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问祖之陶唐氏尧帝

陈敏昭 原创 | 2019-02-10 11:30 | 收藏 | 投票

 追根问祖之

陶唐氏尧帝

 

陈敏昭 陕州上阳书院

 

氏族联盟时代帝尧陶唐氏政权的首任帝是姜尧,其父是帝挚青阳氏政权的十六任帝(或者首领)姜斯遂,其母亲是庆都。公元前2379年(传统纪年是“姜斯遂二十四年”)尧降生。姜斯遂就是传说中的帝喾。帝喾生有四子:长曰鸷(别名匡二)、次曰弃(弃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弃后来又被称为“后稷”)、三曰契、四曰尧。尧十五岁时被封在了陶邑(今山东荷泽市南陶丘);十八岁时又改封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始称唐尧、陶唐尧。后来,他的部族发展壮大,史称其部族为陶唐氏。

鸷就是帝挚青阳氏的末任帝姜匡二,即位后因重用亲信、贪图享乐,致使万民叛离、灾害频发、动乱四起。此时,唐尧的封地同样也遭受了旱灾。但是,尧不信天命,组织领导部族民众拦河筑坝、引水灌田,战胜了旱魔,取得丰收,其他部族灾民纷纷逃往唐地。当时,地广人稀,人口是各个部落最重要的资产。虽然适逢灾害,但是尧没有拒绝灾民,而是让部众接纳和救助逃难来的灾民,赢得了很多部族的敬仰。由于干旱与人灾,东夷(山东半岛)各大部落相继叛乱,叛乱的组织领导者是十日族。十日族是少昊羲和氏部族的十个分支,分别以日命名,称: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十日族反叛后,其他部族纷纷响应、相继叛离。身为中央部落联盟总首领的帝鸷却置之不理。因封地不断受到十日族的侵扰,年轻气盛的尧(时年约十八、九岁)联络同样年轻的后羿(后羿族掌握着一门独门特技——制作弓和箭,射箭是当时很先进的武器与技术)共同讨伐叛乱,诛杀了九个日族的首领,只留下一个甘愿臣服的,后封其为日族酋长,统领整个日族(这就是神话“后羿射日”的来历,并非真正的射落太阳)。接着他又率众打败其他反叛部落。尧的人气、士气旺盛,陶唐氏部族的战斗力最强,成为事实上的部落联盟盟主。

公元前2357年(帝鸷十二年)氏族联盟会议举行,尧密令亲近的氏族部落首领在会上向帝鸷发难,迫其退位,要求将帝位禅让给尧。氏族联盟会议朝着尧既定的方向发展。即位后,史称“陶唐氏帝尧”或“陶唐氏尧帝”,开启了陶唐氏帝尧时代。

尧将帝都迁至自己相中的地方——冀中平阳。这一带是蚩尤九黎族的发祥地,也是黄帝轩辕氏族兴起之地,因此唐尧认为,这里的山水有通天达地的灵气,立都于此可得到天地神灵的护佑。不久唐尧便在帝都平阳封赏平定天下的有功之臣:任命神箭手羿为射正,并将他封在穷石(今安徽六安市霍丘县西南),赐姓为妘(yun,上古传下来的八大姓氏之一),号有穷氏,其族后世发展成为有穷国;唐尧的次兄弃早先被封在邰邑(今陕西武功附近),善于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创造和发明了一系列种植五谷的新技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唐尧听说后,便把他召入朝中,任命为农正,新增山西稷山一带为其封地,号曰“后稷”,主管全国的农业。弃后来改姓姬,成为周族的始祖。后稷比较注重选种育种,增加了农业产量;最早建立粮库,丰年增加粮食贮备,灾年歉收则放赈渡荒;任命三兄契为大司马,主管军队;任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为历正,主管历法;任命共工后裔为工正,主管制造(纺织、制陶、制骨、制木、制玉、冶金等);任命有熊氏首领鲧为水正,主管天下河道的治理;任命阏伯后裔为火正;任命实沈后裔为金正(制作金属农具,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少量金属器具的制作,如薅锄);封夔为乐工;皋为大理;重为工师。

帝尧亲自执政约40年(公元前2357-公元前2318年)。公元前2318年,时年六十二岁的帝尧因病去世,被安葬在平阳城外的尧陵(今河北保定市阜平县东南平阳镇)。

尧的历史功绩主要有:首要功绩是制订颁布新的历法(与今天仍然使用的农历大致相同,古称夏历,其实,应该称为“尧历”才符合历史事实):年分为三百六十六天,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年为十二个月,每月为三十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每五年增加一月,以调整四季时令的误差。同时,尧历还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准确时间,使农民能够根据季节,准确地安排农业生产;其次,治理洪水,初,任命共工治水,后启用鲧领导治水;其三,拦河修坝,灌溉田地;其四,巡狩各地,扩大了华夏领土;其五,修建粮库;其六建立常备军,使政权体系日趋完善;其七,在都城置谏鼓,立谤木,让百姓对他的施政措施进行批评,对好的建议立即接受。

陶唐氏帝尧执政联盟共历六代、约235年。到其第六任帝姜密时,禅让帝位于有虞氏舜帝。(参阅陈敏昭《有虞氏舜帝》)

 

201929日星期六,正月初五,上阳书院

陈敏昭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陈敏昭,男,河南省灵宝市人,现在工作单位:三门峡行政学院,副教授,历任哲学教研室副主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等。
每日关注 更多
陈敏昭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