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风水学者曾祥裕研究汉墓葬的特点

曾祥裕 原创 | 2018-06-14 14:38 | 收藏 | 投票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风水中国 2018-07-26,赣州举办杨公古法传承弟子班,咨询电话  19907975916.微信号13766307454)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汉墓葬的特点 -----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曾祥裕 曾海亮

我在浙江海宁考察期间,弟子朱祥锋热情推荐我考察了海宁长安画像石墓风水。

长安画像石墓,俗称三女堆,位于长安镇青年路海宁中学校园内,原为一高墩,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孙权第三女安葬处,俗称“三女堆”。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1973年发现后进行发掘清理。墓为砖石混用券顶结构,门楣、门柱均用条石筑砌;墓分前后两室,前有左右两耳室;墓壁有汉时画像石刻55幅,计63块,面积为22平方米,雕有奇禽异兽、嘉禾瑞草、舞乐百戏、车马出行、高祖斩蛇、荆轲刺秦及孝子娱亲等图像。其中龟座蟠龙雕柱,为国内最早的龙柱图案。石刻保存尚好,发掘后即建庙堂式屋宇加于保护。 据考证,此石墓原在始建于唐代长兴四年(933年)的觉王寺后(该寺初名“正觉”,其后方作“觉皇”,亦作“觉王”)。在北宋元丰九年(1086年,亦即元祐元年)释倠肃所作的《觉王结大界碑记》中就谈到:“……长安为盐官所属镇,寺在镇之西。一径直北数百步,有‘三女墩’”。后因避宋光宗赵惇(1190-1194年)讳,才改“墩”为“堆”(这也和全国著名的古墓“马王堆”原名“马王墩”的道理一样)。而在南宋《咸淳临安志》中,也同样说道:“(觉皇寺)寺后有‘三女堆’”。可见这座古墓的来历清楚,并且早已闻名。明代成化年间(1474年)的杭州《成化府志》即认为:此墓的主人是三国吴时孙权之女。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清代海宁著名学者、藏书家吴骞(1733-1813年)在他写的《蠡塘杂咏》诗注中曾谈到:“长安觉王寺后有‘三女堆’,旧志相传为吴大帝第三女,盖公主鲁育也。按公主以不附废孙和之谋,为孙峻所杀。初葬石子冈,孙皓时改葬此。”说明这里已不是公主初葬之地。 

  孙皓为孙和之子,他在继孙亮、孙休之后即位,将其同情父亲、并因此而被杀害的姑母鲁育(小虎)之墓改葬于盐官(今海宁市长安镇),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时间为孙皓元兴、甘露(264-265)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   

 其实,早在晋代,著名小说家、邑人干宝(304-371年,或作336-351年)在他所著的《搜神记》卷二中,就有一篇历史故事题名《石子冈》的,专谈此事:“吴孙峻杀朱主,埋于石子冈。归命即位(按:指孙皓),将欲改葬之”,因这一带坟墓很多,不易辨认,幸亏有公主死时在旁的宫人,还记得她入殓时穿的衣服,结果“开棺视之,衣服如之”,才没有搞错。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这段文字,应该说是最早的有关“三女堆”改葬于此的记载。 整个墓室为东汉晚期砖石混用券顶墓墓葬,其中墓门,前、后两室,连同前室两耳室,门楣、门柱,共有画像石六十三方,一共刻有五十一幅画像(一说为六十一块、五十五幅),总面积多达二十二平方米。而用以砌造墓道与券顶所用的长方形、刀形、楔形巨大砖块,也分别模制有钱纹、卷云纹图案与文字装饰。这样精美的汉代画像石墓,留给我们研究墓葬的价值。

