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古今中外阅兵纵横谈

王先琳 原创 | 2019-10-14 11:25 | 收藏 | 投票

 王先琳:古今中外阅兵纵横谈

中外瞩目的国庆70周年大阅兵,让炎黄子孙倍感欣喜,让全球友人分外高兴,也让妄图扼制中国者悲哀万分!

其实,阅兵是古典战争时代的创意,它是强大的武器系统和强大的士兵集团的双重表演,表达着征服、规训和服从的语义。此外,通过整齐划一的步伐和节奏,模仿高度机器化的运作,还能制造一种集体主义的美学魅力。

进入现代,传统上大阅兵所具有的国力展示、威慑等功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凭借间谍、现代化的侦搜手段,甚至是民间交流,其军事决策部门就足以掌握大量信息,并据以分析判断出诸如中国军事装备的更新动态、战略调整及其背后的意图。对这个量级的国家而言,旁观一场军事演习,或者审视军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从中得到的有价值情报,就远超表演意味浓厚的阅兵。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大阅兵就毫无意义。由于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政治地缘环境,比如许多国家和中国存在领土、领海主权纠纷,因此中国军队需要应对的对手也大相径庭,常常并不总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对于实力相对较弱的对手,任何军事实力的展示,包括阅兵,都会对潜在的对手构成威慑,成为政治手段的有益补充。不过,一国的军事实力本身就是现实的存在,阅兵无非就是个有意识地广而告知罢了。

一、古代阅兵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阅兵发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夏朝建立的前夕。当时,中国北方的华夏部落首领夏禹,在现今河南省嵩县境内的涂山,与南方各部落首领会盟。在那次盛会上,士兵们手持各种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这不仅是一种祭天的仪式,同时还欣喜地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南方各部落首领的欢迎。

到了春秋时期,阅兵活动开始频繁起来。最初的阅兵是以打猎方式进行的。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或长官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然后检阅部队。当时,人们把这种活动叫作“搜”(意为春天里打猎)。以后,又发展为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检阅步兵每年一次称做“搜”,检阅战车三年一次称作“大阅”,检阅步兵和战车五年一次称作“大搜”。

古代统治者如此定期阅兵,其用意除了检查兵员装备情况外,主要还在于向百姓示威。如春秋时晋文公认为“民未知礼(威仪),未生其恭”,于是乎“大搜以示之礼”。另外,还有在战前或战斗间隙进行的不定期的阅兵,称“观兵”或“观师”。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在战前鼓舞士气外,更主要的则是为了向敌方示威。

阅兵这一名称,准确地说是从汉代才被正式叫起来的。在汉代,定期的阅兵活动常与立秋之日的“祭兽”活动一起进行,其中还要增加一些打斗的内容。以后,各个朝代都有类似汉代定期或不定期的阅兵活动。

清代时,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清代宫廷画家金昆等人奉命所绘的《八旗阅阵图》里,对乾隆皇帝南苑大阅兵的盛况作了形象逼真的记载。八旗将士身着红黄蓝白等本旗阅兵礼服分阵排列,号角高扬,军旗猎猎,一眼望不到尽头,其场面极为壮观,向世人展现了一幅场面宏大、威武雄壮的乾隆阅兵图。

二、新中国阅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举行了多次国家阅兵,分别在国庆节和其他重要日子举行。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大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16400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其中有4架是携弹飞行。此后开展十多次陆上阅兵和2次海上阅兵。如:1950年建国1周年阅兵,19天后出兵朝鲜;1951年建国2周年阅兵,民兵方队阅兵,出现喷气式飞机;1952年建国3周年阅兵,公安部队阅兵;1953年建国4周年阅兵,火箭炮兵阅兵;1954年建国5周年阅兵,伞兵首次亮相,骑兵最后一次受阅;1955年建国6周年阅兵,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后的阅兵;1956年建国7周年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次在雨中进行的大阅兵;1957年建国8周年阅兵,国产的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首次受阅;1958年建国9周年阅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军事院校及其将校学员首次受阅;1959年建国10年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

1959年阅兵后,由于国内形势原因,此后,连续24年没有举行国庆阅兵。直到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提议,中央决定恢复阅兵,并于1984年国庆35周年时举行大型的国庆阅兵式。 此次阅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大阅兵。这是“文革”结束及对越反击战后的首次阅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凛然军威,也极大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

