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2018年版:70章

胡志平 原创 | 2019-02-11 17:04 | 收藏 | 投票

    

  70章  新探索领域实践方式的重大改变

  

        新探索领域中的“认识”在认识论大循环中处于认知指向阶段,尚不具备人类所预期或已经收获的“认知结果系统而且全面的”标志。作为指向遥远宏观和神秘微观的认知动机,它关联着范围受局限、推进很艰难、认知收获需要长期积累的探索实践过程。本章就重点阐述在这种新探索领域,人类服从认知指向阶段的探索认知方式会有何种变化?

  从历史性积累条件来看,一切思维运动都要以人体感官接触为认知基础。但从现实的人脑响应条件来看,人的感觉器官所能企及的正确知觉范围永远不会超过人脑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所能把握的客观存在的深度、长度和广度。人脑直觉可以通过细微信息感受整体形象变化——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单纯的感官感觉则不能;人脑自觉思维可以通过逻辑判断就已知概念推断未知概念(形式逻辑或辩证逻辑推理),单纯的感官感觉则不能。

  感官感觉与人脑的直觉响应、感官感觉与人脑的自觉逻辑思维,它们之间在链接外界信息的响应优势上,一个占有长期记忆积累的基础性优势(本原之优势),一个占有科学思维和科学判断的现实性优势。除此外,两者面对客观存在并无别的理论差别。

之初,人脑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必须严格依赖于感官感觉传入大脑的原始记忆积累;其后,直觉自发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才能延伸指向,超越感官感觉范围;再后来,当许多原始积累转变为人脑生化物质条件后,即人脑的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响应积累了链接路径发达的脑功能之后,现实的人脑优势可直接超越感官感觉去把握客观存在。

而此时,新到来的感官感觉信息又必须反过来接受自觉逻辑思维的检验,即接受人的逻辑神经通路的响应,如此才能获得更科学可靠的判断。所以辩证唯物论一贯坚持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感官接触一定要与理性思维相结合、自发逻辑一定要与自觉逻辑相结合、形式逻辑一定要与辩证逻辑相结合。两者谁脱离了谁都会陷入创新思维困境。

  在前所未有的新探索领域,日益进化的人脑思维对直觉响应链接自觉逻辑的依赖性,将日益超过对单一感官感觉接触的依赖性。这是物质高级运动总的演变特征。

  当人脑进化到拥有超越感官感觉的响应范围后,也就是指现代人脑功能,不论是感官接触的直观发现,或是直觉响应链接自觉逻辑的思维成果,都应该接受客观实践的再检验。不可认为亲眼看到的就是真理,直觉或自觉逻辑思维“想”到的就不是真理。

  实验课题(NO:71)秀才不出门能否判断天下事?

哲学家和脑科学家不妨依据人脑进化条件做类似实验:不允许某人参与某种实践,可向某人专门传授他不可能去亲历去观察去体验的某个遥远国度所独有的国情。当此人的脑记忆积累中形成了许多他无法直观但可以理解的新概念体系时,设问:他能不能通过正确概念系统的思维响应,对那个遥远国度现实与未来产生含有创新价值的正确判断?

  答案是:能。给定的大前提条件是:只要他所接受的自觉概念体系并不陈旧、只要他思维方法正确、只要他的头脑不是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方法,而是一个多种思维方法可以相互链接的功能体系,那么,其产生正确认知指向和正确判断的概率将是很高的。

更常见的例证就像小学生在课堂上做算术练习题一样,老师演算了112,接着是否有学生能算出213?他不依靠感官感觉而直接进入概念系统学习所产生的正确思维,是以人类感官感觉接触的历史性实践积累而形成的现实存在的人脑响应条件。

不过也要指出:使用同类灌输方法而形成记忆积累的局限性相当大。因为客观实际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中,还因为人脑综合知觉积累的基础功能对自觉概念积累的链接响应机制,始终存在可敏锐先导作用,任何时候不容忽视感官全接触优于符号造就灵感。

  笔者并不赞成把求知人尤其是青少年培育成只善于概念定则思维、只善于逻辑推理、只拥有既定概念体系积累的专家。其更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概念的本质不是抽象的,概念的本质对应着各种事物映像。只有长期深入实际,亲自用感官去感受感知且具备了深厚的实践经验之功底的人,其脱离感官接触的探索发现才能始终守望概念的本质。(幽默:像“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一样深入现场日久日深之后的那种慨叹:“老天爷要帮我!”)

