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文史大观》序

李家成 原创 | 2018-09-21 15:32 | 收藏 | 投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着经济转型与社会转轨,每一个个体、家庭、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巨变的社会冲击影响着我们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思潮也对当代所有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在这样的一个当下,我们重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是所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天推动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取决于这个民族思想的高度,而这一切将以传统文化思想的挖掘、传承与发展为基石。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激发起了鄙人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书写传统文化的热情。俺家乡陕南汉阴,过去誉为兴安府(今安康市)首县,历史文化既厚重,又充满神秘色彩,我就将家乡作为研究对象。这方面,近耄耋之年的笔者也有条件,一则亲身经历了汉阴民国至21世纪初许多政经、文化、民俗活动,二则亲眼见过汉阴遗留下来的诸多古建筑、古遗迹,三则亲耳聆听了不少遗老述说的汉阴乡土故事,四则能静心搜集查阅省内外大量有关汉阴的文献史料,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从汗牛充栋的民俗文化中精心挑选一次次与汉阴历史文化擦肩而过的经历,促使我数十载潜心调查研究,不断求索、反复论证汉阴历史文化。终于苦尽甘来,有了可喜的收成,前几年出版了《汉阴风情》《汉阴研究》。近几年,我对汉阴历史文化的探索,深入了一步,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收获,陆续写了不少文章,发表在报刊、网站和博客。近来,鄙人将这些文章集结成《汉阴文史大观》出版,也可算是对《汉阴风情》《汉阴研究》的补充,并由此构成汉阴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系列丛书。

可以说,我用一生的时光,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将一件又一件恰似“文物”的东西修复回曾经的模样,让岁月深处那些沉睡着的故事碎片再度苏醒、拼合、浮出水面,让这些“文物”不再仅仅是文物——透过它们,使人们能仿佛听到数千年历史那温柔而丰盈的诉说声。也是为了将萎凋中的汉阴文化遗产,注入“强心针”,让人们在几百几千年的历史灰烬里,重新寻找余温,淬炼出养分,再度滋养故乡,振作起精神,走向现代之辉煌。这就是我编纂汉阴历史文化系列专著的初衷。

《汉阴文史大观》秉承求真、求是、求正的原则,力求以科学系统的方法,甄采考索,梳理坠绪,博观精鉴汉阴数千年社会文化之流变,进行纵深研究,寻找文化基因,编辑成了汉阴史上这本重头书,分了《汉阴记忆》《汉阴古诗选注》《汉阴历代人物》三卷。通过对汉阴历史文化的评述、分析、研究,使世人更多、更正确地了解汉阴。需要说明的是,包括本书、其他著作及在媒体发表的大量文章在内,鄙人对汉阴历史文化的解读,在一些方面与本邑县志、文史资料和某些文友的观点相左,纯是巧合,属学术范围正常之事,毫无攻击他人的不纯动机。讲真话不容易,这正如哲人所说:“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

文化是精神的源泉,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我深信,汉阴及安康如果珍惜历史文化记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标识、印记,增强文化软实力,就会在无形中积攒人脉、聚敛人气,发展的后劲会更足。但愿此书裨益于陕南及我的家乡和后代。

本书疏漏、错讹难免,诚望诸君赐教。

2018年春于老乐斋

 

个人简介
中国记协会员,陕西作协会员,三秦文化研究员,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主要著作有15部。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