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些核心技术,我们还缺什么?

刘亚东 原创 | 2018-06-30 08:43 | 收藏 | 投票

  今年4月16日,中兴事件爆发。4月19日,《科技日报》一版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开篇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目前这个专栏已推出了30多期。

  6月21日下午,《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的科学传播沙龙上作了主题演讲,详细分析了阻碍我国攻克核心技术的共性原因,即缺乏科学武装、工匠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情怀。

  01、缺乏科学武装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引,才阻碍了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许还有灵机一动;而科学发现则是建立在系统研究和专业训练的基础上。有人说我们有四大发明。刘亚东说:“四大发明属于技术范畴,它不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跟科学没有半毛钱关系。”

  比如指南针,我们的先人只知道它很有用,迷不了路,找得着家。没有去研究磁场、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时会产生电流,更推导不出麦克斯韦方程。比如火药,我们的先人只满足于它能爆炸的事实,只知道一硝二磺三木炭,而没有深入探讨它的化学和物理机理,所以才止步于黑色火药,没能研发出黄色炸药。有人说,我们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才有了后来工业和军事上用的炸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黄色炸药和黑色火药没什么关系。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求甚解,这些倾向今天也在严重影响我们的技术发展和进步。离开科学的指引,技术的发展注定不会走得久远。

  02、缺乏工匠精神

  去年中央电视台播了一档节目《大国工匠》,拍得很好,下了功夫。问题是相对于我们13亿人口,这些大国工匠实在太少了,太稀缺了。

  轻视操作,轻视实践。孟子就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月20日,《科技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海洋调查一线难觅学科带头人身影”,讲的是海洋调查的某个航次上,16名科研人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只有一人。学科带头人都说,学生去了,我就不去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刘亚东举例说,不久前他访问德国时,在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参观了中德轨道交通联合研发中心的创新工厂。在工厂里他看到很多人穿着工装在一丝不苟、非常专注地工作。他本来以为那些人都是工人,后来一打听,原来都是工程师!刘亚东想,正是凭藉这种务实严谨、精益求精的精神,德国人生产出了莱卡相机、奔驰汽车、克虏伯大炮等,创造了“德国制造”的品牌价值。

  03、缺乏持之以恒的情怀

  浮躁和浮夸是中国科技界流行的瘟疫,而且至少已经持续了20年。我们很多科技工作者耐不住寂寞,坐不了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弯道超车。

  刘亚东表示不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儿。他认为,总结别人的经验,吸取别人的教训,少走弯路,这是对的,也是应该做的。但在更多情形下,“弯道超车”是个伪命题,往往成了投机取巧的代名词。弯道超车走直线,就意味着别人走曲线,别人都比你傻,这可能吗?很多实践已经证明,弯道超车行不通。

  比如说研发航空发动机,要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不断总结、完善、调整、提高,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款好的产品。要弯道超车的话,我们可以搞到一台别人的不那么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照葫芦画瓢,山寨出 “八九不离十”的产品。可今后要改进提高,增强性能,你还能做得到吗?

  “三跑并存”的提法是对的,但它不是现在的事情。1965年,我们的科学家就实现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在当时绝对是世界领先。1964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1966年我们有了核导弹,1967年爆炸了氢弹,1970年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半个世纪前,我们就“三跑并存”。所以,不谈比例和构成,“三跑并存 ”的说法就失去了意义。最近在“三跑并存 ”后面又加了一句“跟跑为主”,这就实事求是了。

  此外,目前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上个月美国媒体有一篇报道,美国的F135型航空发动机经过改进,其推力竟然达到22吨。稍微有一点航空发动机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听了这个消息,大家都很着急,但着急也没有用。刘亚东说:“我们寄望于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科技工作者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尽快把高性能国产航空发动机搞出来。”

个人简介
科技日报社总编辑,曾任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清华大学工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1992年至今在科技日报社工作,著有《新闻眼看美国》《圈点每日环球科技》等。
每日关注 更多
刘亚东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