1999年建国50周年阅兵,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特警和预备役部队参加阅兵;2009年建国60周年阅兵,特种兵、第二炮兵学员、雷达、无人驾驶战机、巡航导弹、预警机参加阅兵;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抗战老同志方队、世界五大洲10多个国家派方队和代表队参阅、海军舰载机首次参阅、第二炮兵的新一代导弹武器系统登台亮相;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阅兵展示现役主战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和新质战斗力,参阅装备类型多样,受阅地面装备600余台(套)、各型飞机100多架,近一半为首次参阅。

201910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这次大阅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之际举行的一次阅兵,而且中国已经逐步形成了“逢十”阅兵的惯例,因此其军事、政治意味相应被冲淡了很多,大阅兵的着眼点反而更多的是针对国内民众。众所周知,作为“国之大事”,一国军事力量对于普通国民也时常是保密的,国家武装力量的成色往往只能在突发事件中才能得到检验。于是,和平状态下,大阅兵更像是军队向国民的汇报演出。

这次阅兵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参阅部队体现了我国武装力量体系的完整性。二是参阅单位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三是参阅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军事素质。四是参阅装备基本反映了我军现役武器装备的整体水平。五是增加了高技术装备部队,体现了当前我军科技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的特色。

三、国外阅兵

在西方,“阅兵”这个词,来自拉丁文“paro”,原意就是:我准备着!这是军队的一种礼仪。早在古代埃及、古代波斯、古代罗马时,就经常有阅兵式。古罗马时期,军队远征回来,都要举行阅兵式,庆祝凯旋,并修建凯旋门。后来我们知道,最著名的凯旋门,是拿破仑时代修建的,为了走过他取胜的军队。

在发达的欧洲,这项从几千年前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开始了的阅兵做法,目前不是所有的欧洲国家都保留这个传统。半个多世纪以来,德国和意大利就没有了这个传统,可能跟他们在“二战”中战败有关系,所以在这两个国家里很难看到军队跟日常平民生活交叉的大型活动。但是俄罗斯、法国和英国却经常举行阅兵式,或许和他们是战胜国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1941年阅兵,堪称“二战”转折点。那一天,一个盛大的阅兵式在莫斯科红场举行,接受检阅的苏军士兵通过红场,直接奔赴战场。最终他们创造了一个冬天的神话。

法国几乎每年的国庆节都要搞阅兵式,因为是在巴黎市中心举行,所以没有重型武器的展示,但是有骑兵和轮式装甲车参加。骑兵就是专门为各种仪式而保留的队伍,不能参战打仗,只能表演。就像我们中国天安门的国旗部队一样,专门做礼仪活动的部队。俄罗斯现在也不是每年搞阅兵,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包括卫国战争胜利整数纪念日等。

英国的国庆日是女王的“官方生日”,从1952年登基以来,伊丽莎白女王每年都参加“皇家阅兵式”。受阅士兵的服装仍然是古代民族式样的红色束身军服,头上戴着高筒熊皮帽,手持佩剑,胸佩绶带。女王乘坐四轮车进行检阅,成千上万名群众挤在从白金汉宫通往皇家骑兵卫队阅兵场的大路两旁,欢呼致敬。

每年74日是美国国庆日,华盛顿一般举行焰火活动,阅兵式则难以看到。美国军队自身的展示和阅兵是有惯例的,但接受检阅的都是退伍老兵,受勋、立功的退伍老兵往往走在最前面,更像是游行。

其实中国和朝鲜以及许多前华约国家的阅兵典章都承袭自前苏联(中国在正步方面加上摆臂,以适合东方人的美感。朝鲜军队照搬苏式正步不摆臂。),而前苏联阅兵也吸取了普鲁士阅兵的精髓,特别是正步,那种踏地有声的气势,很有震撼力。总体看,俄罗斯、朝鲜、中国都是世界上阅兵最出色的国度。 

作者简介:

王先琳教授: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

 

个人简介
杂志主编、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高级国学文化培训师、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作家分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营销咨询网、全球品牌网、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
每日关注 更多
王先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