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的两个片段

赵峰 原创 | 2018-06-10 08:30 | 收藏 | 投票

 “圆桌派”的两个片段

 

2018-5-19

我们年轻的时候,电视频道不多,好看的电视节目也不多。那时候喜欢在午饭的时候看凤凰卫视中文台,看窦文涛的“锵锵三人行”。窦文涛的这档谈话节目,只是打着“文化”招牌的插科打诨而已,就混混时间和放松神经而言,还是有其价值的。最近这十几年,我很少看凤凰卫视,很少看窦文涛的节目了。一来是没有以前那么闲了,二来是好电视节目多了。偶尔在网络视频中看到窦文涛,还是那样浅薄浮夸油腔滑调的样子,心里会笑话他怎么十几年无长进。最近一段时间,微信群里又经常看到窦文涛的段子,原来他新近又组了一档节目,叫做“圆桌派”,也是那种打着“文化”招牌插科打诨的谈话节目。窦文涛还是一样的装模作样和嬉皮笑脸,一样的浅薄浮夸和油腔滑调。有所不同的是,“锵锵三人行”是三个人,而“圆桌派”是四个人。辛苦读书却又显得猥猥琐琐的梁文道还是常客,另一个常客是既显得很文化又显得很江湖而且声音又很太监的马未都。

 

其中的一个片段,他们在谈论“小鲜肉”。窦文涛起的头,说“小鲜肉”这个词显得对人不尊重。说一个男演员年轻而漂亮,就说年轻而漂亮好了,人是可以年轻而漂亮的,尤其是演员。可是,说人家是“小鲜肉”,那就只是一坨肉了。这样看人很不尊重。我觉得这个词不仅显示出对某些靠脸吃饭的年轻男演员的不尊重,简直就是侮辱,而且是对与我们同样为人的我们的侮辱。人类如此自贬,已经没有底线了。事情的可悲还在于,某些靠脸吃饭的年轻男演员,也很乐于接受自己“小鲜肉”的称号。或许他们并不在意这其中的色情意味,但是在毫无演技可言的情况下为自己找个有辨识度的标签,可能正是这些人的追求。我有时候在一些综艺节目里也看到某些老一辈“艺术家”很恶心地称呼那些靠脸吃饭的男演员为“小鲜肉”,而且还表现出欣赏的神态,我不明白这究竟算是宽容,还是价值观的扭曲。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时,心里就很排斥。将人贬低为肉,而那堆肉还与我们一样的是人!这让人很不舒服。我很久都不会说这个词,也不愿接受这样的话题。前年春天我从昆明乘飞机到长沙,走出机场的瞬间,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巨大的手机广告。做广告的演员,妩媚的眼神,妖娆的身段,夸张的兰花指,我一时辨别不出其性别,但感觉无论是男是女,都让人恶心。我在心里就将这种不男不女的东西叫做“妖孽”。后来我在很多机场都看到这个“妖孽”的广告,才知道这就是那位最著名的“小鲜肉”——所有的“小鲜肉”中最“鲜”的那一坨。我最近知道,这坨肉很值钱,小小年纪一年就可以敛财数亿!数亿啊!那些实实在在工作,踏踏实实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好几辈子也挣不到人家一部电视剧或者一档综艺节目挣到的那么多。我后来在一档讨论“小鲜肉”和“老戏骨”的片酬的谈话节目中了解到,之所以“小鲜肉”的片酬很高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地方卫视控制电视剧采买权的都是喜欢“小鲜肉”的油腻中年妇女,我更加确认这个词内涵着让人恶心的低级趣味。

“圆桌派”的讨论在继续。徐静蕾说的最多。她的神态表明她对“小鲜肉”是多么的厌恶且鄙视,每说到这三个字时,她的嘴角都会下意识地往下一撇。徐静蕾大致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欣赏一个人的外表,漂亮或者俊朗,圆润或者阴柔,但这些都是将一个人作为一个人来欣赏的。如果将人仅仅看成是肉,哪怕是“小鲜肉”,就会让人觉得恶心了。窦文涛问她作为一个女子如何欣赏男人的性感,徐静蕾说还是要有文化和教育的因素在里面,肯定不会仅仅是人体,更不会仅仅是肉。这时,梁文道悠悠说了一句:“我很少说到这个词,它让我想起小笼包。让人恶心。”

