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天下为公”之道

周长伸 原创 | 2018-09-06 17:55 | 收藏 | 投票

  据考古数据,人类在地球上存在和繁衍已有几百万年,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六七千年,回头看看,作为人的这个物种,从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到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是毫无规则可循还是有特定的轨道?答案是有,那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道分天、地、人,法天则地成人道,人道与天道、地道相统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具体到人道,就是天下为公。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通过身体的新陈代谢,实现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天、地所提供的一切,对于人来说,就是生存所需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即资源,这个资源是为所有人准备的,不是给某个人特供的,资源面前,人人平等。

  天下为公,天下资源是公共的,也寓含了另一层意思,就是每个人为了生存和进一步的美好生活,都具有平等的获取资源的权利,是为人权。这个人权,是一种权利诉求,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天然的先验的权利。

  天下为公,人权平等,就是人的“道”,人类的大“道”。这个“道”,隐含了人类所有秘密,也规定了社会运行的特定规律。

  人要生存,就要向外界获取资源。但是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除了空气、水等极少的种类不用费力人人有份,其他的都不是现成的可以为每个人所拥有,而是必须通过付出努力和能力才能获得。同时,资源既有无限的一面,也有有限的一面。无限的一面是随着人类开拓和索取的能力提升,资源是不断推陈出新和发展的。例如原始社会资源只是自然生长的草籽和野兽;铁器的出现让土地成为资源;工业化机器化生产把矿产变成资源;如今进入信息化时代,看不见摸不着的领域越来越多的成为人类离不开的资源空间。纵观历史,每次人类向自然索取能力大的提升,都会带来新的资源空间。人类的这种能力,就是生产力。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不会是日新月异,与此相应,资源又表现出有限的一面。即相对于人类的索取,一定范围和层面的资源总有匮乏的时候,如果没有了剩余空间,后来的人没有了和前边的人同样的获取资源的机会的时候,相对于资源的生产单元就饱和了,这种状态的资源为生产单元饱和资源,反之,叫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那么在两种不同的资源状况面前,如何实现人类的“天下为公,人权平等”呢。

  相对于资源生产单元饱和的时候,不能你先占取了,就永远是你的,我也应该有一份。这时或者有人会说,我是凭能力和付出才拥有的——是的,问题是现在我也有足够的能力,可是资源空间没有了,怎么办?答案是平分,只有平分,才体现人权平等。但是对于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呢,有的人有能力获取,有的人没有能力获取,能获取的人不影响其他人也有足够的获取机会和空间,这个时候,是不是谁获取了就该是谁的?如果要求有能力获取的一定要把成果分给没有能力获取的,还叫公平吗,就不公平了,这就是竞争权利的平等。也就是说,天下为公,人权平等的“道”,在生产单元饱和资源面前体现的是平分,在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面前体现的是竞争。无论平分还是竞争,都反映的是天下为公的资源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社会运行过程中,资源呈现出既有生产单元饱和资源又有生产单元不饱和资源的层次性特征。就是说,相对于生产力的静止和运动,资源也表现出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既有该平分的资源又有该竞争的资源,两者共存是常态。体现在道的要求上,就是既有平分的层面又有竞争的层面,二者的平衡就是社会运行的规律。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它的不断创新,给人类带来不断扩大的新资源空间,这一进程从未停止。这就决定了,天下为公,人权平等的“道”所要求的竞争就是贯穿人类生产活动的主线,而平分对应的生产单元饱和资源,是有限的,平分是竞争的补充。

  这种平衡要求,是基于人性和“道”的客观存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当人类主动适应这个要求的时候,社会就和平发展;当人类不能主动适应这个平衡要求,而是由着自利性和凭借暴力争夺的时候,社会就呈现出剧烈震荡和残酷的一面。而这种震荡,也正是这一平衡要求的”道“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人类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不幸的是,进入文明史以来,人类更多的是处在非理性的争夺中,直到宪政民主自我管理模式的确立为止。宪政共和,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丛林黑暗,和血与火的炼狱,理性终于战胜野蛮,主动适应平分与竞争平衡的自我管理模式。之前的能者和不能者,先来的与后到的,所形成的不同群体之间,是处于剑拔弩张,有你的就没我的,靠暴力抢占,也靠暴力维持的一种对立状态,奉行的是枪杆子出政权,谁拳头大谁是大哥的丛林法则。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征伐与盛衰,一国之内政权和朝代的沉浮和更迭,都是这一平衡所体现的“道”的表演,是代表平分的弱势群体与代表竞争的强势群体之间的非理性转换,它伴随着的是社会的巨大动荡和损失。靠这种暴力建立和维持的政权,共同的特质就是专制。所以说,进入文明史以来的人类,长时间的沦陷在专制的暴虐和泥潭里。

