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传习录》10:徐爱就《春秋》和《左传》向王阳明提问

何党生 原创 | 2019-02-15 15:05 | 收藏 | 投票

 

何老师说话 2018-12-30 12:21:41
讲解《传习录》10:徐爱就《春秋》和《左传》向王阳明提问

 

【原文】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

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要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讲解】这是徐爱就《春秋》和《左传》向王阳明提问。

徐爱说:“程颐先生也说过,‘《左传》是案子,《春秋》是对案子的裁断。’比如《春秋》中记载弑某君、伐某国,如果不明白这些事的来龙去脉,恐怕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讲解《传习录》10:徐爱就《春秋》和《左传》向王阳明提问

 

先生说:“程颐先生这句话,恐怕也是沿袭了世儒的说法,没有领会圣人作这些经典的本意。比如《春秋》记载’弑君’,杀害国君本身就犯了大罪,何必要问他杀害国君的详细经过呢?征伐天下的命令由天子发出,书中写’伐国’,就是说’伐国’本来就是犯罪,何必要问其讨伐别国的详情呢?

圣人删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存天理、去人欲。关于这些,孔子也有人请教的情况下,才因人因时酌情作些解释(“各随分量而说”),但也不会说很多,害怕人们专门在语言上纠缠而忽略了自己学说的本来宗旨(“恐人专求之言语”)。所以他对子贡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圣人绝不肯把一些放纵私欲、毁灭天理的事详细地告诉人们,因为那会助长混乱、引导 奸邪。”

所以孟子说:孔子的弟子,不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桓文之事),所以他们杀伐征讨的事就没有流传后世。’这就是孔门的家法。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指的是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后世儒生只研究霸道的学问(伯者的学问),因此要知道许多阴谋诡计,这纯粹是功利之心,与圣人作出经书的用意正好相反,怎么可能理解《春秋》一书呢?”

王阳明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人心(人的意识)不可能是真空状态,心不能被“天理”占领,必然被“人欲”占领,这其中没有第二种境界,必须用“天理”来占据内心。

阳明指出,后世儒者只讲究研习霸道的学说,所以他们要精通许多阴谋诡计。这纯粹是一种功利之心,与圣人删述’六经’的宗旨正好相反。这一点,阳阳先生慨叹道:“不是通达天德的人,是很难跟他们讲这些的!”(夏虫不可语冰之意)!”

阳明又接着说:“孔子说:’我还见过史书存疑的地方(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尚书》中记载武王伐纣事件经过的《武成》这篇文章,我只取两三节罢了。’孔子删改《尚书》,对于尧、舜及夏朝四五百年的历史 ,只不过仅留了几篇。这难道是再没有什么事可写了吗?虽然阐述的仅有几篇,但圣人的宗旨却阐述得再明白不过了。圣人只是要去繁就简,而后世儒者却硬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添上去。

个人简介
中华大地,西高东低,大河东流,趋势也!何老师着, 日食无米之炊(读书),夜读无字之书(思想)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头脑里奔跑思想千军万马,述而不作,劳心活到2050年。
每日关注 更多
何党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