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崇新型孝道文化

麻永锋 原创 | 2018-09-07 11:59 | 收藏 | 投票

 【摘 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基础和核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因此,我们要积极突破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传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加强现代孝文化建设,发挥孝文化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  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困境和传承 

  一、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当前乡村文化困境有目共睹。其根源就在于思想观念。不少人以现代化的理论想当然地解释中国五千年农耕文明所衍生的孝道文化,认为农耕文明所代表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以及封建等级制度产生的孝道文化。这样畸形的观念忽略了当前乡村的客观现实,忽略了曾经是乡村文化传承人的精神诉求,也忽略了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非但没有带动广大乡村, 相反给农村带来了破坏,在造成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衰落、农民在精神观念上进退失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都不能用理论说服下一代必须为上一代精神世界去补偿,但事实确实是传承了几年的中华孝道文化已经让位给“现代文明”。

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把“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全面,直至形成具有完整体系和长远意义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书记曾用一个很“文艺”的词表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乡愁”。这个“乡愁”所指称的意义就是,无论怎样的发展,都不能抹杀乡村精神,不能抹杀传统文化和生态情结,既要留住青山绿水, 又要传承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复兴的任务,就是让“乡愁”切实落地,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乡村复兴,就要是重新激活乡村的活力,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得以复兴和重建。不是简单地回到从前,更不是推倒重来,再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乡村,而是在复兴传统的基础上,满足几代人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重建新的乡村精神和乡村理想,唤起人们对的孝道文化自觉认知。这才是乡村道德文化复兴的要义所在。

二、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标志着当代中国从农耕经济主导的乡村社会向工业经济主导的城市社会转型出现了拐点。说明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有了质的突破,距离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百年目标越来越近,这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好事。然而,农村的发展却仍然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与城市相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最为突出。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还表现在农村的治理水平不足以及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与传统精神文化、道德伦理的缺失。本文所探讨的农村精神文化困境就属于这类问题。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与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度短缺,以及全社会对乡村文化价值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乡村文化的空心化、虚无感和缺少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能力。农村思想文化精神和道德伦理的缺失让全社会感到不安和忧虑。前些年,在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浪潮的影响下,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环境中,物质文明、技术主义和拜金主义大行其道,由此所触发的道德衰退直接威胁到乡村家庭的生存与发展。在数千年来始终以行孝美德著称的中华民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加强对传统孝文化现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使其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广林生先生认为,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个人道德修养 

  《孝经开宗明义》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为百善之首,百行之冠。孔子在《孝经》开篇就讲孝在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化的根源,是人们立身行事的至德要道。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从古至今,孝文化在提高人们的道德自律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自觉自愿地报答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才能做到无论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严格要求自己立身行事小心谨慎,不逾越法度。 《孝经》第二到六章就分别阐述了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要求。作为天子,要“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作为诸侯,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就是说,诸侯在众人之上要做到不骄傲,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这样可以长守富贵。作为卿大夫,要“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即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作为士,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即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作为普通百姓,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可见,古人对不同层次的人都提出了符合其身份的孝道要求。按照这些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必定大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现代人虽已没了天子庶人之别,但身份地位、社会角色仍有不同,所以传统孝文化对现代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解决农村人养老敬老问题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就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按照世界统一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世界中下水平,老龄化程度却己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呈现了“未富先老” 的特征。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小型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老人比例下降。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所以,现今我们仍需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得到物质上的支持,同时享受到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慰藉,这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应尽的、基本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因此,大力弘扬孝文化,对于解决目前家庭伦理道德中存在的缺陷问题,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促进家庭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孔子的弟子曾子把孝的含义由事亲之孝扩展为五伦之孝,他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由此可见,传统孝文化不局限于对父母尊长的爱敬,它还要求尽忠报国、爱岗敬业、与人为善、勇敢应战,由家庭推及国家和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如果能够由孝父母、悌兄长扩大到爱他人、爱国家、爱社会,那么,平等友爱、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就会建立并长期维持下来,整个世界就会少许多冲突和纷争,而多几分团结、和谐与温情。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孝经三才章》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实行孝道是人类从天地运行的自然法则中领悟到的规则。孝不仅是孝敬双亲、效忠社会,还要敬爱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类的有机身体,人类也无处安顿,无法生存。从孝的本质出发,要求人类敬爱给予我们生命、维持我们生存的自然界,否则必将后果自食。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革开放以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比如,全国江河水系、地下水污染和饮用水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全国频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污染天气,等等。这与我们孝自然观念的欠缺有一定关系。感谢天地君亲师,首先要谢天谢地。我国经济发展到此,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已刻不容缓,必须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敬畏、爱惜和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实现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 

