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居敬博学与大田耕读文化

廖生明 原创 | 2018-08-22 07:24 | 收藏 | 投票

 郭居敬博学与大田耕读文化

廖生明

《大田县志》有郭居敬“博学好吟咏,不尚富丽”的记载。那么郭居敬的博学体现在哪里呢?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能从他的诗文中去考察。

首先,渴望有力量呼唤心灵回归故乡。《柳花》:“雪落纷纷莫比方,吟边输与谢家娘。春春三月金陵市,可爱春风满店香。”《易经》“不远复”是指不要让自己的心离初始位置太远,就回来。朱熹说:“‘三月不违’者,心常在内,虽间或有出时,然终是在外不稳便,才出即便入。盖心安於内,所以为主”。古人常用边塞诗,来表达希望回到心灵的故乡。“吟边输与谢家娘”,诗人自叹不如谢家娘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边塞诗。诗人想表达自己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把那些心已离开心灵故乡很远的人召唤回来,也就是把那些忘记了初心,忘记了回归心灵故乡之路的人召唤回来。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渴望,和对自己在这方面不能有所作为的不满。这首诗反映了郭居敬的学习目的,在于使自己能有渊博的知识,有能力像谢家娘那样发出有力的呼唤,从而能够使那些离开故乡的心灵回到故乡,也就把丧失的道德找回来。郭居敬对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是他学习的动力。

第二,对学而成圣的坚定信仰和热情赞美。《剪彩花》:“剪彩为花花异常,枝枝点缀作春光。都缘不惹闲蜂蝶,胜似浮花浪蕊香。”《灯花》“开时浑不待春光,一蕊银釭冷焰长。檐影无风深处静,不愁蜂蝶暗偷香。”这两首诗是对非自然的花的赞美,剪彩花、灯花和自然界的花相比,具有不惹闲蜂蝶的独特优点。程子说:“孟子为孔子事业侭得,只是难得似圣人。如剪采为花固相似,只是无造化功。”杨时:“孔子似知州,孟子似通判权州。”孟子胸中有浩然正气,不曲附权贵,说话清晰明确,逻辑性强,不易被曲解。二程、杨时、朱熹都十分喜欢《孟子》,并且经过他们的努力极大地提高了孟子的地位。理学家们颇费周折地应用自己的一套理论对《论语》进行巧妙的解释,使其与自己的理论主张相一致。理学家们还不敢把孟子抬到与孔子相同的地位,所以用剪采花和自然的花来比喻孟子与孔子还是有差别的。郭居敬借赞美没有生命的剪彩花和烛花具有自然花所没有的独特的不招蜂惹蝶的优点,一语道破了《论语》语言的模糊性易被歪曲利用的缺点,说出了理学家想说而不敢说的思想,反映了郭居敬对理学有深刻的理解。烛花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也是自然形成不是似剪彩花有人为的痕迹,暗示学而成圣人也可以和天生的圣人一样达到自然而无人为痕迹的程度。这个思想可以说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是非常深刻的,反映他对学而成为圣人的坚定信念。对学而成圣的坚定信仰是郭居敬有了不竭的学习动力。

第三,对读书之乐的描写。《冬夜》:“读遍南华夜更长,竹炉火暖酒如汤。一时诗思清人骨,窗外梅花浸月香。”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冬夜读《南华经》(即《庄子》)的快乐。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又有深刻的思想,严密的逻辑,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从郭居敬喜欢《南华经》可以看出他对有严密逻辑,深刻哲学思想书籍的喜好,反映出他的哲学底蕴。虽然这首诗写的只是夜读《南华经》快乐,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读书之乐的一般性的描写,反映一般性的读书之乐。读书之乐也是使郭居敬成为博学者的重要原因。