据考古学者研究认为,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

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到了东汉,砖室墓迅速普及,成为全国各地最常见的一种墓。贵族官僚们的砖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布局模仿他们的府第。许多墓里还绘有彩色壁画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的石室墓,到东汉在某些地区盛极一时。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有的石室墓, 也绘有彩色的壁画。东汉时期,四川省境内的砖室墓往往在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称为“画像砖墓”。 除表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及墓主生前事迹外,尚起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这座墓中遗存的画像石刻,内容丰富多样,刻画表现极为精彩。除了卷云纹等装饰图案以外,还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嘉禾、瑞草、天鹿、奔马等表现吉庆的题材;又有车马出行、舞乐百戏、庖厨宴钦、楼台亭馆等反映古代封建贵族现实生活的题材;还有“汉高祖斩蛇”、“荆轲刺秦王”、“老莱子娱亲”等历史故事和其他神话、传说的题材。表现形式主要为阳刻块面加阴刻线条。画面、构图灵动多变,造型、线条质朴生动,人物形象和衣饰流畅优美。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在石室内部门楣上方,还雕刻有五辆不同形制的马车:辎车(有帷盖,可载物,又可作卧车)、棚车(有望楼的战车)、轺车(使者所乘、一马驾的车)、斧车(载兵器、用作保护的车)、軿车(四面用毛毡一类的料子作屏蔽的坐车)。《中国美术辞典》称它为《海宁马厩图》,也即车队。而这样完整的《马厩图》,在过去的画像石刻和墓葬发掘中是少见的。

从画像石刻内容来看,说明了古人视死人为生人的思想在东汉日益完善,在墓葬建筑第宅化的影响下,地面建筑和生活内容照搬于阴宅内。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我们通过阴阳宅建筑的风水考察就可发现中国古代建筑环境规划中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   东汉时期,风水观念已深入皇室。 当我们了解此石墓的身世以及东汉时期墓葬制特点后,就静心考察此石墓的风水,它虽为改葬,也有风水讲究。此地处于一平地突起土堆上,但是没有三个土墩的痕迹了。其葬法应是平地龙葬法。《葬书》所说的:“支葬其巅”。从史料来看,有权势的达官贵人之葬地,若是平原选地,往往选在土墩上。最大的好处如三女堆一样,“该墓所处地势是长安镇最高的,发大水时都淹不进来!” 三国吴时,这里附近不仅有众多的一般的古墓葬,也有吴王王族的坟,且不止一座。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据《海宁州志稿》载:吴大帝孙权之妃翟氏之墓,俗称“翟墩”,又名“石墩”,就在本地。旧称:“高二丈,周二百四十步,在(海宁)县西北二十五里孙家桥东北里许”。据纂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海宁县地名志》记载,当时尚“现存高约五米,周六十四米”,可见最初规模不小。还有“鲁王坟”,据《长安镇志》载:“位于长安老盐仓荆墟庙北侧。相传吴大帝子鲁王霸与太子孙和不睦,赐死后葬此,遗址尚在。现存高约两公尺,占地近亩”。《海宁州志稿·茔墓》引康熙《海宁县志》,还载有“陆司空女墓”。据云:“在司空庙右。相传陆逊官海昌时,女卒葬此”。

这说明在平地龙环境下,最佳的选择是“支葬其巅”。经考察,三女墩汉画像石墓坐向为壬山丙向兼子午甲子金龙,水口癸丑,来水庚酉。 最精美的古墓难逃被盗厄运。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据《海宁州志稿》记载,明万历己丑年,该墓的墓室已经被盗,但是封土堆尚存。清嘉庆七年1802署海宁知州黄秉哲立石镌刻“古三女堆”4字,保护古墓。清代的学者杭世骏曾作诗题咏:“荒阡谁记赤乌年,金碗难寻玉化烟。只有化城芳草遍,随风青到夕阳边。” 清代诗人张俊诗云:“一代英雄感废兴,金鱼玉碗出荒陵。孙郎帐下儿安在,香火年年托老僧。”陈宋谦诗云:“回首雄图往事空。埋香遗骨夕阳中。墓门芳草年年绿,犹剥吴孙地一弓。”朱家征也有诗云:“吴地千年三女堆,白云萧寺暮钟哀。玉鱼都逐荒陵散。惟有松风林下来。”这几首诗都是吟诵孙权三女的。 虽经现代人无意发现,此墓已是空无余骨了,所幸的是,经过整理给它安了一个大房子保护残存的墓架。1982年2月公布为海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提升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风水研究在路上,在现场。我们通过这次海宁考察汉墓,既了解了汉墓形制和演变,又重温了风水名著《葬书》,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收获。

汉墓葬的特点——从浙江海宁长安画像石墓看中国墓葬的演变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