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悲剧全在于儒家的变质!

文武 原创 | 2018-05-09 17:52 | 收藏 | 投票

(一)儒家其实是有神论宗教!

误解儒家为无神论,主要的根源在于《论语•述而》中的经典名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对于这一经典名句,自古以来就存在重大误解!现今必须予以纠正!

曲阜师范大学的徐振贵教授曾经对“子不语怪力乱神”作出新的解释,认为其断句非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应为:“子不语,怪力乱神。

这是非常可贵的!至少表明了正统学界知识分子对于传统解释的质疑。但是仅仅如此,却还远远不够!

《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其真意应为:子不语怪力而乱神。其中怪是形容词,乱是动词。自古以来腐儒曲解其意,是为迎合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守成者对于动乱的恐惧心理。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子何曾不语神?

最后我们再看看“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上下文:——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谓怪力,所指应为卓越天赋,所谓“生而知之者”。孔夫子的励志之意是:我们无须羡慕那些天赋卓越之人,因为羡慕也没有用,徒然乱神,损伤了我们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哪怕我们就是像乌龟一样爬,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下去、一直努力下去,我们最终是能够在学问上取得成就的,我们要相信:努力必定带来更深刻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更多的知识、更大的进步、必然的成就,学而知之,学必知之。

《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

然而,当孔子有疾的时候,又是如何慎重对待的呢?

《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其所述实际是宗教行为!

人类的各方面能力起源于环境的逼迫,并通过基因继承而代代相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使之能力也相应的发生变化。技术的进步不断的改造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淘汰着过时的环境下的过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产生着人类的新能力以适应新的环境。这样一种与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未必总是正确无疑。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我们已经并正在丧失着许多能力。一方面是堪以追逐野兽并与之搏斗的体能。一方面是精神方面的能力,如对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感应能力,对于天气变化的预知能力等,甚至可能包括一种感应宇宙动态的能力。

原来,在孔子的有神论信仰中,祈祷即为与神沟通,即为借力于神的方式。

子曰:“……毋我。”

实际是宗教体验的表露!

人我不二。自我是错觉,我们是群体性的生命体,我们的生命存在于群体之中,就像是一直分裂下去的生物。繁殖的意识等同于求生意识。

人物不二。人天不二。佛教出自森林。森林正是那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最容易产生的地方。向后弯腰,让血流向脑袋,然后回位,让血液回流。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到一杆青绿的长竹,你会获得那种物质形态的小片绿叶在空中蒸发的视觉感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那个时候是最为强烈的。那时候你会想,我想做一杆长竹,在森林中静静的矗立,然后是其他,小草,小虫,都可以,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个时候你甚至会相信:前世定曾为山林中独自修行的僧人。

(二)儒家的变质!

 凡能够广泛流传至今的宗教,都有一个能够让其思想得以代代相传的代理机构或代理人,目的在于保障其思想的永续传播。这样的代理机构和这些代理人,一代又一代,主要依靠民间的力量来养活自身。人类历史上有过多种多样的从数量上看来几乎可以说是无数的宗教种类,但只有那些总是有着那么一批人寄生于此的宗教,流传至今。

佛教有三宝:佛法僧。许多佛教人士不以为然,认为僧算不上一宝,结果被其他佛教人士笑话为二宝居士。三宝这种说法和这种制度之所以流传至今,肯定是有其道理的。试想,如果没有僧人及其驻地,谁来专事传教呢?佛教三宝之一的僧人,被要求吃素,并且过午不食,而且还得搞独身主义,不能犯淫戒,不能有家室。这一方面让人觉得养活他们也不冤,一方面也降低了养活这帮人的成本,单是从这方面看来,佛祖订立这一套关于僧人的制度,是非常之有远见的,并非没有道理。

当然,如若民间疾苦,老百姓自己都没得吃了,何来多余供养僧人?于是乎,被动的等待捐赠的制度,便须在民间疾苦之时与时俱进,必要改革了。僧人们在被动的等待的同时,还须主动的索取。主动索取,有多种方式,如名为化缘实为乞讨的上门受施,还有就是做法事、超度亡魂这一套,也不知何时兴起,而主人请僧人做法事,总是必要给予酬劳的,虽有的名义上不为酬劳,但实际上还是酬劳,这跟做生意没有区别,也成了做生意的一种了。

或许正是眼红僧人们不劳而获吧,在太平盛世、民间经济安稳、老百姓生活宽裕的时候,新兴宗教肯定是如雨后春笋,发展出来很多很多的。但是,要跟众多的其他的宗教,如老牌的佛教相竞争,何其难也?而官僚机构,亦必然身怀戒心,将其视为对手,抑制其发展。

道教也在那个时候,发展了起来。道教原本不是一种宗教,一开始不过是曲高和寡的老庄著作罢了,后来又出了一本《太平经》,在民间的影响很大。黄巾起义失败以后,张道陵看到了道教的发展潜力,遂于前人著作的基础上,发展出五斗米道。试想,如果民间老百姓自己都没得吃,何来多余的五斗米拜师入道?