  传统孝文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失落,尤其在现代中国,孝文化面临着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传统的孝道观念被严重颠覆,子孙成为“一家之主”,父母、祖辈异化为子孙的“臣民”,孝道意识变得淡漠。深入分析一下,传统孝文化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时代变迁对传统孝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传统孝文化是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产物,经由历代哲人的大力阐发和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长期处于“封建道德最高原则”的地位。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建立在封建秩序基础上的传统孝文化受到巨大冲击。作为维护封建经济和宗法制度的道德规范的“孝”,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作为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的道德规范的“孝”仍然有其存在的依据。总的来说,传统孝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相冲突又有适应的方面,只有大胆扬弃与创造性改造才能有效应对时代变迁对传统孝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二)自身消极因素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力 

  作为维系家庭关系和谐与稳定的道德规范的“孝”虽然仍有其存在的依据,但其自身的消极因素却大大影响了孝文化社会功能的发挥。“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伴随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断更新和升级,才能保持其生命活力。”传统孝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的正是这种文化自觉。自从它登上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宝座后,就逐渐蜕化为统治者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片面强调上对下的权威性与下对上的顺从性,极大地扼杀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这就要求传统孝文化顺应时势,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否则将被时代抛弃。 

  (三)文化变革、改革开放的矫枉过正 

  20世纪以来,中国进行了两次大的文化革命,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次是“文化大革命”。而这两次文化革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失当问题。比如,“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良莠不齐、矫枉过正的问题;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是“斩立决”。其后果就是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传承的断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开始进行反思,但还没等人们理清头绪,西方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就如洪水猛兽般侵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传统孝文化的断裂。人心的天平开始向金钱、物欲倾斜,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间的宝贵亲情异化为冷酷的金钱关系。子孙成为家庭的核心,父母异化为子孙的臣民,真可谓父不父,子不子。这样的人伦关系怎么会让人间充满真情,怎么会培养出懂得感恩,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因此,必须重拾传统孝文化的优秀内核,将异化的亲情扭转过来。 

  三、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今天,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要努力探索传统孝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突破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一)肯定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 

  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的仁学为核心的儒家孝道文化,讲的是“父慈子孝”、“君义臣忠”、“为上不骄、为下不倍”。可见,儒家的孝文化重视人伦,但是并未否定个人的独立人格,也不是只强调单向度的权利和义务,而是在肯定个人独立人格的条件下,要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按照人伦关系来行事。由于历朝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目的而不断将孝文化神秘化、教条化,这严重违背了孔子的初衷,使得以愚忠愚孝为典型特征的封建礼教恣意横行,窒息了子女们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我们应该正本清源,继承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剔除其糟粕,即弘扬中华民族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家庭、尊师敬贤、尊长爱幼、同情弱小、扶危济困、文明礼貌、热爱人民、热爱祖国、不畏困难、奋发有为等美德,还传统孝文化以本来面目。 

  (二)创造性转化传统孝文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奉养、孝敬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就是说,真正的孝,要同时做到“外安其身”和“内安其心”,否则就和犬马无异。孝的这两点内容在现代社会也是应该做到的,但是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 

  首先,“外安其身”,关心老人的物质生活。在古代,老人一般和孩子一同居住,子女们只需要让老人吃饱穿暖就行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已不再满足于温饱,而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所以,子女还需要在自己享受生活的同时不忘父母,比如说给父母零花钱、做顿饭、买保险、带他们旅游、带子女常回家等。但是,现代社会高品质的生活愿望却造就了一些不孝子,出现了孝道式微的问题。一些青年人,一方面追求自我的实现,另一方面,在经济和家庭生活上又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啃老现象日益增多。而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孩子的孝顺程度。“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不能等。年青人应将个人享受放在孝敬父母之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满足父母的需求,照顾好父母的衣、食、住、行、医,让其颐享天年。 

  其次,“内安其心”。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 为政第二》)意思是说,给老人一个好脸色看是最难的孝敬。只有对父母做到和颜悦色才能让父母心情舒畅,这就是“内安其心”。很多子女在“外安其身”上做得不错,但“内安其心”就做得远远不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老人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愈加明显,无论是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都有很大的差异,于是“色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为避免遇到“色难”的问题,一些老年人或年青人有意减少了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但这样做只是回避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不利于和谐温馨家庭的构建。年青人应通过增加与老人的沟通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相互融入对方的生活,从而给予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比如,与老人聊天,教老人上网,陪老人参加社会活动,一起旅游,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父母能够与子女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氛围自然和谐不少,父母的心情也自然舒畅了,子女也借此机会缓解了工作压力,享受到了家庭生活的温馨。 

总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现代价值。我们要积极突破传统孝文化的现代困境,实现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传承。 

 

作者简介:麻永锋   中共凤翔县委农村工作部

联系电话:09177213998

通讯地址:凤翔县东大街67

    编:721400

 

 

个人简介
我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人,只会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和事。朴实的父辈没有给我多少物质的满足,却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些年的劳动和工作使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