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品质”座谈会

彭小兵 原创 | 2018-06-04 12:19 | 收藏 | 投票
提升“城市品质”座谈会发言稿
彭小兵/2018.06.01
(重庆市沙坪坝区工商业联合会,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什么是城市品质,城市品质重点应该关注什么?
所谓城市品质,可能有很多界定,但主要应该体现为人们生存的舒适度以及城市美誉度,凝聚在城市景观里的无差别的居民劳动中。城市的舒适度、美誉度是城市形态、功能、品质的重要彰显,构成对民众的凝聚力的软实力。
城市品质所关注的,重点是环境卫生、舒适度、规范有序、文化内涵、经济活力,以及公共服务的覆盖、基础设施的完善、核心地段的雕琢、产业功能的提升以及社区人群的协作。
此外,以下信息,衬托着一个城市的品质:
1)城市把居民的富裕、发展和自由摆在首位。一个直接或间接遏制、禁锢人的自由思考、发展的城市,不可能是一个有品质的城市。为此,城市要创造发展先机,释放企业的活力、个人的自由,把富民摆在优先的地位。其中,富民优先,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发展路径;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
2)工作市场的多元化(至少是相关多元化),而不是依靠某个单一的行业企业;过度单一的行业企业必定会造成城市的单调、乏味,且容易引发城市发展与就业的危机。
3)房屋价格在全国属于中低水平,低价位和高价位楼房可供选择;一个其居民整天都在讨论房价,谁谁谁又买了(囤积了)几套房,都在忧虑房价明天要涨,于是找关系拿号、彻夜排队购买一个还不知道在哪个猴年马月才接房的城市,不大像一个有品质的城市。
4)有品质的城市,水陆空交通(公路、轨道交通、渡船、航空、公共交通)发达,可选择性高,城市街道井然有序,汽车抢道、占道、路怒的现象绝迹。
5)罪案率偏低;校园暴力、公共场所暴力绝迹。
6)气候适中;空气良好,城市绿化可圈可点。
7)每年一年四季有各种喜庆节日,包括巡游、艺术品、手工艺、美食节、音乐会、电影节、城市节等.
8)有丰富优质的向社会普通民众(包括中下层阶层居民)全面开放的娱乐、休闲场所,如公园、临湖、青少年户外活动场所、影剧院、体育场馆、俱乐部等。
二、当前重庆的城市品质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1.过度强调房地产开发商、建设行业各单位、开发园园区、地方政府等寥寥几处对城市空间的拓张,将城市化进程打造为城市建筑大生产的流水线,忽略了创造、挖掘和经营城市空间的价值,城市品牌文化不被关注。
2.背街小巷,老旧小区脏乱差,交通拥堵不堪,居民充满焦虑感。居民素质堪忧!
3.城市规划变动大。比如:大学城这边道路两旁“绿化树”时常更换,更换品种,更换树的大小,“绿化树”刚刚成活的稳妥一些,正想要枝繁茂盛的成长的时候,夏天炎热才刚刚感觉树荫的凉爽和空气的新鲜,结果来年又要更换树,或大或小,或者是换树种。
4.部分建筑庸俗,没有品质。城市山水利用不足,建设品质不高。对城市的山水基底利用不佳,内部山水利用缺少科学性,如平场工程相对粗放,山水景观保护和塑造不足,山水特色彰显不突出。街道空间建设、管理粗糙,且缺乏与周边街区一体化、人性化设计。
例如朝天门的“扬帆”,远观雄伟、近看压抑,不仅破坏了传统,遮掩了天际线,而且只看到了奢华与富丽堂皇。似乎在告诉重庆市民,朝天门只允许有钱的人过来,你土里吧唧的就不要到朝天门来了!
5.建筑过度密集、拥挤,缺乏必要的公共休闲空间,也比较缺乏公共绿地、适当的露天运动场所和干净、整洁的公共卫生间,容易给人造成压抑感、疲倦感。供消费者、游客休憩的设施严重缺乏,仅有的几处休憩凳椅也淹没在小吃摊、促销棚之中。
6.商业业态设置单一,表现为:档次较低,空间碎片化;地下商业空间档次低、品位低,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地摊货的集散地。
7.局部餐饮卫生状况不佳,除了少数餐饮店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室内外卫生条件良好较好外,其他餐饮店、小吃摊周边环境脏乱不堪,烟雾缭绕,难以符合商务性、文化性、休闲性现代化城市品质的基本卫生要求和自然生态要求。
8.与城市高品质相配套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设施不完善。
三、如何提升沙坪坝区的城市品质?
