇,是为了增加可读性。主要事实清楚、情节和人物真实,是我们的基本原则。现在这部尘封开原抗日战争史首度出版,说明这书的历史意义,集历史、文学、哲学、经济,艺术、社会,都有卓识。写历史,走入了短路,似乎与文学背道而驰,这是我应当注意到的。人的思想就是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同时也有收获,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们现在仍在抗日,我们写出这种《开原抗日战争史》也是为了更好承载,把很多尘封的往事和历史传奇写出来,就是让所有人了解当年抗日战争是什么样,我们开原人民做了什么,以资料方式,全景式演绎出开原历史的前世今生。《开原抗日战争史》特点是,资料性,详实性,史实性,纵以时间为线,横以事件为轴,真实记录历史,还原历史。以开原为描述对象,有重点,又有不同。以抗日战争为起点,叙述日本侵略者侵略开原的过程,在这部书里,只写打仗,不写其他,书更纯粹。因为名人录里对个人简介有介绍,这里不再浪费笔墨,只取打仗片断。对每一篇文章反复琢磨,挤净铅华,留下精致。有的人在几个阶段都有表现,这里只好选取他最精彩的片断,简明扼要对每一个人尽最大努力保留他们的思想精神经历故事,为世界留下宝贵的传奇。开原抗日战争史如同一座楼堂,不同的是,这座楼堂由我一个人建成,一砖一瓦都由我自己亲自动手,辛苦操刀,我愿意这样,因为越是自己动手越是基础牢固。写作是凭一腔热血,如果把这血弄凉了,写出的作品也缺少热度。交稿前,再次进行搜索,廖廖几百字的增加几千字,使材料更加详细,更加充实。目的就是为每个人,每件事,每个英雄好汉负责任,让人看见一段真实可信的历史。然而这又是很不好写的一部书,14年的历史汇成多少血泪,现在写出就是完成英雄的盼望,完成他们的心愿。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前功尽弃,今天的我们终于能为他们树碑立传了。最后想说的是,有关材料错综复杂,写起来也是不能删节,只好原样采用。感谢政协徐宝玉主席的大力支持,给予领导和肯定,指点这种书顺利出版。感谢为这部史书付出努力和辛苦的朋友们,有了你们的支持才有了这部书的存在,谢谢。
曹秀
2016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