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酷和懦弱的记录

赵峰 原创 | 2018-06-09 06:19 | 收藏 | 投票

 残酷和懦弱的记录

2018-5-24

我手头这本小书,《在龙旗下:中日战争目击记》,记录的是作者詹姆斯·艾伦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经历。后来成为研究甲午战争的重要史料。

詹姆斯·艾伦原来是英国一户大商人的后代,继承了大笔财产。挥霍一空之后到美国冒险,成为水手。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大量向美国采购军火,詹姆斯·艾伦和他的朋友受雇驾船从美国旧金山运送军火到中国天津。到天津卸货之后,他们又接受一笔生意,运送清军到鸭绿江口。这单生意完成,本来可以直接回旧金山的,可是因为担任翻译的中国军官不能与他们同行,只能将其送回旅顺。前往旅顺的途中,他们近距离观看了甲午海战。中国海军作战勇敢,但还是战败了。到旅顺之后,不安分的艾伦趁空去参观旅顺的防务设施,待他返回港口,他们的商船已经启航离开了。艾伦找到一艘中国商船,准备先到天津,再找机会回美国。他们离开的时候,旅顺港已经被日军包围。艾伦所乘的商船受到日军舰攻击,艾伦和船员一起被俘。日本人对艾伦很友好,因为他是欧洲人,是比日本人更高等级的优秀人种。尽管好吃好喝被招待,但没有自由。被俘一个月,艾伦呆不下去,于是出逃。几次差点丧命,艾伦死里逃生回到旅顺。艾伦继续努力寻找离开旅顺的机会。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日本军队对旅顺的攻击开始了。艾伦目睹了战争的进程,目睹了日本军队的屠杀和中国军队的不抵抗,目睹了日本野兽的残暴和中国民众的懦弱。再后来,艾伦终于找到机会离开了这座鬼魅之城。

艾伦留下的这本小书,对于研究甲午战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以前读过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史》,其中就有对艾伦这部著作的引用,包括对战争进程的描述,以及对日本军队残杀旅顺市民的记录。据说,旅顺大屠杀之后,就有国际社会对日军暴行的谴责,而日本人则竭力否认,混淆视听。艾伦的这部记录,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力证了日本人的罪行。

我前些年读过一系列关于甲午战争的著作,其中就包括权威的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史》以及宗泽亚的《清日战争》等等。我从中读出来的就只有两个字——屈辱。我们的武器并不落后,我们的人数还占优势,但是,双方一旦接触,中国军队就总是逃跑。有时候是“一触即溃”,大多时候是“闻风而逃”。我想戚其章写这部著作的时候应该会苦于汉语词汇中描述“逃跑”的单词不是很丰富,他用了数十个有关“逃跑”的单词,还是免不了有重复。我们看看这一数字对比就知道屈辱的深重了——中日双方从朝鲜打到鸭绿江再打到黄海再打到金州再打到旅顺,日本军队战死一千多人,中国军队战死一万多人。十比一并不是最大的耻辱,最大的耻辱是,中国军队尤其是陆军战死者,绝大多数都是后背中枪,也就是说他们是在逃跑时被击毙的。

我读艾伦的这部小书,再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屈辱。这种屈辱一是来自中国军队的不抵抗,二是来自中国民众 的懦弱。

艾伦的这部著作,其中一章的标题就叫做“龙旗下不肉搏的战士”,记录是是日军进攻旅顺时中国军队的表现。战前,旅顺建设了强大的防卫工事。据说,旅顺港周围配备的炮台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其大炮也是世界上攻击力最强大的。可是,日军尚未开始进攻,中国守军就闻风逃跑了。还好,他们溃逃之前没有忘记将大炮破坏。这样,花费巨额财政收入建设的防卫工事,只是做了个样子,没有发挥一点作用。艾伦有这样的记录——

“双方没有短兵相接,也没有一个单身的中国兵曾挺身肉搏过。二座极坚伟的炮台,占着最险要的地位,临着峭直的山坡,敌人极难从下面成队上攻,只要几个相当的炮手,就足把敌兵成千的扫射下去,哪知道就会这样怯懦地断送了。”(56)闻风而逃是整个甲午战争中中国陆军惯用的“战术”,没有对抗,更没有进攻;战术制定中首先考虑的不是取胜,而是防守,逃跑。对这样的军队,艾伦表达了他的蔑视。“中国军人的软弱和怯懦,使我对他们毫不能生产希望。据守旅顺的二万大军,都有最新式的武器,在十一月二十一日那天只杀死了六十个敌人。……他们除了是世界上最自私、最无进取心的人民,表现着最无军事才能之外,还有些什么呢?”(58-60

以“保家卫国”为天职的军队闻风而逃,就把老百姓留在了虎狼嘴边。发了狂的日本军人,在旅顺展开了一场丑恶的野兽的表演——抢劫,放火,强奸,屠杀。一幕恐怖的活剧在我们面前展现:

