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刚需住房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伪命题?

汪华斌 原创 | 2018-08-19 04:17 | 收藏 | 投票

 为何刚需住房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伪命题?

----一位朋友从广东某地回来说该地发展的住房空房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感慨!

汪华斌

昨天遇到一位从广东回来的朋友,他说他当初工作的地方已经萧条了;但这里的住房价格却依然只有上涨而没有下降。他说他当年也在这里买了一套商品房,但现在是卖也不好而不卖也不好;因为自己一家人根本就不可能到这里居住。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入住率不到百分之十,所以晚上几乎是鬼城;因而任何生意都相当萧条。正因为如此,即使在这里居住也相当不方便。这位朋友说即使如此状况,我们社会依然高谈阔论房子是住的;因而房价上涨永远是正常的。这位朋友问我,为何我们社会的住房刚需这么高;永远是建房速度满足不了刚需,所以住房价格上涨成为了中国特色。我问这位朋友你有几套住房,为何还是需要住房;这位朋友说当年武汉市的住房是其父亲的,所以武汉市这个住房不能卖;因为说不准还要回来,这不今年真的回来养老了。而当时在广东这个偏僻之地买房,主要是自己当时在这里工作;所以买了这住房。谁知这里彻底垮了,所以只能离开;而到新的地方找工作,是不是自己又没有住房了。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刚需,如果再加上你儿子与你在不同地方工作;这刚需是不是特别大。在一个老百姓自谋出路而到处流动的社会,一个人即使在全国拥有一百套住房也难保证你就真的有住房了;因为在这样的文化普及下,即使高级干部由政府安排住房也永远是刚需。如我认识的某领导进京就安排了住房,于是全家人进京;后来这领导调外地工作,这就需要又安排住房了;但北京的住房可不会退呀,因为其子女就在这里安家了;而这领导在新地方又得安排一套住房。在这样的全社会流动中,每个中国人在每个城市都有一套住房也不够;如我认识的某台湾老板,就几乎是在全国所有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住房;而即使这样,有时还感觉到不够住;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刚需。

本来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我们每个人刚需实际是两套住房;一套就是自己工作地方的住房,因为这是自己经常性生活与工作的住宅。另外一套就是自己的根,也就是自己父母亲居住与生活的地方;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有“告老还乡”的风俗,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然而现在我们这些从农村出来的人却回不去了,因为农村已经不允许我们回去居住了;说我们是没有农村户口的人。即使是我们当年在农村修建的住房,竟然同样不允许我们维修保养;所以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修建的住房倒塌。然而对商品房却不限制,到处是欢迎我们去买房;如威海与三亚,就成为了外地人专门居住的地方。

今天的中国大地究竟有多少住房,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有大数据处理,但我们社会究竟有多少住房依然是一个谜。而按照国家电网“一年用电不超过20度”算空置的标准,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的房屋空置率是11.9%;而小城市房屋空置率13.9%,农村房屋空置率14%;整体算下来中国的平均住房空置率已经超过了日本13%的水平了。根据国际惯例,商品房空置率保持在5%-10%为合理区间;空置率10%-20%为不合理区间。当空置率达到20%以上时,那么就处在商品房积压过剩的状态。然而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好相反,我们有些地方的商品房即使空置率超过90%;但这里的住房价格依然还是上涨,这就是我们今天不少中小城市已经是鬼城了但房价还是上涨;如我们鄂州有个村就是当年城镇化的示范村,将农田与住房全部开发出商品房了;于是每家分到了几套商品房。然而这里既不是聚散地,也不是工业区;因而空置率一直处在80%的区间,但这里的住房价格从来没有下降过;而且还是一直上升,这成为了中国特色。

我们知道中国社会的历史不是买房,而是大多数人不买房;因为过去五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的房子都是祖传的,也就是爷爷辈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儿子。除非那些金榜的中状元或者经商发了财的,很少有人能在年轻的时候买得起房子。房子是一辈子慢慢盖起来的,甚至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正因为如此,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没有强调房子是住的;但实际房子却是住的。而今天我们社会再三强调房子是住的,但我们社会的房子用来住的依然还是少数;多数房子是用来空置的,这就是大家很不明白的地方;难道将来全世界人民都来中国买房居住吗?为什么我们人平均早就超过一套住房的社会,到现在还是到处是刚需;所以住房价格疯涨成为了中国特色,因为我们社会的“刚需”永远是房价高涨的因素。

有人说什么是刚需?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一个月赚个三四千是多的;一年下来积蓄五千块回趟老家都不够,这样的也叫刚需?只有那些买得起必须买的才是真正的刚需,不是说你没房你就是刚需是伪命题;因为你是没房,但是你也没钱啊;你没钱你买不起,你也叫刚需吗?

个人简介
一位从政府机关到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再到民营与股份制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虽然管理理论与能力总是在最前排,而且成果又是最多的人。但因为对管理的执着,总是与潜规作斗争;结果失败的人总是我(请看日志连载)。正因为其黑色…
每日关注 更多
汪华斌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