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心、定人情、谋天下:“三国”谋士众生相

邓清源 原创 | 2018-06-15 16:30 | 收藏 | 投票

 三国”之“奇”,既“奇”在它昭示刘备、曹操这类草根英雄打败袁绍、袁术这类世族豪强的历史必然性,又“奇”在它塑造了围绕在英雄霸主之间“谋己”、“谋人”、“谋天下”的知识分子群像,让我们更生动、更形象地看到了将满腹经纶售与明主、以期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理想的流淌着春秋战国士人鲜血的谋臣布局。

“三国”谋士,既有诸葛亮这类士为知己者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棋高一着的战略家和一线指挥员,又有诸如程昱、郭嘉、鲁肃这类良臣择主而从的谋人高手,也有徐庶之流因孝而舍弃事业,终身不为曹操献策的悲情君子,也有陈宫之辈为道德操守选择艰难道路的谋臣。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光辉灿烂的士人群体。

孔明一出,三分天下的格局立时清晰,刘皇叔屡战屡败的命运立马扭转,这位智圣是何等的高瞻远瞩!救过曹操之命的谋臣陈宫,本认为曹操是个建功立业的良主,但在他杀吕伯奢全家之后说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话语后毅然离去,宁肯选择扶持吕布这类心智犹如小孩的匹夫。这是何等的悲情!程昱看出刘岱是个废物,数次被招而不应;郭嘉投入袁绍怀抱数十日,便看出“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一经荀彧引见曹操,便“一见钟情”,大发感慨:“真吾主也。”鲁肃早年仕于淮南袁术,见袁术难成大器,便毅然举家迁徙,投入孙权大营。这是何等识人矣!试想,一个谋臣不能识人,怎能“谋己”、“谋天下”?

识人心,定人情,是出奇谋险招的先决条件。比如曹操与袁绍相战于官渡担心孙策背后袭扰许都使其丧失北定中原的根据地而举棋不定,郭嘉分析道:“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雄豪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既看外因,又析内因,一下子给曹操吃了颗定心丸。后孙策果然在行猎时毫无防备地被刺客伏击,死于刺客之手,应验了郭嘉入木三分的分析。这位既有战略眼光又有战术策略且能根据对手的性格特点、行事方式兵行险招的谋臣深得曹操喜爱,以至赤壁战败后,曹操大发感慨:“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说得一帮谋臣无颜自立。

识人心、定人情、谋天下:“三国”谋士众生相

 

遇明主则大展宏图,一策定乾坤;明珠暗投,则空怀济世之才,这类的悲剧谋士在袁绍这类“好谋寡断”的昏主手里只有悲惨的结局。比如同为提出迎天子号令天下的奇才沮授与荀彧,一投入袁绍大营,一投入曹操怀抱,前者提出此计较早,但袁绍弃而不用,失去了政治上的制高点。曹操一听,则加以采纳,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袁绍迟迟不定世子,分封四子,听任其明争暗斗,沮授谏言必祸起萧墙,极力劝阻,袁绍又当耳边风。良臣未遇明主岂能大展身手?试想这类谋臣在知遇之恩与择主而从之间倍受道德的煎熬,是怎样的悲情?当然,也有敢爱敢恨者毅然投奔明主,典型如最受刘备宠信的谋臣法正,在益州为官时料蜀主刘璋难成大器,西蜀迟早会易主,与其让其落入奸雄手中,还不如早迎明主入主,便暗迎刘备入蜀,夺取蜀地。后又助刘备夺取汉中,策划汉中之役,谋得了这块进可攻退可守的蜀中北方门户,使刘备达到了事业的顶峰,以至曹操大为感叹:“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当然,无“谋人”之才,无“谋天下”之心,一味地“谋己”,也终难成大器,难逃身首异地的下场。典型如袁绍谋臣许攸,纵任家人贪腐,不容异见同僚,本身就有道德上的污点,官渡之战中,见家人犯法被拘,便转投曹操,献计偷袭乌巢,为曹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势利小人的本性使他居功自傲,助曹操打下冀州后大呼曹操阿瞒小名,扬言没有他曹阿瞒怎能进得这座城?沾沾自喜之时便是命丧黄泉之日。法正与许攸的转投,一为公,一为私,一自身正,一自身不端,结果自然不同。文人不贪财,武人不惜死,这是政治清明的根基,袁绍不识人,谋臣虽众但又莫衷一是,听任其争宠争权,又非常不明智地在战争中激变小人,其失败也就必然了。反观曹操、刘备、孙权,招贤纳才,当断则断,使谋臣才尽其用,武将各得其所,成功也就必然了。

个人简介
四川大学硕士,多领域多行业的观察者、探索者、奋斗者,先后任新宁四中教师、《市场与消费报》记者部、编辑部、工商部副主任、《创业周刊》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四川工商》主编、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省工商局宣…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