第四,学有所成,渴望交流与理解。《莲花》:源头活水满方塘,净植亭亭异众芳。世上已无周茂叔,不知今日为谁香。这首诗中的“源头活水”指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净植亭亭异众芳”反映学习的收获。“世上已无周茂叔,不知今日为谁香”,暗指自己的学习成果无人欣赏。元代是学术非常沉闷的时期,元代统治者把儒家学说看成一种宗教,科举取士的数量很少,读书人少有发挥作用的空间。这必然导致元代学习研究儒家理论的人才极少,自然没有像周敦颐这样的学术大师。从这首诗可以看出,郭居敬学有所成,有许多自己的体会,甚至创新,却找不到交流的对象,从而他的学习研究成果也得不到承认。

郭居敬博学,到底博在那里,也就是学到那些东西。我们从他的“二十四孝”中可能看到他的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以及医学知识,从《百香诗》可以看出他对宋代诗学理论的掌握。第一,“二十四孝”中孝源天理的思想,人性本善的思想,孝是“亲亲、仁民、爱物”的思想,无私奉献的思想,宽容的思想,理一分殊的思想,格物穷理的思想,理在礼前的思想,与宇宙万物为一体即是不朽的思想,勇于担当的思想,封建社会是天道残缺的思想体现出他的程朱理学的功底,对程朱理学有很深刻的理解。第二,“二十四孝”体现出丰富的佛教思想。黄庭坚被列为“二十四孝”人物的重要原因可能是他是发过誓的佛教徒,强调报母恩的思想,《恣蚊饱血》、《扼虎救父》体现了佛教的慈悲、众生皆父母的思想,心中有孝心看什么都有孝心的思想,否定没有后代是最大不孝的思想,众生平等思想,佛教自我牺牲无私奉献精神,否定光宗耀祖的思想,宽恕的思想。这都体现出郭居敬对佛教思想是有研究的。第三,“二十四孝”体现出丰富的道家思想。“二十四孝”有道家的代表人物,体现孝是先天法则的思想,孝是人的天性的思想,亲人之间心灵感应的观点,童真生活的思想,按自然本性去尽孝的思想,非无私不能成其孝的思想,源自道家的医学理念,否定男尊女卑的思想。第四,“二十四孝”含有先进的医学理念。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鹿乳奉亲》和《哭竹生笋》故事中把鹿乳和笋当作食物而不是当作药和药引子,说明郭居敬认为治病应该由专业医生来负责,家人不能充当医生,只能充当护士。没有医学专业理论素养的家人不能充当医生的观点,反映出郭居敬有很好的医学理论素养。因为在那个时代家人充当医生的现象还非常普遍。郭居敬宁可“二十四孝”医生缺位,也不愿让家人充当医生,说明他认识到由缺乏医学理论的家人充当医生,会有很多问题。没有医学理论基础的家人充当医生就只能根流传的药方治病,不可避免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据医学理论,病理和人体生理特点来治病,不可避免地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

宋代诗学主张诗以言道,以淡雅为美,对细琐碎题材的兴趣都体现在《百香诗》之中。《大田县志》有郭居敬诗文“不尚富丽”的记载。这说明郭居敬掌握了宋代诗学理论,并且是依据宋代诗学理论来作诗的。郭居敬选辑二十四孝故事,创作二十四孝诗采用了老子“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思想。郭居敬“二十四孝”既反映了儒、释、道三家的孝道思想,并且从那一家观点看它又是都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正是由于不完整和缺陷才使其能融合三家观点,使其能长期广泛流传。郭居敬“二十四孝”暗含心中有孝看到什么都有孝的思想。郭居敬“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鸟、大象、地和人的故事,暗含这些被感动者亦有孝心,没有孝心就不会被孝行所感动。《百香诗》则体现心中有香(指佛性真如)看什么都和香有关系。上述说明,郭居敬是在一定的诗学理论指导下去作诗,他的诗人工为之的痕迹比较明显。如果用剪采花和自然花来比喻,郭居敬的诗属于剪采花,而不是自然花。从郭居敬诗的这个特点可以看出他有丰富的诗学理论知识。