  宪政改变了这一切。宪政并没有消除人群的差别,只是把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人群纳入到了和平对话的通道。宪政框架内,仍然存在相对意义上的弱势和强势群体,但是双方都认同普遍的、统一的人性,而且都认为双方是社会生产中相辅相成的共同体,都认可竞争是社会基础,平分是必要补充,只是在哪些该平分哪些该竞争,平分该多少,竞争该多少的问题上有分歧,因此完全可以坐下来谈,就像集市上的买与卖,谁也离不开谁,有讨价还价,更有合作共赢。从此,人类踏上了和平相处与发展的轨道。

  大家会发现,所有成熟的宪政国家,不管开始的时候有多少党派,最后,总会趋于形成代表平分和竞争的两个政党。因为到目前为止,社会生产中由于分工导致的不同群体主要还是劳方和资方,这两个群体代表了绝大多数。例如在美国有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台湾有民进党和国民党,他们的此起彼伏或者轮流坐庄,正是体现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合作与博弈。

  根据平分与竞争的平衡规律,也可以知道宪政政治的标准,那就是至少存在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而且有平等对话的平台和通道,否则,只要是一党独大,就不可能有名副其实的宪政,就摆脱不了一方是主人,一方是奴隶的命运。

  天下为公,人权平等的“道”,不是局限于一国一家,而是整个人类。那么世界范围内,战争也好,和平也好,同样是践行平分与竞争平衡的要求。往远里说英帝国的强盛和殖民,近里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是这个“道”的作用使然。同样的道理,在世界范围的资源面前,哪些该平分,哪些该竞争,平分与竞争分别是多少,不坐下来谈,就用战争说话。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要说谁侵略了谁,如果不认同和平对话,那就拿出实力守住自己的,否则,挡不住被平分的命运。因为根据“道”,理儿并不一定在弱者一方。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处于非理性的暴力争夺之中,并一直用这种惨烈的方式证明着“道”的存在。这种内耗式的模式,没有绝对的赢家。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内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没有了天然屏障能成为绝对的阻挡,自身的野蛮内斗导致的羸弱和动荡,就会给他人他国带来觊觎的机会,甚至有被灭族的危险,人类历史上不是没有族群灭绝的先例。

  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探索自身和世界的真谛,试图找到社会的规律。就近现代而言,从代表竞争和平分的不同利益群体来说,站在竞争一方的先有古典自由主义,与其对应的是站在平分一方的马克思主义,前者把资源看成无止境的可以竞争的空间,主张绝对的自由,后者则视资源为固定不变,没有了竞争的余地,只能绝对平分,双方势同水火、不共戴天,都试图凭借暴力和专制来压倒和控制对方。前者导致危机频发,经济崩溃,后者则直接把人类带进经济和精神的灭顶深渊。经过一次次血的教训,人类理性开始慢慢占据上风,前者演化出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新政,后者则蜕变为伯恩施坦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政体,与此相携的,就是宪政的完善和成熟。

  在学术界的这一探索过程中,人们尚未从资源的平分和竞争这个层面来揭开这个”道“的面纱。无论凯恩斯还是罗尔斯,都没把福利政策和照顾弱势一方的理由立足于资源的平分之道,而是从人类是合作共同体的道义上来大费周折和口舌,一是不免牵强,二是不好把握分寸,会导致这样一种局面,虽然大方向、大框框不会偏离,但在具体的权利分界上,要么平分的过多,要么竞争的过多,总之,与”道“所要求的平衡难免有较大的偏差。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滞胀,到而后崛起新自由主义,又纠枉过正,引发了次贷问题为导火索的新经济危机,就是明证。

了解新思想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动态资源论 dtzyl1

个人简介
向世界推介揭示社会真相和运行规律的“动态资源论”,为实现人类和平而努力。 请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动态资源论 dtzyl1
每日关注 更多
周长伸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