但同时又指出:不论你是否愿意在新探索实践中告别传统方式,人类面对前沿探索领域“深入实际”的方式都将被改变。人脑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的作用将日益超越对感官的直接依赖,而且,此种“超越现象”在当今高科技时代正高频率地发生着。

其“超越现象”,主要表现为在科学家无法亲身抵达的前沿新探索领域,感官感觉日渐丧失了它创新发现总是“打头阵”的功能,取代它优先在未知领域承担探索发现任务的,是人脑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的想象、联想和推理判断,是人脑思维预先编制的智能程序以及调控有感知能力的科研仪器,去“深入实际”并完成新的探索发现任务。

  或许一万年以后,感官感觉在未来的社会领域可保留它日常学习功能、日常工作功能、日常生活娱乐功能、日常追求幸福和知觉享受的功能以及亲自参与民主生活、还有从童年少年起就帮助大脑丰富综合知觉积累、增进思维敏度的功能。保留下来的感官感觉功能,将为人脑迈向更发达的未来提供可持续进化、可提升脑功能的基础性平台。

  今天的人类,充分认识到物质运动规律普遍存在时间与空间的排序和编码。所有自然物、自然现象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都自然体现着以时间排序或空间列阵的粒子串或粒子结构运动组合。社会发展规律也以另一种方式表现时间与空间阵列的有序性。

   遗传因子有“基因突变”的时间排序,有类似“双螺旋结构”的空间组合;人工信息有类似发送电报的节奏性编码(时间排序),也有类似发送手机短信的电子列阵的数码串传输,还有类似于人工仿真绘制的生物遗传信息编码(空间排序)等等。……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从宏观到微观皆可用“数字算法手段”予以精确表达,智人种群将在自觉概念领域普及智能程序手段、普及遥感技术,去探索人的感官感觉无法抵达的未知领域。

到那时,地球人利用各种智能探测器或智能机器人的普及程度,就像伸手挠痒痒一样方便。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构成的物质高级运动方式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仪器”深入到现场去直观微粒子,测试暗能量,采集微观数据,传输宏观图像。