据《三明市志》载:唐代,三明境域共出过10名进士。其分布为:大田6名,将乐2名,泰宁、宁化各1名。三明境域的进士大都是中原一带客迁入居的,他们参加科举时的登记籍贯不是三明境域,明代黄仲昭修纂的《八闽通志》载,唐代,三明境域仅有伍愿一名进士(闽越共有进士57名);新编的《福建省志.人物志》进士表中,三明境域的进士也仅有廖广(唐天宝七年进士)和伍愿(唐大中十年进士)二人。范元超(唐咸通八年进士,任御史中丞)、范子高(唐光启三年进士,任礼部尚书)父子于昭宗天复二年(901年),双双辞职,且为避朱全忠乱,携眷入闽,寓居建州,专心从教。唐末天祐二年(905年),尤溪县令举荐范子高莅尤溪复政。”才有了“此间,范元超随子在尤溪择地,定居丰城乡小田村(今大田县均溪镇玉田村)。”田奎的父亲田开先因父魏博(河北地区)节度使田季安去世,兄长田怀谏为副使后军权旁落,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危改名字为田本盛,于元和七年(812)带着家眷和乐从德及范元超等人同奔闽地。居住小田坂一年后,“寻大溪直上,到谢墘歇一夜,由小溪横去至湖洋扶桑桥架屋开基”,世居梅岭。田奎是大田县第一个进士,也是三明境域继将乐廖标和廖广之后登第的第三人。据《八闽通志》载:宋代,三明境域共出了518名进士(北宋155名,南宋363名),占全省的6.8%。其分布为:沙县149名,占三明境域总数的28.76%;尤溪126名,占24.32%;宁化77名,占14.86%;建宁54名,占10.42%;将乐51名,占9.85%;泰宁41名,占7.92%;清流20名,占3.86%。因为宋代大田并未建县,《八闽通志》没有列出大田这块土地上出了多少进士。我们也不知道尤溪126名进士中有多少人是来自后来划归大田的十四个都。据太华连姓宗谱记载:唐朝有公孙三进士(连广川、连仲英、连可封);宋朝父子皆登科(连玠、连献臣、连鼎臣);《三明历史名人》载有宋代大田历史名人有:陈师文、林乾两人,尤溪仅有林积一人。陈师文(11311195),号九功,生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大田县均溪镇福塘村人。陈师文从小秉性聪颖,勤奋好学,在读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绍兴三十年(1160)赴京会试,登庚辰科进士。钦命为湖广提刑观察使。陈师文为官期间体察民情,严惩污吏,自己两袖清风,直到辞官归里还没盖房子,没购田园。范元超、范子高、田奎、连仲英、陈师文、林乾、朱熹、章公等本土名人、本土文化如何影响了郭居敬,已经无法祥细地考察。但我们可以肯定郭居敬的成长受到其家族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当时还分属尤溪、永安、德化、漳平的大田这块土地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名人事迹的影响。本文着重考察的是郭居敬对大田耕读文化的影响