道教为后来兴起,假如提倡民间无偿供养,似乎难以服众,只能以拜师入道为名,吸引信众,然而其信仰的力量,却不能如佛教一般深入民间。谁愿意无偿供养道教信徒呢?民间恐怕是不多的,只能从统治阶层中去寻求了。如此,道教也还算成功,比如李唐时期,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先,崇奉道教,宋朝时候,宋徽宗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但是,如果皇帝不肯尊崇道教,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只是皇帝尊崇,又能如何呢?归根结底,还是要得到民间的认可和尊崇。然而道教,在得到民间的无偿供养方面,比之佛教,终归是失败的。

道教也有其代理人,既然得不到民间无偿供养,似乎也就并不需要民间无偿供养,转而倾向于进行等价交换,跟做生意一样,他们学习了各种祖传的技艺,比如做道场做法事,抓鬼降妖;还有炼丹术,求得长生不老;甚至还有采阴补阳之法,以修仙长寿为名专门吸引高官富绅。后来无鬼可抓,无妖可降,长生不老的骗术也吃不开了,道教也就此没落了。

基督教也接受信徒的捐赠,同时在丧事中扮演其牧师当有的角色。总体而言,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如今,基督教的信众基础,还是很扎实的。

一切宗教的共性,是神仆食利于神。

在历史上,其实儒家原本就是一种宗教,儒家原本是作为一种在人间与神打交道的事务代理者而存在的。但是后来,儒家却变质了。原本食于神而认神为主并显然高于君的儒家变质为食于君而认君为主并显然低于君的儒家了。儒教竟然被歪曲,不再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不再是神仆食利于神,而是君仆食利于君。在这一种变质的宗教的制度中,其代理人依然接受民间的供养,不过不是以住庙待施的方式,而是以苛捐杂税的方式。住庙待施的方式,没有任何的暴力因素参杂其中,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等待民间的施与。苛捐杂税的方式,带有暴力因素参杂其中,是一种主动的索取,而且在代理人内部,还有一个利益配置过程,这个过程的运行,民间无权干涉。

这个时候的儒家,已经堕落为一种权力分享模式,并且硬要自我标榜正统,党同伐异。而实际上,现今被归入佛家的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等人,都是对于正统儒家有着深刻理解的人物,反而那些一心梦想与权力结合,分享权力果实的儒家,并非儒家正统。这个时候,所谓儒家,已经成为假冒伪劣的所谓儒家寄生其间的温床,而真正的儒家,诸如印光大师、蕅益大师、陈寅恪,却被其视为异端。因为这些被视为异端的真正的儒家不与权力合作,所以他们不被推崇。

朱熹《四书集注》:“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王孙贾,卫大夫。媚,亲顺也。室西南隅为奥。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凡祭五祀,皆先设主而祭于其所,然后迎尸而祭于奥,略如祭宗庙之仪。如祀灶,则设主于灶陉,祭毕,而更设馔于奥以迎尸也。故时俗之语,因以奥有常尊,而非祭之主;灶虽卑贱,而当时用事。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即理也;其尊无对,非奥灶之可比也。逆理,则获罪于天矣,岂媚于奥灶所能祷而免乎?言但当顺理,非特不当媚灶,亦不可媚于奥也。”——看朱熹对于论语中这一段话的阐释,很显然:孔子的天本、神本、民本、仁本的思想,到了朱熹那,就堕落成了君本和官本!孔子哪怕就是忠诚和维护君主,实际也是出于敬天与畏天命!

自古权力阶层只想要利用的是对于自身有利的儒家思想资源,对于自身不利的儒家思想资源,则删除、禁止!变质的儒家,迎合权力的需要,攀龙附凤而显荣,却也从此开始了祸国殃民的黑暗史……

两千多年来,一直是这样的所谓的儒家主导中国、祸国殃民……

至今,变质的儒家妄图与权力勾结的劲儿,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一个个血脉喷张……

这是中国悲剧的开始,这个悲剧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当道教垂涎权力、嗷嗷待哺,当佛教在度牒、戒牒发放权的威慑下和反复的灭佛运动中沦为世俗权力的附庸,当儒家变质为权力的走狗,同一时期,伊斯兰教主导了世俗权力,基督教始终独立于世俗权力且多数时候令其为之畏惧和忌惮,这就形成了神权、君权、民权,这么一种三权鼎立的社会架构,而民权也就于神权与君权的对峙、争锋中渔翁得利,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直至民权社会的形成! 

文武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读书,写作,如此而已。
每日关注 更多
文武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