现在把之前阐述概括一下:辩证唯物论把优先依赖“感官全接触”的探索实践方式称之为传统实践方式;把优先通过人脑直觉链接自觉逻辑思维并且预设采集程序和传输程序的智能手段、优先通过智能机器深入实际的探索实践活动称之为新型的探索实践活动。都是“实践”也都深入实际,但是后者的探索方式和认知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智能化数据采集和遥感传输正在解决新探索领域中的认知积累问题。可是也很遗憾,未来新探索领域认知实践和认知积累难道只能跟数码打交道?探测器在宏观或微观领域有没有“看到”真实物像?想饱饱眼福吗?那好,通过数据成像技术给你展示一段外太空或人体微观领域的影视短片,做个事后现场观摩,如何?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虽然亲眼看到了感官感觉不能抵达的“现场”和那些非数字化智能技术不能感知的超微粒子,但作为解决前沿探索领域新问题的认知途径则是靠智能机器传来的数据完成了新一轮认知积累,眼睛看与不看并不影响数据的误差!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智能探测仪器不论是抵达外太空遥远一方,还是深入到动物们活的肌体内部抑或其他任何宏观微观领域,它所发回的认知结果是感官无法感知的小到百亿分之一纳米和大到数百万光年的数据。人们只须获得空间与时间数据即可用电脑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通过人脑构思新的创造发明。在数字化智能化运算和思维过程中,未来“深入实际”的新探索实践方式全是依赖智能机器的探测或遥感仪器的传输。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感官感觉全接触的新探索发现功能,它已经退居“二线”了。它在感性认识方面的新探索使命将要结束,它率先发现的新东西越来越少;它为智人种群忙碌了数百万年,既为早期古人类发明了旧石器,也为晚期祖先发现了野生农作物;既为地理学拓展了美洲新大陆,也用凸棱镜看到了七色光谱。它积累了无数成果,如今应该歇下来把认知指向的宏观与微观新探索任务交给人脑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功能了!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人类之初的探索实践方式曾是面对物质丰富和完善相关感觉知觉,再通过大脑思维从现象透入本质。而现在,面对知觉以外的宏观与微观世界,新探索实践顺序需要局部颠倒一下:先产生直觉、先有联想力和想象力、先有自觉逻辑思维运动、先编制思维设定好的程序,然后,才派遣有感知功能的机器去帮助感官感觉发现并采集物质的各种数据,最后,才能完成物质实体全息数字化成像再反馈给感官感觉。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智人大脑能够直接把握的纳米级别的物质概念,感官感觉却不能直接感知。人类通过物质运动状态是以时间排序和空间编码所体现的运动状况之规律,可驱动大脑直接进入依赖直觉想象力和自觉逻辑思维来构建理论猜想,且将忽略人的感官感觉之差别直接进入基因编码领域、“质”的数据概念等新的探索实践中。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过去主要依靠感官感觉“深入实际”才能完成的新探索新发现,现在,得首先依靠人脑直觉响应、依靠精密仪器采集数据概念转换成图像,然后感官感觉才获得了具有直观形态或映像概念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传统的实践方式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而升华,现在是感性认识得依靠理性认识来使感觉升华。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感官要处处求告人脑综合知觉响应优势和逻辑思维编制程序,感官才能“耳聪目明”。过去深入实际的探索是想办法直接看直接听;现在是遥感看遥感听。过去是思维依赖感官感觉在实践中打头阵,现在必须先依靠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依靠智能探测仪面向实际,冲锋在前。面对遥远的宏观世界和那些神秘的微观领域,如果人脑没有想象力,如果智人没有预先数据程序,那就很难把握客观实在!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人类所创造的智能化科技成果和人脑的自觉逻辑思维已经为社会积累了充足的数字化程序,科学家们发明了更多具备感觉能力的智能探测仪。新仪器的“视觉”功能和“听觉”功能将令现代人和未来人的感官感觉望尘莫及!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物质世界前沿探索领域的新型实践真的是把传统认知方式搞颠倒了,人的探索能力也颠倒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顺序发生局部流程的逆转;人脑的进化程度和新探索实践之现状完全把人脑的原始认知步骤翻了个底儿朝天!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全新的实践探索,是依靠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的创意所开创的,而不是依靠感官感觉的直接面对——那种初级的探索实践方式所开创的;全新的探索领域,是依赖人脑思维优先的创造活动,而不是感官感觉优先的探索过程;全新的认知领域,是依靠有精确感应度的智能探测仪的认知活动,而不是依靠“差不离儿”的感觉即可满足的亲自实践体验。即便是你能抵达银河系现场去用感官感知,也没有办法把那些“暗物质”数据直接应受为映像记忆或印象积累带回来写成石破天惊的创新论文!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智人种群的认知能力对其大脑的直接依赖性越来越强,感官感觉响应不了的那些遥远的、超微的、瞬时的物质概念之“质”的存在,若依靠人脑的直觉响应条件和自觉的逻辑思维完全能预先把握它们的运动规律和存在状态!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人脑的综合知觉积累将时而携带自觉的创新概念涌现,数字化概念作为智人脑后来产生的记忆积累,将日益成为人脑综合知觉的经常加入条件,且能表现出人脑功能的另一种进化方向。直觉响应数字化概念的超级之功能、概念链接概念的常态化思维功能、直觉响应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进化发达之功能将提醒全社会:必须抛弃当今时代把两种记忆积累对立起来,偏重于某一种认知积累的高等教育方法。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当宇宙间那些能被感官感觉直接把握的“未知”日渐减少时,继续探索未知的途径,除了直接依赖人脑创新思维和创意构想外,更多未知领域则要依赖预先编制的智能程序,而智能程序恰恰就是人脑思维成果的固化形态!

  这时,您会切身感到:一万年以后人类单纯依靠感官感觉探索未知的机械唯物论哲学影子,你到哪里去寻找它的辉煌成果?它在新探索领域的建树在何方?

这时,全世界的哲学家会切身感到: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问题不能脱离人脑功能进化伴随的文明史进程来争论。哲学基本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流程主线问题,是一个历史性的总的过程体现的谁是第一性问题,是不能颠倒历史性进程的基本问题。而在创新实践具体操作层面和新实践流程上,人类整体直觉响应优势并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首先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深度和广度。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将被丰富和完善。

  没有创新意识的超前性就没有科技进步的跨越性;没有爱因斯坦的先见之明就没有当今科学技术的革命性;没有创新思维的丰富积累就没有物质成果的极大丰富。没有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同样也没有科学技术的历史性积累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请问:过去全球哲学家们就哲学基本问题所争论的焦点,究竟是在考虑历史性过程,还是在强调现实的作用力呢?为什么被一部分“唯物论”思想家予以否定的观点却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请哲学家们瞄准本书提供的新焦点三思之后,再争!

 

注:首段完善一下便于更为清晰理解。

个人简介
不需要高学历,不需要名人标签,只追求《智慧论》融入人心。读书数千卷,行过万里路,用此生举起智慧的旗帜,守望着国家一天比一天更好,守望着学界不再把单一形式逻辑视为至高无上。 (本网站享有著作权,禁止转载)
每日关注 更多
胡志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