一、重视读书求理与孝实践,注重道德心理修炼。郭居敬“二十四孝”孝源天理、依理尽孝的思想,使天理良心思想渗入到大田普通百姓的头脑之中。《埋儿奉母》故事是一个格物穷理的故事。朱熹说“天之所以为天者,理而已。天非有此道理,不能为天,故苍苍者即此道理之天”。这个天是必须通过格物穷理去认识的,而不是自动显现出来的。对郭巨埋儿进行阻止的天的不是某种神秘之物,而是通过自身格物穷理可以认识的。天的力量就是理性的力量。所谓天的阻止可以理解为郭巨通过格物穷理认识到埋儿行为是违反天理的,并且通过格物穷理找到既养儿子又奉养母亲的办法,也就是找到钱或食物(一金),因而自动终止了埋儿行为。承担起孝的责任不仅要有孝心,更要格物穷理。格物穷理对大田人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读书求理。程朱理学格物穷理中的物包括经典、历史和事物等。读经典读史书,探求其中的理是格物穷理。大田在明清两代科举中表现突出。《百香诗》中《剪采花》通过对剪采花的赞美所表达的对学而成圣的坚定信仰和对学而成圣的赞美也深深影响了大田人。据林荣发《三明科举文化》:明代大田有进士十二人,尤溪仅七人。清代大田有进士十二人,尤溪仅三人。大田明代出现田琐、田馆、田一俊、廖宪、郭奇峰等杰出人才。田琐是明代改革家张居正的老师。田一俊(号钟峰)为会元,与廖宪(盤峰)、郭奇峰(字鹤峰)合称为“三峰才子”。应该指出的大田人的读书求理活动不都是为做官,更是用圣贤的思想来纯洁心灵,并且与孝亲活动相结合,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人越接近圣人的精神境界幸福感就越强,社会和谐度就越高。

二、郭居敬“二十四孝”所体现的理学格物穷理思想促进大田本土医学、自然科学的发展。郭居敬“二十四孝”所体现的理学格物穷理思想以及没有医学专业理论素养的家人不能充当医生的观点,激发了大田人学习研究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延平府志》、《八闽通志》载有大田名医一人,《大田县志》载有名医十三人。清吴腾汉途经福州,治愈当地“天花”,为藩司和林则徐所器重;叶端一剂药治愈厦门海防分府李章霖内眷难症,名震鹭岛。19298月郭景云、郭昭远治好朱德的痢疾,为中国革命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县人连登岸精研星纬,著有《天文志》;肖一槐高年积学,著有《天文地舆图》。民国36(1947),县人肖冠英研制水轮泵成功,使大田成为全国水轮泵的故乡。各地的担柱都是“一”字形或“ 丫”字形,挑担者想休息要依托地形,将担子的一头靠在路边高处,一头用那一字形担柱顶住扁担,非常不稳固,一不小心就滑掉了。大田的担柱是“卜”字形,外带担柱绳。担柱绳的一头拉住扁担。挑担者要休息,只要用担柱上那个倒叉勾住担柱绳的下端,担柱的上头顶住扁担,形成一个三角形,非常稳定,根本不需要依托地形。“卜”字形担柱虽简单,但应用了三解形稳定性原理,比起“一”字形或“ 丫”要科学巧妙的多。笔者认为这种“卜”字形担柱虽简单且不知其发明年代和发明者,但应该是大田人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大田的锄头、柴刀、菜刀、犁、棕衣等农具和其它地区相比更科学、更适用、更美观。比如大田的锄头不仅能挖土,还能挖树根、藤根、芦苇根等坚韧的植物根。

三、郭居敬“二十四孝”铸就大田人的勤劳精神。郭居敬"二十四孝"郭巨埋儿故事真正的教育意义,不是在养儿与养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埋儿,而是要竭尽全力避免养儿与养母不能两全的困境。郭巨埋儿故事的教育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创新,要找到既能养儿又能养母的方法;二是辛勤劳动,愿意为既养儿又养母辛勤劳动。大田九山半水半分田,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土地产出的粮食不足以既养儿又养母,因此大田找到了种茶、种苧麻、织苧麻布、挖矿等途径挣钱养家。然而无论是种茶、种苧麻、织苧麻布、挖矿都是非常辛苦的工作,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养儿养母能两全正是大田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动力。以种苧麻、织苧麻布为例:苧麻对水肥条件要求很高,苧麻一年收四季,每季都要培土、浇水、上肥。种苧麻需要大量的优质肥料,就需要养猪、免、羊、牛,以集攒肥料。养猪需要种菜和地瓜,种地瓜、种菜、采菜、割地瓜藤、挖地瓜、切煮猪饲料等需要花费大量的劳动。由于家家户户都要种大量的地瓜,离村子近的地种完了还不够,常常要到很远的山上去种地瓜,更需要大量的运输劳动。拔兔草,也是需要花费大量劳动的,一般由女孩子去拨。放牛、放羊由男孩子去干。苧麻的收、剥、刮都是需要花费大量劳动的。织苧麻布从把苧麻拆成细丝,捻接成线,再到拉经线上织机,再一寸一寸地把布织起来,要花费的劳动量是巨大的。种茶、采茶、制茶同样是要耗费大量劳动的,同样是可以让一家人忙起来的行当,挖矿的辛苦比种苧麻、种茶更甚。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大田人为了既养儿又养父母可以说是全家男女老少一年到头不停地劳动,没有一刻的休息时间。郭居敬“二十四孝”是大田人辛勤劳动的动力源泉。