“湖边立满了日本兵,正驱赶着大群的难民下水,四方对准了开枪,更用枪杆把爬出来的人打下去。湖面浮满了死尸。湖水已成了红色。兵士对着被杀者的痛苦哀号,欢呼狂笑。那些在水中挣扎的血肉模糊的鬼魅,想从死尸堆中冒出来。颠扑沉浮,还竭着最后的力量在血水中爬划。乞怜和哀号,只受到围住着的敌人的嘲笑。中间有许多是妇人,一个还抱着小孩,她把小孩高高捧着,想求日人的怜惜。当她爬近岸时,一个凶恶的兵士给她一枪杆,第二击就把她的小孩刺落了。那个小孩大约二岁光景,死尸就在水上浮着。那妇人发狂似的,还想挣扎起来,抱着那小孩。但那时已力竭气尽,倒向水中。她的死尸——与其他死尸一般——被割成了好几段。新的受害者一批一批的驱入,整个的湖被死尸填满了。……我看见十几个士兵,向着一群反缚着的难民,先用排枪结果了性命,再刺戳他们的身体,男人,女人,小孩,没有一个幸免。中国人方面,一无抵抗。许多竟预先俯伏在地上,就在这种姿势下被杀。”(63-64

一边是豺狼,一边是羔羊;豺狼何其残暴,羔羊又何其懦弱。整个城市几乎就没有反抗,人们甚至预先匍匐在地等着被杀,仿佛要配合杀人者,为其节省精力一样。这样的懦弱一再让我们看到。抗日战争期间,南京被攻陷之后,成百上千的百姓就被三五个日本士兵押往万人坑,准备扫射;敌我之间,是数百比一的比例;没有人想到反抗,没有人准备放抗。大家相随着,或者麻木地,或者哭哭啼啼,在万人坑口站好,等着机关枪的响起。

这样的懦弱,让艾伦甚为不耻。他没法理解人会这样身入绝境而不反抗。他们从旧金山运军火到天津接近中国时,遭遇了日本军舰;日军派出小艇上船检查。在军火暴露之际,船长果断对检查的日军采取行动,率领一众水手将持枪的日本兵打落水中;在日本军舰还没有反应过来之时,加足马力逃窜。这样的冒险简直疯狂,它一点也不合乎理性的算计。被日军检查出军火,最多只是金钱损失,可能还要被关押一阵子,而反抗则有很大的可能被击毙。毕竟他们驾驶的只是商船,而日本人驾驶的则是战舰。艾伦在日军占领下的旅顺逃窜期间,曾经与日军有过几次遭遇。第一次,他将试图逮捕他的日军打翻在地,趁机逃窜;第二次有日军跟踪他,被他用斧头砍死;还有一次是遭遇一个日本军官,也被他杀死。艾伦讲的这几个故事,可能有吹牛的成分。但是他能够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没有胆魄是不可能的。在一次与日本人遭遇时,与他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中国人。那人看到日本人,已经吓得将头埋在地上了,艾伦受不了这样的屈辱,毅然反抗,赢得了生命,也赢得尊严。

艾伦很为自己的安格鲁撒克逊人的勇敢而骄傲,同时也很看不起懦弱不抵抗的中国人。读这样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体会着屈辱。日本人的残杀带来屈辱,中国军队的不抵抗带来屈辱,中国百姓的麻木和懦弱带来屈辱,连艾伦这样的旁观者的记述也让我们感到屈辱。这种屈辱虽然是强敌给我们带来的,却又是我们必然会面对的。

只要世界的永久和平还没实现,国有国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就有可能发生。在战争背景下,勇敢和残暴是无法区分的;良善和懦弱也是无法区分的。要生存,就得勇敢,甚至残暴;谴责别人的残暴,其实只是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最近这一百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两次经历过日本的入侵了。我们一直在谴责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却很少反思我们的懦弱。谴责敌人的残酷,似乎可以赢得同情,这归根到底是一种弱者的心态。知耻而后勇。如果不反思我们的懦弱,不以此为耻而努力奋斗,不努力使自己从精神上到物质上都强大起来,我们就永远不能摆脱懦弱 ,不能赢得尊严。

本书译者之一,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他在1932年翻译此书的时候,还是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二年级的学生,那时候,日本军队已经侵略中国了。历史的屈辱还在耳边,现实的屈辱已在身边,热血青年费孝通感受到了深沉的悲愤。

他说,艾伦的这部著作,“是一本残酷和懦弱的记录,是一幕最黑暗的活剧。”他将他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为了唤醒民众的耻辱,唤醒人们战斗的意志。他说,我们要唤醒的不是什么人,什么阶级,而是潜伏在每个人心中的本能。“战和爱!中国人久已失了他为人的本能了。”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像那位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样勇敢,有尊严。“爱我自己的生命,爱我自己的祖国。为生命而斗,为祖国而战。”

费孝通强调指出,“天下只有勇敢的才有生路;屈膝乞怜的,只有死。”我们不应该再对和平抱有幻想,唯一可以拯救自己的就是战斗。“和平与战争,本来不是矛盾。只有懦弱和生存才是不能并存的对头。”

费先生的这些话,在今天仍然有警示意义。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