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的养心与养眼漫谈

顾绍骅 原创 | 2019-10-30 14:21 | 收藏 | 投票

人民网多个栏目支持顾绍骅《艺术品的养心与养眼漫谈》



原帖地址:http://bbs1.people.com.cn/post/44/1/1/173785149.html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80/1/1/173785153.html

 

 

 

艺术品的养心与养眼漫谈

当下,全球文化以铺天盖地的气势滚滚而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主体性的确认、对自身文化价值和所具有的文化优势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的坚定信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深刻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从远古时期的符号,到现在需要意识深入体验的艺术境界,华夏民族的心灵,正在沿着一条由淳朴到高贵的路,生生不息,走向未来。书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心灵的发展历程。一部书画史,就是半部文化史。书画,是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没有文化,不成书家、也不成画家。文化底蕴,成为了书画创作必备的基础。近代书画家启功先生也强调,文化对艺术创作具有重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正因为文化对书画的作用,书画作品往往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由此,从古至今的书画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韵味,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寓意。而这种文化味道,正是华夏文明的特色。毕加索画不过齐白石,文化底蕴使然也!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者,也是研究传统文化艺术的,我深深地为历代中华先贤们共同创造出,璀璨耀眼、博大精深的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骄傲。

中华文化将统一世界(汤恩比预言

在世界面前,能够代表中国的美术就是中国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英文化,是国粹,是中国美术的核心主体

一、教化性《左传》有云:“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翻译为:音乐(文艺)用来巩固德行,用道义对待它,用礼仪推行它,用信用守护它,用仁爱勉励它,然后能用来安定邦国、同享福禄、召来远方的人,这就是所说的快乐。】古代画学家论述绘画的功能,首先是立足于把绘画纳入当代社会政治统治的体系中去,并与儒家所设计的社会理想保持一致, 从而为绘画的生存争取到有力的政治支持和儒学根据。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成教化,助人伦”,这成为后世论中国画具备教化功能的直接参照。所谓教化功能就是指含有道德、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人潜移默化达事明理的社会功能(而西洋画则毫无关系者也)。从北宋 李公麟 《孝經圖卷》、元代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二十四孝》图,述说中华民族德行天下,以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主题思想;这些故事感受自己民族庞大而厚重的人生智慧,正确理解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实质。隐含、隐藏,含而不露,是中华文化的特征。

 

二、诗画合一的创意:相传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得到客人送的《按乐图》很兴奋,王维说这是画的《霓裳羽衣曲》一、第三遍的第一段,客人不信,请来乐工演奏那段舞曲,这才信服。因此说,图画只能画出一瞬间的演奏活动即“止(只)能画一声”而不是一段舞曲的演奏过程。唐代诗人徐凝在题画诗中这样写道“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诗的前两句是写画中景,后两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画家挖空心思,终究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 止(只)能画一声,而凄楚动人的猿三声,是画面上表达不出的,此绘画之弊也……。然诗歌(词、赋)却能做到表现时间 、空间、环境、音 乐、舞蹈等,人世间的喜 、怒 、哀、乐 及万事万物的刻画等——包罗万象 ;也正好弥补绘画之不足二、工于画“宋四家”之一的苏东坡指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绘画如果以画得“形似”而判定好与坏,他的见识与儿童一样)“常理”的“理”既是画中物象的自然规律,又是文人的画理与画法,更重要的是画外的功夫与修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意境,成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品画的标准林语堂曾经评价苏轼的画作是中国艺术的印象派。苏轼在题《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打破了时代审美的局限,发现了中国画审美的新方向三、宋徽宗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中国画艺术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古往今来,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中国画的发展中凝聚了多少代画人探索奋斗的结晶,这需要每一位有志于中国画中求索的学人(爱好者)珍视的。那些把“把中西结合的”效果为主要努力方向的画家,对于中国画的本质来说就是个笑话。

一、从顾恺之 《女史箴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简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

二、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画家不断吸收西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作题材也比较广泛。至此,中国画分科完成:人物画越来越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产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 诗情画意形式王维被后人尊为文人画始祖(“南宗始祖”)http://www.doc88.com/p-0716928018539.html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自从宋徽宗赵佶《芙蓉锦鸡图》第一幅诗情画意”作品的创立文人画与匠人画的根本区别是文人画家学识渊博、底蕴深厚,诗、书、画、印完美结合。没有学问是难以做到这四样集于一炉。文人画家作画虽不求形似,也就是说没有专业功底也是行。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宋徽宗把这些审美意趣,带入他所领导的画院里;考试内容以文人诗句来命题,要求考生画出诗句的意境,构思巧妙,不落俗套,做到笔意俱全;古代国家画院的画家是这样考进去的 (如:考画院的故事)。