四、《百香诗》对戏曲的赞美与大田戏曲的繁荣。《百香诗》中《曲》写道:“十八燕姬宫样妆,缓歌金缕宴华堂。桃花扇底春风暖,一点梁尘落酒香。”元曲又称长短句,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我们从《曲》这首诗看出郭居敬对曲喜爱与热情赞颂。这深深影响了大田人。大田曾有过木偶戏、大腔戏、宜黄戏、采茶戏、汉剧、祁剧、赣剧、梅林戏、小腔戏、南词和肩膀戏,另外还有京剧、越剧、高甲戏等等。近年来,大田的戏剧倍受戏剧文化界关注,称之为“闽中戏苑奇葩”,大田大腔戏有戏剧“活化石”的美誉,而文江乡朱板村的丰场戏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杂剧”起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因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多样形式融于其间。据省艺术研究院非遗专家叶明生教授认为,初步鉴定“朱坂丰场戏”剧种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可谓“21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清嘉庆、道光年间,大田全县办起了30多个大腔戏班,班社分布与活动遍布今大田县管辖的18个乡镇。清咸丰以后,小腔戏先后流入尤溪、永安、沙县、大田等地。由于小腔戏的盛行,尤溪、永安、沙县等地的大腔戏开始衰落。大田的大腔戏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仍处于活跃状态。辛亥革命后,光大田后路建设、广平、奇韬等地就有20多个流动的戏班。