1.做好城市定位。城市定位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趋向,也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前置条件。城市定位包括: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见:重庆市工商联系统调研课题《再造和提升三峡广场商圈的决策建议,沙坪坝区工商业联合会
2.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城市居民在城市品质问题上达成基本共识。通过城市公共空间、公共论坛的大讨论,得先告诉体验者及社区居民,高城市品质是怎么样的? 能够得到进步的方面有哪些?
因为地区不同,地区上不同年龄层段对于“城市品质”的了解是不同的,如果不先去普及这个意识这个思想,作出要求、给出的数据也是废的。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向导,这个向导是可以把这个名词浅显易懂的表达出来,让人明白。在告知居民城市品质的方方面面后,通过有效的实地调查,去让居民选择她们所认同的高城市品质状态。
3.多建公共图书馆或社区图书馆(尽管高校里面有图书馆,但是很多社区民众以及小朋友是没有办法进去读书,我觉得这也是可以尝试性解决小学下午3点半放学问题的一个路径)和公共的大型体育场所或滨江沿街跑道,比如:室内的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篮球、游泳馆等(资源优化配置当然要市场化运作)。
全区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在必要的安全检查后(类似于地铁站的安检)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免费;各公共图书馆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免费参加。
通过以上行动,在全区树立起一种社区居民爱读书、爱进图书馆、爱运动的风景线,这是城市品质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升社会公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4.公平正义。城市衣食住行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配套的分配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也很重要,应该尽可能均匀分布,不应该集中于某一或某几个区域,厚此薄彼。
5.如何提升城市品质——流动人口教育方面。城市品质真正落脚点是人——人的规模、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只有城市人口达到一个的规模,城市活力才能彰显。这就涉及到一个所谓的“低端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
我国很多城市的发展一方面渴望劳动力的注入,另一方面又担心低端劳动力的过度涌入阻碍城市发展,损害城市品质,因而流动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双刃剑。
大城市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聚集地,其劳动生产率也更高,成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增长引擎:大学生比例高的城市,其大学生比例提高得更多;高技能职业比重较高,其高技能职业比重的提高更多;高技能劳动者向大城市集聚时,会产生更多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他们在同一生产单位内互补。因此,高技能劳动者的集聚,会带动大城市的人口增长更快。
如此,可以有效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缓解城市老龄化趋势;提高整个城市的消费水平,提升内需、有效释放城市居民的消费潜力。
显然,一个有品质的城市可否限制低端人口向城市集聚呢?当然不行!试想,越限制低端劳动者流入:保姆是否越贵?餐馆吃饭是否越贵?招不到合适的人→用工成本高→企业流失→所有人都受害;市场经济扭曲:特意保护本地市民,实际上受损的是本地人,能走掉的才无所谓。案例:美国城市,一个高科技人才,带动五个工作岗位:一个律师,一个医生,外加三个:餐馆服务员、家政服务员、超市收银员;“高端”:“低端”=1:1。
Borjas(1987)和Chiswick(1999)提出教育带给流动人口的正向选择对城市发展极为重要。因而,积极地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继续教育及职业培训服务,以帮助流动人口提高人力资本,改善其就业非正规化和低端化,促使更多有能力的流动人口从低端岗位流向更高端的岗位,促进城市的产业升级的、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改善外来人口工资收入,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提升流动人口的生活品质,在城市中沉淀并积极地融入。
融入城市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而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教育投入,向流动人口提供廉价、优质的公共教育服务,努力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同等的义务教育机会、教育环境和条件,以保障流动人口有能力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建设中,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
个人简介
高校教师。江西安福人,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用行走、体验和思考的方式去感知社会,并与你一起反省社会与人生,剖析问题,探索公共政策与出路。观点:民主的本质是权力制衡,法治的内核是终极敬畏!
每日关注 更多
彭小兵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