三、写实性: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他没有前人的画稿可临摹或参考,更不可能如现代人有照相机可协助。他靠超越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他一改百余年画风,成为北宋画坛革新主将,数百年来颇受画坛尊祟。

四、特殊技法:五代北宋时期,界画发展成为专门表现建筑的独立画种。当时最著名的界画家是五代的卫贤和北宋初的郭忠恕,已能熟练运用焦点透视。其他院体画家和文人画家大都能够熟练运用界画技法描绘建筑。晚唐画家卫贤、郭忠恕创立“界画”画法。没骨画的源流与创新:张僧繇在健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唐代画家杨昇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昇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象《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无论是写实性、色彩的多样性等等,中国画的成熟运用,都要早于西方绘画大几百年。

 

 

没有知识积累怎么能读得懂呢?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论述。元代以来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有些甚至是优秀的诗人,如赵孟頫、倪云林、八大山人、唐寅、文徵明、徐渭、像清代以来恽南田、郑板桥、王鹏运、朱孝藏、陈寅恪,吴昌硕诸人的“诗情画意”作品等等。画贵有诗意,自宋以来成为风气。明代文人画家董其昌说过,学画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胸襟开阔,见识深远。将学养、气质、品格、情趣纳入作品,这样画的意境就自然提高了。这些事例无不是在“讲述”中国故事,这些经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送着真善美的信息,非常养心。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人,窃以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依照中国方式”——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诗、书、画)为一体的观点——“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灵魂和中国画发展方向,也是世界美术的发展方向!请记住民族文化的发展,主要在于自身;外来文化,只能是参考借鉴;如果“本末倒置”?便丧失其存在的价值!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文化艺术应该是多元的,只有多元的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才能够得道和谐发展。一个画面,不能说明什么;但是,一段故事可以给人启迪,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就是给人启迪的“故事”

 

而西方绘画的养眼——喜欢画盘子里的蔬果、墙上滴血的猎物和人体画,只适合于在餐馆、酒店里悬挂类似照片的影像,这是“食色性也”的结果与需要西洋画画静物,中国画画活物,画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便有了生气和诗的韵味。黄峪称李公麟“淡墨写出无声诗”。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近代以来,画与诗逐渐疏离,这不仅是技术的缺失,实则是意趣的改变。八大山人是诗人,他的情感不仅在有笔墨处显露,在那“空”处、“白”处,都寄托着思绪。不懂诗,何以解此意趣?

唐宋之后中国画以文野判高低,书卷气被视为基本要求。不是文人大约画不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没有文化而成为中国画家,是20世纪才有的事为什么呢?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自从1918年5月14日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对形、色的要求变了,写实性的分量重了,中国画的根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忽略20世纪谈创新多,谈继承少。20世纪的中国画向西洋画靠拢,用我们的毛笔画结构、画比例、画透视,什么都画。西洋人认为你并没有超过油画?但是,中国画最擅长的不是描摹和再现生活,而是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说重意象或心象,对具体描绘却没有太大兴趣。20世纪的画家却开始疏离书法,拿毛笔当西方人的硬笔或油画笔一样的使用,全无书趣,这比画疏离了诗更可怕。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距离越来越近,表现力却差了许多。离开书写趣味和写意精神的中国画实际上被抽了筋骨。注意批判中国文化糟粕的时候,要十分冷静地分析,笼而统之地贬损中国画必然带来负面的结果: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批评旧的思想时彻底否定传统伦理观,我们必然为此付出深深的代价。不讲信义,乃至欺骗盛行,是传统道德缺失造成的。对中国画的批评也是如此。20世纪以来,以“新”作为价值判断,认为凡新的就是好的,这很危险。“新”只是时间概念,“美”才是永恒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唯“新”是举会降低艺术质量,而“刻意求新”便是问题了。中国画讲究自然而然,不能刻意。随着改革开放,良莠混杂,八五思潮”、西风东渐;“精神滑坡、道德崩溃——书画价格基本上是资本说了算,有钱可以让官方机构推磨,据说,只要交钱美协可以挂牌,一个普通的个人展,可以搖身一变为国家级的美术大展,画价可以由地板上升到天花板。”摘自《中国画为何衰败?》郭庆祥:一些西方国家的艺术品经纪人和国内个别艺术品投机商是在忽悠和愚弄国人,因为他们一直想占有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中国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画家,已经变成他们的工具,让你画什么题材就画什么题材,(他们打着“艺术创新”的旗号)画出丑画中国人的作品,更可恶的是他们不惜丑化、恶搞中华民族的伟人,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在我们人民心中的光辉形象,让大众丧失审美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陆续囤积大量的当代油画作品。这些西方经纪人和国内的投机商们,就想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他们要达到文化侵略及政治渗透的目的。通过艺术渗透,颠覆我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国内的投机商恰恰成了他们的帮凶。另一方面,他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囤积了大量的中国画家的“当代油画作品”,通过欧洲和中国香港等地的拍卖行进行爆炒,近几年又渗透到国内进行爆炒,最后再让我们中国人买单,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摘自《郭庆祥:亿元时代需更多警醒》也难怪说:“当代艺术品是垃圾”: “岳敏君起初制造的一些符号确实是非常有名的,这些没有多少审美价值的符号在不停的复制过程中确实符合了西方对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解读(欧美某些政治大佬仇视中国的和平崛起:“西方对中国有八大恨:一恨中华大一统,二恨中华举国体制,三恨中华智慧,四恨中华人口,五恨中华历史文明,六恨中华以德服人,七恨中华视死如归的军魂,八恨老百姓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与他们格格不入!八国联军距今也就170多年,日侵十四年距今也才70几年,那时的中华状态才是他们想要的,貌现在中华崛起他们利用现在各种国内国际矛盾利用各种手段,各种资源尽所能来诋毁中华,毁我信仰,普世中华,他们利用各行各业的公众人物发表各类言论来混淆视听,中华崛起势不可挡,中华儿女一定要辨大是大非!”摘自·西方到底恨中国什么?为什么这么恨中华?)。-------------摘自《收藏家郭庆祥:当代艺术大多是垃圾》