五、郭居敬“二十四孝”与大田饮食文化。一方面郭居敬“二十四孝”中鹿乳奉亲、哭竹生笋、涌泉跃鲤、卧冰求鲤、仲由负米、拾葚异器等故事是尽最大努力满足亲人在饮食方面的要求。这使大田产生重视饮食文化的传统,促进大饮食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郭居敬“二十四孝”故事由于不主张由家人充当医生,导致医生缺位,呼唤和促使大田产生重视医药的文化。医药养生渗入饮食文化之中。鹿乳奉亲、哭竹生笋这两个故事把鹿乳和笋当食品而不是药既体现出郭居敬认为家人不能充当医生的思想,也体现出郭居敬重视食物的养生和辅助治疗作用。重视饮食的养生和辅助治疗作用是大田饮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养生和辅助治疗目的,大田饮食文化非常重视酒、姜与药的作用。在酒方面特别重视红酒和粟米酒的作用。比如产妇做月子吃的鸡鸭肉中一定要加红酒和粟米酒。在姜与药方面,由于大田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并且家家户户种姜,在煮猪、牛、羊、鸡、鸭、狗、兔肉,一般要加红酒(粟米酒)、姜和活血滋补性质的草药。病人饮食则会根据病情需要在饮食中加中草药。比感冒吃免子煮山苍籽根。胃痛吃鸡煮七叶一技花。大田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农业劳动消耗体力特别大,正是重视饮食的科学使大田人拥有良好的体质以应对繁重的农业劳动。大田饮食文化造就了武探花。林宜春学名咸杻,武陵乡百束村人。1859年生,父林高仰,清代增生,为家乡私塾教师。宜春从小随父读私塾六载,但他力气过人,更喜跟三位武秀才的叔父习武,常练大刀、提托“勇石”、拉弓,持之以恒,力大勇名。他36岁时,在亲友资助下赴京应试,中武进士,再捷武探花,被录为御前侍卫。我们从曾子“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可以看出大田人往肉里加生姜的习惯不仅是为了养身,更是含有孝的成份在里面。孝道思想渗入大田人的饮食习惯之中。
  六、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包容思想与大田语言、风俗习惯的多样性。郭居敬“二十四孝”儒道佛孝道思想都有体现。这体现着郭居敬对文化采包容态度。“二十四孝”故事中芦衣顺母、卧冰求鲤、孝感动天都是倡导宽容、包容。这深深影响着大田的语言和风俗。大田县的方言较为复杂,大体可分为:前路话(本地话)、后路话、闽南话、桃源话、客家话等五种,同一种方言在不同的村落语音和表达习惯还有很大的差异。前路话,为大田方言的代表,狭义上所指的大田话,既前路话。前路话分布于均溪(城关)、华兴、石牌、谢洋、武陵、上京、太华、梅山、湖美和前坪等乡镇,以及吴山的梓溪村,其人口和面积均占全县的60%以上。后路话,分布于建设、广平、奇韬和文江等乡镇,其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县的22.45%19.55%左右。桃源话,分布于桃源多数村和上京的黄城、桂坑、城口、丰田、南坑等村。桃源话属于广义的闽南话。客家话,分布于桃源的上东坂、黄山头,太华的高星,广平的大吉、大竹林等村。闽南话,分布于屏山、吴山、济阳等乡和桃源的新街、旧街、西安、下东坂和广前等村。口音与泉州话相同。大田人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尽管操不同方言,相互交流并不困难。大田方言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地区唐宋古音、古韵的读法,有的在闽南话已经消失的唐宋古音,在这里依然可以找到。如“燃”字,大田话声母念“L,而非普通话“R”声母。“陂字,普通话都如(
pō píbēi)。大田话念(bǐ)。大田话保留大量的中原地区唐宋古音韵,这些唐宋古音韵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失传。大田是全国各个大学与科研机构招收汉语音韵学硕士、博士最理想的地方。应当指出的是大田话保留大量唐宋古音并不代表大田人保守,而是保留着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大田县成为全国推广普通话两面红旗之一。1986年,再次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评为“全国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大田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民间有佛道同奉现象。佛教南朝期间传入大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有寺27处,奄8处,清康熙二十四(1685年)有寺26处,奄10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有寺14处,奄20处。道教宋代前由闽北传入大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有道教宫观12处,清康熙二十四(1685年)有14处,民国十七年(1928年)有34处。清同治九年(1870年)中华基督教会美以美会永春教区教士薛承恩、武林吉相继来大田来大田传教,开设教堂。天主教宣统三年(1911年)教士赵壁入大田开堂传教。土地神、树神、石神、山神、风神、雷神、谷神、花神、药神等有都有人信仰。这说明大田在宗教信仰方面是持开放包容态度。大田的风俗习惯也是丰富多样。比如扫墓,有清明扫墓的,有冬至前后十天扫墓的,有冬至至春节前扫墓的。农历过年有十二月二十八开始的,也有十二月二十九开始的。七月节有做初七的,有做十四的,也有做十五的。招待客人有以鸡腿为敬的,有以鸡胸脯为敬的,也有以鸡屁股为敬的。婚丧嫁娶、生日宴庆、进新宅等的礼俗差别就更大了,假如不了解这些民俗就会闹出许多笑话。板凳龙、迎铁枝、打黑狮(雄狮嬉水)、对山歌、讲故事、演奏各种各样的民间乐器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大田人在风俗习惯上也是持开放包容态度的。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