要不是看到窦文涛他们几位在电视节目中谈论“小鲜肉”,我是绝对不会在笔下写出这三个字的。

 

又一个片段,他们在谈论中国的民俗文化。这次是马未都大师起的头。知道马未都这个人,与这几年看有关古玩或者文物鉴定的电视节目有关。最初看这类节目时,感兴趣的是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希望借由文物了解艺术和历史。看得多了,爱国情怀满足了,历史和艺术也不愿了解了,就只关注古玩或者文物值多少钱了。在一场文物鉴宝节目中,所期待的就只是越来越高的价钱。这是我们时代的风尚,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简单化,货币化了。我们评价一部作品,看它能卖多少钱;我们评价一个人,也看他能挣多少钱。这样的观念很低级,很俗套,但我们都很难免俗。马未都的文物鉴赏节目很好,他喜欢讲历史和文化,所在意的不在“价值”或价格。

马未都的本职工作,好像就是王朔笔下的那种“编辑”。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又勤奋又有眼光还有毅力,积攒了不少文物,积累了深厚的中国文化知识。不过,马未都之所以这样火,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大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盛世,文物市场空前活跃,马未都这样有准备的人就被时代大潮冲到前头,成为文物鉴定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大师”了。都是通过荧屏展示文物和文化,感觉马未都要比王刚专业很多,也更有底气一些。

我猜想,像马未都这样的文化人和有钱人,频繁出入各类电视节目,图的应该不是区区几个通告费。更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有一肚子学问,就希望跟人分享。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哪怕是于丹那样的自说自话,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马未都这样的杂家,所掌握的丰富中国文化知识中,有的是确确凿凿的正儿八经的知识,有的可能是道听途说乱七八糟的歪理。不过,既然是知识,就希望与人分享;分享那些独家的偏门的歪理邪说,可能更容易得到喝彩。

这一次,马未都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为什么中国人讲究“男不养猫女不养狗”。那天在座的还有青年女作家蒋方舟。可能因为所谈论的话题有少儿不宜的因素,马未都侧过脸跟蒋方舟表达了一下歉意。蒋方舟一直在认真听着,愣了一下,有点尴尬,勉强表示无所谓。马未都说的是,之所以讲究男不养猫,主要是因为男人洗澡的时候,猫喜欢坐在一边盯着看,让人不舒服。为什么男人洗澡的时候猫会盯着看呢?马未都卖了个关子,用有些邪意的眼光瞄了大家一圈。顿了顿才说:“因为男人的那话儿不是很像耗子吗?洗澡的时候在哪儿一晃一晃的,因此猫就喜欢盯着看。”谜底出来,窦文涛放肆大笑,又用有些邪意的眼光瞄了瞄蒋方舟。蒋方舟也跟着在笑,显然有些尴尬。

我以前见过这孩子。在她读高中的时候,我一学期一次去他们教室参加家长会。那时候她是班干部,负责接待家长并布置会场。那是一个羞怯而腼腆的孩子,说话和声细语的,动作轻轻盈盈的。那时候她就是有点名气的作家了,但表现出来的还是邻家孩子的样子。我说这一段,是因为我为蒋方舟参加这样的节目而惋惜。蒋方舟虽然少年成名,但至今还算不上成熟的作家;——无论就人生经验还是就写作而言,都还算不得成熟。在“圆桌派”这样的节目中,参与谈话的都是她父辈的人物,他们无论是不是成功者,至少就心智而言都是成熟者。蒋方舟与窦文涛,梁文道及马未都这些大叔大爷们在一起,究竟可以聊些什么呢?我看她现场的表情,往往是茫然而有些尴尬。

“圆桌派”中对谈的那些大叔大爷,不仅成熟还有些油腻。马未都在一个二十多岁的未婚女子面前讲那个“中国文化”,尽管他事先表达了歉意,还是让人感觉油腻。至于窦文涛下意识的一瞥,就更是明显的油腻腻了。实际上,对于几位有年龄有经历有文化有闲暇的大叔大爷来讲,他们参加这样的电视节目,不过是在展现自己的人生 ,通过消费自己来娱乐大众而已。蒋方舟呢?她可以展示什么呢?也许她的存在有助于活跃气氛,但这种功能跟卡拉ok的陪唱差不多。

所以我觉得,她与其在这种节目中浪费时间,不如回去写写字,或者读读书。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