 

 

我同意:“20世纪的山水画,将拖拉机、水库、高压线都加入到画里边去了,这是机械的再现生活,并不是山川本质;是对生活表面的理解,而不是对大自然精神的赞颂。确实表现了人的主观意志,但却远离了中国山水画澄明空灵、静寂深沉的本旨。古人为什么画山川讲究“逸”字?这是因为社会浮躁,画家渴望逃离这种浮躁,而寻找一种清凉和安静。我们看宋人山水画,寂静而不喧嚣,需要平心静气地观赏,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它的永恒。在繁杂、忙碌,甚至是充满矛盾冲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先不希望艺术再去“火上浇油”地呐喊,而渴望着安静恬淡。董其昌是明代正二品官阶的礼部尚书、太傅,处于政治漩涡中,很多事情颇为忧心,但是他的画却非常安详沉寂,悄无声息地一派淡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内心的渴望,渴望清凉。中国古代山水画就是这个作用,你说它是进步,还是落后?我们把今天所见到的水库、高压线、拖拉机、小汽车等通通画到山水画里去,至少是不环保。山水画的功用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中国画观念的重要问题。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这样论述:“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以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把画画当作是一种娱悦心灵的方式。稍后于王昱的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里说“我家贫而境苦,唯以腕底风情,隐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养生,是笔墨文化的一大属性。古代画论许多处论述与山川同呼吸共和谐者可享高寿,所以中国古代的大家不乏高寿之人,如黄公望活到89岁,文徵明活到91岁,忙忙碌碌的董其昌都活到82岁,八大山人活到80岁,80岁以上的山水大家比比皆是。而短命的画家作品上往往留下了问题。中国画是大器晚成的艺术,如真是天才的中国画家,年龄越大,画得越好。而这一规律并不印证西洋画,两者不同。而真正做到“畅神”,必然修性养身。像文革期间的不少画,剑拔弩张,横眉冷对,十分的外向张扬。求张力,求视觉冲击力,我称之为“外来艺术精神”。而中国画是“衣食足”以后的精神追求,摒弃功利之心才有好的笔墨,它属于精神范畴。除非有极高境界,可以在清贫饥馑的条件下作画,历史上一些高僧做到了这一点。齐白石也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画能用来养气、养神,养生颐年,并能提升境界,中国画对社会精神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艺术是人对于人类社会、大自然的情感抒发;因此艺术品的人文因素要大于客观自然因素。自然,书画作为国粹,“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更有不可争议的中国性,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她像一朵出水芙蓉,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世界性品牌!

顾绍骅于二〇一九年十月三十日星期三

个人简介
顾绍骅、男 、(社会兼职:砚池书画社社长、湖北省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国画研究会中国书画导师、“中国书画学会副主席、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兰亭书画院副院长、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
每日关注 更多
顾绍骅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